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6/10/21

-

-



教宗接見布基納法索總統,談及民族和解、彼此尊重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0月20日上午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接見了前來拜訪的布基納法索總統羅克·馬克·克里斯蒂安·卡博雷(Roch Marc Christian Kaboré)。

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稱,“雙方在親切交談中,提到聖座和布基納法索之間現存的良好關係,強調教會尤其在教育和醫療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在此背景下,教宗和卡博雷總統“冀望兩國關係也藉著國際法規定的法律條文得到鞏固”。此外,雙方還提及“民族和解、不同宗教團體彼此尊重與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青年和他們就業的議題”。最後,教宗和布基納法索總統“就國際上關注的一些課題,尤其是區域面臨的挑戰交換了意見”。

卡博雷總統拜訪教宗後,也會晤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總主教也在場。

inizio pagina

教宗接見重整奧斯定會會士:求主賜下祂的聖愛,叫我們懂得去愛

◊  

(梵蒂岡電台訊)唯有天主慈悲的力量能改變生活、賜予生命。教宗方濟各10月20日上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重整奧斯定會第55屆修會大會與會者時如此表示。教宗期勉重整奧斯定會會士們締造共融,活出「一心一德」的兄弟情誼。

本屆重整奧斯定會修會大會的格言取自聖奧斯定在《懺悔錄》中對天主的祈禱:「我們的一切希望在於祢的大慈大悲。求祢讓我們明白祢的聖意,並按照祢的聖意差遣我們。」教宗指出,「這個呼求引導我們做個『有希望的人』,懂得全心信賴天主的慈悲,意識到我們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面對上主所提出的挑戰。我們自知渺小卑微,但天主是我們安全與喜悅的所在。天主從不叫人失望,祂充滿父愛,總是透過神妙莫測的方式引領我們」。

本屆修會大會旨在檢視該修會的生活。為了有所革新並找到動力,會士們必須向天主祈求說:「求祢讓我們明白祢的聖意。」教宗表示,耶穌給我們頒賜了愛的誡命,我們因而祈求祂賜下天主聖愛,好叫我們懂得如何去愛。事實上,「天主始終賜予我們祂的聖愛,而且臨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回顧過往,為我們已領受的諸多恩典而獻上感恩」。回顧過往能激勵我們「再次渴望神恩,充分品嘗神恩的新意和力量」;當我們省思過去如何度過難關時,我們「便能應對現前的挑戰,展望未來」。「這條與耶穌同行的道路將化為謝恩的祈禱與內心的淨化」。

我們要懷著感恩之心銘記天主的聖愛,熱情地活在當下,更勇敢地祈求天主按照祂的聖意差遣我們。這祈禱蘊含心靈的自由和獻身事主的精神。教宗解釋說,「聽從天主的差遣意味著天主是我們生命的主人,除祂以外再無別人。當上主處於我們生命的中心時,一切皆有可能;失敗或任何其它災禍都不要緊了,因為上主處於中心,祂必將指引我們」。

教宗鼓勵重整奧斯定會會士們在社會上締造共融,使每個人的尊嚴皆得到尊重,人人懂得彼此分享。我們要以「天主愛了我們的同一份愛」去回應每個人的需求。「許多人正在期待我們起身前去會見他們」,我們要秉持自己從天主那裡「體驗到並領受了的那份溫柔」看顧他們。「這就是我們所具備的能力,而非我們自己的理想和計劃;唯有天主慈悲的力量能改變生活、給予生命」。

教宗最後以聖奧斯定所立定的《會規》,勉勵重整奧斯定會會士們活出「一心一德」的兄弟情誼,成為「在當今世界中宣揚共融的活先知」,促使「世界不再有分裂、衝突和排擠,各地一片和諧,人人推動對話」。

inizio pagina

教宗清晨彌撒:深入領悟基督的奧跡需要祈禱,靜默朝拜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0月20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指出,若想真的認識耶穌,我們就應祈禱、朝拜天主並承認自己是罪人。教宗強調,我們光靠教會要理講授無法深入領悟基督的奧跡;我們還需要祈禱。

當天的第一篇彌撒讀經取自《厄弗所書》,聖保祿宗徒祈求聖神恩賜厄弗所信友“在信德上堅固,在愛德上根深蒂固”,讓基督住在他們心中。我們應“賺得基督”。

保祿沉浸在基督這個浩瀚的海洋中,但“我們如何能認識基督呢?”如何能領會“基督的愛超越一切知識呢”?

教宗指出:“基督臨在於《福音》中,我們誦讀《福音》就能認識基督。我們眾人都這樣做,至少在參與彌撒時我們能夠聆聽《福音》。藉著學習要理,我們知道基督是誰,但這並不夠。為能了解耶穌基督是怎樣的廣、濶、高、深,我們首先必須如同保祿那樣屈膝祈禱,對天父說:‘父啊,求祢賜予我聖神吧,好讓我認識耶穌基督!’”

教宗重申,若想真的認識基督,我們就必須祈禱。保祿不僅祈禱,他也朝拜這超越一切知識的奧跡,在朝拜中向主耶穌祈求這恩寵。

“若不養成這種朝拜、靜默朝拜的習慣,我們就無法認識上主。因此,我們要朝拜天主。我想,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我們對這種朝拜式的祈禱比較不熟悉,也很少實行。請允許我說,我們應在上主面前,在耶穌基督的奧跡面前多消磨時間。我們要朝拜基督,在祂面前靜默祈禱,靜默朝拜。祂是上主,我應朝拜祂。”

教宗接著指明,若想認識基督,我們就必須省察自己,養成自責的習慣,承認自己是罪人。“我們若不引咎自責,就無法朝拜天主”。

教宗總結道:“若想進入這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即耶穌基督的奧跡,我們就必須做到這幾件事。首先,我們應向天主祈禱:‘父啊,求祢賜予我聖神,讓祂引領我認識耶穌!’。其次,我們應朝拜基督的奧跡,進入奧跡,朝拜奧跡。第三,我們應自我責備:‘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祈求天主賜予我們認識和賺得基督的恩寵;這是保祿為厄弗所人,也是為我們祈求的恩寵。”

inizio pagina

教宗將親自為2016年“拉青格獎”得獎者頒獎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26日上午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克萊孟廳親自為2016年“拉青格獎”得獎者,比菲(Inos Biffi)蒙席和庫倫珀萊斯(Ioannis Kourempeles)教授頒發獎項。若瑟·拉青格-本篤十六世梵蒂岡基金會願意把該獎項授予這兩位學者,以獎勵他們在神學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

比菲蒙席1934年生於意大利萊科的洛馬尼亞。他是意大利北部神學院系統神學和中世紀神學史的名譽教授,也是盧加諾神學院同一科目的教師。此外,比菲蒙席也是宗座神學院成員、米蘭中世紀神學史研究院主席,以及盧加諾神學院神學史研究所的主任。

庫倫珀萊斯教授於1965年在雅典出生。他曾在塞薩洛尼基、埃朗根和海德堡神學院攻讀神學,現今在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神學系教授教義史、信理和符號神學。庫倫珀萊斯教授也是首位獲頒拉青格獎的東正教徒。

頒獎前,10月24日至26日在羅馬宗座聖十字架大學將舉辦一場有關“末世論”的國際研討會。

inizio pagina

岡道爾夫堡教宗公寓將於10月22日開始對外開放

◊  

(梵蒂岡電台訊)岡道爾夫堡宗座大樓教宗公寓將於10月22日首次對外開放。據梵蒂岡新聞室公告稱,如此一來,教宗別墅便有更多可參觀的地方了。巴爾貝里尼別墅花園兩年前就已對外開放;去年也開放了教宗畫像迴廊。

教宗避暑時使用的公寓從10月22日開始將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參觀教宗公寓的時間,除了週日外,每天都對外開放。參觀者也可通過梵蒂岡博物館網站獲取更多相關訊息或預訂參觀時間(www.museivaticani.va)。

此外,10月21日教宗公寓將預先向新聞界開放,在此機會上為在場的記者們演出一場簡短的中國民族音樂,主題為“美使我們相契合”。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6年10月20日

◊  

我們常要努力與耶穌相契,尤其要跟隨祂走十字架的道路。

Cerchiamo di essere sempre uniti a Gesù, soprattutto seguendolo sulla via della croce.

Let us try always to be united with Jesus, following him especially on the way of the cross.

Nostram conemur animam coniungere cum Iesu, praesertim per viam Crucis.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6年10月19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給飢餓者食物吃,給口渴者水喝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0月19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引用《福音》的話“給飢餓者食物吃,給口渴者水喝”,教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所遇到的窮人身上,施行愛德善舉。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所謂的“福利”有一個負面影響,那就是引人自我封閉,對他人的需求無動於衷。它竭盡所能迷惑人,提出一些僅能維持數年的短暫生活模式,似乎我們的生命只是時尚潮流,每個季節都要更新換代。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需要原原本本的接受和應對,常常讓我們遇上需要緊急救助的境況。因此,救助饑餓與口渴之人:給飢餓者食物吃——今天實在有許多忍饑挨餓的人,給口渴者水喝,也是一項愛德工作。媒體總是告訴我們有些民眾缺少食物和水,後果十分嚴重,尤其對於兒童而言。

面對某些報導,尤其是某些新聞圖片,輿論被觸動,漸漸發起救助行動,發揚團結精神。人們慷慨捐助,這種捐助能減輕許多人的苦難。這種愛德形式十分重要,但我們或許並沒有直接參與其中。相反地,如果在街上遇到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或者一個窮人來敲我們的家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我們不再是看一張照片,而是身臨其境。我和他之間近在咫尺,我感到良心被質問。抽象地談論貧窮不會令我們震憾,只會令我們思索,令我們痛惜;我們只有親眼看到在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兒童身上的貧窮狀況,我們才會被震撼!因此,我們習慣地避開需要幫助的人、不去接近他們,或者以我們慣常的作風粉飾他們真實的需求,使我們脫離現實。倘若我遇到一個窮人,在我與他之間就不再有任何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麽做呢?扭頭繞過他們,還是停下來與他們交談,關心他們的處境?如果是後者,肯定有人會說:“這人瘋了,居然與一個窮人交談!”看看怎樣幫助這個人,或者使他儘早擺脫困境?然而,他或許只要求一點東西:一些吃的、喝的。我們反省一下:我們念了多少遍《我們的天父》,卻依然沒有真正關注那句話:“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聖經》中有一篇《聖詠》說,天主“給一切的生靈供食品”(一三六25)。挨餓的經驗難以忍受。從戰爭或飢荒過來的人都嘗過飢餓的滋味。然而,這種經驗每天都在重覆發生,與富足和浪費共存。雅各伯宗徒的話仍具有現實意義,他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14-17)。這是因為它無法施展作為,無法行善,無法行愛德。總是有一些人忍受飢渴並需要我的幫助。我不可委託任何一個人作代表。這個窮人需要的是我,需要我的幫助、我的話語、我的熱忱。在幫助窮人上,人人都有份。

此外,《福音》還敘述耶穌的另一個教導。他看見許多人跟隨祂多時,便問祂的門徒:“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若六五)。門徒們答道:“這不可能啊,不如祢遣散他們吧!”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罷!”(瑪十四16)。耶穌吩咐他們把僅有的幾塊餅、幾條魚拿來,祝福了,掰開,讓門徒分給眾人吃。這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課。福音事跡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把自己僅有的東西託付於耶穌之手、懷著信德與他人分享,這少許東西就能成為豐厚的財富。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表示:“給飢餓的人食物是整個教會的一條道德命令。獲得食物及食水的權利,對保證其他權利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所以必須促使一個互相關懷的意識成熟起來:得到食物及食水是所有人的權利,不應有任何分別和歧視”(27號)。我們不要忘記耶穌的話:“我就是生命的食糧”(若六35);“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罷!”(若七37)。耶穌的話對我們眾信徒是一項挑戰,激勵我們明認憑著給飢餓者食物吃及給口渴者水喝,我們才能與天主建立關係。天主在耶穌身上揭示了祂的慈悲面容。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