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1/06

-

-



教宗接見意大利中部地震災民:重建需要眾人投入心靈和雙手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元月5日中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意大利中部去年地震的災民約7千人。教宗在即席講話中談及災民痛失摯愛和一切的傷痛,勉勵他們「先重建心靈,再重建家園」。

當天有兩位災民分享了他們的經歷:拉法埃萊(Raffaele Festa)講述地震當下的情況,請求教宗以祈禱支持他們重建家園;災區諾爾恰的一位本堂神父盧恰諾(Luciano Avenati)指出,當地的災民不肯離鄉避難,他們決定留在故鄉重建家園。盧恰諾神父說:「我們雖然失去了房屋,但我們成了一個大家庭。」

教宗從他們感人的見證中提出4個關鍵詞,分別是重建、雙手、創傷和關懷。他首先闡明重建的重要性說:「有一個詞彙反覆出現,那就是『重建』。拉法埃萊簡潔有力地說出:『先重建心靈,再重建家園』。盧恰諾神父也說要『重建教會團體的社會與人性結構』。」

教宗鼓勵災民懷著夢想「重新開始」,切莫沉溺於痛苦中。許多人失去摯愛,心靈受創,我們因此必須「重建心靈」。教宗指出,「重建心靈不是『明天會更好』的態度,不是樂觀主義。不,這裡沒有樂觀主義的空間:我們要抱持希望,而非樂觀主義」。樂觀主義是「一種暫時管用的態度,卻沒有實質內涵」。「今天我們需要重建的希望,這要靠『雙手』來完成」。

「雙手」這個關鍵詞打動教宗的心靈。災民親手挖開碎石瓦礫,救出他們的摯愛;劫後餘生的倖存者張手互相擁抱;醫護人員、消防隊員和志工向他們伸出援手。教宗表示:「重建需要投入心靈和雙手,我們的雙手,所有人的手。我們常說,天主有如工匠,用手創造了世界,用手醫治。」

至於「創傷」這個關鍵詞,教宗引用盧恰諾神父的話說:「我們留在那裡,以免進一步傷害我們的故土。」教宗為此告誡「切莫進一步傷害那已受傷的人;切莫以空洞的言詞傷害他們,甚至以不尊重痛苦,毫不溫柔的消息傷害他們」。相反地,「靜默、輕撫和心靈的溫柔」能預防傷害。關於災民們此刻的創傷,教宗表明:「創傷會痊癒,傷疤卻會存留一輩子,成為這痛苦時刻的回憶;人生將會多一個傷疤。」

受創的地震災民展現出不少美德。盧恰諾神父見證了災民的「堅強心靈、勇氣、剛毅、忍耐以及團結互助」,並為此感到驕傲。教宗則為堅守羊棧的本堂神父們感到驕傲,他說:「擁有這些看到狼來了也不逃跑的牧人,多好啊!」

教宗強調,在拉法埃萊和盧恰諾神父的見證中,最重要的核心是「關懷」。「關懷使我們更有人情味,成為更好的人,更勇敢。在人生道路上獨自前行是一回事;與他人手牽著手,並肩同行則是另一回事。」

教宗吐露他對災民的關懷,提及他8月24日地震當天的心情說:「我那天一早醒來,就發現一張字條寫著兩次地震的事。我當時有兩個感覺:一是我必須去災區,必須去;二是我感到悲痛,非常悲痛。我那天帶著悲痛去主持彌撒。」

教宗最後感謝災民前來羅馬與他相會,感謝他們「互相協助,重建心靈、家園和社會結構」,也感謝他們以受苦的心作出的無私見證。

inizio pagina

教宗接見聖召牧靈人員:培養聖召需要祈禱、敞開門戶、行走及作見証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元月5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800名出席意大利主教團全國聖召牧靈大會的人士,勉勵他們在培養聖召的工作中首先要祈禱,聆聽青年的心聲,讓他們行動起來。意大利主教團於元月3日至5日在羅馬召開聖召牧靈大會,討論的主題是:“起來,去吧,不要害怕”。

教宗在接見活動中,放下事先準備的講稿,即席發表了一篇講話。他提到將於2018年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的主題“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強調聖召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為負責聖召牧靈工作的人員指明一條應走的道路:祈禱、敞開門戶、聆聽、行走的使命以及作見証。

教宗指出,祈禱極其重要,但我們卻應敞開門戶祈禱,接納青年。教宗以這次聖召牧靈大會的主題解釋敞開大門祈禱的含義說,“起來”正是天使對坐監的伯多祿說的話;伯多祿被救出獄後,立即去了一個信友的家,但他多次敲門仍不得其入,因為那些由於害怕而緊閉門戶祈禱的信友們起初並不相信是他在敲門。

許多青年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他們即使聽到那“起來”的召叫,卻因害怕而寧願閉門留在房屋内。敞開門戶祈禱則意味著勇於冒險,勇於與青年一起冒險,因為只滿足於召開大會卻不核實大門是否敞開,無濟於事。教宗提到一些教區的聖召豐沛,那裡的主教們邀請信友為聖召祈禱。

“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教區在聖召上受到了祝福。我問這些主教們:‘你們是怎樣做到的?’答案是,主教每個月都寫一封信寄給那些願意為聖召祈禱的人,他們是老年人、病人和教友夫婦。”

教宗強調,主教們的首要之務應是陪伴信友團體祈禱,其次才是宣講福音。“我可以制定出最重大的牧靈計劃,最完美的活動安排,但若沒有祈禱做酵母,就不會有力量。因此,我們首先應祈禱。在伯多祿敲門的那個夜晚,信友團體正是在祈禱”。

為了培養聖召,聖召牧靈人員需要敞開門戶、祈禱並坐下聆聽青年,且要多聼少說。教宗表示:“要聆聽青年,對他們說的話只點到為止。這句話將如同一粒種子在他們内心運作。”因此,在青年身上花費時間極其重要。

青年必須行走,促進聖召的工作就是讓青年行走,在行走中陪伴他們。教宗解釋行走的使命說:“舉辦牧靈活動讓青年參加,同時也要讓他們做一些事。我們可以利用假期的一週時間去向那裡的人民傳教,或向另一個人民提供社會援助,或者利用整個假期去醫院服務,做這做那,或為大都市的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總之,青年需要這樣做。”

談到司鐸和修女們的見證,聖召牧靈工作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教宗說:“不錯,一個青年能感受到上主的召叫,但這召叫常是具體的,至少大多數的情況是這樣的:‘我想成為他或她那樣的人’。我們的見證吸引著青年,這是優秀的司鐸和優秀的修女們的見證。”

教宗最後期勉聖召牧靈人員“不可做尋求安全感、關閉門戶或找不出時間的人,而應讓人看到你們是宣講的人。”

inizio pagina

緬甸羅興亞兒童溺死照片引發全球輿論關注

◊  

(梵蒂岡電台訊)16個月大的羅興亞難民兒童舒哈耶(Mohammed Shohayet)隨家人從緬甸若開邦(Rakhine)逃難途中溺死的照片傳遍了整個世界。在緬甸若開邦生活的穆斯林少數群體羅興亞人被該國視為非法移民,遭到軍方的鎮壓。國際移民組織近幾個月的資料顯示,有3.4萬羅興亞人離開若開邦前往孟加拉避難。聯合國難民署也對緬甸的殘酷鎮壓表示譴責。

2015年在土耳其海岸溺亡的小艾蘭(Aylan Kurdi)喚醒了許多歐洲人的良知,引起人們對移民悲劇的關注。這張小舒哈耶的照片是否也能讓人們關注羅興亞人,全世界受迫害最嚴重的群體之一?梵蒂岡電台就這個問題採訪了意大利貝加莫大學亞洲當代史教授卡爾迪羅拉(Stefano Caldirola),他說:

答:羅興亞人的問題已持續多年,但常被公眾忽視,尤其在歐洲和美國。這個悲劇毫無疑問將撼動人心,喚醒國際輿論對羅興亞人問題的關注。

問:關於迫害羅興亞人的指控,緬甸政府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但直到今天仍沒有找到侵權證據,而最終結果要等到1月底才公布。您對調查結果有何期待?
問:不抱太大期望,因為這個委員會由軍方主持。我們之前已經談論很多,軍方早已過濾掉大部分調查結果,所以結論可能是從未發生迫害,然而我們從逃往孟加拉的羅興亞人的證詞得知,曾經發生過濫殺、拷打和強姦。

問:這個局勢是否對緬甸首屆民選政府,尤其是對執政黨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季構成影響呢?
答:毫無疑問影響很大,這也因為昂山素季在執政前由於她對羅興亞人的言論和她對這一嚴重人道危機的漠不關心而招致批評。現在昂山素季已經執政,可情況並未改善。這有損她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長期以來被視為緬甸人權衛士的形象。這也對國家未來蒙上陰影,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民主與和諧化進程都把羅興亞人排斥在外,緬甸官方把他們視為“非法移民”,即使他們在若開邦(當時叫阿拉幹)生活的歷史已經十分久遠。現在有超過一百萬羅興人生活在若開邦。否定這些人的權利,為緬甸的民主化、以及緬甸社會不同種族之間的和諧化進程蒙上了巨大陰影。

問:仰光總主教貌波(Maung Bo)樞機幾天前祝願2017年是緬甸的和平年。這路途還遙遠嗎?
答:路途依然遙遠。當然,針對某些種族和少數群體的措施已經大有成效,但羅興亞人的問題清楚表明需要做的還很多。此外我們還應考慮到,羅興亞人的問題被西方國家長期忽視,但在穆斯林國家則是媒體熱議的話題,尤其在東南亞國家,這必將在未來引發緬甸與周邊國家的摩擦和矛盾,例如馬來西亞或印尼。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7年1月4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辣黑耳,“妳的後裔大有希望”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月4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當天他引述耶肋米亞先知書中辣黑耳的形象,闡明在哭泣中活出希望的重要性。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在今天的要理講授中,我願意與你們一起默觀一位在哭泣中活出希望的女性形象。在哭泣中活出的希望。她就是辣黑耳,雅各伯的妻子,若瑟和本雅明的母親。根據《創世紀》的記載,她在生產第二子本雅明時因難產而去世。

耶肋米亞先知提到辣黑耳,是為了安慰流亡中的以色列子民,先知的話充滿了感情和詩意;換句話說,先知透過辣黑耳的哭泣而給予希望:

上主這樣說:
“聽!在辣瑪有嘆息聲,酸辛哭泣;
辣黑耳哀悼自己的兒子,不願受安慰,因為他們已不存在了!”(耶卅一15)

在這幾小節中,耶肋米亞先知把這位民族中的女性描繪成家族中的族長:這是一個深處悲痛與哭泣的現實,卻也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願景。在《創世紀》的敘述中,辣黑耳因難產而死,她為了讓兒子活下來而接受了死亡;在這裡,先知卻說她生活在流亡者聚集的辣瑪,哀悼自己的兒子。他們從某種意義上是在走向流亡的路上死去的,一如辣黑耳說的:兒子們“已不在了”,他們永遠消失了。

為此,辣黑耳不願意受安慰。她的拒絕表達了其悲痛之深切,其哭泣之苦楚。面對喪失兒子的悲劇,一位母親不願接受安慰的言語或舉止,因為這樣的言行總是不恰當,絕不能減輕一個不能也不願癒合的傷痛。這是一種與愛成正比的傷痛。

這一切每個母親都懂;今天也有許多母親在哭泣,她們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兒子。面對一個難以接受的死亡,任何安慰都無濟於事。辣黑耳包含了世世代代每位母親的痛苦,以及每個人為無可挽回的損失而流下的眼淚。

辣黑耳拒絕受安慰的態度,教導我們也需要以審慎入微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痛苦。若要對喪失信心的人談希望,我們就應先分擔他的絕望;若要擦乾受苦者的眼淚,我們就應與他一起哭泣。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語才能確實給人些許希望。如果我無法如此在哭泣、悲傷中發言,那麽就最好一言不發。我們可以用愛撫和舉止,卻無需言語。

本著謹慎體貼和愛,天主用真心話而非假言假語回應辣黑耳的哭泣;耶肋米亞先知繼續說:

上主回應她的哭泣說:
“妳要止住痛哭,
不再流淚,
因為你的辛苦終必有報
──上主的斷語──
他們必會由敵地歸來!
你們的前途大有希望
──上主的斷語──
你的子孫都要歸回自己的疆域。”(耶卅一16-17)

正因為母親的哭泣,兒子們擁有了活著回家的希望。這位婦女之前在生產時為了讓兒子能活著而接受了死亡,現在她以自己的哭泣為流亡的子女、囚犯,以及遠離祖國的人開啟了新生命。上主以一項許諾來回答辣黑耳的辛酸和哭泣,這對她來說才是真正得到安慰的理由:子民將從流亡之地歸來,在信德中自由地活出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淚水生出了希望。這不容易理解,但千真萬確。在我們的生命中,淚水經常播種希望,是希望的種子。

我們知道,耶肋米亞的這番話後來被聖史瑪竇在記述無辜嬰孩被殺害時引用(參閱:瑪二16-18)。這讓我們想到弱小者被殺害的悲劇,想到強權蔑視和踐踏生命的恐怖。白冷城嬰孩為耶穌而死。耶穌,這位無辜的羔羊,後來又為我們眾人而死。天主聖子分受了人類的痛苦,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每當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難題,例如:“神父,請告訴我,兒童為何受苦呢?”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我只能說:“你要注視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天主把祂的兒子賜給了我們,祂受了苦,也許你在那裡能找到答案”。但答案在我的腦子裡卻沒有。天主賜予祂的聖子為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應注視天主的愛,唯有這愛能指明安慰的道路。因此,我們說天主聖子參與了人類的痛苦;祂分受並接納了死亡;祂的聖言才是安慰的言語,因為這言語出自哭泣。

在十字架上,祂這位快要斷氣的聖子,再次讓祂的母親享有母性的富饒,把她託付於愛徒若望,叫她做信徒子民的母親。死亡被打敗了,耶肋米亞先知的預言繼而成為現實。聖母瑪利亞的眼淚,以及辣黑耳的眼淚,孕育了希望和新生命。謝謝!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7年1月5日

◊  

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

Che siano la carità e la nonviolenza a guidare il modo in cui ci trattiamo gli uni gli altri.

May charity and nonviolence govern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In aliis tractandis semper adsint caritas et mansuetudo.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