![]() |
![]() |

2009-11-9
教宗今日牧靈訪問保祿六世家鄉佈雷西亞城及公切西奧鎮
◊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今天十一月八日上午八時啓程,飛往保祿六世教宗的家鄉,意大利北部佈雷西亞(Brescia)城與附近的波迪奇諾·塞拉(Botticino Sera)及公切西奧(Concesio)兩個小鎮進行一天的牧靈訪問。
佈雷西亞地方教會以信仰熱忱和對教會忠貞聞名全意大利。這裡出了一位保祿六世教宗當然是地方無上的光榮;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于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特地前來向已故的保祿六世敬意;一九九八年他再次前來,為剛建立的“保祿六世中心”主持落成揭幕禮。如今,教宗本篤十六世又光臨訪問,更是佈雷西亞地方和教區的光榮。
教宗于今天上午九點三十分抵達佈雷西亞軍用機場。隨即乘車前往佈雷西亞城附近的波迪奇諾·塞拉小鎮聖堂,向供奉在聖堂内的聖人阿爾岡傑洛·塔迪尼(Sant’Arcangelo Tadini)神父的遺骸致敬。這位聖人一八四六年生於波迪奇諾·塞拉小鎮,一九一二年去世。聖人生前創立“納匝肋聖家勞工修女會”和“勞工貸款”機構。今年四月二十六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由教宗本篤十六世冊封為聖人。
向這位現代聖人致敬後,教宗將乘車前往佈雷西亞城主教座堂前的保祿六世紀念廣場,為地方教友主持彌撒。彌撒後帶領信友頌念三鐘經,並發表講話。隨後,在當地保祿六世牧靈中心進午餐並休息。
下午四點三刻教宗將乘車前往保祿六世誕生地公切西奧鎮,參觀先教宗的老家,會晤先教宗的親戚,然後來到設在當地的“保祿六世學會”新會址,為它主持揭幕禮。最後一項訪問活動是到保祿六世幼時領洗的聖堂參訪,朝拜聖體,並向小鎮教友們發表談話致意。教宗預定傍晚七點搭乘飛機返回羅馬。
教宗勉勵意大利男修會會士繼續更新傳教心火,宣講福音
◊ (梵蒂岡電臺訊)聖座國務卿貝爾托内樞機主教十一月七日上午在意大利西北部大城都靈,為意大利男修會總會長聯合會第四十九屆大會舉行閉幕彌撒,並向全體總會長轉達教宗的致詞,勉勵各修會每位傳教士繼續更新傳教的心火,為傳揚基督福音而奉獻自己。
貝爾托内樞機主教在彌撒講道中說:“在這製造新窮人的經濟危機時代,幫助窮人脫離貧窮意味著什麽?為每個修會的傳教士來説,如果沒有信德的支持,這似乎是個巨大無比的挑戰”。所謂信德的支持,是指善度獻身生活所推崇的有節制的生活風格,雖然也使用身外之物,但不為這些東西所困,以人之所是為生活道路,而不受人之所有的誘惑。這樣的生活才使傳教士真正實現自己具有創造性的生命理想。
意大利男修會總會長聯合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全球化世界中的神貧與財物共享:獻身者可信的見證”。會議的宗旨在激勵各修會會士在消費主義蔓延的世界中知道有所取捨,不使那些窒息天國價值,叫使徒工作失落效用的事物佔優勢。
這台閉幕彌撒在慈幼會創會人聖鮑思高所建的都靈母幼聖殿舉行。建造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殿的精神就是聖鮑思高所推崇的座右銘:《在好事上知道從小事著手,敢于展望大局,依賴上主,勇往直前》。這個格言正是本屆會議的主導精神。
歐洲各國領導人將在柏林慶祝柏林圍墻倒塌20周年,本台以兩位教宗的言論和隆巴爾迪神父的社論予以慶祝
◊ (梵蒂岡電臺訊)柏林圍墻于1989年倒塌,至今已有20年了。明天9日星期一,要在柏林城中心的布蘭登堡門舉行隆重慶祝活動,届時至少有10萬人參加,除了代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親臨會場外,許多世界性的領袖人物也前來參加慶祝,他們中包括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領導人。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曾在多次機會中對柏林圍墻的倒塌作出評論與反省。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曾于1996年1月23日向眼前人山人海的德國人談到這個事件說:“我們所談的新的歐洲家庭需要有一個自由的柏林和自由的德國。它尤其需要呼吸空氣,需要敞開門窗,讓和平、自由之神經由門窗進入其內。因此說,歐洲需要信服的人敞開門窗,需要有借助關懷與責任感來維護自由的人。不僅德國,而且整個歐洲都需要基督信徒對此提供必不可少的貢獻。”
教宗本篤十六世今年9月26日在訪問捷克共和國的機會中也談到了柏林圍墻倒塌這件事。他說:“如果柏林圍墻的倒塌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那麽爲中歐和東歐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因著柏林圍墻的倒塌,這些國家得以在國際上扮演獨立自主的角色”。
一個月前的10月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欣賞由德國跨區域青年交響團演奏的一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青年人反對戰爭”,爲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0年。教宗在演奏之後發表的講話中也提到柏林圍墻,他開口便引用了他的前任若望保祿二世在圍墻的磚石落地不久後寫下的文字。
教宗說:“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說:‘柏林圍墻的倒塌同危險的僞裝和壓制思想主義的垮臺一樣,都顯示了賦予人生命意義的基本自由是無法長久被壓制和被窒息的。’歐洲和整個世界都渴望自由與和平!我們需要携手建立真正的文明,這個文明不建立在外表力量的基礎上,而是戰勝我們自己、戰勝不正義的權勢、戰勝自私自利和仇恨的成果。”
本梵蒂岡電臺台長隆巴爾迪神父在梵蒂岡電視中心的每周新聞 “第八日”節目中發表了一篇社論,回憶了柏林圍墻倒塌的那些時日和若望保祿二世教宗領導下的教會所扮演的精神和文化角色:
社論指出:“柏林圍墻倒塌那個難忘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年。那是在柏林多麽隆重的民衆慶祝啊!在整個歐洲和全世界再三看到那些難以置信的畫面所引起的驚訝和喜悅是多麽大啊!在將近30年中,有人冒著生命危險設法越過這道墻,投奔自由。數十個人在過路人恐慌的眼神下死去。我們原以爲由這道墻圍住的大監獄,或更廣地說這塊鐵幕中的天地可能會持續很多年。相反,對自由的渴望和建立在反對天主、與人作對意識形態之上的政權在東歐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爲一個時代的垮臺作了準備,僥幸的是,這個事件幷未伴隨重大的流血行動,實在少見。”
隆巴爾迪神父的社論繼續寫道:“我們無意要簡化這段極爲複雜的歷史進程,却不由自主地想起若望保祿二世的當選和他的人格,他到波蘭的訪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國民保持了天主教信仰和對自由的渴望與要求。當年邁的教宗從布蘭登堡門下走過去的時候,不但德國統一了,就連歐洲也用自己的兩片肺葉,即西歐和東歐來呼吸,基督信仰顯示出,她爲歐洲大陸的合一及文明再次作出了貢獻,戰勝了國家無神論的嚴峻考驗。凡是要把這個信仰縮小到私人範圍的時候,牢記這個事件是有益處的。不幸的是,在世界上建起了其它圍墻幷且還正在修建。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等待慶祝這些圍墻也被推倒的一天。”
米蘭教區泰塔曼齊樞機主教在講道中強調獨身生活的意義
◊ (梵蒂岡電台訊)十一月四日教會慶祝聖卡洛.博羅梅奧瞻禮,米蘭教區總主教迪奧尼奇.泰塔曼齊樞機勉勵神職人員「顯示獨身生活所含的深具人性並促進人性化的意義,而非降低或扼殺性的價值。」這位米蘭總主教並勉勵教區神父們並為弟兄姐妹們提出「精神療法」,為治癒邪惡對人的價值所帶來的創傷或把人的價值絕對化,致使人妄用這些價值。
泰塔曼齊樞機主教解釋:「成熟、悅樂及忠誠地活出獨身生活,不僅有個人及教會的意義,還包含社會、文化及世俗的意義,因為獨身生活關係到世界、社會、習俗及主導思想觀念。」
米蘭總主教說,獨身生活可能變成一種挑釁及誘惑的力量,而貞潔則是愛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本質,它適用於婚姻生活或選擇鐸職獨身生活的人。獨身生活的恩賜應重新受到重視,並藉著在視聽言行上,在食衣住行上,在舉手投足之間保持節制的途徑,時時提高警覺。
最後泰塔曼齊樞機主教勸勉宗教人士忠信保持貞潔,視它為來自天主的禮物。
約翰.邁克爾.布雷爾神父當選為贖主會第十七任總會長
◊ (梵蒂岡電台訊)一百零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贖主會神父,在羅馬經過兩星期半的祈禱與分辨後,選出五十四歲的約翰.邁克爾.布雷爾神父為贖主會第十七任總會長。布雷爾神父到目前為止是贖主會加拿大艾德蒙頓—多倫多會省省會長。根據贖主會提供給西班牙天主教通訊社的資料,布雷爾神父將帶領分布在七十八個國家的五千三百位贖主會士發展修會的聖召使命。
過去十二年,若瑟.托賓神父擔任贖主會總會長,根據贖主會會憲不得再連任。
布雷爾神父在擔任艾德蒙頓—多倫多會省省會長前,曾在會省內擔任初學導師、學生總監、會省特別參議及副省會長等職務,並曾任傳教宣講及牧靈的工作。
布雷爾神父也是加拿大宗教神學委員會委員及安大略省使徒工作參議。
布雷爾神父於一九五五年誕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在多倫多贖主會學院就讀,於一九七五年進入贖主會初學。一九七六年發初願,一九七九年發終身誓願。一九八零年五月十五日在多倫多晉鐸,之後在多倫多神學院獲得神學碩士學位,他的國際經驗包括任職總秘書處的培訓工作及在2003和 2009年召開的總會會議中擔任總召集人職務,並在世界各地贖主會團體帶領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