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2/10

-

-



教宗勉励《公教文明》:你们要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成为桥梁期刊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2月9日上午在梵蒂冈枢密会议厅接见了耶稣会《公教文明》期刊的耶稣会神父和全体编辑人员,与他们一起庆祝该期刊发行第4000刊号。《公教文明》是天主教会最古老的期刊之一,已有167年的历史。教宗在这个机会上发表一封亲笔贺函,勉励《公教文明》继续做“边缘地区和具有分辨能力的桥梁”。

教宗以3个要素期勉《公教文明》团体:不安於现状、不自满,且要具有想象力,同时推举3位耶稣会士作为“主保”,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使命中继续奋勇向前。

第一个要素是“不安於现状”。教宗首先询问在场人士:“你们是否具备急切不安的心态想去探寻呢?”教宗表明:“只有不安於现状,一名耶稣会士才会感到内心平安。若安於现状,我们就不结果实。如果你们想做桥梁和边缘地区,你们就应具有急切不安的心智。”

“人们有时把教义的安全和对探寻的疑惑混淆在一起。你们却不该如此。基督信仰价值和传统并非封闭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珍品。你们应让信仰的坚定信念成为探寻的动力。”

教宗在此提出圣伯多禄·法伯尔(San Pierre Favre)的典范,邀请在场人士经常询问自己:“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冲力?我们是否勇於担当?或者我们平庸无为,只满足於实验室的反省?”

教宗希望《公教文明》“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创伤,同时找出疗法”,“以急切不安的智慧行走,让电脑键盘书写出有益的省思,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天主的国度”。

第二个要素是“不自满”。教宗表明,“天主总是令我们惊奇”。因此,《公教文明》的耶稣会士和编辑人员“不应自满,而应成为具有思想的作者和记者,思想开放,既不封闭也不僵硬”。

“你们要凭着信德敞开自己的思想,让福音的先知性话语引领你们,具备一种独到、充满生气、活泼却非理所当然的观点。在今日如此复杂和充满挑战的世界中,这点格外重要。在今日世界中,世俗默西亚主义、平庸和相对主义,以及疑惑和僵硬滋长出的‘毁灭文化’和‘垃圾箱文化’似乎获胜,把每件看不顺眼或认为已没用的东西统统扔掉。”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一种真正开放的思想才能面对危机,认清世界的走向”。利玛窦神父就是我们效法的典范,他“让人知道何为公教‘文明’的含意,也让天主教徒懂得天主也藉着圣神的吹拂在教会之外,在各种真正的‘文明’中施展作为”。

关於第三个要素“具有想象力”,教宗指出,“教会和世界如今正处於分辨时期”,而分辨能力“总是藉着上主的临在才得以实现,我们应观看徵兆、仔细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和人的感受,尤其是穷人的感受”。

“分辨的智慧能弥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隐晦,但我们需要深入隐晦,进入其中,就如主耶稣取了我们的肉身那样。僵硬的思想不符合天主的圣意,因为耶稣取了我们的肉身;除非死亡,这肉身绝不是僵硬的。”

教宗强调:“具有想象力的人不会僵化,而具有幽默感,总是享有慈悲和内心自由的甘饴。教会的思想必须恢复才华,愈加懂得今天的人如何看待自己,以便推进并加深自己的训导。”

“这才华帮助我们懂得生活不是一幅黑白,而是一幅彩色油画。一些地方明亮,另一些地方昏暗,有浅淡的也有鲜艳的。但无论如何,深浅画面则占据多数。这就是分辨的空间,神圣在这个空间摇动天空如同空气,晃荡海洋有如清水。”

教宗最後希望《公教文明》期刊得到耶稣会和主教们的鼎力支持,并称这份期刊是与圣座具有特殊关系的“唯一刊物”。

inizio pagina

教宗接见圣座教育部成员:公教学校与大学应促进人性发展、对话和希望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2月9日中午在梵蒂冈克莱孟厅接见了圣座教育部全体大会与会者。教宗向他们强调,公教学校与大学的使命在於「促进人性发展、对话和希望」。

教宗首先提及,圣座教育部本届全体大会旨在「为将来的任务立定方向」。与会者探讨的议题涵盖了教职员的初阶和终身培育,增修《基督信仰的智慧》宗座宪章的相关事宜,以及推动研究《教会法典》,以革新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福音的喜乐》劝谕阐明:「大学是思索并发展福传使命的绝佳环境」(134号)。有鉴於此,教宗向圣座教育部本届大会的与会者们分享他对福传的三大愿景,分别是使教育人性化、增进对话的文化,以及教育撒播希望。

教宗解释道:「无孔不入的个人主义使人性变得贫乏,令文化寸草不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使教育人性化。学校和大学唯有与陶冶人性相连结,才具备圆满的意义。在人性成长的这段过程中,所有的教育者都蒙召予以合作,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性财富,帮助青年成为一个更团结和睦的世界的建设者。不仅如此,天主教教育机构还肩负着提供超性视野的使命。」

第二个愿景是增进对话的文化。教宗表明,我们的世界已然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人都属於人类大家庭,共同盼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不幸的是,世界上同时也存在多种形式的暴力、贫穷、剥削、歧视、排斥,以及限制基本自由的取向;这些造成丢弃的文化」。

为此,教宗鼓励天主教教育机构「站在第一线上实践对话的法则,促使不同文化和宗教彼此相遇,互相欣赏」。当人们「秉持尊重、尊敬和倾听的诚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真实地表达自己,毫不遮掩或减损自己源自福音启发的身分」,对话便发挥教育的功效。青年世代如果在基督信仰的教育下学会对话,他们就懂得「搭建桥梁」,「替我们当代的诸多挑战找到新的对策」。

关於教育撒播希望的愿景,教宗指出,「人若失去希望,便无法生活」;教育则能孕育希望,给予生命。教宗说:「我坚信,今日的青年格外需要这种建设未来的生命。因此,真正的教育者是父母亲,传递一种能建设未来的生命。为能达成这境界,我们必须聆听青年:这是『耳朵的工作』,我们必须聆听青年!我尤其将在以青年为题的下届世界主教会议中这麽做。」

教宗最後总结道:「教育和希望在冒险方面相雷同。希望既不是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不是友善看待事物的能力;希望首先是懂得以正确的方式冒险,正如教育那样。」

inizio pagina

教宗清晨弥撒:女性给世界带来和谐,使世界变得美好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2月9日在圣玛尔大之家举行清晨弥撒时表示,“没有女人,世界上就没有和谐”。教宗从《创世纪》有关天主创造天地万物的叙述为出发点省思女人的形象。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个优於另一个,不过却是女人给世界带来的和谐,使世界变得美好。

近几天的弥撒读经均取自《创世纪》。今天的读经记述上主天主用尘土造了各种野兽,但人在它们中没有找到与自己相称的夥伴,“他是孤独的”。因此,上主用那由人取来的肋骨形成了一个女人,引她到人面前。人遂说,这才真是我的亲骨肉。教宗解释道:“但是,在人看到她之前,他梦到了她。若要了解一个女人,需要先梦到她”。

教宗说,“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女性时”,常以她们所做的事来讲论她们,“女人是为了做这事的”。其实,女人带来的是男人所没有的富饶,女人给受造界带来了和谐。“当没有女性时,就缺少了和谐。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个优於另一个。不是的,只是男人不能带来和谐,带来和谐的是女人。她带来的和谐教导我们温柔地去爱抚和爱,使世界变得美好”。

教宗在讲道中提到人的孤独、梦想,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命运:二人成为一体。教宗举了一个实例。在一次接见活动中,他问候信众时,询问了一对庆祝结婚60周年的夫妇:“你们二人谁最有耐心?”教宗说:“他们看着我,又互相对视了一下,然後转向我,齐声对我说,‘我们很相爱’。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的眼神。60年後,这意味着二人成了一体。这是女性所带来的:彼此相爱的能力,给世界带来和谐。若没有女性,世界上就没有和谐。剥削人确实是危害人类的罪行,可是剥削女性就更严重了,那是在摧毁天主渴望给世界的和谐。”因此,剥削女性不仅是“罪行”,更是“摧毁和谐”。

教宗最後总结道:“天主赐给我们女性,这是天主的伟大恩典。在福音中,我们听到了那个妇人具有怎样的能力,她非常勇敢,不是吗?她勇敢地前行。但绝不仅如此而已,女性是和谐,是诗歌,是美。没有女性,世界就不会这麽美好,这麽和谐。我个人喜欢这麽想:天主创造了女人,好使我们都能有一位母亲。”

inizio pagina

教宗推文2017年2月9日

◊  

希望为我们打开新视野,使我们有能力梦想那些甚至无法想像的事。

La speranza apre nuovi orizzonti, rende capaci di sognare ciò che non è neppure immaginabile.

Hope opens new horizons and enables us to dream for that which is not even imaginable.

Spes novos aperit prospectus, efficit ut somniare valeamus quod ne animo quidem concipi potest.

 

inizio pagina

教宗方济各2017年2月8日周三要理讲授全文:望德是爱德的泉源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2月8日周三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主持公开接见活动。教宗继续谈新约圣经的“基督徒希望”,阐明了“团体”和“教会”对於保持希望的重要性,勉励我们不断呼求“希望之神”——神圣,在互助互爱中坚守基督徒的望德。以下是教宗方济各要理讲授的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上周三我们看了圣保禄在《得撒洛尼前书》中以那句令人欣慰的话“我们将永远与主同在”,勉励我们坚定地保持复活的希望(参阅:四17;五4-11)。在同一个上下文中,保禄宗徒又表明“基督徒的希望”不仅涉及私人或个体层面,也具有“团体性、教会性”。我们都保持希望,我们都怀有望德,包括团体性的望德。因此,保禄将视野扩展至组成基督徒团体的所有成员,要求他们彼此代祷,互相扶持。让我们相互帮助,不仅在有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也要在每日的生活中提供帮助,在望德上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谈谈那些“负有责任和受命担任牧灵指导的人”。他们最先蒙召滋养希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圣职所具有的效能远超过他们自身的力量。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加需要众人的尊重、理解和友善的支持。

其次我们要关注那些最有可能丧失希望、陷入绝望的弟兄姐妹。我们总能听到有人陷入绝望而做了蠢事的消息。绝望令他们做了许多蠢事。我想到那些气馁的人,那些脆弱的人,那些觉得被生活的重担或自己的罪过压跨而站不起来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教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应该更加亲密与火热,应该以怜悯的态度表达出来;怜悯不是可怜,怜悯是与他人共苦,与他人同难,关怀受苦者,给予一句话、一个爱抚,但要发自内心。这就是怜悯。这样的举动至关重要,因为基督徒的希望少不了纯真与具体的爱德。受苦者需要安抚与慰藉。

同样地,外邦人的宗徒保禄在《罗马人书》中推心置腹地说:“我们强壮者——拥有信德、望德,或者没有太多困难的人,该担待不强壮者的软弱,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悦”(十五1)。我们要担待他人的软弱。这种见证并不封闭在基督徒团体内,也响彻团体之外,回荡在社会和公民环境中,呼吁人们不要树立隔墙,而要建设桥梁;不要以恶制恶,而要以善报恶,以宽恕回应冒犯,与所有人和谐共处。这就是教会!基督徒绝不可说:你等着瞧吧!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我们要以宽恕回应冒犯。这就是基督徒望德的作为,既有坚强的轮廓,也有爱的温柔。爱是刚柔并济的,这真美好。於是我们明白了人无法靠自学获得望德。任何人在望德上都无法自学成才。这不可能。希望若要得到滋养,就不可缺少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上的不同肢体互相扶持、彼此鼓励。

这因此表示,我们若有希望,那是因为我们众多弟兄姐妹教导了我们如何保持希望,保持了我们的望德。在这些人当中,幼小、贫困、平凡和处於边缘的人尤其杰出。的确如此,因为那些把自己封闭在享乐中的人实在不懂得何为希望,他们只希望自己享福。这不是希望,而是相对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满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觉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为希望。反之,那些每日经受考验、颠沛流离和明认自身限度的人,才是拥有希望的人。正是这些弟兄姐妹为我们做了最美好、最有力的见证,因为他们坚定信靠上主,他们知道上主的话语超越悲伤、压迫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具有最终的决定权;祂的话是慈悲、生命和平安之语。有望德的人,希望有一天能听到这样的话:‘兄弟,来,到我跟前来;姊妹,来,到我跟前来,我们永远在一起。’”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之前说过,如果希望的天然居所是一个坚固的“身体”,那麽对於基督徒的希望而言,它所居住的身体就是教会;这希望的生命力,这希望之神,就是圣神。我们若不呼求圣神,就无法保持希望。这就是圣保禄宗徒要求我们不断呼求圣神的原因。相信有多难,希望也有多难。希望甚至比相信还难。然而,当圣神居住在我们心中时,祂会叫我们懂得不必害怕,因为上主就在身边保护我们;圣神将以永恒的五旬节塑造我们的团体,使之成为人类大家庭希望的活标记。谢谢!

inizio pagina

网址: http://zh.radiovaticana.va/

欢迎您来信与我们联系,来信请用英文书写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电话:+39 06 69883187
传真:+39 06 69883844
电邮:hyjm@vatiradio.va

请转发此电邮新闻,传播福音的讯息,与教宗和教会一起关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