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5/11/20

-

-



教宗方濟各:關懷文化克勝丟棄文化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9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了聖座醫療人員牧靈委員會第30屆國際大會約550名與會者。本屆大會的主題是「為人類和地球效勞的救恩文化及接納文化」。教宗強調,對他人的關懷可以克勝因國籍、社會背景和宗教的差異所造成的種種藩籬。教宗還譴責社會丟棄能力不足的人,以及不惜一切代價尋求美貌的現象。

教宗方濟各指出,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頒布《生命的福音》通諭至今已有20年,這道通諭促進救恩的文化,即尊重生命,也就是接納、憐憫、理解和寬恕。教宗方濟各表示,「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生命的熱愛,應徹底實現在照顧身心受苦的人身上」。

有鑒於禧年在即,教宗邀請所有人成為慈悲的渠道和見證人,指出耶穌是關懷病人、公開的罪人、附魔的人、受排斥的人、窮人和外鄉人的榜樣。教宗說:「然而,這些人在我們當前的丟棄文化中卻遭到拒絕、被棄之不理,不受重視。這種狀況傳達出什麼訊息呢?就是丟棄文化不屬於耶穌,不是基督信仰的文化!真心誠意關懷他人的舉動可以克勝因國籍、社會背景和宗教的差異所造成的種種藩籬,如同福音中『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所教導我們的那樣。」

關懷他人的舉動也可以克勝在許多國家猖獗的丟棄文化。這種文化按照功利主義的標準,從社會和經濟角度評估人的價值。教宗還譴責了類似於所謂的「慾望之藥」的思維,他說:「這種風俗在富裕國家中愈加普遍,人不惜一切代價尋求美貌,妄想著青春永駐;這個風俗的確促使人丟棄、排擠那些能力不足,被視為負擔和麻煩,甚至只是其貌不揚的人。」

教宗指出,做個近人也意味著承擔起對受造界和共同家園的責任,並為赤貧者和受排斥者的人性尊嚴發出呼聲。教宗最後表示,環境、衛生因素與某些罕見疾病密切相關。為此,他鼓勵與會者在大會中經常考慮到那些因環境惡化而遭受嚴重且持久的健康損害的人所處的現實。

inizio pagina

聖座新聞室:教宗方濟各將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訪問非洲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25日下週三啟程前往非洲訪問,首先抵達内羅畢,帶去和平與修和的訊息。聖座新聞室在11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教宗牧靈訪問肯尼亞、烏干達和中非三國的意義。這將是教宗方濟各第11次國際牧靈訪問,並首次到訪非洲。教宗此行的主題是:和平、跨宗教對話及基督徒殉道者的見證。

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強調,教宗方濟各前往非洲訪問,再度體現出他對最弱小者及“邊緣地區”的特別關愛。他的前任教宗,尤其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期間曾到訪42個非洲國家,幾乎涵蓋了全部非洲國家。

隆巴爾迪神父表示:“教宗方濟各從巴西返回羅馬途中,在飛機上會晤我們時曾說他希望前往亞洲和非洲。亞洲他已經去過了,我們參與並跟隨了他在那裡的兩次重大訪問,現在該輪到非洲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肯尼亞的行程中教宗將在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發表講話,廣泛發揮《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思想。教宗訪問肯尼亞的另一個重要時刻,是前往内羅畢的“坎吉米”(Kangemi)貧民區探望窮人。教宗在那裡發表的講話會沿襲他留給玻利維亞人民運動的訊息。隨後,教宗將與該國的青年會晤。隆巴爾迪神父表示:“在不容易活出基督信仰見證的環境中,年輕人尤其需要受到鼓勵,激發熱情,好能展望未來,尋找一條適度發展的途徑。”

11月27日週五,教宗將前往烏干達。他訪問該國的重點時刻是在殉道者朝聖地主持彌撒,隨後參訪由耶穌會士管理的納盧科隆戈(Nalukolongo)愛德之家。隆巴爾迪神父指出,烏干達目前有288間由天主教會創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再者,該國的天主教和聖公會殉道者極為重要,1969年真福保祿六世教宗訪問烏干達也是為了紀念殉道者,那是該國首次迎接教宗。

隆巴爾迪神父說:“在烏干達的訪問中,該國殉道者的事跡最為重要。眾所周知,教宗非常重視殉道者的議題,我們在韓國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在烏干達又將再次看到。”

11月29日教宗將前往因暴力而受傷的中非共和國,向這個國家表達他的關懷。教宗將以探訪難民營和天主教堂區作出強有力的和平標記。這個堂區目前已經接納了2千多名難民。

隆巴爾迪神父說:“我們知道,教宗訪問中非的目的正是向因衝突和緊張局勢而受苦的人民表達關懷之情。對教宗而言,探訪難民營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也是他會晤政府當局後的首項活動”。

教宗在中非時,也將如他在肯尼亞和烏干達那樣,乘坐敞篷車到各地訪問,好能直接與眾人接觸。在首都班吉中央清真寺與穆斯林團體的會晤也具有特別意義,教宗非常重視這些團體在跨宗教平台上為中非作出的努力。教宗訪問班吉的最重要時刻是在主教座堂主持彌撒,開啟主教座堂的聖門。

隆巴爾迪神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教宗訪問非洲的和平與修和訊息不會改變,在巴黎悲慘事件發生後反而會更加強調和平的訊息。

在這次非洲三國牧靈訪問期間,教宗將發表19篇講話,其中意大利語14篇、英語2篇、西班牙語2篇、法語1篇。此外,隆巴爾迪神父還宣布,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將陪同教宗訪問肯尼亞和烏干達,但不克前往中非共和國,因為他將代表聖座出席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inizio pagina

教宗任命伯納德·保祿神父為馬來西亞甲柔教區主教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3日接受馬來西亞甲柔教區陳志音主教遞出的辭呈。根據«教會法典»第401條1項,年滿75歲的教區主教應向教宗遞上辭呈。於此同時,教宗任命安東尼·伯納德·保祿(Anthony Bernard Paul)神父為甲柔教區的主教。伯納德神父現為檳城主教座堂本堂神父,也是負責該教區牧靈工作的副主教。

伯納德神父於1953年7月6日在馬來西亞檳城教區亞羅士打出生。他先進入教區小修院學習,以後短時間在當地一所學校當老師。伯納德神父在檳城大修院攻讀哲學和神學,於1989年7月21日晉鐸,之後在檳城教區多個堂區當本堂。

甲柔教區隸屬吉隆坡總教區,面積2.0364萬平方公里,人口369.6萬人。該教區共有58個堂區,36位司鐸,5位修會修士,9位終身執事,40位修女,7位修生。天主教徒39,537名。

inizio pagina

奧薩總主教:維和費用太高,應為促進發展分配更多資源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常駐聯合國紐約總部觀察員奧薩總主教11月17日在聯合國關於發展、和平、安全和人權問題的辯論會上表示:聯合國的維和費用十分龐大;應急資源該當用於促進困境中國家的發展,並且這對於實現和平世界也是最有遠見的選擇。

奧薩總主教首先以聖座的名義再次向“巴黎、貝魯特和其它地方的殘酷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表達關懷和悲痛之情。總主教隨後談到本次聯合國大會所討論的四個主題:“發展、和平、安全和人權”。他指出,這四個主題“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是“維持和平與建設和平的指導原則之一”。

聖座駐聯合國紐約總部的代表指出,“如果我們想讓現在和未來幾代人免受暴力侵害,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特別是預計在2030年之前實現的目標,就必須把“目前對這一信念原則的共識落實到行動上”。

今年6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維和行動的總預算“高達82億美元”。這與某些較不發達國家的運營成本相比,可謂是一筆巨額開支。對於那些仍然堅持把發展、和平、安全和人權作為“單獨事務”的人而言,這個數額將是一種直接的回擊。

奧薩總主教繼續說,相反地,我們應該優先投資在那些“有助於預防衝突的發展項目”,這樣一來也會明顯降低“日後的維和行動費用”。一旦局勢開始趨於穩定,我們就應該儘早把用於維和的資源轉向發展項目,而聯合國安理會“也可以把籌集發展資源作為和平與安全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聖座代表最後談到“基層運動和宗教組織在預防衝突和建設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說,它們的“強項,不在於物質資源,不在於科學知識,也不在於政治權力”,而在於他們有能力培育出可以“帶領他們團體內具體行動”的領袖,並推動這些領袖攜手合作,一同為更偉大的事業效力。奧薩總主教最後說:為了建設和平並“通過無數日常行動”來鞏固和平,“堅毅、遠見和長期努力”的品質必不可少。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5年11月19日

◊  

所有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在天主眼中都是貴重的。

All human persons – all of us – are important in God’s eyes.

Tutte le persone – veramente tutte – sono importanti agli occhi di Dio.

Omnes quippe homines sunt inaestimabiles in conspectu Dei.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5年11月18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好客之門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8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慈悲特殊禧年即將來臨之際,教宗以“好客之門”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我們已走到了禧年的門檻,禧年近了。在我們前面的是門,不僅有聖門,還有另一種門,天主慈悲的大門。這門多麼美好啊!它接納我們的懺悔,給予我們天主的寬恕。這門慷慨敞開著,我們只要鼓起一絲勇氣就能跨過門檻。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些沉重的負擔。我們都是罪人!讓我們善用即將來到的聖年,跨過天主慈悲的門檻。天主永不疲倦地寬恕我們、永不疲倦地等待我們!祂注視著我們,常在我們身邊。勇敢些!讓我們進入這扇門!

今年10月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大力鼓舞了每個家庭和整個教會,讓我們在這扇敞開的門前相會。教會被鼓勵去敞開自己的門,與主耶穌一同走出去,會晤那些在此艱難時期偶爾猶豫、偶爾迷惘的旅途子女。基督徒家庭特別被鼓勵為主耶穌打開門,祂帶著祂的祝福與友誼正等候進入。若天主慈悲的門總是敞開的,我們教會的門,我們團體的門,我們的堂區、機構,我們教區的門也應是敞開的,這樣我們眾人才能走出去,將天主的慈悲帶給人。禧年意指天主慈悲的大門,但也指我們教會敞開的小門,好讓主耶穌進來,或者讓上主出去,祂許多次成了我們的結構,我們的自私及許多事物的囚犯。

主耶穌從不破門而入:祂也會徵求許可。《默示錄》寫道:“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三20)。讓我們想像一下,主耶穌在敲我們的心門!《默示錄》最後一幕偉大神視如此預言天主的城說:“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意思是門總是開著的,“因為那裡已沒有黑夜”(廿一25)。世界上有些地方是不需要用鑰匙鎖門的,這樣的地方仍然存在。但在很多地方安裝防盜門已經成為常例。我們不該向在我們的生命、家庭、城市及社會生活上必須使用這種系統的觀念投降。教會生活更不該如此,這樣會很可怕!一個不好客的教會就如同一個自我封閉的家庭,使福音受到侮辱,使世界枯竭。在教會内不需要什麽防盜門,一個都不要!全都要敞開!

“門”,包括門檻、路口、疆界的象徵性至關重要。門必須守護,但不可將人拒之門外。門不該強行推開,卻應徵求同意,因為好客藉著款待的自由而閃耀光芒,蠻橫地闖入卻使之黯然失色。我們要常常打開門,看看門外是否有人在等候,或許有人不敢敲門,甚至沒有敲門的力氣。有多少人失去信心,沒有勇氣敲我們基督徒的心門和我們教會的門。他們站在門外,沒有勇氣,我們奪去了他們的信賴:勞駕,絕不可讓這樣的事發生!

門可以傳遞很多有關家庭和教會的信息。看門之人需要有謹慎的分辨力,與此同時必須令人無比信賴。我願意向每位看門人說聲感謝:無論是在寓所、公民機構,還是在聖堂看門的人。門房的謹慎與禮貌常常讓客人從進門的那一刻就感受到這戶人家的人情味與好客之道。這些男人和女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他們是人的城市相遇及接納場所的守護人!我向所有看門人,不論是寓所還是聖堂的看門人,說聲非常感謝!你們總是面帶微笑,常能顯示出那戶人家、那所聖堂的好客之情,如此人們就能在那個地方感到幸福和被接納。

實際上,我們清楚知道,我們自己就是天主之門的守護者和僕人。天主的門叫什麼名字?叫耶穌!祂照亮了我們生活中的每道門,包括我們的出生和死亡之門。祂親口說:“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場”(若十9)。耶穌是讓我們進出的門。因為耶穌的羊圈是庇護之所,而不是監獄!天主的家是庇護之所,不是監獄;天主的門名叫耶穌!如果門關著,我們要喊道:“主啊,開門吧!”

耶穌是門,祂會讓我們進去或出來。那些設法避開門房的人是強盜:奇怪的是,強盜總是設法從別處,從窗戶,從房頂進入室内,避開門房,因為他們不懷好意,偷偷摸摸地爬進羊棧,欺騙羊群並利用它們。我們必須經由門進去,聽從耶穌的聲音:若我們聽到祂的聲音,我們就安全脫險了。我們可以進無恐懼、出無危險。在耶穌的這段精彩講話中,祂也談到負責為耶穌善牧開門的守門人(參:若十2)。如果守門人聽到牧人的聲音,就打開門,讓牧人帶領的每隻羊都進入羊圈,包括牧人在灌木林中找回的迷失之羊。羊群不是看門人揀選的,也不是堂區秘書揀選的;羊群全都受到邀請,他們是善牧揀選的。看門人,他也聽從善牧的聲音。因此,我們大可以說,我們必須如同那看門人。教會是上主家裡的門房,教會是門房,不是上主家裡的家主。

納匝肋聖家非常清楚一扇開著或關著的門對於孕婦、無庇護之所的人、躲避危險的人意味著什麼。基督徒家庭要把他們的家門變為天主慈悲與好客之門既小又偉大的標記。教會就應以這樣的形象在世界每個角落被人所知,做敲門者天主的看門人,像天主那樣接納,不給人吃閉門羹,如果你不在家要說聲對不起。讓我們懷著這樣的精神邁向禧年:那裡將有聖門,也有天主慈悲的大門!但願那裡也有我們的心門,以接納天主的一切恩典,好使我們也能給予寬恕,接納每位向我們求助的人。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