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6/11/04

-

-



教宗接見各宗教代表:“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3日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了致力於慈善事業的不同宗教代表,其中有基督徒、猶太信徒、穆斯林和佛教信徒。教宗在慈悲禧年之際呼籲各宗教代表發揚慈悲的精神,關懷弱勢群體,在友好對話中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絕不以天主之名為暴力辯護。

今天是友愛的時代,是各宗教相遇和對話卻“不混合”的時代,從而更好地相互認識與理解。談到基督徒的核心訊息是慈悲與憐憫,教宗引用了《道德經》中的一句古語:“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意思是:頑固強硬是速死之道,柔弱靈動是生長之道。教宗解釋說:“懷著憐憫的慈愛照顧弱勢群體和需要幫助的人乃是真正的宗教精神;這樣的宗教精神能克勝濫用職權的誘惑,不拿人的生命做買賣,常把他人視為弟兄姐妹,而非數字。”

真正的宗教傳統促使人“親近那些身處困境而需要更多呵護的人,例如患病,殘疾,貧困,遭受不公,受到衝突與移居影響的人”。“天主在對我們每個人的良心說話,勉勵我們超越自我封閉並敞開自己。祂的聲音如此回蕩在我們心中:擁抱在我們之上的那一位,祂在叩響我們的心門;擁抱我們身邊的近人,他在叩響我們的家門,渴望得到關注和幫助。”

教宗繼續說:“在這動盪和記憶缺失的世界,人們匆匆走過,把許多事拋在腦後,卻不知自己有如行屍走肉,毫無目的。今天我們像需要氧氣那樣需要更新生命的無償之愛。人渴望慈悲,而技術卻不能解除這種渴望。人所尋找的是一種超越暫時慰藉的愛,一個不再有波濤洶湧的安全港灣,一個始終寬恕與修和的擁抱。”教宗強調,寬恕“是我們可以給予他人的最大禮物,因為它是無比珍貴的禮物,同時也讓我們更加肖似天主”。

此外,慈悲也要延伸至“周遭世界,我們共同的家園”。因此,我們蒙召守護共同的家園,避免今天導致嚴重生態危機的無節制和貪婪的消費。

教宗然後談到某些“與慈悲相背”的宗教訊息。教宗說:“很不幸的,每一天我們都會聽到暴力、衝突、綁架、恐怖襲擊、遇難和毀壞的消息。以宗教或天主的名義為這樣的暴行辯護,實在是駭人聽聞。我們要明確譴責這種卑劣、褻瀆天主、汙染宗教追隨者心靈的行為。我們要促進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和平相遇,以及真正的宗教自由。在這方面,我們對天主,對世人,對未來負有重大責任,需要我們全力以赴,絕不能有任何敷衍之心”。

inizio pagina

教宗追思已亡節彌撒:追思先亡,抱持復活的希望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2日追思已亡節下午前往羅馬城外“第一門”公墓主持彌撒聖祭,為所有已故信徒祈禱,包括無人紀念的亡靈。教宗在當天的推文中寫道:“我們懷著信德給已故的親人掃墓,也為無人紀念的亡者祈禱。”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約伯傳》,敘述約伯在經受重大考驗時仍對天主懷有熱切的希望。教宗解釋說,約伯處於黑暗中,他瀕臨死亡之門。在這焦慮、悲痛及苦難中,約伯宣示了他的望德:“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我要看見天主:我要親眼看見祂,並非外人”(約十九25-27)。

教宗指明紀念亡者的雙重意義:悲傷和希望。他說,墓地是個悲傷的地方,它讓我們記起已故的親人,同時也提醒我們將來也要死亡。然而,我們在悲傷中卻拿著鮮花作為希望的標記。

“悲傷攙和著希望,這就是我們眾人在今天慶典中的情感。我們在親人的遺體前紀念他們,同時懷抱希望。我們也感受到這希望能幫助我們,因為我們也必須走這段旅程。我們人人都將走這段旅程。或早或晚,人人都有這一天;痛苦或多或少,人人都要經歷。但我們是藉著希望之花,抱持著那對來世的強烈希望來走這段旅程。”

教宗強調,耶穌背著祂的十字架第一個走完了這旅程,為我們開啟了復活的希望之門。“今天,我們帶著這雙重記憶返回家中:紀念過去,我們已故的親人;謹記未來,我們將走的旅程。我們應堅信耶穌的承諾:‘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若六40)。”

inizio pagina

教宗打電話給諾爾恰的總主教,再次向地震災民表達關懷之情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2日下午打電話給意大利中部斯波萊托-諾爾恰總主教博卡爾多(Renato Boccardo),再次向地震災民表達他的關懷之情。教宗向博卡爾多總主教說:“我願意向諾爾恰和瓦爾內里納的所有人民表達我的關懷、我的祈禱和祝福。我對信仰遺產的毀壞感到非常難過。我在斯堪的納維亞訪問時隨時關注你的人民的悲劇,我在那裡為你們祈禱。”

博卡爾多總主教在電話中向教宗講述了當地人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擔憂。教宗答道:“我們必須鼓勵人們,幫助他們以樂觀的態度展望未來。”教宗也勉勵博卡爾多總主教“接近他的人民,不要讓他們失去希望”。這希望也包括“繼續留在他們的土地上生活”。

意大利中部地震災區居民的房屋被震裂,聖本篤大殿倒塌,約有2.2萬疏散者需要援助。諾爾恰本篤會院副院長尼瓦科夫(Benedetto Nivakoff)神父向本台解釋他們會院的情況。他說:“我們願意留下來,培養新的聖召。希望總是發自基督,不是以廢墟,而是以靈修為基礎。隱修生活,就如所有人的生活那樣,必須是朝向天堂的路程、靈修的道路。這不是說建築物不重要,建築物非常重要,但是這樣的時刻卻令我們想到什麽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這麽説來,教會並非只是石頭的建築物,更是人的信仰團體了?尼瓦科夫神父答道:“我們與居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因為聖本篤對諾爾恰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居民。他們非常虔誠,這不是我們的功勞,他們認為隱修士就是該城主保的大使。當地居民在所有方面幫助我們,也請我們為他們祈禱。他們知道,10月30日早上地震時我們正在祈禱。他們也知道這確實是天主的恩寵,沒有任何人死亡,這確實是個奇跡!”

在諾爾恰的本篤會士們來自世界各地,地震後他們是否想離開呢?尼瓦科夫神父說:“沒有,反之這些會士們比以往更渴望留在這裡。他們絲毫沒有離開的想法。我們希望在這裡為會士們修建一個家,為隱修士們建造一座更堅固、更寬敞的會院,好能接納更多的聖召。”

inizio pagina

聖座介紹服刑人和社會邊緣人士禧年活動

◊  

(梵蒂岡電台訊)慈悲特殊禧年已進入尾聲。教宗將在11月份主持兩大壓軸活動,分別是11月6日的服刑人禧年彌撒,以及11月13日的社會邊緣人士禧年彌撒。13日當天,普世教會也將關閉所有聖門;隔一週,11月20日主日,慈悲禧年將正式結束,教宗方濟各將隆重關閉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

負責慈悲禧年活動的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於11月3日在聖座新聞室介紹這些活動。他首先提到教宗方濟各對服刑人的關愛。教宗自從就任以來,多次牧靈訪問各地監獄,並在頒布禧年大赦的牧函中特別念及服刑人。教宗寫道:「願服刑人每次跨越自己牢房的門檻時,都將心思意念和祈禱交託於天父。對他們而言,這項舉動就是在跨越聖門,因為天主的慈悲能改變人心,能化鐵窗生活為自由經驗」。

11月6日在聖伯多祿大殿的服刑人禧年活動將有4千多人參加,包括來自12個國家的服刑人、服刑人家屬、監獄工作人員、輔導神師和警察。菲西凱拉總主教指出,這些服刑人所受的刑罰不一;他們的臨在展現出,我們必須「在刑罰與刑期之外提供未來和希望」。屆時,許多教區的主教也將拜訪當地的服刑人,與他們一同慶祝禧年。

11月13日主日,教宗將為6千名社會邊緣人士主持禧年彌撒。他們遭社會排斥的原因包括經濟不穩定、疾病、孤獨和沒有親人。菲西凱拉總主教表示,「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與許多社會邊緣人士一同慶祝禧年,是要教會記起耶穌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7)。因此,關閉慈悲聖門並不代表教會已完成她的關懷使命,而是教會本著已度過的禧年,加強自身的見證」。

inizio pagina

聖座駐聯合國代表:宗教自由在許多地方持續被踐踏

◊  

(梵蒂岡電台訊)聯合國大會第71屆會議第3委員會於10月31日開會討論人權的促進與保護。聖座常駐聯合國紐約總部觀察員奧薩總主教在這次會議上表明,每個人天生享有同等的尊嚴和基本的生命權。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所有階段,人的生命權都必須受到支持和保護。不幸的是,這項權利始終被忽略和縮減。

奧薩總主教指出,「胎兒、尋求安全的移民、戰爭受害者、窮人、年長者和死刑犯的生命權一直被人忽視和摒棄」,人們對此爭論不休,卻不予以重視。再者,生命權也涵蓋了適當的居住條件。為此,「各國必須應對普遍喪失生命權的現象,這個現象與貧窮密切相關,尤其是不適當的居住條件與無家可歸的問題」。

在廢除死刑方面,國際社會愈加具有共識,奧薩總主教讚許這是保護生命的一大進步。他引用教宗方濟各向第6屆世界反死刑大會發表的視頻訊息,說明「死刑有悖於天主的計劃,冒犯生命的不可侵犯性和人性尊嚴;死刑非但無法替受害者伸張正義,反倒助長復仇心態」。

如果想要全面理解人的權利和尊嚴,還必須承認「所有人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精神權利」。誠如《世界人權宣言》第18條所闡明的,「人人享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這項權利包括改變自己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然而,宗教自由在許多地方持續被踐踏。奧薩總主教指出,「人們不斷只因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受迫害,遭囚禁,有時還被殺害。在宗教團體方面,有些團體也陷入侵犯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的誘惑,狹隘地詮釋某些宗教信條,導致不少宗教迫害事件」。更有甚者,當宗教被濫用於定義國家的身份認同和團結時,宗教就成了歧視的理由。

聖座代表最後呼籲國際社會與各國政府關切宗教自由,為保護並促進這項基本人權而採取行動。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6年11月3日

◊  

基督徒的生活是一段旅途,是喜樂而非悲傷的旅途。

La vita cristiana è un cammino: non un cammino triste, ma gioioso.

Christian life is a journey, but it is not a sorrowful journey, it is a joyful journey.

Vita christiana est iter tum triste tum felix.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