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5/12/08

-

-



第53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教會,聖召之母”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於12月7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撰寫的第53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主題為“教會,聖召之母”。本屆聖召祈禱日將於2016年4月17日舉行。

教宗在文告中祝願“每位受洗者”在慈悲特殊禧年期間都能“體驗到屬於教會的喜悅”,並重新發現“基督徒聖召以及各項特殊聖召是因天主慈悲的恩典而誕生於天主子民中間”。實際上,“教會是慈悲的家,是聖召萌芽、成長和結果的‘土壤’”。

教宗籲請“眾信友在呵護與辨別聖召上負起自己的責任”。教宗解釋說,“沒有人被召叫只為某個地區、某個群體或教會運動服務,每個人都被召叫為整個教會和全世界服務”。因此,我們在教會團體內的經歷各不相同,或者做一位好要理教員,或者在邊緣地區宣講福音,或者分享隱修的生活,或者與傳教士接觸,或者在堂區和教區輔佐司鐸。

教宗還寫道,辨別聖召的工作結束後,“在教會內的聖召旅程仍未結束,依然得在慷慨服務、堅持不懈和長期培育中繼續前行”。教宗強調,“把自身生命奉獻給上主的人,願意在教會有需要的地方為教會服務”。

教宗然後指出,司鐸應該陪伴“那些正在尋找自身聖召的人,以及那些已經獻身於為天主和團體服務的人”。教宗最後表示,教會是聖召之母,她的母性“體現在為聖召的恒常祈禱上,體現在培育和陪伴那些受到天主召叫的人的行動上”。

inizio pagina

50年前天主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撤銷彼此絕罰令

◊  

(梵蒂岡電台訊)50年前的12月7日是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保祿六世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領袖阿忒納戈拉宗主教於1965年12月7日,梵二大公會議閉幕前夕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撤銷天主教與東正教在公元1054年公布的彼此絕罰令。

教宗方濟各12月6日主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之後,提到這件重大盛事。他說:“那項修和的歷史性舉動實在是天主聖意的安排,為東正教徒與天主教徒在愛和真理中新的對話創造了條件。願我們在慈悲禧年開啟之際緊記這件盛事。若不祈求天主寬恕那使我們分裂的罪並彼此寬恕,就無法走上合一道路。我們要在祈禱中紀念親愛的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和其它東正教會的領袖,祈求上主使天主教徒與東正教徒的關係常受到兄弟友愛的激勵。”

inizio pagina

教宗三鐘經:慈悲禧年要求我們不斷悔改,在救贖的道路上前行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2月6日將臨期第二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他在念經前表示,我們必須不斷悔改,舉行慈悲聖年正是為此,為了在救贖的道路上前行。

主日福音記載洗者若翰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教宗說,不僅無信仰的人需要悔改皈依,那些自認為已是基督徒的人也同樣需要悔改皈依。沒有人可以說:我一切都好。這不是真的,這是自負,“我們必須不斷悔改皈依”。因此,教宗提出幾個反省的問題:

“我們能感覺到耶穌所感覺的嗎?比方說,當我們受委屈或遭淩辱時,我們能夠沒有敵意地真心寬恕向我們道歉的人嗎?這很難!我們在内心中會說:‘這筆賬我會跟你算的!’對吧?我們蒙召與人分享喜樂和分擔痛苦時,我們是否能真誠地與哭泣的人一起哭泣,與喜樂的人一起歡樂呢?當我們要表達我們的信仰時,我們是否能勇敢、坦率地來表達出來而不以福音為恥呢?”

教宗說,洗者若翰的呼聲“仍在今天人類的沙漠,在封閉的頭腦和堅硬的心中呐喊。這呼聲促使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走在正義的道路上,按照福音精神生活。這迫切要求我們敞開心扉,接納天主持續不斷,幾乎是固執地賜給我們的救恩,因為天主希望所有人脫離罪惡的奴役”。

依撒意亞先知書上預言說,“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救援是給予每個人、每個民族的,無一例外,也沒有人可以說:‘我是完美的,我已得救’。不是的。我們都需要繼續接受天主賜給我們的救恩。慈悲禧年正是為了這需要,為了在救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條道路是耶穌教導我們的,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因耶穌基督,唯一的中保得救。”

為此,我們需要“讓那些尚未認識耶穌的人認識耶穌”。教宗接著說“這不是勸人改教。不是的,這是開啟一扇門”。“另一方面,如果主耶穌改變了我們的生命”,我們就必定會感受到那股想要讓我們遇到的人認識耶穌的熱情”。

“若我們環顧四周,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在遇到深愛耶穌的基督徒後,願意開始或重新開始信仰旅程。難道我們不應該或不能夠做這樣的基督徒嗎?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們:‘我真的愛耶穌嗎?我深信耶穌賜給我救恩嗎?若我愛耶穌,就應讓人認識祂!’但是,我們要勇敢,我們要鏟平驕傲和敵對堆積而成的高山,填滿因漠不關心和漠視而形成的深坑,修直我們的怠惰和妥協的途徑!”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提到12月5日在秘魯欽博特被冊封為真福的三名殉道者:米哈烏‧托馬謝克(Michał Tomaszek)神父、茲比格涅夫‧斯恰烏科夫斯基(Zbigniew Strzałkowski)神父和亞歷山德羅‧多爾迪(Alessandro Dordi)神父。他說:“這些殉道者對耶穌的忠誠給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在世界不同地方遭受迫害的基督徒力量,使我們有勇氣為福音作見證”。  

    

inizio pagina

教宗為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馬槽點燈:向慈悲和寬恕敞開心門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2月6日主日傍晚從梵蒂岡為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下層聖堂前廣場上的馬槽和聖誕樹象徵性地點燈。教宗在視頻連線中,邀請眾人向慈悲和寬恕敞開心門,並感謝意大利慷慨地接納難民。

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馬槽和聖誕樹今年以移民為主題。馬槽放置在意大利倫巴第行政區贈送的高大聖誕樹下方,它的基底是一艘長約7公尺的舊木船。這艘船曾於2014年3月13日拯救了9名突尼斯移民的性命,將他們平安送到蘭佩杜薩島。聖家布置在船體的中心,周圍放著幾件救生衣。

教宗在梵蒂岡點燃一盞油燈,象徵為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馬槽和聖誕樹點燈。他提到許多在海上溺水身亡的移民,強調上主來是為了賜給我們力量,告訴我們祂比死亡更有力,比任何惡行都還強大;祂慈悲為懷。教宗說道:「今年聖誕節我邀請你們向慈悲和寬恕敞開心門,但這些悲慘事件實在難以寬恕,真的難以寬恕。」

教宗隨後問候意大利海巡隊員,稱讚他們是「耶穌希望的撒播者」和「工具」,並感謝意大利「慷慨地」接納移民。教宗表示:「為全世界而言,意大利南部是團結互助的榜樣!我祝願所有觀賞馬槽的人都能對耶穌說:『我也為了使人看到祢是希望的標記而出了一臂之力!』」

在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參加點燈儀式的人潮中,有31名亞西西明愛會照顧的難民,他們來自阿富汗、喀麥隆、尼日利亞和敘利亞。教宗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有難民說一句先知話:你們要抬頭挺胸,主快來了。祂帶著力量、救恩和希望而來。你們或許內心悲痛,卻懷著對上主的望德抬頭挺胸。我給你們所有難民和海巡隊員一個擁抱,祝你們聖誕節充滿希望和上主的輕柔撫慰。」

在亞西西與梵蒂岡連線以前,教宗府總管甘斯魏(Georg Gänswein)總主教於當天下午5點在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下層聖堂主持了彌撒聖祭。總主教在彌撒講道中邀請信友聆聽天主聖言,跟隨洗者若翰的芳表走三條道路:一條是沙漠之路,意即祈禱和反省之路;另一條是悔改之路,透過愛德與望德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命;最後一條是福傳之路,因為基督徒不可以害怕宣講基督。

inizio pagina

歷史中的禧年:修和與恩寵的途徑

◊  

(梵蒂岡電台訊)禧年是信仰上的重大盛事,是赦免罪過,促進兄弟共融與内心皈依的一個特別恩寵時期。在教會歷史上,至今共有26次常規禧年,90多次特殊禧年。

禧年的歷史源自猶太人的傳統。上主規定以色列子民每50年慶祝一次禧年,期間應停止耕田,退還徵收的土地並釋放奴隸。為宣布禧年吹起的號角必須是公綿羊的頭角,希伯來文稱這號角為“歡呼”,禧年由此而來。

在基督信仰中,禧年具有深奧的靈性意義。教會設立禧年的目的是為堅固基督徒的信德,鼓勵他們在教會和社會中行愛德及度友愛共融、言行一致的信仰生活,走成聖道路。

公元1300年2月22日聖伯多祿宗座慶日,博尼法爵教宗開啟了教會史上的首次聖年。50年後,克萊孟六世教宗宣布了第二個禧年,從此這施予恩寵的禧年每隔50年慶祝一次。120年後,保祿二世教宗又頒布手諭,規定每隔25年慶祝一次禧年。在1575年的聖年中,來羅馬朝聖的信眾絡繹不絕,超過30萬。

禧年分為常規和特殊兩種,前者依循預先規定的時間,後者則為特別重要的事件慶祝。現代和當代的兩次特殊禧年於1933年和1983年舉行,分別由庇護十一世教宗和若望保祿二世宣布。在進入20世紀時,良十三世教宗宣布了禧年。50年後的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庇護十二世教宗宣布禧年,特別為和平祈禱。他說:“願心靈有和平,家庭有和平,祖國有和平,各國之間有和平。”

保祿六世教宗宣布1975年的禧年時,祈求天主使禧年成為基督徒生活的新時期。若望保祿二世教宗開啟公元2000年禧年的聖門,帶領教會跨入了第3千年代的門檻。他在那次機會上強調聖門代表基督,他這樣祈禱說:“基督,祢就是將我們引入天父奧跡的門。求祢不使任何一個人留在天父慈悲及和平的門外。”

教宗方濟各在宣布慈悲特殊禧年時,指明教會應持慈悲的態度。他說:“這將是慈悲聖年。你們要慈悲如同天父”(2015年3月13日講話)。

inizio pagina

教宗關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勇敢作出重要抉擇,確保人類大家庭的益處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2月6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向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發出呼籲。教宗說:“我密切關注著正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大會,想到我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提出的一個問題:‘我們希望把什麼樣的世界留給在我們之後來到的人,留給那些正在長大的孩子?’(參:160號)。為了人類大家庭、我們每個人,以及後代子孫的益處,在巴黎的各項努力都應該致力於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與此同時與貧困作鬥爭,促進人性尊嚴。阻止氣候變化和對抗貧困這兩項抉擇缺一不可,好使人性尊嚴日漸繁榮。我們祈求神聖指引那些蒙召作出重要抉擇的人,讓他們勇敢地始終以更大程度造福人類大家庭的標準作出選擇”。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