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6/05/2009
教宗圣地朝圣之旅:结束七天艰辛行程,安返罗马。临别赠言:不要再流血,不要再交战,建立基于正义的和平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七天圣地朝圣之旅于五月十五日下午两点三十分结束,搭乘以色列航空公司波音七七七专机返回罗马。临别时,教宗在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向欢送他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政教要人、以及各界代表留下离别赠言说:“不要再流血!不要再交战!不要再彼此冲突!不要再有恐怖暴力行为!要打破暴力的恶性循环!但愿建立基于正义的持久和平,享有真正的修和与痊愈”。
七天朝圣之旅,从登上约旦内波山开始,怀着三千两百五十年前梅瑟从那里眺望巴勒斯坦延绵的丘陵河谷的心情,冀望这是一块天主所赐的真正福地,是流奶流蜜的富饶之地。但天主的赏赐也需要人的善意回应,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七天的朝圣巡礼,教宗每到一处所发表的讲话,都不离开劝诫战争冲突,激励宽容修和,不论向伊斯兰教徒或向基督信徒和犹太教徒,他的话是同样地语重心长和迫切。这三个宗教是所谓的世界三大一神教,而且都以耶路撒冷为他们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两千年前,以色列一位正义虔诚的人西默盎曾预言耶稣说,他的出现成了许多人的绊脚石。这许多人就是不接受、不相信他的人。猛回头看,两千年来中东圣地轮番不停的战事,几乎岁无宁日,岂不应验了昔日耶稣悲耶路撒冷的话吗?今天,他在世的代表,伯多禄的继承人,又再次苦口婆心地规劝生活在圣地的各民族唾弃仇恨,放下武器,和睦共存,为共同崇敬的天主作证。
五月十五日上午,教宗朝圣访问最后的半天,他仍然有多项活动。首先,他到耶路撒冷希腊东正教宗主教府拜会宗主教泰奥菲洛三世,并在这里的大会厅举行基督信徒大公合一会晤。耶路撒冷的希腊东正教辖管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希腊东正教徒。第七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人占领巴勒斯坦地区之后,耶路撒冷希腊东正教开始式微,依赖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生存。然而公元一零五四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与罗马教宗决裂后,耶路撒冷希腊东正教便跟随君士坦丁堡东正教而去。它在圣地拥有很多的圣地、教堂和隐修院,教友人数也最多,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有四万人,在约旦有两万人。
大公合一会晤后,教宗便前往相距两百公尺远的圣墓朝圣。圣墓相传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埋葬、以及复活的地方,在新约圣经福音中被称为“哥尔哥达”,也就是骷髅的意思。由于种种历史更迭和纷争,今天圣墓这个朝圣地由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以及天主教分区管理。在耶稣时代,哥尔哥达位于耶路撒冷城外,是一块坟墓地。公元四十一年,耶路撒冷修建了第三道城墙,便把这个地方画入城区。由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发起两次反抗罗马帝国的暴动。因此,在公元一三五年,罗马皇帝亚得利亚诺镇压暴动后,把犹太人、撒玛黎雅人和犹太基督信徒都驱逐出耶路撒冷城,严禁他们回来。这位皇帝为了彻底消灭引发暴动的犹太教的痕迹,下令铲除犹太教所有的敬礼场所。圣墓也遭到池鱼之殃。公元三二五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推动在尼西召开天主教第一届大公会议,当时耶路撒冷主教马加里奥请求君士坦丁皇帝挖掘圣墓,皇帝照办,因此圣墓原址出土。皇帝的母亲圣妇赫肋纳在原地建造一座纪念耶稣复活的圣殿。大约三百年后,公元六一四年,波斯人入侵圣地,圣墓上的复活圣殿遭到严重破坏。六三八年阿拉伯人占领耶路撒冷,对这座圣殿没有丝毫触动。但一零零九年伊斯兰政教领袖哈基姆却下令把这座圣殿夷为平地。九十年后,一零九九年七月十五日,东征的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后,决定建造一座更大的圣殿,把原来圣墓有关耶稣被钉十字架、死亡、埋葬和复活的地点都包括起来。五十年后大圣殿竣工。此后,这座圣殿虽然屡经变故,但原状大约保持到今天。
教宗在圣墓圣殿参访了几个最主要的遗迹,然后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点静默祈祷。
教宗圣地朝圣最后一项活动是拜访耶路撒冷亚美尼亚宗徒教会宗主教托尔科姆·马努基安和他的宗主教座堂,有数百位教友在场欢迎。
到此,教宗圣地七天的朝圣访问行程圆满结束,那里三个政治实体的领袖和人民、非天主教基督信仰教会团体和领袖、以及天主教不同礼节的教会团体和领导人全都会晤接见完毕。告别的时刻已经来临。前人播种,后人收获。教宗在圣地播下了非同寻常的和平种子,有待他人排除万难,细心栽培,勤劳耕耘,等待来日结出良好的果实。
教宗在耶稣圣墓圣殿中说,基督信徒知道和平的名字是:耶稣基督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15日上午进行了在圣地朝圣最后一天的活动。他在耶稣圣墓圣殿中说:“作为基督信徒,我们知道,这个饱受冲突折磨的地方所渴望的和平有一个名字,就是:耶稣基督。他是我们的和平。”教宗告诉在场的人士,耶稣基督藉着十字架,使我们与天主重修旧好而成为一个身体,不再有敌意。教宗说,圣地的天主教会受召将自己所有的焦虑与畏惧埋在那空墓中,好能因此而每日复活,继续它在耶路撒冷、加里肋亚、和其他地方的路上行走,宣扬基督的宽恕凯旋以及他所承诺的新生命。本台特派员皮耶马里尼从耶路撒冷报导说:
********
教宗与陪伴他的人们列队进入这位于圣京耶路撒冷中心的历史悠久的圣殿,护送他的仪仗队大力踏出的脚步击在地板上发出响亮的声音。圣地的神长们和希腊东正教以及亚美尼亚教会的代表们在圣殿门口欢迎教宗。教宗脸上露出感动的神情,他在圣殿的前廊,在哥耳哥达山脚下,跪下亲吻了安放耶稣圣尸为之抹油的石块,随后,他进入守护耶稣圣墓的小圣堂中,跪在石棺上,亲吻了盖石棺的石块,并长时间跪着祈祷,默观基督复活的奥秘。教宗在致辞时说:“基督在这里死而后复活,为了永不再死。人类的历史也在这里有了最终的改变。罪恶与死亡的长期主宰被服从和生命的凯旋所摧毁;十字木架揭示了善与恶的真谛。”接着,教宗发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讯息。他说:
“愿希望不断地因天主的恩宠而在这些地方的每一个人心中升起!愿希望在你们心中植根,留在你们的家庭和社团内,并启发你们每一个人日益忠贞地为和平君王做证。福音告诉我们,为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为整个人类大家庭、尤其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建立一个合乎正义、和平、昌盛、互相合作的未来是可能的。”
教宗结束讲话时,鼓励圣地的教会向在圣京生活的人做团结合一与和平的见证。接着,教宗前往哥耳哥达,在耶稣受苦受难的地方祈祷。
昨天,教宗告别圣地前,进行了两个大公性会晤。他在拜访希腊东正教的宗主教时,谈了基督信徒分裂的羞耻,他请大家加倍努力促进共融,使世界认识天主的爱。他也邀请耶路撒冷基督信徒社团的领导人士按期举行聚会,以及教育新一代的人,使他们能够为这个唯一圣京的宗教与社会生活作出贡献。教宗在与亚美尼亚礼教会的宗主教会晤时,则赞赏了天主教与东正教间神学对话的良好进展。
********
教宗告别圣地前呼吁当地永不再有流血、冲突、战争
◊ (梵蒂冈电台讯)“永远不要再流血!永远不要再有冲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让我们中断暴力的恶性循环。愿这里能够缔造以正义为基础的持久和平,愿这里能够有真正的修好与复原。”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15日离开圣地前在特拉维夫机场发出的热切呼吁。本台特派员皮耶马里尼从圣地发来以下的报导:
********
教宗在结束他这个步武耶稣芳踪的旅程时,特别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祈祷:他祈求以色列人的国家受到全世界承认,他们在国际承认的边界内享有存在与安稳生活的权利;他也祈求巴勒斯坦人拥有独立自主国家以及度合乎尊严的生活与自由行动的权利同样受到承认。教宗祝愿“两个国家的解决办法”成为事实,而不只是梦想。在重述他此行所到的各地方时,教宗毫不掩饰地指出:“最令他悲伤的是所筑的围墙。”教宗说:“当我走近这围墙时,我祈求圣地不同民族能够有一个和平共处的未来,不再需要类似的安全和隔离工具,而能够互敬互重互相信赖,并唾弃所有形式的暴力和侵犯。”
教宗向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说:“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多么的艰难。我知道您和巴勒斯坦人权力当局的职务有多艰难。我向您保证,我和全世界天主教徒要为这事祈祷。”教宗本笃十六世也谈到他参观遭屠杀犹太人纪念馆的活动,他在那里与二战时屠杀犹太人行动下幸而逃生的人会晤。教宗说:“这次感人的会晤令我会回想到3年前我曾参观的奥斯维兹死亡集中营。大量犹太人: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弟兄、姐妹、朋友,在不信天主而宣传反犹太和仇恨思想的政权下,被残酷地灭绝。那历史上的可怕篇章永不可被忘记或被否认。相反的,那些黑暗的记忆应该坚强我们互相间更加接近的决心,就好像橄榄枝受到同一树根的滋养、因兄弟的友爱而团结一样。”
********
圣地的历史学家曼斯神父谈教宗来圣墓访问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于5月8日在约旦安曼开始的8天圣地朝圣访问活动已接近尾声,15日是访问行程的最后一天。这天上午,教宗去耶路撒冷的圣墓朝圣,也是当天活动的重要时刻。当地时间下午1点30分在特拉维夫城机场为教宗举行欢送仪式。
在教宗来圣墓大殿朝圣之际,本台特派员皮耶马里尼走访了看管圣地的历史学家曼斯神父,请他谈谈耶稣真的埋葬在这个地方的看法,他说
答:来到这里的很多朝圣者会拜苦路,最后一处是在圣墓结束,可以说,在整个苦路中,唯一绝对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是加尔瓦略山,是埋葬耶稣的地方。我的意思是说埋葬的地方,正因为石棺被毁坏的原因而导致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埋葬的地方仍在,所以耶稣埋在这里是绝对有把握的。现在,考古学家允许观看这块大岩石裂缝。事实上,当耶稣去世时,曾发生过大地震。虽然圣墓现在在城内,在耶稣时代曾在城外,那里是个大墓地。墓地一直都是在城外,但是第三道城墙是在耶稣过世后修建的。
问:曼斯神父,圣墓在神学上有什么意义?
答:我们知道,犹太人有个与耶路撒冷圣殿有关的美丽传说,他们说,天主在造亚当时是用耶路撒冷圣殿祭台的尘土创造的。天主知道亚当会是个罪人,会带着祭品到祭台前来赎罪。圣殿在公元70年被罗马人摧毁,早期的基督信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基督信徒,期待默西亚的犹太人相信耶稣,他们知道他是以色列的默西亚。所以他们恢复了关于创造亚当的这一传说,他们甚至在加尔瓦略山下挖个小岩洞,说:“看,亚当的坟墓”。他们只是想要展示基督是新亚当的神学思想,基督的血应该经过岩石的裂缝流到亚当的头骨上。为此,画像上,在加尔瓦略山的下边也画了亚当的头骨。基督重新创造人类,而若望福音则用如此美妙的方式说:“基督十字架下,有4位外邦人,4位瓜分耶稣衣服的罗马士兵,还有4 位犹太妇女”。所以,基督带来的救恩,对外邦人、罗马人、犹太人、男人和女人都有效。是普世性的救恩,基督是新亚当,给全人类带来新创造。
问:圣墓大殿由圣地的方济各会士、东正教及亚美尼亚教会团体管辖,但是每天早上为什么是穆斯林家庭开启圣墓大门?
答:伊斯兰教国家最高统治者苏丹愿意把圣墓大殿的钥匙交给法国领事,但领事回答说:“我不是看管大殿的”。苏丹生气了,遂把钥匙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直到今天还必需支付这穆斯林家庭。真是东方美妙的事啊!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谈对教宗圣地朝圣旅行的感想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已经结束在圣地的朝圣旅行,于5月15日下午返回罗马。关于教宗这次访问活动,梵蒂冈新闻室主任,本梵蒂冈电台台长隆巴尔迪神父接受本台特约记者皮耶马利尼的访问,谈了他的几点感想:
答:教宗传达的讯息非常符合他宣布过的讯息,是个有很多不同方面的和平讯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不同宗教间的和平,天主教会不同礼节和基督信仰不同教会之间的和平。不过,这不仅是教宗向别人发出讯息的一次旅行,也是教宗十分善于聆听的旅行。本笃十六世是个很注意聆听的人,他所遇到的人是些他听他们讲话的人,他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很多。可见,在这次访问旅行中他听取了很多。他聆听了3个不同国家: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政界人士谈他们的紧张局势;听取了3个不同宗教的领导人的讲话;在约旦、以色列和占领地区听取了犹太人、经师、穆斯林教长穆夫提的声音,聆听了不同礼节的基督信徒谈他们各自的问题。他继续聆听下去,用极大的耐心和注意力使这一聆听变得极为丰富。我认为,这项朝圣旅行使他得到非常深刻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圣地的人性和精神现实,这一深刻的现实该当把和平旅程作为研究的尺度、聆听、默契配合及精神、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对话而提出来。因此教宗此行是传达讯息之旅和聆听之旅。在我看来,从教宗和他这次朝圣之旅的方式来看,这是两个重要方面。
问:教宗此行是沿着耶稣在圣地的踪迹行走的朝圣之旅,也是到其它两个一神教的圣地进行朝圣的旅行…
答:的确如此。教宗来到这里,就像来这里的所有基督信徒、所有有信仰人士那样,为寻到我们信仰的重要地点。不过,教宗非常谨慎,几乎不露声色,几乎不那么明显,因为他没有做出引起公众和国际新闻界特别注意的举动。教宗也到您所说的其它宗教的圣所朝圣,他去了亚德瓦谢姆犹太人遭屠杀纪念馆,去了西墙,去了约旦的清真寺,去了圆顶清真寺。因此,他去了那些地方,为所有人请求进入其内的自由。教宗和教会也为耶路撒冷要求享有特殊地位和自由进入3个宗教的圣所的可能性。教宗以朝圣者的身份去了3个宗教的圣所。我认为,他为宗教协谈所该抱的态度立了榜样。
问:在阿拉伯报章中尤其对这位教宗同巴勒斯坦人民会晤的勇气下了很多笔墨…
答:当然如此,我也认为这是一次勇敢、同时也是希望的旅行。教宗知道要前往的是一个充满紧张局势的地区,对中东、圣地和耶路撒冷来说不是容易的时刻。教宗非常清楚这些,他也问过自己来这里是否合适。但是,同他的前任一样,每次存有疑问和听到慎重的善意劝告说:“不要去吧,我们要小心,向后推迟吧…”,他都选择了勇敢的方向,这是基督信徒的勇敢,是信德和望德的一项见证,我实在觉得他做得对,因为他的讯息传开了,他的讯息作为爱、希望及和平的讯息得到了解。教宗在巴勒斯坦地区强调的方针路线并非很新,是圣座关于在那块土地上的正义中寻求和平道路的路线。但是,他在西墙前说了这些话,在难民营说了,与以色列政界人士会晤中也说出这些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教宗的讲话向来极为公道,因此一方或另一方都能接受并予以尊重。他向来说,该当为众人,为各方真正寻求和平与修和。
问:本笃十六世为圣地的地方教会留下什么讯息?
答:同当地教会的会晤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后几天尤其如此:即在白冷的一天和在纳匝肋的一天举行了隆重感恩祭。前一晚上在耶路撒冷举行的礼仪是为这些庆典揭开的序幕,白冷的弥撒和纳匝肋的弥撒则是隆重的庆节,盛况前所未有,比若望保禄二世那次的盛况还要隆重。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件事:若望保禄二世是开启某些道路的首位教宗,他是第一个去了哭墙的,第一个去了清真寺的,等等。因此,本笃十六世没有若望保禄二世所能产生的新事物效应,但是,他肯定并继续这一路线,在同一条路线上前行。至于教会,在这人数众多、共同庆祝的节日时刻向前进,那里的教会团体是少数族群,感到弱小、贫穷、分散各处。因此,我认为当地基督信徒团体度过了怀有信赖的时刻,这正是教宗渴望给予他们的:显然有信德给予保障的信赖,也有在庆典中一起度过的人性和基督信仰经验,以这个生活过和见得到的经验标下了有所成长希望的一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