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2/10

-

-



教宗勉勵《公教文明》:你們要在與世界的對話中成為橋樑期刊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2月9日上午在梵蒂岡樞密會議廳接見了耶穌會《公教文明》期刊的耶穌會神父和全體編輯人員,與他們一起慶祝該期刊發行第4000刊號。《公教文明》是天主教會最古老的期刊之一,已有167年的歷史。教宗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一封親筆賀函,勉勵《公教文明》繼續做“邊緣地區和具有分辨能力的橋樑”。

教宗以3個要素期勉《公教文明》團體:不安於現狀、不自滿,且要具有想象力,同時推舉3位耶穌會士作為“主保”,幫助他們在自己的使命中繼續奮勇向前。

第一個要素是“不安於現狀”。教宗首先詢問在場人士:“你們是否具備急切不安的心態想去探尋呢?”教宗表明:“只有不安於現狀,一名耶穌會士才會感到内心平安。若安於現狀,我們就不結果實。如果你們想做橋樑和邊緣地區,你們就應具有急切不安的心智。”

“人們有時把教義的安全和對探尋的疑惑混淆在一起。你們卻不該如此。基督信仰價值和傳統並非封閉在博物館展櫃中的珍品。你們應讓信仰的堅定信念成為探尋的動力。”

教宗在此提出聖伯多祿·法伯爾(San Pierre Favre)的典範,邀請在場人士經常詢問自己:“我們是否具有遠大的眼光和衝力?我們是否勇於擔當?或者我們平庸無為,只滿足於實驗室的反省?”

教宗希望《公教文明》“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創傷,同時找出療法”,“以急切不安的智慧行走,讓電腦鍵盤書寫出有益的省思,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天主的國度”。

第二個要素是“不自滿”。教宗表明,“天主總是令我們驚奇”。因此,《公教文明》的耶穌會士和編輯人員“不應自滿,而應成為具有思想的作者和記者,思想開放,既不封閉也不僵硬”。

“你們要憑著信德敞開自己的思想,讓福音的先知性話語引領你們,具備一種獨到、充滿生氣、活潑卻非理所當然的觀點。在今日如此複雜和充滿挑戰的世界中,這點格外重要。在今日世界中,世俗默西亞主義、平庸和相對主義,以及疑惑和僵硬滋長出的‘毀滅文化’和‘垃圾箱文化’似乎獲勝,把每件看不順眼或認為已沒用的東西統統扔掉。”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一種真正開放的思想才能面對危機,認清世界的走向”。利瑪竇神父就是我們效法的典範,他“讓人知道何為公教‘文明’的含意,也讓天主教徒懂得天主也藉著聖神的吹拂在教會之外,在各種真正的‘文明’中施展作為”。

關於第三個要素“具有想象力”,教宗指出,“教會和世界如今正處於分辨時期”,而分辨能力“總是藉著上主的臨在才得以實現,我們應觀看徵兆、仔細關注正在發生的事和人的感受,尤其是窮人的感受”。

“分辨的智慧能彌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隱晦,但我們需要深入隱晦,進入其中,就如主耶穌取了我們的肉身那樣。僵硬的思想不符合天主的聖意,因為耶穌取了我們的肉身;除非死亡,這肉身絕不是僵硬的。”

教宗強調:“具有想象力的人不會僵化,而具有幽默感,總是享有慈悲和内心自由的甘飴。教會的思想必須恢復才華,愈加懂得今天的人如何看待自己,以便推進並加深自己的訓導。”

“這才華幫助我們懂得生活不是一幅黑白,而是一幅彩色油畫。一些地方明亮,另一些地方昏暗,有淺淡的也有鮮豔的。但無論如何,深淺畫面則占據多數。這就是分辨的空間,神聖在這個空間搖動天空如同空氣,晃蕩海洋有如清水。”

教宗最後希望《公教文明》期刊得到耶穌會和主教們的鼎力支持,並稱這份期刊是與聖座具有特殊關係的“唯一刊物”。

inizio pagina

教宗接見聖座教育部成員:公教學校與大學應促進人性發展、對話和希望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2月9日中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了聖座教育部全體大會與會者。教宗向他們強調,公教學校與大學的使命在於「促進人性發展、對話和希望」。

教宗首先提及,聖座教育部本屆全體大會旨在「為將來的任務立定方向」。與會者探討的議題涵蓋了教職員的初階和終身培育,增修《基督信仰的智慧》宗座憲章的相關事宜,以及推動研究《教會法典》,以革新確認婚姻無效的程序。

《福音的喜樂》勸諭闡明:「大學是思索並發展福傳使命的絕佳環境」(134號)。有鑒於此,教宗向聖座教育部本屆大會的與會者們分享他對福傳的三大願景,分別是使教育人性化、增進對話的文化,以及教育撒播希望。

教宗解釋道:「無孔不入的個人主義使人性變得貧乏,令文化寸草不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使教育人性化。學校和大學唯有與陶冶人性相連結,才具備圓滿的意義。在人性成長的這段過程中,所有的教育者都蒙召予以合作,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人性財富,幫助青年成為一個更團結和睦的世界的建設者。不僅如此,天主教教育機構還肩負著提供超性視野的使命。」

第二個願景是增進對話的文化。教宗表明,我們的世界已然成了一個地球村,人人都屬於人類大家庭,共同盼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不幸的是,世界上同時也存在多種形式的暴力、貧窮、剝削、歧視、排斥,以及限制基本自由的取向;這些造成丟棄的文化」。

為此,教宗鼓勵天主教教育機構「站在第一線上實踐對話的法則,促使不同文化和宗教彼此相遇,互相欣賞」。當人們「秉持尊重、尊敬和傾聽的誠意與他人建立關係,真實地表達自己,毫不遮掩或減損自己源自福音啟發的身分」,對話便發揮教育的功效。青年世代如果在基督信仰的教育下學會對話,他們就懂得「搭建橋樑」,「替我們當代的諸多挑戰找到新的對策」。

關於教育撒播希望的願景,教宗指出,「人若失去希望,便無法生活」;教育則能孕育希望,給予生命。教宗說:「我堅信,今日的青年格外需要這種建設未來的生命。因此,真正的教育者是父母親,傳遞一種能建設未來的生命。為能達成這境界,我們必須聆聽青年:這是『耳朵的工作』,我們必須聆聽青年!我尤其將在以青年為題的下屆世界主教會議中這麼做。」

教宗最後總結道:「教育和希望在冒險方面相雷同。希望既不是膚淺的樂觀主義,也不是友善看待事物的能力;希望首先是懂得以正確的方式冒險,正如教育那樣。」

inizio pagina

教宗清晨彌撒:女性給世界帶來和諧,使世界變得美好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2月9日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清晨彌撒時表示,“沒有女人,世界上就沒有和諧”。教宗從《創世紀》有關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敘述為出發點省思女人的形象。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個優於另一個,不過卻是女人給世界帶來的和諧,使世界變得美好。

近幾天的彌撒讀經均取自《創世紀》。今天的讀經記述上主天主用塵土造了各種野獸,但人在它們中沒有找到與自己相稱的夥伴,“他是孤獨的”。因此,上主用那由人取來的肋骨形成了一個女人,引她到人面前。人遂說,這才真是我的親骨肉。教宗解釋道:“但是,在人看到她之前,他夢到了她。若要了解一個女人,需要先夢到她”。

教宗說,“很多時候,我們談論女性時”,常以她們所做的事來講論她們,“女人是為了做這事的”。其實,女人帶來的是男人所沒有的富饒,女人給受造界帶來了和諧。“當沒有女性時,就缺少了和諧。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個優於另一個。不是的,只是男人不能帶來和諧,帶來和諧的是女人。她帶來的和諧教導我們溫柔地去愛撫和愛,使世界變得美好”。

教宗在講道中提到人的孤獨、夢想,以及男人與女人的命運:二人成為一體。教宗舉了一個實例。在一次接見活動中,他問候信眾時,詢問了一對慶祝結婚60週年的夫婦:“你們二人誰最有耐心?”教宗說:“他們看著我,又互相對視了一下,然後轉向我,齊聲對我說,‘我們很相愛’。我永遠忘不了他們的眼神。60年後,這意味著二人成了一體。這是女性所帶來的:彼此相愛的能力,給世界帶來和諧。若沒有女性,世界上就沒有和諧。剝削人確實是危害人類的罪行,可是剝削女性就更嚴重了,那是在摧毀天主渴望給世界的和諧。”因此,剝削女性不僅是“罪行”,更是“摧毀和諧”。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賜給我們女性,這是天主的偉大恩典。在福音中,我們聽到了那個婦人具有怎樣的能力,她非常勇敢,不是嗎?她勇敢地前行。但絕不僅如此而已,女性是和諧,是詩歌,是美。沒有女性,世界就不會這麼美好,這麼和諧。我個人喜歡這麼想:天主創造了女人,好使我們都能有一位母親。”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7年2月9日

◊  

希望為我們打開新視野,使我們有能力夢想那些甚至無法想像的事。

La speranza apre nuovi orizzonti, rende capaci di sognare ciò che non è neppure immaginabile.

Hope opens new horizons and enables us to dream for that which is not even imaginable.

Spes novos aperit prospectus, efficit ut somniare valeamus quod ne animo quidem concipi potest.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7年2月8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望德是愛德的泉源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2月8日週三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談新約聖經的“基督徒希望”,闡明了“團體”和“教會”對於保持希望的重要性,勉勵我們不斷呼求“希望之神”——神聖,在互助互愛中堅守基督徒的望德。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上週三我們看了聖保祿在《得撒洛尼前書》中以那句令人欣慰的話“我們將永遠與主同在”,勉勵我們堅定地保持復活的希望(參閱:四17;五4-11)。在同一個上下文中,保祿宗徒又表明“基督徒的希望”不僅涉及私人或個體層面,也具有“團體性、教會性”。我們都保持希望,我們都懷有望德,包括團體性的望德。因此,保祿將視野擴展至組成基督徒團體的所有成員,要求他們彼此代禱,互相扶持。讓我們相互幫助,不僅在有需要的時候予以幫助,也要在每日的生活中提供幫助,在望德上相互幫助,互相扶持。在這裡我們要特別談談那些“負有責任和受命擔任牧靈指導的人”。他們最先蒙召滋養希望,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優秀,而是因為他們的聖職所具有的效能遠超過他們自身的力量。正因為如此,他們更加需要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善的支持。

其次我們要關注那些最有可能喪失希望、陷入絕望的弟兄姐妹。我們總能聽到有人陷入絕望而做了蠢事的消息。絕望令他們做了許多蠢事。我想到那些氣餒的人,那些脆弱的人,那些覺得被生活的重擔或自己的罪過壓跨而站不起來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教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應該更加親密與火熱,應該以憐憫的態度表達出來;憐憫不是可憐,憐憫是與他人共苦,與他人同難,關懷受苦者,給予一句話、一個愛撫,但要發自內心。這就是憐憫。這樣的舉動至關重要,因為基督徒的希望少不了純真與具體的愛德。受苦者需要安撫與慰藉。

同樣地,外邦人的宗徒保祿在《羅馬人書》中推心置腹地說:“我們強壯者——擁有信德、望德,或者沒有太多困難的人,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十五1)。我們要擔待他人的軟弱。這種見證並不封閉在基督徒團體內,也響徹團體之外,迴蕩在社會和公民環境中,呼籲人們不要樹立隔牆,而要建設橋樑;不要以惡制惡,而要以善報惡,以寬恕回應冒犯,與所有人和諧共處。這就是教會!基督徒絕不可說:你等著瞧吧!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我們要以寬恕回應冒犯。這就是基督徒望德的作為,既有堅強的輪廓,也有愛的溫柔。愛是剛柔並濟的,這真美好。於是我們明白了人無法靠自學獲得望德。任何人在望德上都無法自學成才。這不可能。希望若要得到滋養,就不可缺少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上的不同肢體互相扶持、彼此鼓勵。

這因此表示,我們若有希望,那是因為我們眾多弟兄姐妹教導了我們如何保持希望,保持了我們的望德。在這些人當中,幼小、貧困、平凡和處於邊緣的人尤其傑出。的確如此,因為那些把自己封閉在享樂中的人實在不懂得何為希望,他們只希望自己享福。這不是希望,而是相對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閉在自我滿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覺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為希望。反之,那些每日經受考驗、顛沛流離和明認自身限度的人,才是擁有希望的人。正是這些弟兄姐妹為我們做了最美好、最有力的見證,因為他們堅定信靠上主,他們知道上主的話語超越悲傷、壓迫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具有最終的決定權;祂的話是慈悲、生命和平安之語。有望德的人,希望有一天能聽到這樣的話:‘兄弟,來,到我跟前來;姊妹,來,到我跟前來,我們永遠在一起。’”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之前說過,如果希望的天然居所是一個堅固的“身體”,那麼對於基督徒的希望而言,它所居住的身體就是教會;這希望的生命力,這希望之神,就是聖神。我們若不呼求聖神,就無法保持希望。這就是聖保祿宗徒要求我們不斷呼求聖神的原因。相信有多難,希望也有多難。希望甚至比相信還難。然而,當聖神居住在我們心中時,祂會叫我們懂得不必害怕,因為上主就在身邊保護我們;聖神將以永恆的五旬節塑造我們的團體,使之成為人類大家庭希望的活標記。謝謝!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