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8/02/24

-

-



教宗方濟各:教會蒙召敞開自我,在聖神內日益柔軟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與聖座神長們2月23日上午結束了在羅馬近郊阿里恰的四旬期避靜活動。教宗親自向帶領避靜默想的托倫蒂諾(José Tolentino Mendonça)神父表達感激之情,並強調教會蒙召「毫不恐懼、毫不僵硬地」敞開自我,「在聖神內」日益柔軟,而不要僵化於「架構」中,因為架構使教會變得封閉。

教宗尤其讚賞托倫蒂諾神父嘗試將教會稱為「小小羊群」。然而,教會絕不能沾染「官僚俗氣,逐漸縮小」。教會「不是禁錮聖神的牢籠;聖神也飛出去,在非信徒、在外教人、在其他宗教信徒身上作工」。聖神「是普世的,祂是為眾人存在的天主聖神」。

inizio pagina

教宗府講道神師四旬期默想:改變世界首先需要改變我們自己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從2月23日起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救主之母小堂主持四旬期默想,主題為“‘你們該當穿上主耶穌基督’,保祿宗徒勸勉的基督徒聖德”(羅十三14)。神父在當天的第一場默想中強調,改變世界首先需要改變我們自己。

由於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首長當天上午還在羅馬近郊阿里恰(Ariccia)參加最後一天的四旬期避靜,因此坎塔拉梅薩神父的第一場默想並未進入特定的主題,只是針對聖保祿的教導進行省思,即“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同上:十二2)。

神父首先表示,聖保祿宗徒在此並未說“你們要改變世界”,而是邀請我們“改變你們自己”。耶穌“身在世界上,但不屬於世界”,這就是他對待世界的態度。世界受造於天主,儘管充滿邪惡,本身卻是一個美好的現實。

那麽,這個我們不可與之同化的世界是怎樣的呢?坎塔拉梅薩神父解釋道:“我們已經知道哪種是《新約》勸勉我們不可與之同化的世界:它不是天主所創造和所愛的世界,也不是世上的人群,相反地,我們必須常走向他們,尤其是窮人、最弱小者和受苦的人。”

“與這個受苦和被邊緣化的世界‘打成一片’,這看似很矛盾,卻是‘遠離’世界的最好方式,因為這是前往那裡,來到這世界竭盡全力避開的地方。這也是遠離那支配世界的利己主義原則。”

神父指出,基督徒與“世界”首要抗衡的領域乃是信仰。無信仰的科學家們和其他人從對宇宙的觀察得出結論,其中不乏“天主被貶抑成一種模糊和主觀的神秘感,耶穌基督也未納入他們所考慮的範圍”。如此一來,“附和時代精神”就是允許世界使眾人麻木不仁,然後再吸走他們的精神活力,給他們注射一種催眠劑。

神父解釋道,基督徒不可與此世同化,這並非因為物質是敗壞的,或是精神的敵人,就如柏拉圖理論所鼓吹的那樣,而是因為這個世界終將過去。約伯說得好,“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歸去”(約一21),同樣,“今天錢財萬貫的富翁和令世界顫抖的權勢者”也終將如此。

坎塔拉梅薩神父最後提出一項告誡,那就是“對世界的圖像有所節制”,勿沉迷於互聯網。如果我們因一些圖像而心緒不寧,就應注視十字苦像或來到基督聖體前。因此,在這四旬期初始,我們需要“遠離世界,好不與世界同歸於盡”。

inizio pagina

聖座四旬期第十場避靜默想:信徒永不厭膩天主

◊  

(梵蒂岡電台訊)葡萄牙神學家托倫蒂諾(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2月23日上午在聖座四旬期最後一場避靜默想中,以山中聖訓的真福八端為主題。托倫蒂諾神父表示,真福八端是耶穌自己的“面容”和“生活”,教會應向聖母瑪利亞學習憐憫、溫柔和關心,這是每個人不言而喻的渴求。

我們在《瑪竇福音》中讀到的真福八端“不僅僅是一條法律”,更代表了一種“生活配置”、一個“真實的生命召叫”。它描繪了“此時此刻的藝術”,但也表明了我們所趨向的“末世圓滿的視野”。然而,真福八端也是“耶穌最精確和迷人的自畫像”,是祂生命的關鍵所在,耶穌“神貧、溫良、憐憫、渴求和平、渴望正義、並有能力接納眾人”。

葡萄牙神學家托倫蒂諾神父說:“真福八端是祂的自畫像,是祂不斷向我們揭示並銘刻在我們心中的祂自己的肖像。然而,我們也應當把祂的肖像作為我們的典範,來改換我們自己的面容,並深刻理解那使我們與耶穌命運與共的靈性‘肖像和模樣’。”

天主的口渴意在使祂的受造物生活在真福之中。祂如何做到呢?祂藉著“愛”和無條件的“信任”贖回我們的生命。這就是祂的“方法”,這就是“祂拯救我們的真福”,這就是“讓我們重新開始的愛的驚歎”。天主的“口渴”能使我們擺脫流亡的生活。

“因此,倖存的基督信仰或維護中的天主教信仰對我們而言並不夠。一個真正的信徒、一個信徒團體,不能只生活在維護當中,而需要一顆年輕而愛慕的心,懷著尋找和發現喜悅,敢於在現實生活中接納天主聖言,首先從會晤現在和未來的兄弟姐妹開始,並在祈禱中活出信賴和隱秘的對話。”

托倫蒂諾神父繼續說,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重新發現口渴的真福”。對於信徒而言,最糟糕的莫過於“厭膩天主”。反之,那些“對天主保持饑渴”的人是有福的。事實上,信仰的經驗“不是為了解除渴望”,而是為了“增加我們對天主的渴望、我們的尋求。或許我們需要多次與我們的渴望修和,不斷重複道:‘我的渴望是我的真福’”。

在以真福為題的最後一場四旬期默想中,神父籲請教會把聖母瑪利亞作為旅途教會的老師和楷模。托倫蒂諾神父說,我們在注視聖母瑪利亞的真福時,不要只做“抽象的摘要”,而要著眼於“真實和具體”的層面。聖母與天主對話,她在天使報喜時持“坦誠”態度,從激動、驚訝和懷疑,直到無條件的信任並順從地接受。

因此,我們要向教會展示聖母瑪利亞的風範:聖母瑪利亞“好客”,懂得聆聽,“向生活開放”;聖母瑪利亞對天主“誠懇”;聖母瑪利亞為一項更偉大的工程“服務”。倘若沒有瑪利亞,教會將面臨“非人性化”的危險,變得“功能主義”,成為“一個無法停止的火熱工廠”。

inizio pagina

聖座四旬期第9場避靜默想:邊緣存在於基督徒的基因內

◊  

(梵蒂岡電台訊)托倫蒂諾神父2月22日下午在聖座四旬期第9場避靜默想中表示,持續睜開眼睛觀察世界上所發生的事,對於靈修生活至關重要。否則,我們將會耽於安逸,規避自己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天主不斷向我們提出那原始的質問:「你弟弟在哪裡?」(參閱:創四9)

這場默想的主題是「傾聽邊緣地區的口渴」。托倫蒂諾神父指出,渴求的靈修課題如果不能引領我們更接近「字面上的基本渴求」,便是不完整的。身體的口渴此刻「折磨並限制我們當代為數眾多人民的生存」,全世界有高達30%的人口無法在自家住屋裡取得飲用水。這種邊緣地區的口渴要求眾人「迫切採取生活上和心靈上真正的皈依」。

耶穌理解邊緣地區的居民。祂正是出生在白冷城的偏遠之地,而非市中心;祂生活的納匝肋「名不見經傳,是巴勒斯坦的冷門地點,《舊約》從未提到它」。「令人意想不到的加里肋亞」成了蒙選之地,天主國度在那裡廣受傳揚。耶穌的訊息進入邊緣地區,一如《馬爾谷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復活後渴望在邊緣地區與眾門徒重逢:「祂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十六7)

托倫蒂諾神父接著強調,「邊緣存在於基督徒的基因內」。無論何時何地,基督徒都能在邊緣與耶穌相遇和重逢。因此,「基督信仰就是邊緣世界。對教會而言,邊緣並非一個問題,而是一種視野。教會唯有走出自我,才能發掘新的傳教熱忱」;換言之,「教會唯有走出自我,才能重新發現她自己。」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8年2月23日

◊  

我們的天父總是傾聽祂子女在痛苦中的呼聲。今天讓我們向祂獻上為和平祈禱和守齋的一天。

Il nostro Padre celeste ascolta sempre i suoi figli che gridano a Lui nel dolore. Offriamogli oggi una Giornata di preghiera e digiuno per la pace.

Our Heavenly Father always listens to His children when they cry out to Him in their pain. Today let us offer the Lord a Day of prayer and fasting for peace.

Noster Pater caelestis semper suos auscultat filios qui dolentes ad Eum clamant. Offeramus hodie Domino Diem orationis et ieiunii pro pace.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spc.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