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8/04/19

-

-



教宗公開接見:別忘了自己是受過洗的人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18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指出聖洗聖事是一段行程的開始,它激發了一種持續整個生命的“靈修動態”。教宗再次勉勵信眾記住自己領洗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生日”。教宗也勉勵眾人妥善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

教宗首先談及聖洗聖事中的《歡迎禮》。主禮呼喚受洗者的名字,是為了指出其個人身份。通過這個名字,受洗者走出無名的狀態。實際上,聖洗聖事點燃了“活出基督徒身份的聖召,這個聖召將持續整個生命”。

“這意味著一種個人的回應”,而不是一種輕易的“複製粘貼”。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實際上由一系列召喚和回應交織而成:天主經年累月不斷地呼喚著我們的名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召叫我們與祂的聖子耶穌相契合。因此,名字至關重要!”

教宗繼續說,“信德是買不到的”,卻是可以藉著祈求而領受的恩典。因此,我們要為能領受這恩典而祈禱。慕道者接受的培育和父母對子女的準備可以激發和重新激活信德。實際上,成年慕道者需要親口表明意願領受這恩典,兒童則由父母或代父母作為代表。

在額頭上劃十字聖號正是這一意願的具體表達。十字聖號象徵性地表明我們是誰,它如同一個“復活的記號”,使基督徒面對生活的方式成為明顯可見的。因此,教宗邀請眾人“在我們醒來時、吃飯前、遇到危險時,為了抵抗邪惡時,臨睡覺前”劃十字聖號,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向自己和他人表明我們屬於誰,我們想成為誰”。

教宗最後勉勵信眾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教宗說:“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至關重要。一如我們在進堂時所做的,我們在家裡也可以這樣做,在合適的器皿中保存一些聖水,有些家庭會這樣做。每當我們回家或出門時,蘸一點聖水劃十字聖號,提醒自己是領過洗的人。我再強調一遍,你們不要忘記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明白了嗎?謝謝!”

inizio pagina

教宗呼籲世界經濟界人士:創造尊重人性尊嚴的發展

◊  

(梵蒂岡電台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年度春季會議。教宗方濟各借此機會於4月18日在公開接見活動時向與會者表示問候,呼籲他們創造一種尊重人性尊嚴的發展。

教宗說:“我鼓勵透過普惠金融體系,努力提升窮人的生活狀況,促進一種整體和尊重人性尊嚴的真正發展”。

參加春季會議的人士包括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財政和發展部部長、私營企業高管和學者。他們將討論有關全球的問題,包括全球經濟前景、消除貧窮、經濟發展和援助效率等。

inizio pagina

教宗接見小阿爾菲的父親:天主才是生命的主人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4月18日上午在聖瑪爾大之家接見了英國小阿爾菲(Alfie Evans)的父親托瑪斯·埃文斯(Thomas Evans)。

這名快滿2週歲的阿爾菲罹患了無法醫治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住在利物浦的一家醫院。該醫院的醫生認為,為了“小阿爾菲的益處”,有意停止他的人工呼吸器。然而,阿爾菲的雙親希望把孩子轉送到羅馬耶穌聖嬰兒童醫院,並且該醫院已準備好迎接小阿爾菲,陪伴他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英國的醫生和法官對轉院一事則持反對意見,此刻就等高等法院作出最後的裁決。

教宗方濟各在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籲請大家關注小阿爾菲和法國朗貝爾(Vincent Lambert)事件。他說:“我願重申且強烈指出,生命從開始到自然死亡,只有天主才是其唯一的主人。而我們的職責就是盡一切努力保護生命。讓我們在靜默中默想祈禱,願每個人的生命得到尊重,尤其是我們的這兩位弟兄。”

教宗接見小阿爾菲的父親托瑪斯時,促成此次會晤的意大利卡爾皮的主教卡維納(Francesco Cavina)也在場。事後,卡維納主教向本台表示,“會見教宗的事情是在4月17日早上才決定的。在這之前,我收到來自利物浦的一個請求,詢問教宗是否能接見阿爾菲的父親,托瑪斯。所以,他是在今天早上才抵達羅馬的”。

卡維納主教提到教宗與托瑪斯的會晤時說,“整個會晤過程持續了20分鐘,我可以說,那是一次令人感動的會晤。教宗認真聆聽托瑪斯所講的每一句話,並且非常佩服他捍衛自己孩子的生命的勇氣”。主教接著表示,“托瑪斯向教宗講述了自己的痛苦,他的渴望就是與教宗分享他的痛苦。托馬斯還說,阿爾菲是天主的孩子,正因為是天主的孩子,從天主賜予他生命的那一刻起,天主認為時間到了自有權力取回。正是為此,阿爾菲的父親才不肯放棄,已準備好堅持到最後”。

教宗一再表示支持小阿爾菲的雙親。卡維納主教說,“教宗委託我與聖座國務院保持聯繫,為使耶穌聖嬰兒童醫院盡其所能接納小阿爾菲。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從立法和法律的角度來看,顯然困難重重。我們看看是否能克服這些困難。為此,我們要祈禱,祈禱是克服所有障礙的力量,因為人性尊嚴該當受到尊重”。

inizio pagina

教宗將前往貝羅主教的故鄉:一位實踐福音勸諭的牧者

◊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將於4月20日前往意大利貝羅(Tonino Bello)主教的出生地阿萊薩諾(Alessano),以及他履行主教牧職的莫爾費塔(Molfetta)。耶穌會士帕尼(Giancarlo Pani)神父在《公教文明》期刊中指出,教宗此行等同於「教會認可這位實踐福音勸諭的主教,他為弱小者奉獻了一生」。

25年前,貝羅主教因罹患腫瘤,僅僅 58歲就英年早逝。他把宣講福音的教會定義為「穿上圍裙的教會」。帕尼神父指出,這個表達方式「如今成了貝羅主教訓導和事工的圖像,由此顯露出牧者的兩個基本幅度:貝羅主教既是天主的人,也是眾人的僕役」。誠如教宗方濟各所言,一個服務的教會必定是個「貧窮的教會」。

《公教文明》期刊隨後列舉了這位意大利主教和阿根廷教宗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舉例而言,貝羅主教常說,「需要一個『外向』的教會」;教宗方濟各則強調「走出去的教會」。

貝羅主教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擔任基督和平運動主席。他扶弱濟貧,倡導非暴力、和平與接納。儘管如此,他首先是屬於「天主的人」。帕尼神父說:「莫爾費塔主教遺留給我們的第一個教導便是做個祈禱、默觀的人。祈禱是他的嚮導,給他的牧靈使命賦予意義。」他的願景遂由此而生,也就是若望廿三世和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觀察時代的記號,勇敢回應我們蒙受的召叫。對貝羅主教而言,「教會的聖召是為人服務,尤其是為最貧困、最弱小的人」。他不僅將弱小者視為「牧靈工作的優先對象,更視之為救恩史的主角」。

貝羅主教出生在烏真托(Ugento – Santa Maria di Leuca)教區。當地主教安朱利(Vito Angiuli)向本台談及教宗方濟各和貝羅主教的共通點,說:「他們倆的一致性表現在很多方面,顯而易見的是語言談吐,但在牧靈風格上也是如此。這點使得人們更樂於會晤教宗,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有如再次聆聽貝羅主教。」

屆時,教宗將在貝羅主教的墓前私下祈禱,然後會見民眾。安朱利主教指出,「我們已經在三個層面作好準備。首先是藉著祈禱作準備,因為我們顯然想要在深刻的靈修中參加教宗這次的活動,與天主的忠僕貝羅主教相遇;後者為我們是重要的標竿人物。其次,我們深入探索了貝羅主教作品的文化背景,以便於更好地理解他的訊息,特別是與青年相關的訊息。第三,我們也籌辦了多項牧靈活動,邀請天主子民,尤其是青年參與其中。今年我們從貝羅主教的作品中選取幾個主題,舉行了一系列的青年活動」。

inizio pagina

各國駐聖座外交人員聖母學課程:教會整體行動的里程碑

◊  

(梵蒂岡電台訊)宗座國際聖母學院於4月16日至5月24日為各國駐聖座外交人員開設聖母學課程,旨在共同辨別出更和諧又和平的發展途徑。這所宗座學校由方濟各會士成立,將所有敬禮聖母的人串聯起來,包括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基督新教徒。

負責授課的宗座國際聖母學院院長切金(Stefano Cecchin)神父表示,「外交人員在政治斡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方濟各會士努力在宗教敬禮和日常生活領域恢復『女性幅度』;其中,政治是人際關係方面不可或缺的需求,以保障社會公平,尊重人性尊嚴」。

「各國駐聖座外交人員聖母學課程」不僅是個增進知識的研討會,更是教會整體行動的里程碑,以促進全球層級的理性交談,遏止在世界許多地區蔓延的「零碎的戰爭」。這個國際課程以當前局勢為基礎,同時也響應教宗方濟各的呼籲,發揮「走出去的教會」的精神。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8年4月18日

◊  

基督徒蒙召成為每個人的弟兄姐妹,尤其是窮人,甚至是敵人。

Il cristiano, per vocazione, è fratello di ogni uomo, specie se povero, e anche se nemico.

The Christian vocation means being a brother or sister to everyone, especially if they are poor, and even if they are an enemy.  

Christianus vocatione cuiusque hominis est frater, praesertim si pauper est, quamvis sit inimicus.

inizio pagina

網址: http://zht.radiovaticana.va/

歡迎您來信與我們聯繫,來信請用英文書寫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電話:+39 06 69883187
傳真:+39 06 69883844
電郵:hyjm@spc.va

請轉發此電郵新聞,傳播福音的訊息,與教宗和教會一起關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