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5/22

-

-



教宗接見《百年通諭》基金會成員:促進另類經濟模式,創造就業機會

◊  

(梵蒂岡電台訊)“支持教宗《百年通諭》基金會”(Fondazione Centesimus Annus–Pro Pontifice)這幾天在羅馬舉行年度會議,討論就業與新型科技的主題:“在全球化動蕩階段中的另類建設:數碼時代的就業與人的尊嚴”。教宗方濟各5月20日中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了250位與會人士,強調必須重視青年失業的嚴重問題,同時也應顧及家庭的正當需求。

教宗首先感謝這個基金會作出的寶貴貢獻,勉勵他們與其他善心人士合作,努力發展以人的尊嚴、自由和創意為中心的經濟成長模式。

教宗說:“我很讚賞你們的努力。你們尋求以另類方式來理解經濟、發展和貿易,藉此回應新範例和新形式的權力所強行提出的道德挑戰。這些權力來自於科技、消費文化和忽略窮人及漠視弱小者的生活態度。”

貧困是一種人性現象,而不純粹是經濟問題。教宗表明:“促進人的整體發展需要對話並且為人的需求及渴望著想,需要聆聽窮人和他們在許多方面被強制剝奪的日常經歷,同時對具體情況作出明確的回應”。

因此,我們應把人置於經濟活動的中心,鼓勵社會包容及相關的舉措和創意,使窮人成為經濟進程的主角和受惠者。有鑒於此,“支持教宗《百年通諭》基金會”在本次會議中反思了有關在新型科技革命背景下創造就業機會的關鍵問題。

教宗說:“我們怎能不擔心青年和成年人因不具備‘提升’自己的工具而失業的嚴重問題呢?失業問題已經達到非常、非常嚴重的程度,其嚴重性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實在很緊迫。我們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好讓各世代的人都具有公義意識,負起對人類未來的責任。”

此外,在回應勞工的合法渴望時,我們不僅要顧及勞工本人,也應顧及他們的家庭。教宗解釋說:“最近兩次關於家庭的世界主教會議表達了這項憂慮,指出這種不穩固的工作環境常會增加家庭的壓力和問題,阻礙家庭有成效地參與社會生活。”

教宗最後鼓勵道,“支持教宗《百年通諭》基金會”的成員們要以身作則,帶頭改變生活態度、見解和作風,從而建設一個更公正、自由及和諧的世界。

inizio pagina

教宗驟然訪問羅馬濱海城市奧斯蒂亞,挨門逐戶降福家庭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今年五月繼續進行「慈悲週五」活動,一項從慈悲禧年展開的神形哀矜善工。他於5月19日週五下午前往羅馬西南郊的濱海城市奧斯蒂亞(Ostia)。教宗為了向這些偏遠家庭表達關懷之情,便決定挨門逐戶降福他們的住家,一如本堂神父在每年復活期所做的那樣。

奧斯蒂亞有6個堂區,其中海星聖母堂本堂神父彭奇納(Plinio Poncina)在教宗到訪的兩天前接獲消息,遂立即按照慣例在國民住宅的大廈門口張貼公告,通知住戶本堂神父將前來施行慣常的復活期降福。

然而,到了公告的日期,住戶應門時卻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看到按鈴的竟然是教宗方濟各,一位「成了本堂神父」的教宗。教宗請求住戶原諒他的叨擾,開玩笑地引用大廈門口布告欄上的生活公約,保證他會尊重住戶的午後恬靜時光。教宗與這些家庭親切交談,降福了12間住家,並贈送給他們玫瑰念珠。

雖然奧斯蒂亞位於羅馬市的轄區內,但這個人口多達10萬的地區已構成一個獨立生活圈。當地信友團體相當活躍,眾人齊心面對郊區生活的艱辛現實。堂區成了團體的據點,在風雨動盪的社會和生活現況中,為遭受各種排斥的居民提供心靈的港灣。

inizio pagina

德國主教鼓勵信友參與為中國教會祈禱日活動

◊  

(梵蒂岡電台訊)5月24日是進教之佑聖母瞻禮,也是為中國教會祈禱日,德國主教們鼓勵德國天主教徒一同為此意向祈禱。德國主教團普世教會委員會主席暨班貝格總主教希克(Ludwig Schick)在一份公告中強調:「聖座與中國代表目前的談判處於至關重要的階段。」

希克總主教指出,「教會的維護及合一與教宗相聯。教會法典闡明,伯多祿繼承人能自由為世界各地任命主教,也能與所有地方教會自由溝通」。

據《宗教新聞社》報導,希克總主教特別提及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把中國和全亞洲獻於聖母的祈禱文:「佘山聖母,請援助那些在日常勞苦中仍繼續相信、希望和實踐愛德的中國教友,使他們永不懼怕向世界宣講耶穌,並在耶穌跟前為世界祈禱。」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欽定了為中國教會祈禱日,並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主教會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教友」發表牧函。5月24日進教之佑聖母瞻禮恰好是中國佘山聖母慶日。佘山聖母全國朝聖地位於上海郊外40公里處。

inizio pagina

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破壞生物多樣性就是破壞生命

◊  

(梵蒂岡電台訊)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把每年的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確立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生態平衡正是教宗方濟各非常關心的議題,他在自己的第二部通諭《願祢受讚頌》中寫道:“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動植物品種消失。我們無法再認識這些物種,我們的子孫也無法再見到它們,因為它們已不復存在”。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物種數量在1970年至2000年間下降了40%。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對食物資源、藥品和能源構成威脅。意大利綠色協定(Greenaccord)組織的科學主任安德肋·馬沙洛(Andrea Masullo)5月20日向本台表示:

答: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界的真正財富;它可以讓我們的星球正常運作並建設未來,是未來的巨大保障。我們可以把生物多樣性視為幾十億年進化的產物。因此,這是地球上生命存活不可或缺的財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我們的地球經歷了數次大滅絕,生命似乎不復存在,但之後又重新繁榮起來。不幸的是,今天我們正面臨新的大滅絕,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滅絕。

問:某些動物和植物物種的滅絕可能帶來什麼後果呢?
答:滅絕是一個駭人聽聞的定義,因為它意味著永遠消失。每個物種或多或少都有它的重要性,是一根鏈條的一部分。因此,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對整個地球生物鏈造成影響,即使是那些對整體似乎微不足道的物種。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氣候變化。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而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會被海洋吸收,使海水酸化。如此一來,那些由鈣質材料組成的生物組織就會遭到破壞,例如處於食物鏈底層的磷蝦。因此,這也將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

問: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往往被社會和個人忽視。
答:是的,因為它似乎只是自然愛好者的問題,但它其實是生命的基礎。地球上的真正財富就是生物多樣性,它使進化能夠持續,甚至能克服大災難。當70%以上的生物種類因自然災害而消失時,哺乳動物在爬行動物消失後才進化而成。正是由於存在生物多樣性,由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即最初的哺乳動物,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世界。目前的問題是,我們正在快速製造另一場類似的災難。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因為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驚人地加速。

問:我們或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也包括個人層面,是嗎?
答:是的,人類對現有生物學空間的占用也可以是合作性的,而我們卻採取了破壞性的方式,為獲取而占用,毫不尊重地劫掠。這來自我們的生活方式,來自消費主義。更加節制、節儉的生活一定可以減少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壓力。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破壞它就是破壞生命。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7年5月20日

◊  

和平必須建立在正義、人類整體發展、尊重人權和守護受造界之上。

La pace va costruita sulla giustizia, sullo sviluppo umano integrale, sul rispetto dei diritti umani, sulla custodia del creato.

Peace must be built on justice, on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 on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on the protection of creation.

Pax aedificanda est in iustitia, in integra progressione humana, in iuribus humanis servatis, in creatione custodita.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vatiradio.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