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6/12/31

-

-



教宗祝賀《羅馬觀察報》在阿根廷發行:你們就能直接了解教宗的服務

◊  

(梵蒂岡電台訊)《羅馬觀察報》12月30日首次在阿根廷發行,教宗方濟各在授權證書上表示:“我以喜樂的心情祝賀《羅馬觀察報》在阿根廷發行。透過這份聖座的日報,你們就能直接了解教宗的服務。”教宗降福所有“為這項服事天主國度的計劃而出力的人員”,要求“讀者不要忘記”為他祈禱。

本台藉此機會請《羅馬觀察報》社長若望·維安(Giovanni Maria Vian)對教宗方濟各2016年,尤其是慈悲禧年作一個評估。

維安表示:“真正的評估只能在各自的心中作,但從外表上我們在羅馬和整個世界似乎都看到了一種内心的覺醒。這覺醒甚至帶領在天主教會有形疆界以外的男人和女人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這肯定是一項積極的評估。”

“教宗再三強調慈悲是福音的核心;他在慈悲禧年結束牧函中正式提出把為墮胎者施行罪赦的權柄擴大到每位聽告解的司鐸。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教宗方濟各實際上陪伴教會的步伐。換句話說,這項權力其實已經廣泛地授予了聽告解的司鐸,現在教宗又使之更容易落實。可以說:‘沒那麽官僚化’。”

教宗方濟各在2016年期間再次重申他關於一個走出去的教會的觀點。《羅馬觀察報》社長維安對此表示:“教會的特質在於傳教:教會要傳教,要走出自己,以此來見證和宣講福音。教宗方濟各以半個多世紀以來各位教宗的慣常作法來闡明這個思想,他在意大利境外和境内訪問,向信友們開放每日的彌撒,如同他的幾位前任那樣;他就這樣持續不斷地與眾人相會。”

“教宗方濟各今年過了80歲生日,他的教宗牧職即將完成第4個年頭並開始第5年,若極為簡略地概述這剛剛結束的一年,可以說,今年是教宗的傳教年!這位教宗正推動教會出去傳教:這也是他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的含義。這份文件強烈吸引著教會内外的注意力。”

inizio pagina

梵蒂岡推出《禧年——寬恕之路》記錄片

◊  

(梵蒂岡電台訊)繼《夜遊聖伯多祿大殿》之後,梵蒂岡電視中心(CTV)再度推出新的記錄片《禧年——寬恕之路》。記錄片通過迷人的影像和專家的講解來敘述從第一屆聖年到今年慈悲禧年的歷史。本片將於12月31日在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第一台(RAI1)播出。

“恰如在禧年,由於朝聖者人數過多,羅馬人想出妙法,要人們在大橋上做到過橋文明禮讓,這一邊大家都面向城堡走向聖伯多祿大殿;那一邊大家則把山丘作為定向”。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在《神曲》地獄篇第十八首中如此描述1300年第一屆聖年時朝聖者通過聖天使橋的情形。除了《神曲》之外,還有許多文獻記載,以及藝術、音樂、文學,甚至交通都在聖年歷史中留下了足跡。

在《禧年——寬恕之路》記錄片中,梵蒂岡城國教宗代理科瑪斯特里(Angelo Comastri)樞機將帶領觀眾發現聖伯多祿大殿聖門的意義,以及禧年活動邀請人祈禱的價值;梵蒂岡博物館的巴爾巴加洛(Sandro Barbagallo)博士將為我們講述與聖年相關的藝術現象的變化,以及其中的幾件軼事;米蘭聖心大學的比安基(Angelo Bianchi)教授將介紹歷屆禧年的歷史環境,闡明禧年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相互關係;散文作家和記者龍卡利(Marco Roncalli)將為我們介紹禧年在基督徒事件中的意義;社會學家坎塔(Carmelina Canta)教授將分析禧年對社會的影響;梅洛尼(Alberto melloni)教授將指明解讀禧年事件的方針。

inizio pagina

2016年全球有28名天主教牧靈工作者遇害身亡

◊  

(梵蒂岡電台訊)2016年全球有28名天主教牧靈工作者遇害身亡。在美洲遇害的人數已連續八年占據首位;此外,遇害的修女人數也急遽攀升,從2015年的4人倍增至2016年的9人。

據《信仰通訊社》報導,2016年全世界有14名司鐸、9名修女、1名修生和4名平信徒慘遭暴力殺害。各大洲的人數分布如下:在美洲遇害的12名牧靈工作者中,有9名司鐸、3名修女;在非洲遇害的8名牧靈工作者中,有3名司鐸、2名修女、1名修生和2名平信徒;在亞洲遇害的7名牧靈工作者中,有1名司鐸、4名修女和2名平信徒;歐洲則有1名司鐸遇害。

一如近年的情況,大部分的牧靈工作者生前都被劫掠偷盜,甚至是暴力相向。他們所處的環境道德淪喪,經濟與文化貧乏,奉暴力為圭臬,不尊重人權和生命。

在這種背景下,世界各地遇害的牧靈工作者都有類似的遭遇。他們都以福音之名高聲譴責不正義、歧視、腐敗和貧困,並為此付出代價。舉例而言,墨西哥聖安德烈斯-圖斯特拉教區的公告指出,若瑟‧路易斯‧桑切斯‧魯伊斯(José Luis Sánchez Ruiz)神父嚴厲批評腐敗和犯罪的猖獗,因而收到恐嚇威脅,數日後便遭到綁架;當他獲釋時,身上帶有「明顯的拷打印記」。

誠如教宗方濟各在教會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慶日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時所言:「世界惱恨耶穌,也要為同樣的理由而惱恨基督徒,因為耶穌帶來天主的光,世界卻喜歡黑暗,好能遮掩它的惡行。」

所有遇害的牧靈工作者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為信仰作出見證:他們施行聖事、援助貧困弱小者、照顧孤兒、有毒癮的人和已出獄的服刑人,他們推展促進人類福祉及發展的計劃,或是單純地熱心助人。然而,有些人竟是被自己援助的對象殺害。地方當局有時難以偵查這些兇殺案件,指認兇手和唆使者,或是釐清犯案動機。

inizio pagina

西伯利亞明愛會成立25週年,在嚴寒中過聖誕節

◊  

(梵蒂岡電台訊)位於俄羅斯東部的西伯利亞在嚴寒中慶祝了聖誕節。當地明愛會也在今年12月慶祝成立25週年。西伯利亞明愛會主任,波蘭籍方濟各會士彼得羅夫斯基(Gracjan Piotrowski)神父向本台講述西伯利亞明愛會的工作和歷史,以及明愛會自成立至今所走過的路程。

彼得羅夫斯基神父說:“25年前蘇聯解體,梵蒂岡在俄羅斯設立了兩個宗座署理區:一個在俄羅斯歐洲地區;另一個在俄羅斯亞洲地區,其主教府設在新西伯利亞。 當時的主教立即開設了明愛會(1991年)。很顯然,在那艱難時刻,需要幫助支持處在極不穩定狀況下的人們。我們在德國明愛會的幫助下創立了孤兒院,服務無家可歸者,為處境艱難的孩童成立兒童之家,照顧病患等等。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我們走過了25個年頭。”

俄羅斯天主教徒在該國是個少數群體,占總人口的1%。彼得羅夫斯基神父表示,儘管如此,他們仍通過他們的工作為信仰作見證,向每個人展示天主的愛。

至於信徒如何在嚴寒中過聖誕節,彼得羅夫斯基神父說:“今年聖誕節前幾天非常冷,氣溫達到零下36度。當時我們有些擔心,怕人們無法出門。還好,今年的聖誕節恰好是在主日。在俄羅斯,只有東正教的聖誕節才是假日,也就是元月7日。天主教的聖誕節卻是工作日,很難感覺到聖誕節的氣氛,因為大家都在忙碌工作,準備過新年。儘管如此,我們的小團體必須做些事,好讓人們有機會進聖堂,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慶祝聖誕節。”

inizio pagina

法國主教呼籲政府制定打擊人口販賣的全國計劃,喚醒大眾意識

◊  

(梵蒂岡電台訊)法國主教團團結互助委員會主席暨奧爾良主教布拉卡爾(Jacques Blaquart)日前為2017年「打擊人口販賣祈禱和反思日」發表牧函。他籲請政府制定打擊人口販賣的全國計劃,使眾人意識到人口販賣已是全球現象,遠超乎個別國家的責任。

布拉卡爾主教在牧函中強調,「人口販賣是個鮮為人知的現實」,法國人往往以為「那是過去的現象,或者此刻只存在於其它大陸的遙遠地方」。事實上,「人口販賣是透過招聘、提供住宿或使他人遷徙的手段,達成剝削牟利的目的」。剝削的形式五花八門,諸如「強迫勞動、性剝削、強迫結婚、器官販賣和兒童兵」等;其成因不外乎是「各種危機、衝突、天災,以及自願或被迫移民」。「受害者中有不少兒童。許多移民為了滿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所需,而淪為剝削者的獵物」。

這位法國主教指出,眾多基督徒組織都已經動員起來,在各層級打擊人口販賣。「它們陪伴受害者,保護身陷危險的人,培育專業人才,喚醒公眾輿論」。為了保護所有兒童,尤其是移民和難民兒童免於各種形式的人口販賣,法國政府應當制定真正有效打擊這種罪行的公共政策,落實各項明確的社會措施,包括「住宿、糧食、醫療、就學、職業培訓、法律陪伴」。

教宗方濟各2015年訂定每年2月8日為打擊人口販賣祈禱和反思日。當天教會紀念南蘇丹的人口販賣受害者,聖女若瑟芬‧柏姬達(Josephine Bakhita)。她9歲就被拐賣為奴,後來有幸重獲自由,成了修女。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6年12月30日

◊  

納匝肋聖家,請幫助我們明認家庭的神聖性質,以及家庭在天主計劃中的美好。

Santa Famiglia di Nazaret, fa’ che tutti riconosciamo il carattere sacro della famiglia, la sua bellezza nel disegno di Dio.

Holy Family of Nazareth, help us all to recognize the sacred nature of the family and its beauty in God’s plan for humanity.

Sancta Familia Nazareth, fac ut omnes sacram familiae naturam agnoscamus, eius in Dei consilio pulchritudinem.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  

(梵蒂岡電台訊)2017年元月1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天主之母節暨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他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閱: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ii]。」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i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

比暴力更強大

4.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須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viii]」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利比里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i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ii]。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i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viii]

我的邀請

6.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閱: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i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年1月1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ii]」。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iv]

教宗方濟各
2016年12月8日
發自梵蒂岡

(台灣明愛會恭譯)

.............................................................

[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ii]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2月18日。

[iv]同上。

[v]同上。

[vi]德肋撒修女,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年12月11日。

[vii]默想:和平之路,聖瑪爾大之家小堂,2015年11月19日。

[viii]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封聖典禮講道,2016年9月4日。

[ix]23號。

[x]同上。

[xi]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年11月3日。

[xii]人民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年11月5日。

[xiii]參閱: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年10月2日。

[xiv]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年10月20日。

[xv]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同上133、194、234號。

[xvii]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年12月。

[xviii]《願祢受讚頌》通諭,230號。

[xix]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宗座手諭,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2016年8月17日。

[xxiii]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年5月25日。

[xxiv]在亞西西的呼籲,2016年9月20日。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