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3/08

-

-



教宗與聖座第三場避靜默想:在主的晚餐中重獲基督徒合一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3月7日上午在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三場避靜默想,省思最後晚餐中的“餅和體,酒和血”(瑪廿六17-29)。神父重申,耶穌為救贖人類而甘願奉獻自己的體和血,眾基督徒應增進合一與分享。

在《瑪竇福音》記載的最後晚餐中,“耶穌與十二門徒坐席”。米凱利尼解釋說,一起坐席蘊含著分享的美好,卻也存在食物所象徵的人性缺陷、罪過和脆弱,就如許多聖經故事所敘述的那樣。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也談到與食物相關的自私自利。

神父闡明,“在耶穌的最後晚餐中存在這些元素:首先是為準備這頓晚餐所懷有的愛和耶穌藉著賜予食物所奉獻的愛;其次是仇恨、脆弱和分裂。若我們仔細想想,用餐確實涉及一種人性幅度”。

人性幅度包括軟弱,承認自己無法自給自足,而與別人一起用餐正是向別人坦誠這種受造物的狀況,“有限度的狀況”。聖保祿宗徒提及在初期基督徒的用餐當中,每個人只顧自己,缺乏真正的分享。猶達斯在最後晚餐中出賣耶穌就是一個典型。

然而,耶穌在被出賣的那個晚上不但沒有收回祂的恩典,反而將自己的全部所有,即祂的體和血全盤奉獻出來,這是另一個典型。耶穌正是藉著與門徒們一起用餐的食物,留下一個祂日後臨在的典範和標記。

“對我們基督徒而言,耶穌就是成為血肉的聖言。因此,耶穌天主子自我奉獻的一切,包括祂的天主性,都是藉著降生成人作出的奉獻。天主子聖言以祂的天主性所奉獻的一切,也都是藉著降生成人而完成的。”

“正如保祿所言:‘耶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斐二6)。因此,這就是耶穌為何藉著那餅將祂的人性奉獻出來。無疑地,天主子和聖言也臨在於耶穌的人性内。然而,那餅正是祂的肉身,因為在這肉身内形成了聖言。因此,耶穌奉獻的乃是祂的聖體聖血。”

“耶穌一無所有,這倒不是因為祂過著貧窮的生活,而是因為祂不再有任何能保護自己的東西了。的確,若我們仔細想想,便知道耶穌正是在這最後晚餐中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米凱利尼神父談到最後晚餐中的杯爵。他說,聖史瑪竇突出了一個獨到的元素,即耶穌的血與罪的寬恕聯繋在一起。耶穌的血“將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我們誦讀這段福音,便終於發現了耶穌的名字的含義是“上主拯救”,明白這赦免罪過的方式正是耶穌的苦難。

“耶穌的這句話並非一個單純的公式,也非某種外在事物。我們可大膽地說,這話太容易說了:‘天主愛你’。我們很容易說:‘天主寬恕你’。其實,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說:‘你的罪被赦免了。’”

“然而,唯有此處才談到藉著傾流的血來赦免罪過的方式:即基督藉著自己的死亡來赦免人的罪過。正如《聖詠》所言,只有天主能償還罪的代價,人無法自己贖罪。我們在《肋未紀》中也看到這種思想,聖史瑪竇熟知這猶太人的象徵,即罪過唯獨藉著傾流的血才能得到赦免。”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邀請在座的人士省思3個問題:首先是關於我們與食物的關係,省思自己是否做到不貪戀食物,而是控制住自己;其次關於增進基督徒的合一,如同門徒們與耶穌共進晚餐那樣;最後關於寬恕,省思自己是否真的意識到耶穌不僅以言語,也確實以自己的生命使我們獲得了天父的慈悲。

inizio pagina

教宗與聖座第二場默想:濟貧和祈禱缺一不可,愛近人同時也愛天主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與聖座各部會神長們於3月6日下午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小鎮進行四旬期避靜的第二場默想,省思了《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臨別贈言及受難史的開端」。帶領默想的方濟各會會士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強調,濟貧和祈禱缺一不可。

耶穌預言自己要被解送,被釘在十字架上後,遂「緘默不語」。米凱利尼神父以聖史瑪竇記述的受難史為基礎,談論耶穌在敵人面前的沉默。神父表示,言語有時毫無用處;比方說,對話者可能互相敵對,或者權力使人噤若寒蟬。亞西西的聖方濟各也建議他的會士們與非信友們相處的兩種方法:一是盡量宣講福音;二是以他們活潑而簡樸的臨在作出見證。

米凱利尼神父指出,言語有時甚至會帶來傷害,誠如猶太經師巴爾‧謝姆‧托夫(Baal Shem Tov)所言:「經師或祈禱者倘若僅以唇舌發出聲音,心靈卻不轉向高天,他的言語就無法上達天庭,只填滿房屋,從東牆到西牆,從地板到天花板。」

因此,耶穌面對那些認為祂是個瀆神者,想要摧毀祂的人,便選擇沉默以對。當耶穌高呼一聲,結束祂在塵世的生命,被長槍刺穿肋旁時,祂才打破沉默。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道,沉默具有不同的類型:既有滿心怨恨,密謀報復的沉默,也有伊利‧威塞爾(Elie Wiesel)所說的「從不援助受害者」的沉默。耶穌受難時的沉默則是手無寸鐵的沉默,無力而從容。除了耶穌的沉默以外,「最熾熱的沉默是天主的沉默」,耶穌將自己託付於天父的沉默。

這位方濟各會會士勉勵在座人士省思,自己的沉默屬於哪種類型。他說:「當我想到耶穌的沉默時,我首先自問:我是否只靠言語通傳信仰,或者我也以生活見證傳揚福音?我接著自問:我的沉默屬於哪種類型?我在履行教會職務時,是否在不該沉默的時刻緘默不語,難辭其咎?」

《瑪竇福音》耶穌受難史中的要角有蓋法、司祭長和民間長老。他們議決要捉拿耶穌,但不可在慶節期內,免得民間發生暴動(廿六3-5)。米凱利尼神父表示,這不是責難猶太人,因為這種宗教階級觀可能出現在各種形式的人類體制當中;這是一種自以為在事奉天主,卻失去正確展望的態度。

這段經文揭示耶穌和大司祭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耶穌是個準備慶祝逾越節的普通猶太人;而大司祭們卻預謀殺害無辜者,只關心慶節表面上的進展。因此,米凱利尼神父鼓勵眾人自問,是否自己為了維護顏面和制度而妥協,罔顧人的權利,成了「宗教事務的專業人士」。

福音隨後提及,一名婦人在伯達尼替耶穌的頭部塗抹珍貴的香液。四部福音書都記載了這個事跡,內容大同小異。耶穌為這婦人辯解說,她似乎是唯一預知耶穌苦難的人,因而作出如此富含象徵意義的舉動。塗抹香液可以解讀為君王的受傅或是葬禮的傅油。耶穌讚許這婦人的舉動,阻止門徒們繼續議論是否該以那購買昂貴香液的錢用來濟貧,因為當下是服事耶穌的時刻。

米凱利尼神父於是提起許多窮人,諸如無法參與禮儀的年長者和病患,以及敲響我們的大門,只求我們予以傾聽的人。「此外,還有很多沒有勇氣敲響我們大門的人,我們必須走向他們。我們如果誠懇地反躬自省,我們便不得不承認我們也身處窮人的行列:追根究底,每個人對他人而言都是窮人。耶穌表明,祂的使命並不止於祂在歷史中的生命,卻因信友團體對所有窮人的服務而不斷延續」。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總結道,我們必須愛天主也愛近人,常常自問:「我是否只選擇我最感興趣,或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我是否僅透過禮儀和祈禱替耶穌的雙腳塗抹香液,卻忽視窮人;抑或是,我只服務窮人,卻遺忘祈禱,沒有歸光榮於天主?我是否同時愛天主也愛近人?」

inizio pagina

伊拉克尼尼微平原基督徒的希望與悲劇

◊  

(梵蒂岡電台訊)伊拉克軍隊繼續向摩蘇爾西部,伊斯蘭國掌控下的地區推進。從這個城市逃離的人約有30萬,目前至少有7.2萬人返回了自己的家園,伊拉克安全部隊收復的地區。在伊拉克的衝突中受到最大打擊的是基督徒團體。約有1百萬難民逃離尼尼微地區,50萬人則選擇留在那裡。

最近剛從這些地區回到羅馬的同事馬爾基(Stafano Marchi)3月7日向本台講述那裡的狀況。他說:“在伊拉克,三分之二的人口,約1百萬人不得不逃離自己的家園。至於基督徒團體,他們也被迫離鄉背井,逃到伊拉克境內其它地區避難,大約只有50萬人繼續留在自己的村莊,在艱困的條件下生活。”

馬爾基也提到他訪問那些地區的親身經歷,說道:“我探訪了摩蘇爾省兩個加色丁禮信徒村莊。這兩個村莊離摩蘇爾不遠,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區被伊斯蘭國占領。我探訪了巴特那亞(Batnaya)村莊,這個村莊完全被遺棄,遭到嚴重摧毀。我探訪的另一個村莊是特列斯庫(Tellesqof),這個村莊至今仍有人居住,雖然有許多居民因某些原因,尤其是經濟因素離開了這裡。特列斯庫村從未捲入戰鬥中,但有嚴重的現實問題,因為它離戰爭前線很近,所以缺水缺電。這些村莊目前由庫爾德族自由鬥士占領,但是它們處於尼尼微省。尼尼微是伊拉克的一個省份,不屬於庫爾德斯坦自治區管轄的三個省。當地基督徒尚未決定是否將繼續留在這裡,接受伊拉克自治區管轄,還是回到伊拉克國家。”

“伊拉克基督徒經受這些悲慘事件,他們不得不逃離伊斯蘭國的控制區。伊斯蘭國破壞、搶掠和褻瀆了聖堂,但是這裡的人仍繼續有尊嚴地過生活:在任何條件下,他們從未停止生活和工作。當然,除了經濟問題之外,物質需求也是一個重大問題。薩科宗主教呼籲散居在國外的加色丁禮信徒資助當地的基本服務建設,好使這些基督徒團體能留在自己的家園,或讓那些離開的人能重返故里。”

inizio pagina

中非重歸安定,加爾默羅修會保護基督徒和穆斯林

◊  

(梵蒂岡電台訊)中非首都班吉國際機場附近的姆波科(M'poko)難民營關閉數週後,在班吉附近的加爾默羅山聖母隱修院避難三年之久的難民也離開了他們的營地。這標示著中非內戰的緊張局勢已經結束。2012年末至2013年初,塞雷卡武裝分子和反巴拉卡組織之間曾爆發了血腥衝突。2015年11月教宗方濟各曾牧靈訪問中非首都班吉。

近幾週,雖然聯合國、歐盟、非洲聯盟和其它國際組織紛紛譴責當地武裝之間的新摩擦,但班吉的局勢令人看到了希望。在中非服務8年之久的赤足加爾默羅會士費德里科·特林凱羅(Federico Trinchero)神父3月7日向梵蒂岡電台解釋道:“難民是2013年12月來到隱修院的,人數時有變化,最多時超過了1萬人,到最後還剩下3千人。”

談到目前的情況,神父指出:“班吉局勢恢復安定已經有一年多了,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雖然偶爾還有些衝突發生,但都是個案。自從教宗方濟各來訪後,境況得到明顯好轉。這一新氣象為我們的難民提供了勇於離開避難所的條件,而這也得益於一項小額經濟補助計劃。他們有的重返原先的社區,有的在其它地區找到了居所。”

關於難民們離開隱修院的原因,特林凱羅神父進一步指出:“在中非政府及其它合作者的協助下,每個家庭都得到了聯合國難民署的小額重啟資金。無論如何,沒有任何人是被強制遣散的。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離開,因為難民營內雖然擁有安全保障、安排得當、靠近隱修院,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衛生條件有限,塑膠帳篷在下雨時也不是理想的棲身之所。”

特林凱羅神父還敘述了衝突爆發後的情形。他說:“人們離開原先的社區,因為他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家家戶戶都被捲入了衝突。在那幾個月,人們被殺,尤其是青年和男性。從那時起基督徒便來到這裡避難。我們也在暗中接待了幾個穆斯林家庭一段時間,但這是出於他們本身的恐懼,當有移民隊伍經過,他們可以結伴前往乍得或中非北部時,他們便遷離了隱修院。”

inizio pagina

聖庇護神父的聖髑將在哥倫比亞巡迴展出

◊  

(梵蒂岡電台訊)彼得雷齊納聖庇護神父的聖髑將於4月3日至25日在哥倫比亞6座城市巡迴展出,以供信友們敬禮。巡展的三件聖髑分別是沾有庇護神父血液的織物、遮蓋他聖傷的手套,以及他的一根趾骨。

舉辦這項活動的想法始於2016年4月。當時有兩位哥倫比亞神父,埃爾南·奧胡艾拉(Jesus Hernán Orjuela)和羅沙·貝爾加拉(Doriam Rocha Vergara)前來梵蒂岡參加驅魔國際協會的課程。課程結束後,他們與信友團體一同參觀了聖若望羅通多大殿,恭奉聖庇護神父遺體的朝聖地,並正式詢問是否能讓聖人的聖髑在哥倫比亞巡迴展出。

羅沙神父是哥倫比亞豐蒂翁教區的驅魔師,他表示聖庇護神父的來到“是一項恩寵和祝福”,“具有三個意義”。“首先,人可以成聖,我們每個人都蒙召成聖,我們在哥倫比亞可以活出聖德。其次,我們要不知疲倦地愛人、服務和行善。第三,只有善能根除邪惡、不義和腐敗。” 羅沙神父最後強調,這項活動將促進哥倫比亞的和平進程。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