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3/10

-

-



教宗與聖座第七場避靜默想:耶穌的死亡令人難堪,卻是真實的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3月9日上午在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七場避靜默想,省思“默西亞的死亡”(瑪廿七45-56)。神父邀請在座人士以摯愛的目光注視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領悟天主的臨在。

《瑪竇福音》描述耶穌受死的細節如此“令人費解”,如此殘忍。例如: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令人感到“難堪”,但這的確是“曾經發生的真實事件”。米凱利尼神父的默想以這個細節作為切入點,分析耶穌在十字架上經受被捨棄的感覺。

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說:“厄里、厄里,肋瑪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麽捨棄了我?”(參閲:46節)。耶穌這種被捨棄的感覺因在場觀望這“殘酷戲劇”的人群的不理解而更為強烈。在這些人中,有人說耶穌是在呼喚厄里亞。

“人們認為耶穌所呼喚的‘厄里亞’會是誰呢?當然有可能是那位會回到人間的先知,但他來了又能做什麽呢?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救下來嗎?按照對觀福音的記載,厄里亞已經來過了。那麽是洗者若翰嗎?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喚的是祂的這位朋友嗎?顯然這是極大的誤解:耶穌沒有請求厄里亞來幫忙,也沒有請求洗者若翰的幫助;祂大聲地呼求天父。但天父卻緘默不語。”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道,天父的緘默是描述耶穌受死事件中“另一個讓人費解的因素”。耶穌此時的感受,祂被天父捨棄的感覺是真實的,因為如此“難堪的事”是很難“編造出來”的。耶穌此時呻吟,並不是因為祂感到被天主捨棄,或是因疼痛,而是因為祂身體的氣力漸漸衰退。

對耶穌而言,祂受到的“最後酷刑”正是“在十字架上”甚至也不被理解。可是,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被誤解了。那麽,我們為什麽會誤解呢?神父講述了一個實例。一對夫妻來找他談話,妻子從丈夫的手機短訊中發現他另有新歡。兩人因這通奸事件而深受創傷,阻礙了彼此的了解。

由此可知,耶穌在受難以前還能再三“作出解釋”,但在十字架上祂再也無法作出任何解釋。

“耶穌甚至不能解釋祂正在呼求的是天父,而不是呼喚厄里亞。祂只能做一件事,即依靠聖神,讓聖神去解釋祂未能讓人明白的事。或者,耶穌要等待復活,與祂的門徒們在一起。在《宗徒大事錄》的記載中,復活的耶穌與門徒們一起生活了40天,親自陪伴、幫助他們理解祂曾說過的話。”

此外,神父也對臨在於十字架下的婦女們進行了省思。根據聖史瑪竇的記述,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瑪利亞也在這些婦女當中。然而,在《若望福音》中,那站在“十字架下”的瑪利亞就是“主耶穌的母親”。

神父解釋道,聖史瑪竇願意表明耶穌的母親就在那裡,但以間接的方式來表達,甚至以一種誇張的手法稱瑪利亞為“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卻沒有直接稱她為“主耶穌的母親”。這是什麽原因呢?有人解釋說,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不再僅是她自己,而耶穌也不再僅是瑪利亞的聖子。

在《若望福音》中,瑪利亞不僅是耶穌的母親,也是耶穌愛徒的母親,因此是教會的母親。同樣,在聖史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史中,瑪利亞確實站在十字架下,但她以雅各伯和若瑟,即耶穌兄弟的母親的身份出現。因此我們可以說,瑪利亞在《瑪竇福音》中仍是教會的母親。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邀請在座人士反省,我們是否因“封閉”或驕傲而不理解別人。我們的不理解並非因為他們說的話“難懂”,而是我們“不願意去理解”。我們也應設法了解在與別人的溝通中自己是否有“缺點”,如果有就應加以“改善”,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領悟天主的臨在。

inizio pagina

教宗與聖座第六場默想:天主的夢和人對權力的渴望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和聖座各部會神長們於3月8日下午在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四旬期避靜的第六場默想,省思課題是:“耶穌在比拉多面前受審和比拉多的妻子”(瑪廿七11-26)。

米凱利尼神父首先表明,這場默想的內容是在吉利尼夫婦的協助下寫成的。這對夫妻與神父合作多年。神父說,讀聖經和詮釋聖經並非度奉獻生活者和聖經專家的特權,夫妻和家庭也應該在讀經和釋經方面得到幫助,但迄今為止在教會內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

關於比拉多在耶穌和巴辣巴之間作出的選擇,米凱利尼神父闡明聖史瑪竇透過記述這個複雜的選擇過程讓人看到耶穌寶血使罪得赦免的功效。不過,瑪竇講述的這種神學系統不應使我們忽視那已經可以預料到的極其嚴重後果的人性層面:兩個人當中,只有一個能存活下來。

米凱利尼神父提到斯蒂倫(William Styron)的小說《蘇菲的抉擇》。這部作品講述一位年輕的母親在納粹軍官的逼迫下,必須決定她的兩個孩子當中,哪一個得被處死。神父說,不幸的是,多個世紀以來,基督徒認為是猶太人把耶穌置於死地。這種荒謬的指控雖然最終在各個層面被刪除,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按照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基督的受難史,甚至是從一個簡單的邏輯角度來看,這指控完全不該存在。因為,就如蘇菲的情況,她是被迫讓自己的女兒去死,要為這可怕的決定負責任的是那個讓民眾必須作出選擇的羅馬總督比拉多。

關於默想中省思的第二點,比拉多的妻子,米凱利尼神父讀了吉利尼夫婦撰寫的內容。他們發現在男性的權力遊戲中,司祭長和比拉多之間的同謀被一個細弱的女人的聲音打破了。比拉多的妻子只能藉著一個使者把訊息傳到比拉多那裡去,因為當男人玩他們的政治遊戲時,女人是不准接近的。然而,比拉多的妻子大有理由在這些人面前說,“千萬不要干涉那義人,耶穌的事,因為我為祂,今天在夢中受了許多苦”(瑪廿七19)。

聖史瑪竇在耶穌童年的福音中記載了五個夢,另外一個就是比拉多的妻子的夢。這些夢應被視為一個整體,因為我們可稱為它們為“天主的夢”,即聖子的得救。透過福音一開始敘述的夢,耶穌逃離了那位想殺害祂的人。若瑟和三位賢士明白該當做什麼;儘管他們非常軟弱,但還是把在夢中得到的指示付諸實行,因為根據《米德拉什》説法,夢只是“六十分之一”的預言。相反的,比拉多沒有聆聽妻子的話,沒有聆聽夢,他就如黑落德那樣,只是對保住權力感興趣。  

inizio pagina

教宗接受德國《時代》週刊訪談:危機有助於增進信德

◊  

(梵蒂岡電台訊)德國《時代》(Die Zeit)週刊3月8日刊登了教宗方濟各的長篇訪談,內容涉及他個人的信德考驗、司鐸聖召的危機,以及教宗本年度的國際牧靈訪問。

《時代》週刊的記者詢問教宗,人們對他的期望是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教宗坦言道:「我不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的人。我是個罪人,是個只能量力而為的普通人。大家切莫用自己的期望來判斷我,誇大其辭;切莫忘記將一個人理想化是一種微妙的侵略形式。當有人將我理想化時,我會覺得被侵犯。」

面對他人的批評,教宗並不感到難過。他說:「我當選教宗以來,從未失去過平安。我知道有人不喜歡我的行事作風,但我諒解這一點,思考方式不計其數,這既合情合理又符合人性,這是一份財富。」

針對教宗個人的信德考驗,他吐露自己也曾經歷「黑暗的時刻」,不明就裡的「空洞時刻」。他也曾因自己的罪過而對天主生氣,陷入「困境」。然而,上主「更愛罪人」,而且「危機有助於增進信德。缺少危機,信德就無法成長。危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曾在危機中成長的信德通常會顯得幼稚」。聖伯多祿也曾經歷「險惡的危機」,否認了耶穌,但他依然成了教宗。

那麼,人要如何重獲信德呢?教宗強調:「信德是一份恩典,是上主賜給你的恩典。你祈求,上主回應。祂早晚會回應你,不是嗎?不過,很多時候你得在危機中等待。」

關於司鐸聖召的危機,教宗表明,「這是一個巨大且嚴重的問題」。在沒有司鐸的地方,就沒有感恩祭;「一個缺少感恩祭的教會,就沒有力量:教會舉行感恩祭,感恩祭則使教會存在」。教宗指出,司鐸聖召的匱乏,源自祈禱的不足。低出生率也是一個問題。此外,青年工作至關緊要,但我們不必誘導他們成為司鐸。事實上,篩選聖召也極其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真正的聖召,受苦的將是天主子民。

無論如何,讓司鐸自由選擇是否守獨身絕非解決聖召短缺的方法。與此同時,教會可以將某些職務委託給「可靠的男人」,但務必闡明他們能為「個別團體」履行這使命。

至於人性本善或是本惡的提問,教宗回答說:「人是天主的肖像,自然是善的,但人因陷入誘惑而受傷,因此是帶有傷痕的美善,是軟弱的」。「邪惡是另一回事,它更為醜陋」。舉例而言,「亞當本身並不壞:他只是軟弱,陷入魔鬼的誘惑。最初的邪惡反倒出現在他的兒子加音身上」。加音殺人不是出於軟弱,而是出於「吃醋、嫉妒和權力欲,這是戰爭的邪惡」。今天我們可以在殺人者和軍火製造商身上看到同樣的邪惡。

教宗最後透露,他今年將訪問印度、孟加拉國、哥倫比亞和法蒂瑪,並且正在研究埃及之行。他雖然渴望前去南蘇丹、兩個剛果和俄羅斯,但因種種因素而無法成行。

inizio pagina

托馬西總主教:教宗方濟各是難民和移民的聲音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觀察員托馬西總主教與美國洛杉磯榮休總主教羅傑·馬奧尼(Roger Mahony)樞機近日探訪了黎巴嫩、約旦、伊拉克和希臘的難民營。他們在出訪前,向教宗方濟各告知了這為期10天的訪問。訪問結束後,托馬西總主教於3月9日上午在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難民和移民事務處的所在地舉行新聞發布會,講述他們的訪問經歷。新聞發布會後,總主教向梵蒂岡電台表示:

答:這是一次充滿人情味的朝聖之旅,我們看望了敘利亞難民、來自埃塞俄比亚亞和菲律賓的家政服務員、伊拉克難民,尤其是來自尼尼微平原的基督徒。這些會晤體現了兩個要點:首先,人類基於戰爭和暴力來解決問題的錯誤政策導致嚴重後果,帶來巨大的人類苦難;其次,有很多慷慨的人也樂意提供幫助,表達自己的善意,讓這些離鄉背井的團體可以繼續生活,盡可能少受苦。

問:你們的臨在也是教宗方濟各和教會前去會晤難民與移民的有形標記。他們對教宗的持續關切有何感想呢?
答:我得說,無論我們走到哪裡,當我們以“教宗方濟各”的名義與他們共進晚餐時,基督徒、亞茲迪信徒、穆斯林,無論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穆斯林,都會給予掌聲,或者說:“這是我們需要聽到的聲音”。我們對這些處於困境的團體說,有一個人在為他們操勞。天主教機構的臨在所表達的團結之舉好似一個凝聚無數力量的星系,大家在福音的啟發下跟隨教宗方濟各的教導和榜樣,努力回應這些人的需求、緩解他們的痛苦。

問:在歐洲以及美洲,有些國家架設隔離牆阻止移民和難民的入境。
答:我們的訪問是一則希望的訊息:我們不要害怕我們受苦的弟兄,我們尤其應該深入這些問題的根源!歐盟、美國、其它國家很慷慨,為這些人提供了巨額的人道援助。然而,面對我們所經歷的現實,面對這些人的苦難、痛苦,我們應該反省:難道我們已經愚蠢到非要以霸權政治和權力引發這些難民潮,而不以對話和談判來解決這些問題嗎?與其拿救濟款來彌補錯誤政策的惡果,不如明智地使用公職權力,不作出錯誤的決定,不把暴力當作解決問題的方式。

inizio pagina

耶路撒冷耶穌升天堂遭人縱火,皮扎巴拉總主教稱這是勒索行為

◊  

(梵蒂岡電台訊)聖地再次發生破壞文物事件。革則瑪尼山耶穌升天堂的入口大門3月8日週二夜間遭到破壞和縱火。關於這起惡劣行為的性質,梵蒂岡電台隔天9日採訪了耶路撒冷拉丁禮宗座署理皮扎巴拉總主教。他說:“我們知道肇事者是誰。這是兩個家族或許因爭奪入場控制權、收取費用而發生的衝突,在衝突中有人縱火。這是我們目前掌握的部分信息,我們正等待警方提供更確切的消息。”

皮扎巴拉總主教指出,這場衝突雖然是間接的宗教衝突,但“搶奪控制權的意圖大於反對基督徒。我們所面臨的更有可能是勒索案,其中也參雜著各種因素”。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