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5/07/21

-

-



教宗三鐘經:藉著耶穌,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

◊  

(梵蒂岡電台訊)藉著耶穌對我們的憐憫,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教宗方濟各7月19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時如此表示。雖然羅馬天氣炎熱,但仍有無數朝聖信徒參加了活動,教宗贊許他們十分“勇敢”。教宗也談到他剛剛結束的拉丁美洲之旅。

主日福音記述,耶穌對眾多尋找祂的群眾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教宗指出這幅深具啟發性的福音圖像中的三個動詞:“看見,動了憐憫的心,教訓”。這些是“耶穌善牧的動詞”,尤其是前兩個。在耶穌的態度中,看見和動了憐憫的心總是形影相隨。

教宗說:“事實上,耶穌的目光不是社會學家和攝影記者的目光,因為祂始終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看見和動了憐憫的心這兩個動詞,體現了耶穌是一位善牧。祂的憐憫也不僅是人的情感,而是默西亞的感動;藉著這份感動,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由於這份感動,耶穌渴望用祂的聖言食糧來滋養群眾”。

談到他最近結束的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牧靈訪問,教宗說他曾祈求耶穌善牧的聖神在旅途中指引他。教宗感謝這三個國家的人民、聖職人員和政府當局,感謝他們“熱情洋溢的款待”、並為圓滿完成本次訪問所給予的熱忱與合作。

教宗說,“我與這些弟兄姐妹一同讚美了上主,因為上主在那塊土地上行走的天主子民中行了奇跡,因為信德曾經啟發且現在仍在啟發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我們也為這些國家所富有的美麗大自然讚美上主。拉丁美洲飽含巨大的人性和靈性潛力,守護著根深蒂固的基督徒價值觀,但也有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為了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天主教會致力於動員當地團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力量,與社會各成員合作”。

教宗繼續說,“面對宣講福音所必須應對的巨大挑戰,我勉勵他們從主基督那裡汲取恩寵;這恩寵能拯救他們,賜予他們作基督徒見證和發展福傳事業的力量,好使當地人民獨特的宗教情愫永遠是忠於福音的見證”。

最後,教宗呼求聖母瑪利亞說:“全拉丁美洲以‘我們的瓜達盧佩聖母’尊稱他們的主保,我將這次令人難忘的使徒之旅的成果,託付於這位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轉禱。”

inizio pagina

聖斐理伯內利五百冥誕:熱情洋溢的天主聖言宣講者

◊  

(梵蒂岡電台訊)普世教會於今年7月21日慶祝聖斐理伯內利(Filippo Neri)五百冥誕,羅馬教會尤其熱烈慶祝。斐理伯內利於1515年7月21日出生在佛羅倫薩,年少時來到羅馬,展開他對赤貧者的卓越愛德服務。這位聖人總是喜樂熱忱、自動自發,他的使徒工作因此聲名遠播。教宗方濟各於5月26日致函聖斐理伯內利所創立的司鐸祈禱會,向他們祝賀其會祖的五百冥誕。

聖伯多祿、聖保祿和聖斐理伯內利是三位「羅馬的使徒」。聖斐理伯內利對羅馬的愛使他獲得這個美名,他雖然出生在佛羅倫薩,卻為羅馬人而重生。當時,許多羅馬人因疾病和貧窮而傾家蕩產、意志消沉。斐理伯內利於1534年抵達羅馬時,彷彿在慘淡黑暗中燃起了一線光明,照亮雖在光輝燦爛的羅馬城中卻不見天日的邊緣人。

斐理伯內利在晉鐸以前,早已時常笑容可掬、滿心歡喜地給他所遇到的人帶去天主的溫暖,陪伴人群,倘若能力許可,他還會帶給人一塊麵包。面對那些躺在醫院草蓆上痛苦呻吟的病人,斐理伯內利輕柔地撫摸他們的額頭,輕聲細語地安慰他們。夜半時分,斐理伯內利依然精神振奮,親密地與天主交談,毫不在乎他是睡在聖堂前的台階上或地下墓窖的石板上。

教宗方濟各在紀念這位聖人五百冥誕的賀函中指出,聖斐理伯內利是「熱情洋溢的天主聖言宣講者」,「一言一行均展現出」他在精神上的父愛。這位聖人「信賴人群,從不憂愁哀傷,而是滿懷喜悅歡樂的精神,堅信恩寵絕不壓抑人性,反倒醫治人性,使之日益健壯、完美」。

聖斐理伯內利的傳記記載,這位聖人總是三兩結伴,接近人群,所有人很快都成了他的朋友。教宗在賀函中評論道:「聖斐理伯內利喜愛自動自發,摒棄裝腔作勢,他選擇以最有趣的方法教導人們基督徒的美德,同時也提出良好的紀律,培養人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接納基督的意願。」

這一切令斐理伯內利的朋友心生嚮往,渴望效法他。這位聖人與朋友的祈禱聚會於是應運而生,他們每天聚在發出惡臭的簡陋房舍裡祈禱。這既非白紙黑字寫下的計劃,也不是由上對下的命令。教宗方濟各表示:「也因著聖斐理伯內利的使徒工作,拯救人靈的使命重新成為教會的優先工作;人們再次明白,牧者必須與民同在,才能領導他們,支持他們的信德。」

斐理伯內利於1551年晉鐸為神父,並於1575年在教宗額我略13世的批准下,創立司鐸祈禱會。斐理伯內利不斷提醒他的會士們要「謙卑低下」;天主的子女「不只要尊敬在上位者,還要尊重與自己地位相同和地位低下的人」。羅馬的第三位使徒斐理伯內利於1595年5月26日安息主懷,但他愛的活力從未消逝。

inizio pagina

宗教與政界人士出席巴黎氣候良知高峰會議

◊  

(梵蒂岡電台訊)鑒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將在巴黎召開氣候變化會議,40多位宗教和政界人士7月21日先在巴黎舉行關於氣候的“良知高峰會議”,其中包括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教會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Bartolomeo I)、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圖爾克森(Peter Turkson)樞機和美國猶太教委員會宗教事務國際部門主任羅森(David Rosen)經師。

據宗教新聞社消息,為這場高峰會議揭幕的將是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愛爾蘭總統希金斯(Michael D. Higgins)、摩納哥國王阿爾貝(Alberto)和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天主教聖艾智德團體創立人里卡爾迪(Andrea Riccardi)將在會上發言。高峰會議於當天下午結束時,將向出席氣候談判的所有有關人士發出一項“氣候良知呼籲”,同時動員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克勝人類面對的挑戰:限制全球暖化。會議推動者表示,“氣候問題已經到了期限,它已不再是生態、經濟、政治問題,而是關係到人類未來存亡的問題”。

inizio pagina

美國-古巴復交:兩國在談判中都會“失去一些,也會賺取一些”

◊  

(梵蒂岡電台訊)美國和古巴7月20日重新啓用各自在哈瓦那和華盛頓的大使館。古巴國旗已在華盛頓的國務院上空升起,與其它國家的國旗並列。美國計劃在古巴外長羅德里格斯(Bruno Rodriguez)不久後的來訪時舉行一項慶祝活動。哈瓦那方面則無意舉行任何慶祝活動,但在幾週後將接待來訪的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美國和古巴於1961年斷交,卡斯特羅政權的外長這次訪問美國將是1959年以來的第一次。關於美國和古巴復交的重要性,米蘭天主教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德萊奧納迪斯(Massimo De Leonardis)向本台表示:

答:邦交顯然是對外政策的反映。若兩國間的外交關係有所改善,恢復邦交則是必然之事。從形式上說,恢復邦交是所要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它是關係改善的首要標記之一。相反地,斷交則是一項極端措施。

問:這些年來美國與古巴的關係有哪些變化?

答:我認為雙方都有所變化。正如奧巴馬所言,制裁的封鎖政策沒起到什麽作用。在古巴方面,變化並不明顯,但菲德爾·卡斯特羅把權力交給弟弟勞爾卻標誌了一項適度開放,一個在經濟上最低限度的自由化;至於人權問題,仍需拭目以待。總之,得看在勞爾·卡斯特羅之後將會發生什麽。

問:教宗方濟各從拉丁美洲訪問回程中談到美國和古巴的關係,他說這兩個國家在談判中都會“失去一些,也會賺取一些”,所賺取的肯定是“和平及友誼”。對此,您有何看法?

答:在談判中肯定需要作出讓步。在這個案中,我認為美國方面需要放棄對古巴的固執立場,放棄非常生硬的封鎖形式。當然,從長遠的眼光看,古巴該當作出實質性讓步,因為古巴必須向一個自由化遠景開放。

問:教宗說:“我們幾乎什麽都沒做,只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在美國與古巴的相互靠攏中,教會起到哪些作用?

答:這需要由未來的歷史學家們來判斷。不過,除了聖座的角色外,也需要考慮在古巴的教會為促進這一開放關係所發揮的作用。此外,切莫忘記在教宗方濟各即將訪問古巴之前,已有兩位教宗曾到訪這個國家。

inizio pagina

网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欢迎您来信与我们联系,来信请用英文书写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电话:+39 06 69883187
传真:+39 06 69883844
电邮:hyjm@vatiradio.va

请转发此电邮新闻,传播福音的讯息,与教宗和教会一起关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