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4/07

-

-



教宗將於聖週四前往帕利亞諾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將於4月13日聖週四下午前往帕利亞諾(Paliano)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在濯足禮中為幾位服刑人濯足。聖座4月6日公布了這個消息,表明教宗探訪帕利亞諾監獄純屬私人性質。帕利亞諾位於羅馬東南約65公里,與羅馬同屬於拉齊奧行政區。

帕利亞諾監獄牧靈司鐸路易吉·保萊蒂(Luigi Paoletti)神父向本台表示,他和服刑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既驚喜又興奮。“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我為此感動不已,雖然服刑人這幾年不斷提出要求,讓我請求教宗前來探訪他們!他們多次寫信,以無比喜悅的心情期望教宗來訪。他們熱愛這位教宗,渴望教宗對他們及其家庭說句安慰的話。”

一般情況下,帕利亞諾監獄的服刑人大約有60至70位,其中男性50位左右,女性5至7位,其餘的是病患。此外,也有一些外國人服刑。 

inizio pagina

聖座公布《2015年教會統計年鑒》:全球天主教徒增長為12億8500萬人

◊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日前出版了《2017年宗座年鑒》和《2015年教會統計年鑒》。這些年度統計數據勾勒出普世教會主要發展概況的輪廓:與2014年相比,2015年全球天主教徒成長了1%,增長為12億8500萬人;聖職人員的人數則呈現15年來的首次衰退。

儘管全球天主教徒的人數上升,但各大洲的情況不盡相同:從2014年至2015年,非洲增長了19.4%、亞洲增長了9.1%、美洲增長了6.7%,歐洲和大洋洲維持穩定。

至於各大洲天主教徒在全球天主教徒中的百分比消長:非洲略為增長,歐洲明顯下降,美洲、亞洲和大洋洲持平;其中美洲的比例是49%,亞洲的是11%。在各國天主教徒的人數方面,巴西以1億7220萬人高居首位,緊追在後的依序是墨西哥、菲律賓、美國、意大利、法國、哥倫比亞、西班牙、剛果民主共和國,以及阿根廷。

關於修道的聖召,2015年的聖職人員有所減少,扭轉了2000年至2014年的成長走向。事實上,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只有歐洲的聖職人員銳減,其它地區或多或少都有所成長,其中非洲和亞洲個別增加了1千多人。

若是探究教區和修會司鐸的人數差異:前者在2010年至2015年內增長了1.6%,後者則持續遞減。終身執事的人數在這5年內大幅提升了14.4%,而且在各大洲都蓬勃發展。

全世界非聖秩發願會士的人數在這5年間略有減少,這主要發生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反之,非洲和亞洲卻是日益增長。2015年全球的修女人數雖然比司鐸人數多出61%,但修女的總數在這5年內已減少7.1%。在此背景下,修女人數成長最多的地區分別是非洲和東南亞;銳減最急遽的地區依序是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

全球司鐸聖召近年來日益衰減:全世界修生的人數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先上升後下降。東南亞地區也符合這個走勢,當地修生人數於2012年達致頂峰,比起2010年增長了4.5%,隨後便是每下愈況;2015年比起鼎盛的2012年,已下滑了1.6%。儘管如此,亞洲2015年依然是擁有最多修生的地區。

inizio pagina

教宗清晨彌撒:我們停下來,在我們的歷史中發現天主的愛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6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表示,天主始終信守祂與亞巴郎所立的盟約,信守祂在自己的愛子耶穌內所許諾的救恩。教宗鼓勵信眾今天花10分鐘的時間,靜下來想想自己的歷史,就會發現天主的美好。

當天第一篇彌撒讀經取自《創世紀》,記述天主與亞巴郎立約。在福音中,耶穌和法利塞人都稱亞巴郎為“父親”,因為“這個子民,即今天的教會”是由他而生的。天主召叫亞巴郎離開故鄉到另一個地方去繼承產業,他立即信賴、服從了天主。

亞巴郎是一位有信德和望德的人。他相信天主對他的承諾,在“百歲”時會有一個兒子,雖然他的“妻子不能生育”。他“在絕望中仍堅持希望相信了”。教宗說,“若有人想描寫亞巴郎的一生,可以說:‘這是一位做夢的人’”。他夢想過一些事,但那是“希望的夢想”,並不是瘋子的幻想。

教宗解釋道:“亞巴郎得子後,孩子長成少年時天主卻試探了亞巴郎,吩咐他把自己的獨生子獻為全燔祭。亞巴郎服從了天主,在希望中前行。這就是我們的父親亞巴郎,他總是向前行。耶穌說,亞巴郎企望看見祂的日子,看見了,便極其高興。是的,他在許諾中看到了盟約圓滿實現的喜樂,看到天主沒有欺騙他的喜樂。天主始終信守祂的盟約。”

天主與亞巴郎立約,要亞巴郎“一直”遵守盟約;而天主呢?祂許諾要使亞巴郎成為“萬民之父”。上主對他說:“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因為我已立定你為萬民之父。”《創世紀》中還記載了天主與亞巴郎的另一段對話,天主向亞巴郎起誓,要使他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就是其中的一顆星星,其中的一粒沙子”。

亞巴郎和我們之間還有另一段歷史,在天之父和耶穌的歷史。這是偉大的訊息。今天,教會邀請我們停下來,注視“我們的根源”,那使我們成為子民,如滿天星辰、海邊沙粒般的“我們的父親”。

教宗說:“縱觀歷史,我不是孤單一人,我是一個子民。我們一起同行。教會是一個子民,是一個天主夢想的子民,一個擁有一位服從的父親的子民。我們也有一位為了我們、為了使我們成為子民而奉獻自己的生命的弟兄。因此,我們便可以注視天父,感謝祂; 注視耶穌,感謝祂;更注視亞巴郎和我們,我們是這段旅程的一部分。”

教宗邀請信眾今天度一個“回憶的日子”,闡明“在這偉大的歷史中,在天主和耶穌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歷史”。

“今天,我邀請你們拿出5分鐘、10分鐘的時間,坐下來,沒有廣播,沒有電視;坐下來,想想自己的歷史,想想所有的祝福和禍事,所有的恩寵和罪過。看看那位天主的忠誠,祂始終信守自己的盟約,始終信守自己對亞巴郎許下的諾言,信守祂在自己的愛子耶穌内許諾的救恩。我肯定,如果我們今天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這樣做,便會發現天主的愛的美好、慈悲的美好,以及希望的美好。我敢肯定,我們大家都將充滿喜樂。”

inizio pagina

教宗致函芝加哥總主教:效法馬丁·路德·金,永遠選擇非暴力

◊  

(梵蒂岡電台訊)美國芝加哥教區4月4日發起一項非暴力運動,紀念馬丁·路德·金遇害49週年。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致函芝加哥總主教布拉澤·若瑟·庫皮敕(Blase Joseph Cupich)樞機,表明“和平之路往往不容易走,但這是唯一應對暴力的真正道路”。

馬丁·路德·金曾說,人類必須“推進一種抵拒怨恨、進犯和報復的方法來面對人類的所有衝突,這方法的基礎就是愛”。教宗在信函中強調,這是“具有先知性的話”,它號召每個人,尤其是青年意識到“非暴力文化不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它是一段能產生重大效果的行程”。

教宗繼續表示:“非暴力行動曾打破藩籬、包紮傷口、治癒國家,現在也能治癒芝加哥。願芝加哥市民永不失去希望,攜手努力成為和平的建設者,向子孫後代顯示出愛的真正力量。”教宗也念及犯罪兇案的受害者,寫道:“我知道許多家庭因暴力而喪失了自己的親人。我是他們的近人,分擔他們的痛苦並為他們祈禱,願他們藉著天主的恩寵而獲得痊癒及修和。”

不幸的是,“不同種族、經濟和社會階層的人今天仍遭到歧視、冷漠、不義和暴力”。教宗指出,“我們必須抵拒這種排斥和孤立的態度,不把一個團體當作外人,而把他們視為我們的弟兄姐妹”。這是一項必須從家庭和學校做起的心智努力。

教宗最後向庫皮敕樞機保證,他必會在精神上參與芝加哥教區倡議的活動,尤其是聖週五在羅馬公拜苦路的機會上將念及所有遭受暴力的人。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7年4月6日

◊  

望德有助於信徒敞開心胸接納天主的驚喜。

La speranza è quella che apre il credente alle sorprese di Dio.

Hope helps believers to be open to the surprises God has in store for us.

Illa est spes quae Deo mira patranti patet.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濟各2017年4月5日週三要理講授全文:明瞭我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5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談及《聖伯多祿前書》論述的“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勉勵我們與弱小者和被排斥者為伍,不以惡報惡,而是寬恕和祝福,做希望的光明標記。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聖伯多祿宗徒的第一篇書信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我們必須反覆體會才能理解其中的深義,它能激發巨大的安慰和平安,讓我們知道上主始終陪伴我們、永不遺棄我們,尤其當我們處於最艱難和最緊要的關頭。然而,這篇書信,特別是我們剛才聆聽的書信節選(參閱:伯前三8-17),其中的“秘密”是什麼?這是一個問題。我知道今天你們一定會拿起新約聖經,找出《聖伯多祿前書》,仔細精讀,好能領悟這篇書信的秘密和力量。那麼它的秘密是什麼呢?

一、它的秘密在於這段記載直接觸及復活的奧跡,進入我們正在慶祝的奧跡的核心,藉此讓我們明白基督死而復活的光明和喜悅。基督真的復活了!這是我們在復活節最好的問候:“基督復活了!基督復活了!”很多民族都這麼做。我們要記住基督復活了,活躍在我們中間,生活並居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正因為如此,聖伯多祿強烈勉勵我們在心內尊崇基督(參閱:15節)。

上主在我們領洗時入住我們心中,自此便不斷更新我們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充滿祂的愛和聖神的圓滿。這就是為什麼聖伯多祿宗徒要我們懂得“我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15節):我們的希望不是一種觀念和一種情感,也不是一款手機和一堆財富!我們的希望是耶穌這個人,是生活和臨在於我們和兄弟姐妹身上的主耶穌,因為基督復活了。斯拉夫人民在復活節期間彼此問候時不是說“早安”或“晚安”,而是說“基督復活了!”他們樂於這樣問候!他們用“基督復活了!”代替“早安”和“晚安”。

二、我們明白了基督徒希望的理由不應該出於理論和言詞,而應在於生活的見證,不論在基督徒團體之內,還是之外。如果基督生活和居於我們當中、我們的心靈內,那麽我們也應讓祂成為有形可見的。我們不應把基督隱藏起來,而要讓祂在我們當中運作。這表示我們應讓主耶穌日益成為我們的典範,生活的典範;我們必須效法耶穌,在行為上肖似祂,做祂所做的事。

我們心中所懷的希望無法隱藏在我們內、我們心中。若是可以的話,那將是一種脆弱的希望,沒有勇氣走出去,讓人看見。然而,我們的希望,就如聖伯多祿引用《聖詠》第33篇所指出的,必須顯露在外,具體體現在以卓絕獨特的溫和、敬畏,仁慈對待近人,甚至寬恕傷害我們的人。一個沒有希望的人就不會寬恕,無法給人寬恕的慰藉,同樣也得不到寬恕的慰藉。確實如此,因為耶穌就是這樣做的,祂藉著那些在心中和生活中為祂留有空間的人繼續這樣做;這些人知道不可以惡制惡,而應以謙卑、仁慈和溫良戰勝惡。黑手黨人認為以惡才能制惡,因此他們行報復並做了許多眾所周知的事。然而,他們不懂得什麽是謙卑、仁慈和溫良。為什麽?因為黑手黨人沒有希望。請你們想想這一點。

三、這就是為什麼聖伯多祿宗徒說“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17節)。這並非說受苦是好事,而是說當我們因行善而受苦,我們就是生活在與主耶穌的共融中,因為耶穌接受了苦難,為拯救我們而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倘若接納因善而受的痛苦,無論我們的生活環境或大或小,我們就好似在周圍散播復活的種子、生命的種子,讓基督復活的光在黑暗中照耀。為此,聖伯多祿宗徒勉勵我們始終“以祝福行善”(9節)。祝福不是一種形式,它不僅是一種禮貌的象徵,更是我們首先領受之後再與弟兄分享的巨大恩典。它宣告了天主的愛,不可估量、永不枯竭、從不減弱的愛,這愛構成了我們希望的真正基礎。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也明白了為什麼聖伯多祿宗徒稱我們為正義受苦是“有福的”(13節)。這不僅出於道德或苦修的緣由,更因為每一次我們與弱小者和被排斥者為伍,或者不以惡報惡而是寬恕,不報復而是寬恕和祝福,每一次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會閃閃發光,有如希望的光明標記,從而成為天主所願的安慰與和平的工具。所以,讓我們以親切、溫良和愛心繼續前行,甚至善待那些不愛我們或傷害我們的人。讓我們前進吧!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