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6/11/11

-

-



教宗方濟各任命鄭信喆主教為韓國仁川教區主教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0日任命鄭信喆主教為韓國仁川教區主教。鄭主教聖名洗者若翰,現任仁川教區輔理主教。該教區主教崔基山於今年5月30日逝世,教區因而進入主教出缺期。

鄭信喆於1964年10月22日出生在韓國仁川教區仁川市,1983年至1991年在仁川天主教大學攻讀神學,隨後在水原天主教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93年1月29日晉鐸。之後,他曾先後在不同堂區服務,並前往巴黎天主教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天主教要理。他學成歸國後,曾在仁川天主教大學執教鞭,擔任校監一職。他於2010年4月29日獲任命為仁川教區輔理主教,同年6月16日晉牧。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基督徒的合一不是“倒退”的大公運動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促進基督信徒合一委員會目前正在召開全體會議,教宗方濟各11月10日上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廰接見了與會人士。教宗強調,我們信仰的本質要求眾基督徒合一;光在理解福音上協調一致還不夠,還需要眾基督徒在基督内共融合一。

教宗首先表示:“作為羅馬的主教和伯多祿繼承人,我意識到主基督託付於我的責任,我願意重申基督徒合一是我分内的一項主要目標。我祈求上主使這個目標越來越能得到每位基督徒的支持。”

聖座促進基督信徒合一委員會這次全體會議的主題是“基督徒合一:圓滿共融的模式是什麽?”教宗對此表示,基督徒合一是我們信仰本質的基本要求。我們祈求合一,因為我們一同向基督呼求;我們願意達致合一,因為我們要跟隨基督,活出祂的愛,分享祂與天父為一體的奧跡。

教宗表明:“那使我們能在彼此共融中成長的,是我們個人和團體的皈依,以及我們逐漸按照基督的旨意,日益在祂内生活。”然而,一些虛假的共融模式非但不能促使基督徒達致合一,反而違背了合一的本質。教宗說:“首先,合一不是我們人性努力的成果,也非教會外交的產品;合一是一份由上而來的恩典。我們單憑自己無法達致合一,我們也無法決定何時及怎樣達致合一。”

那麽,我們能做什麽呢?教宗指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接納這恩典並讓眾人都能看見這恩典。合一道路要求我們耐心等待,不屈不撓和艱辛努力;這段行程不會消除衝突和對立,反而有時會造成新的誤解。我們只有決心朝向合一目標行走,才能接納合一,儘管這個目標似乎還相當遙遠。

教宗說:“只有在這條路上行走,那些使基督徒仍舊分裂的神學和教會學歧見才會化解;雖然我們今天還不知道怎樣及何時化解這些歧見,但聖神會為了教會的益處來作決定,使之得以實現。”

此外,合一並非眾人的意見相同。教宗解釋說,“神學、禮儀、靈修和法典上的差異是一項富饒,這並不危害教會的合一”。“大公合一的任務在於尊重正當的差異,以天主要求的合一來克服不可調和的分歧。我們不該因這些分歧的存在而停頓不前,卻應一起設法消除這行程上的障礙”。

合一也不是吸收別人加入自己的行列。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合一不是一種‘倒退’的大公運動,不是讓某些人背離自己的信仰歷史;合一也不容許我們勸人改變宗教,這樣做反而有害於大公行程。”

教宗因此邀請眾基督徒,在看到使我們分裂的因素之前,應先看到彼此間的共同點。“倘若我們能夠不再關注自己、自己的爭辨和意見,而去聆聽天主聖言,在世界上為之作見証,那麽大公運動才會是真實的。”

最後,教宗呼籲各基督教會團體不要彼此競爭,卻應通力合作。

inizio pagina

聖座國務卿:罕見病患者不應被遺棄和被排擠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醫療牧靈人員委員會11月10日至12日在梵蒂岡召開第31屆國際大會,主題是:“促進接納和關懷的健康文化,服事罕見和被忽略疾病的患者”。全球50個國家的320多位學者和醫療人員參加會議。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11月10日上午出席大會,指出全世界大約有3.5到4億人患有罕見病,超過一億人患有被忽略的熱帶疾病,這些人“不應該被遺棄而注定遭受痛苦與社會排擠”。天主教會“對無數人的苦難境況感到強烈的內心不安”。

帕羅林樞機表示,關於罕見病,“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醫療科學研究”。全球製藥業“並未在這個領域大規模投資,有時候雖然發現了治療疾病的藥物,卻以缺乏利潤為由而停止生產”。在這段時期,人們也在經歷“福利體系的重組”。如此一來,只有家庭協會和天主非政府組織“在為相關研究提供資金”。雖然各方付出了努力,但“研究進展十分緩慢”。

“被忽略的疾病”指的是一類在低緯度地區由不同疾病組成的熱帶感染疾病,治療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某些已在使用的廉價藥品”。世界衛生組織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消除這類疾病的“宏偉計劃”,並得到天主教醫療機構的全力支持。儘管如此,獲得適當治療的人仍在少數,主要原因是低緯度地區“缺乏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服務網絡”。

聖座國務卿指出,被忽略熱帶疾病和許多人所處的極度貧困息息相關,因而呼籲不僅要關注治療的議題,也要關注“正義的議題”。“在提供治療的同時也要發展救助計劃,讓人們能獲得飲用水以及體面的住所,兒童能得到教育,並消除人們對患者可能持有的歧視態度”。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最後總結道,我們不要忘記“與國家合作的必要性”,應經常“召開相關領域工作者的會議”,“商討出最佳的做法,並將其大力推廣”。我們也應該“呼籲大眾傳播媒體關注這一課題,好使那些非專業人員也能意識到許多人的苦難處境”。

inizio pagina

教宗清晨彌撒:天國在我們的望德中成長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0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表示:若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堅守望德,天主的國就會成長。天國不是一個表演的宗教,總是在尋找新事物、啟示和訊息。

當天的福音講述法利塞人好奇地詢問耶穌:“天主的國何時要來?”耶穌答說:“天主的國已經來臨,就在你們中間!” 天國猶如一顆小小的種子,播種後隨著時間自己成長,其實是天主使它成長。

教宗解釋道:“天國不是一個表演的宗教,總是在尋找新事物、啟示和訊息。天主已在耶穌基督內向我們說話,這是天主最後的聖言。此外,這些新穎事物就如煙花一般,照亮你片刻後留下什麽呢?什麽都沒有。沒有成長,沒有光亮,什麽都沒有,只是曇花一現。很多時候,我們被這種表演的宗教所誘惑,尋找不同於在我們中間成長的天國啟示和天國的溫良。這不是望德,而是渴望把東西握在手中。我們的救恩在於我們懷有望德,就是那位播種麥子的人,或是那位把酵母與麵粉和在一起準備做成麵包的婦人的望德。望德常在成長。相反地,這種人造的光亮片刻即逝,猶如煙火一般,它不是為了照亮一間房屋,只是一場表演。”

那麽,我們在等待天國圓滿來臨的期間該做什麽呢?教宗答道:“守護,耐心地守護。在我們的工作和痛苦中要有耐心。我們就如播種者守護播下的種子,守護作物,努力不讓雜草靠近作物,好使作物能成長。我們要守護望德。現在,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今天,倘若天國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內心都有這顆種子,並有聖神的臨在。那麼,我該如何守護它呢?我該如何辨別,我該怎麼分辨好的麥子和莠子呢?天主的國在成長,我們應該做什麽呢?還是守護。在望德中成長,守護希望;因為我們的得救還是在於望德。這是主線,望德是救恩史的主線。我們希望與上主永遠相會。”

教宗最後表明:“天國在望德內變得強而有力。我們要反躬自問:我有望德嗎?或者我只是盡力繼續前行,不懂得分辨好與壞,不會辨別麥子和莠子,分不清聖神溫柔的光和人造的光?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對在我們內正在成長的種子懷有什麽希望,我們如何守護我們的望德。天國就在我們中間,但是我們應該透過休息、工作和分辨來守護這天國的希望,直到上主再次來臨的那一刻,屆時一切都將改變。一瞬間,一切事物都改變了!世界、我們、所有的一切。一如保祿對得撒洛尼基督徒所說的,在那時刻,我們都將與主在一起。”

inizio pagina

2016年聖伯多祿廣場聖誕馬槽將散發馬耳他風情,聖誕樹來自特倫托

◊  

(梵蒂岡電台訊)聖伯多祿廣場將於12月9日下午4點半舉行聖誕馬槽揭幕暨聖誕樹點燈儀式。馬槽和聖誕樹將開放觀賞,直到2017年元月8日主受洗日晚間聖誕期結束為止。梵蒂岡城國11月9日在公告中宣布了這項消息。

今年的聖誕馬槽由馬耳他總教區和該國政府聯合贈送。馬耳他國內去年舉辦了馬槽設計大賽,優勝者格雷奇(Manwel Grech)的草稿將化為實體,矗立於聖伯多祿廣場。這座長17米、寬12米、高8米的馬槽將散發馬耳他風情,展現地方風景、建築物和動植物的特色。馬槽中共有17尊紙製人像,他們身穿馬耳他傳統服飾,手持工具或樂器。馬槽的背景包括經典的「馬耳他十字架」和船隻。這艘船隻不僅代表當地的傳統、漁業和生活,更呈現移民乘船經過馬耳他海域,抵達意大利的現實狀況。

聖伯多祿廣場今年的聖誕樹則由意大利特倫托自治省贈送。這棵紅樅樹高25米,樹幹的最大周長為75釐米;它將修剪為65釐米,以便運輸。11月13日主日砍伐這棵紅樅樹時,特倫托省的小學生將在鄰近地區栽種約40株紅樅樹和落葉松的幼苗,因為去年秋天的蟲害造成當地不少樹木倒塌。贈送給聖伯多祿廣場的紅樅樹將於11月23日晚間送達羅馬。

至於聖誕樹上的裝飾品,今年將和去年一樣,由意大利若干醫院的腫瘤病童製作而成。這些病童與他們的父母一同參加了陶土治療計劃,在醫院設置的工坊內製作球型的陶製裝飾品。今年聖誕樹的燈飾在環保方面格外富含新意:聖誕樹上將掛滿18000盞LED小燈泡,其中1400盞具有閃爍效果;所有燈泡總共重達140公斤,耗電卻只有1.7千瓦。

此外,特倫托、馬耳他和腫瘤病童代表團還將於12月9日上午前來梵蒂岡晉見教宗,正式敬獻這份聖誕賀禮。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6年11月10日

◊  

我們不可忘卻美!人類缺少不了美!

Non dimentichiamoci della bellezza! L’umanità ne ha tanto bisogno.

We should never forget about beauty, which humanity needs so much!

Ne praemittamus pulchrum! Indiget quidem homo pulchritudinis.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6年11月9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探望病人與囚者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9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及形哀矜七端中的“探望病人與囚者”,勉勵我們效法耶穌探望病人和服刑人,成為天主慈悲的工具。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耶穌的生活,尤其是在祂公開傳教的3年裡,總是在與人的相遇中度過。在祂所會晤的人當中,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福音用了很多篇幅敘述這些會晤!癱子、瞎子、癩病人、附魔的人、癲癇病人,各式各樣的病人不計其數。耶穌走近他們每個人,以祂的臨在和治癒的能力治好他們的病。所以,探望和照顧病人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慈悲善工。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探望生活在監獄裡的人同樣列入上述慈悲善工。實際上,病人和服刑人都生活在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境況中。當我們失去自由時才會意識到自由多麼寶貴!耶穌賜予我們自由的可能性,即使我們受到疾病和監禁的限制。祂給予我們自由,這自由源自與祂的相遇,源自我們可以與祂進行個人會晤的全新感受。

上主藉著這些慈悲善工教導我們做出偉大的人性舉動——分享。我們要牢記這個詞:分享。患病的人總會感到孤獨。我們不能否認,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人一生中最深刻的孤獨經歷發生在患病時期。一次探望可以減輕病人的孤獨感,一絲陪伴就是一劑良藥。微笑、撫摸、握住他的手是簡單的動作,但對一個自暴自棄的人來説,非常重要。有多少人致力於探望住院治療或在家休養的病人!這是無價的義務善行。當這樣的工作是以上主之名而施行時,它就成了慈悲具有説服力和有效的表達。我們不可讓病人感到孤單,我們不可阻止他們得到慰藉!接近病苦者反而會使我們變得富饒。醫院確實是“痛苦的殿堂”,但也是彰顯愛德力量的地方,讓病人得到扶持和同情。

同樣地,我想到那些被關在監獄裡的人。耶穌也沒有忘記他們。祂把探監作為形哀矜七端之一,意在勉勵我們不要判斷任何人。當然,一個人如果進了監獄,那是因為他犯了錯,不尊重法律和公民法則。因此,他在監獄中補償自己的罪責。然而,無論他做了什麼,天主始終愛他。誰能進入他的良心深處去明白他有什麽感受呢?誰能理解他的痛苦和内疚呢?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而說別人有錯十分容易。基督徒有責任讓有過之人意識到他所做的惡,並重新找回自己。對人而言,缺乏自由無疑是對他最嚴厲的喪失。人在缺乏自由後,自己的生活境況也隨之惡化,得不到人道待遇,這時基督徒就會強烈地覺悟到必須竭盡所能恢復他們的尊嚴。

探望坐監的人是一項慈悲善工,在今天面對各種刑法的情況下尤其具有特殊價值。因此,任何人都不可指責他人。相反地,我們人人都應以分享和尊重的態度做慈悲的工具。我經常想到囚犯,我常常想到他們,我把他們放在心坎上。我想知道,是什麽導致他們犯罪,他們又為何屈服於不同形式的惡。不過,我總是覺得他們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親近和溫柔,因為天主的慈悲能產生奇跡。我看到多少淚水掛在囚犯的臉上,他們也許一生都從未哭過。他們只因為感到被接納和被愛,才淚流滿面。

我們不要忘記耶穌和宗徒們也經歷過牢獄之苦。我們透過耶穌的受難史得知祂所受的苦:被逮捕,像罪犯一樣被拖走,被嘲笑、鞭打、頭戴茨冠。祂根本就是清白的!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也坐過牢(參閱:宗十二5;斐一12-17)。上個主日,慶祝服刑人禧年的主日,帕多瓦的一些服刑人午後來看望我。我問他們接下來在返回帕多瓦之前有何安排。他們對我說:“我們要去馬梅爾定監獄分擔聖保祿的孤獨”。多麽美啊!這話讓我受益。這些服刑人願意去探望坐監的保祿。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讓我受到益處。在那裡,在監獄裡,他們祈禱、福傳。《宗徒大事錄》敘述保祿入獄的章節十分感人:他感到孤獨,渴望他的朋友來看望他(參閱:弟後四9-15)。他覺得孤獨,因為大部分人都離棄了他,離棄了這位偉大的保祿。

誠如所見,這些慈悲善工雖然古老,但始終具有現實意義。耶穌放下手中的事,前去看望伯多祿的岳母;這是古老的愛德之舉。耶穌這樣做了。因此,我們不要陷入冷漠,卻要成為天主慈悲的工具。我們人人都能做天主慈悲的工具,施行慈悲受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慈悲是藉著一個舉動、一句話、一次探訪而得以傳遞,這慈悲之舉能使人重新得到喜樂和尊嚴。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