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6/04/11

-

-



聖座新聞室公布介紹《愛的喜樂》勸諭:賜予家庭的慈悲標記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新聞室4月8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並介紹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世界主教會議秘書長巴爾迪塞里(Lorenzo Baldisseri)樞機、維也納總主教順伯恩(Christoph Schönborn,)樞機、以及一對夫妻出席了記者會。

巴爾迪塞里樞機在發言中,強調在慈悲禧年頒布《愛的喜樂》勸諭具有重大意義。這道勸諭以“正面”和“獨到”的目光看待夫妻恩愛和家庭的美好,“為每個大洲的家庭,尤其是那些受傷和蒙受羞辱的家庭實在是一個喜訊”。

“《愛的喜樂》在標題上與《福音的喜樂》勸諭一脈相承:從福音的喜樂到家庭之愛的喜樂。世界主教會議談論家庭之愛,呈現家庭的美好,將愛視為家庭制度的根基,因為天主是三個位格的互愛,是三位一體的愛,而不是孤獨的愛。”

巴爾迪塞里樞機闡明,《愛的喜樂》勸諭激勵我們加深研究“婚姻和家庭福音”,但我們無須期待這道勸諭會制定教會法典式的一般性新準則,使之適用於各種情況。這道勸諭為我們提供的是“具體的牧靈方針,在連續性中獲得新價值和新動力”。

順伯恩樞機則談到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勸諭中的“用詞和風格”,樞機表示,教宗的話“溫暖人心”,而“融和”又是勸諭的引導詞。藉著這份文件,超越了“劃分正常與非正常的外在界線”。此外,教宗提及所有情況,不分門別類,不分等級,因為耶穌的目光“不排拒任何人”。

“任何人都不應感到被定罪,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鄙視。在這接納的氣氛中,基督信仰的婚姻觀和家庭觀便成了一份邀請和鼓勵,一份愛的喜樂,不排拒任何人,實在沒有一個人被拒之門外。”

平信徒夫妻在發言中強調,《愛的喜樂》勸諭為了解家庭生活的意義指出了重要行程。在這行程中,我們要不知疲倦地向前展望,看到遠景,不停地夢想,學會體味及欣賞所走的每一步,不畏懼變化,即使意識到我們的不完美,還需要不斷成長。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勸諭:願家庭得享慈悲與融和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的《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於4月8日公諸於世。教宗在勸諭公布當天給全球主教親手寫了一封短信,祈願他們受託照管的所有家庭和所有人在納匝肋聖家的保護下,能從這道勸諭中獲得益處。

《愛的喜樂》勸諭結集了2014年和2015年兩屆“家庭”世界主教會議的成果,重申一男一女不可拆散的婚姻家庭的寶貴與美好,同時也以求實精神看待脆弱家庭,鼓勵牧人們秉持認真分辨的態度照顧家庭。勸諭分成9章,以慈悲與融和為兩條軸線逐一伸展。教會在教義與實踐上需要保持一致,但鑒於個別國家在文化、傳統及挑戰上的各種因素,因此教義的某些方面能夠以“不同方式”加以詮釋。

第一章:聖言光照下的家庭

第一章以天主聖言為依據,闡述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男女婚姻的美好,家庭溝通、團結及恩愛的重要性。但家庭不是抽象概念,卻肩負著“匠人的責任”。此外,失業及許多移民和難民家庭的處境也是不可忽略的悲劇,他們遭拒絕,無能為力,“每天過著辛勞和噩夢般的生活”。

第二章:家庭的現實和挑戰

第二章例舉了今日家庭的諸多挑戰,例如:個人主義、時來暫去的文化、拒絕新生命的思維、住房緊張、色情氾濫、侵害未成年人。教宗也提到移民問題,基督徒遭受迫害,尤其是中東少數族群受到的“嚴峻考驗”。此外,在法律上將婚姻與同性結合等同看待會導致家庭瓦解的危險。教宗指出,任何不穩定或不傳遞生命的結合,都無法為社會未來提供保障。

同樣的,女性遭受暴行、女性的身體被當作工具使用、租借子宮的惡行、以及諸如“社會性別論”等“令人不安”的意識形態都在摧毀家庭。面對這一切,基督徒不可為追隨時尚或因自卑感而放棄婚姻價值。主教們必須遵循“積極、款待”的牧靈路缐提倡婚姻聖事,為家庭“指出幸福道路”,親近處境脆弱的人。

教宗也以“健康的自我批評”態度指出在基督徒婚姻上的不足之處,例如:經常只著眼於生育子女的義務或教義和生物倫理問題,讓人覺得婚姻似乎是“一個負擔”,一個抽象理想,而非使人得以“成長和成就的行程”。基督徒蒙召陶冶良知,而非取代良知。

第三章:家庭的聖召

第三章論述家庭聖召及不可剝奪的生命權。教宗指出,不可將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視為“一個枷鎖”,婚姻聖事絕非“一件‘事’,一個空洞儀式,一個社會俗套”。婚姻是“使夫妻聖化和得救的一項恩典”。針對“處在困境和受傷的家庭”,教宗要求牧人們本著對真理的愛,認真分辨這些情況,因為“在各種情況中,責任程度並非都是同等的”。一方面,需要闡明教義觀點;另一方面,也應避免擅自判斷,不顧個別情況的複雜性及個別的人的痛苦。教宗重申“人生命的重大價值”和“不可剝奪的出生權利”,強調醫療人員有良心異議的道德義務,自然死亡的權利以及堅決抵拒死刑。

第四章:婚姻中的愛

第四章闡明婚姻之愛乃是友誼之愛。教宗稱婚姻中的友誼之愛建立在婚姻聖事上,總是尋求對方的益處,具有典型深厚友誼的互惠和溫柔。在這層意義上,友誼之愛被稱為愛德,因為它使我們睜開雙眼,看到人所具有的價值。婚姻中的夫妻之愛也同樣重要,它是“絕妙的禮物”,“人與人交流的語言”,注視“另一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

第五章:碩果累累的愛

第五章論述結出碩果的愛,在家庭中生育子女和迎接生命。教宗在此重申胚胎“在受孕時”的價值,因為“每個嬰兒始終在天主心中”。因此,不應把子女當作“一個填充物或實現個人渴望的解決方案”,而應視他們為“價值無比的人”,尊重他們的尊嚴,承認他們擁有母親和父親的天生權利。

對於那些不能生育的夫妻,教宗鼓勵他們以“不同方式”表達父母之愛,例如領養子女。立法機構應提供有助於領養和代養子女的程序,但應始終考慮兒童的利益,以應有的法律打擊販賣兒童的行徑。

第六章:家庭的牧靈願景

第六章提出幾項牧靈願景,從旁陪伴夫妻的重要性。教宗重提世界主教會議的幾個主題,例如司鐸和家庭牧靈人員需要接受適當的培育,未婚夫妻的婚前準備行程需要受到引導,新婚夫妻婚後頭幾年的信仰生活需要得到陪伴。此外,離婚是今日家庭的一個悲劇,教會應以“接近和務實”態度予以陪伴,保護受傷家庭的子女,以免他們成為離婚父母的“人質”。

關於離婚和離婚再婚問題,《愛的喜樂》勸諭重申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觀點:需要分辨和關注離婚個案,尤其是遭受不義的一方。離婚未婚者領受聖體聖事應得到鼓勵,同時不使離婚再婚者感到受了絕罰,卻應以“極大尊重”陪伴他們。在基督徒團體内照顧離婚再婚者並不表示削弱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而是在表達愛德。

勸諭接著提及信仰不同婚姻的“複雜情況”,但只要尊重宗教自由,差異就能成為“跨宗教交談的最佳場所”。對於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教會應尊重他們的尊嚴,不予以歧視。與此同時,教宗也強調在同性結合與按照天主計劃的婚姻生活之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因此,教會在這方面遭受壓力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第七章:子女的妥善教育

第七章提出父母教育子女的“重大責任”和“首要權利”。勸諭提出5個要點:教育不等於控制,而是啟發子女“有責任心的自由”;教育在於教導“等待的能力”,在“數碼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中“尤為重要”;教育在於培養親子關係,避免子女患上“科技孤獨症”;性教育有其必要,但必須使之成為“愛的教育”,“在適當時刻和適當方式”下進行,同時也應教導“健康的節操”,不使人淪為純粹的物體;家庭應繼續成為傳遞信仰的場所,教導子女信仰的真和美。

第八章:陪伴脆弱處境者

第八章重提世界主教會議討論的一個核心主題:脆弱處境中的家庭。教宗表示,我們不應期待這道勸諭能給出一個適用於所有情況的一般性規範。牧人們該當推動男女忠貞的基督信仰聖事性婚姻,同時也應以慈悲之心接納和陪伴許多信友的脆弱處境,使他們融入教會團體。

教宗指出,使人人融入教會團體也包括離婚再婚者,幫助他們透過社會服務或祈禱聚會參與教會團體生活,使他們不感到自己遭“絕罰”。在此“沒有單純的處方,只能鼓勵以負責的態度分辨個別案例,因為每種情況的責任程度均不相同”。

教宗在勸諭的兩個注腳中提到離婚再婚者的情況:一、牧人通過分辨能夠認出“沒有嚴重過犯”的特殊情況,因此“一項條文的效力不必與其它情況相同”;二、“在某些情況下”,教會為困難情況提供的幫助“也可是聖事上的幫助”,因為“告解亭不應成為酷刑室”,“聖體聖事不是為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為滋養軟弱的人”。

對離婚再婚者而言,“進行良心省察”是有益處的。他們可以通過辦告解與一位司鐸交談,好能對自己的處境有“正確判斷”。但重要的是保持“謙遜、謹慎態度,熱愛教會”,避免傳達“錯誤訊息”,使人誤以為教會持有“雙重道德”標準,或聖事似乎是用來“交換恩惠”的特權。

總之,福音的理想不可削弱,但需要“憐憫”脆弱的人,不判斷,不定罪,不排拒任何人,只以慈悲相待。教會不是海關,而是父親的家,每個人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這就是“愛德第一”的含義:宣講福音,卻不為天主慈悲設下條件,不以優越感判斷受傷的家庭。

第九章:婚姻與家庭的靈修

教宗在最後一章,即第九章中邀請信友們養成在家庭内祈禱的習慣,讓基督“聯合並光照”處在“苦日子”中的家庭生活,將他們的困苦轉化為“愛的奉獻”。家庭不是“一個完美的現實或一勞永逸的配套”,而是一個使每個人逐步增進愛的能力的行程。

inizio pagina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若不與窮人“患難與共”,就不是真正的行哀矜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9日星期六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向廣場上的4萬多名朝聖者談到信仰生活中的具體行動——行哀矜,勉勵他們“與窮人患難與共”,好使自己的哀矜之舉顯示出對求助者的“真切關懷”。

我們在行哀矜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也就是要尊重他,尤其要懷著至誠之心。我們不可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衡量那伸手求助之人的貧窮,以此作為什麼也不做的藉口;我們也不可把他人的貧窮當作自己在公眾面前自我推廣的手段,就像福音中的法利塞人那樣。

教宗首先指出,行哀矜是一項“與聖經同樣古老”的義務。“在舊約聖經的某些重要篇章中,天主要求子民特別關注窮人”。例如:一無所有的人、有需要的人、外鄉人、做客的人,孤兒和寡婦。這些人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因為天主希望祂的子民看顧這些弟兄姐妹”。

教宗繼續說,我們在行哀矜時,應該懷著“內在的喜悅”,因為那站在街頭注視我們的人不是一個有待跨越或視若無睹的障礙物。“行哀矜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或必需馬上擺脫的煩惱。很多人為了不施捨而自我辯護道:‘哎呀,這人怎麼能這樣?我給他錢,他倒去買酒,喝得爛醉如泥!’然而,他醉酒是因為並無其它路可走!而你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做了什麼呢?你難道是那個向你討一塊錢去買酒的可憐人的法官嗎?”

教宗引用《多俾亞傳》中的話說:“你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這樣天主也總不會轉面不顧你”(四7)。教宗評論道,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它“幫助我們了解行哀矜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能力停下來面對面、目光相對地注視那向我求助的人嗎?’我們不能把行哀矜和匆匆丟下一塊錢混為一談。”

教宗最後再次談到他曾講述過的施捨趣聞。一個乞丐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屋裡正在就餐的三個孩子高興地要求媽媽給那人吃的,但是當媽媽要求他們把自己盤中一半食物讓給乞丐時,他們卻都退步。教宗強調,真正的行哀矜要求有所“犧牲”,因為行哀矜意味著“與窮人患難與共”。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將於六月訪問亞美尼亞,九月訪問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接受亞美尼亞宗徒教會最高領袖卡雷金二世(Karekin II)宗主教和地方當局及亞美尼亞天主教會的邀請,將於今年6月24日至26日前往亞美尼亞訪問。聖座新聞室4月9日公布了上述消息。

聖座新聞室同時宣布,教宗也接受格魯吉亞伊利亞二世(Ilia II)宗主教,以及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地方和宗教當局的邀請,將於9月30日至10月2日牧靈訪問這兩個國家。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為阿萊蒂中心主持彌撒:受迫害是基督信仰見證的一部分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8日下午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救主之母小堂主持彌撒,慶祝阿萊蒂研究中心成立25週年暨該中心附屬藝術工作室成立20週年。耶穌會士魯普尼克(Marko Ivan Rupnik)在東歐共產政權垮台後,成立了阿萊蒂研究中心,旨在研究東歐的基督信仰。當天下午有80多人參加了這台彌撒,其中包括該中心主任魯普尼克神父,救主之母小堂的精美鑲嵌畫就是這位神父的傑作。

《宗徒大事錄》記載,宗徒們宣講天主的國度時,曾被關進監獄,飽受斥責和威脅,當權者命令他們不可再以耶穌的名字施教。但宗徒們選擇服從天主,在聖神的引領下持續為耶穌作見證。教宗強調,沒有人能獨自作見證,見證需要聖神的恩寵。

一位名叫加瑪里耳的智者說服公議會釋放宗徒們。於是,宗徒們受了鞭刑後獲得釋放,並且對此感到十分歡喜,因為他們配為耶穌的名字受侮辱。教宗指出,從會計師的算盤來看,為耶穌作見證絕對是一門虧本生意。為耶穌作見證會帶來苦難和迫害,誠如真福八端的結尾:「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罷!」因此,迫害和苦難是基督信仰見證的一部分。教宗表示,有人會以為這是一種受虐狂的精神,但這其實是天主國度的精神。

「宗徒們詢問耶穌:『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祢,將會得到什麼呢?』耶穌答說:『你們將會得到所捨棄的百倍,同時也會得到迫害,即苦難、痛苦,甚至是毀謗。』有些人沒有傾流鮮血,而是在沉默中作出溫順的見證,始終寬恕,從不判斷他人或謀取私利。」

為基督信仰作見證不是為了謀取私利。教宗說道:「我若是為了謀取私利而跟隨耶穌基督,就等於是在拜財神。財神是另一個主人,拜財神的人無法服事上主天主。要麼服事財神,要麼服事天主。」

福音記載,耶穌行了增餅奇跡後,拒絕這項成就,再次獨自上山。教宗由此指出:「基督信仰的旅程容不下高攀的人。基督信仰的旅程是為了跟隨耶穌,而非攀高結貴、大出風頭、招搖炫耀、愛慕虛榮。跟隨耶穌的人走的是服務和見證的道路、自謙自卑和貶抑自己的道路,這條路帶給我們平安與福樂。」

教宗吐露,他很喜歡在聖母聖像前誦念玫瑰經。在聖母聖像中,聖母瑪利亞似乎位於中心,但仔細觀察,便會看到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聖嬰,雙手上下環抱有如台階,耶穌聖嬰從天降下。聖母瑪利亞是促成耶穌降臨人間的中介。從天而降的耶穌始終位於中心,聖母瑪利亞則讓耶穌紆尊降貴,來到我們中間的這項奇跡得以實現。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彼此代禱,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恩寵,使我們憑藉聖神的德能作出真正的見證,配得上真福八端中的迫害、侮辱,以及主耶穌在生活中經歷的許多事。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6年4月9日

◊  

(1)殘障人士對家庭而言是一份禮物,是一個增進相愛、互助與合一的機會。
Le persone con disabilità costituiscono per la famiglia un dono e un’opportunità per crescere nell’amore, nel reciproco aiuto e nell’unità.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a gift for the family and an opportunity to grow in love, mutual aid and unity.  
Las personas con discapacidad son para la familia un don y una oportunidad para crecer en el amor, en la ayuda recíproca y en la unidad.

(2)沒有人可以認為把家庭簡化成只是建立在婚姻基礎上的自然協會將有利於整體社會。
Nessuno può pensare che indebolire la famiglia come società naturale fondata sul matrimonio sia qualcosa che giova alla società.
No one can think that the weakening of the family will prove beneficial to society as a whole.
Nadie puede pensar que debilitar a la familia como sociedad natural fundada en el matrimonio es algo que favorece a la sociedad.      

(3)家庭實力的關鍵在於她有能力去愛和教導愛。
La forza della famiglia risiede essenzialmente nella sua capacità di amare e di insegnare ad amare.
The strength of the family lies in its capacity to love and to teach how to love.
La fuerza de la familia reside esencialmente en su capacidad de amar y enseñar a amar.         

(4)我們關於婚姻和家庭的教導在愛與溫柔的宣報中必會不斷地得到啟發和改觀。
Il nostro insegnamento sul matrimonio e la famiglia non può cessare di ispirarsi e di trasfigurarsi alla luce di questo annuncio di amore e di tenerezza.
Our teaching o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cannot fail to be inspired by the message of love and tenderness.
Nuestra enseñanza sobre el matrimonio y la familia no puede dejar de inspirarse en un mensaje de amor y de ternura.       

(5)任何一個家庭,無論多脆弱,都能成為現世黑暗中的一道光明。
Ogni famiglia, pur nella sua debolezza, può diventare una luce nel buio del mondo.
Every family, despite its weaknesses, can become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of the world.
Cada familia, a pesar de su debilidad, puede llegar a ser una luz en la oscuridad del mundo.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