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50

2017/03/08

-

-



教宗与圣座第三场避静默想:在主的晚餐中重获基督徒合一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和圣座各部会神长们3月7日上午在方济各会士朱利奥·米凯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三场避静默想,省思最後晚餐中的“饼和体,酒和血”(玛廿六17-29)。神父重申,耶稣为救赎人类而甘愿奉献自己的体和血,众基督徒应增进合一与分享。

在《玛窦福音》记载的最後晚餐中,“耶稣与十二门徒坐席”。米凯利尼解释说,一起坐席蕴含着分享的美好,却也存在食物所象徵的人性缺陷、罪过和脆弱,就如许多圣经故事所叙述的那样。教宗方济各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也谈到与食物相关的自私自利。

神父阐明,“在耶稣的最後晚餐中存在这些元素:首先是为准备这顿晚餐所怀有的爱和耶稣藉着赐予食物所奉献的爱;其次是仇恨、脆弱和分裂。若我们仔细想想,用餐确实涉及一种人性幅度”。

人性幅度包括软弱,承认自己无法自给自足,而与别人一起用餐正是向别人坦诚这种受造物的状况,“有限度的状况”。圣保禄宗徒提及在初期基督徒的用餐当中,每个人只顾自己,缺乏真正的分享。犹达斯在最後晚餐中出卖耶稣就是一个典型。

然而,耶稣在被出卖的那个晚上不但没有收回祂的恩典,反而将自己的全部所有,即祂的体和血全盘奉献出来,这是另一个典型。耶稣正是藉着与门徒们一起用餐的食物,留下一个祂日後临在的典范和标记。

“对我们基督徒而言,耶稣就是成为血肉的圣言。因此,耶稣天主子自我奉献的一切,包括祂的天主性,都是藉着降生成人作出的奉献。天主子圣言以祂的天主性所奉献的一切,也都是藉着降生成人而完成的。”

“正如保禄所言:‘耶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斐二6)。因此,这就是耶稣为何藉着那饼将祂的人性奉献出来。无疑地,天主子和圣言也临在於耶稣的人性内。然而,那饼正是祂的肉身,因为在这肉身内形成了圣言。因此,耶稣奉献的乃是祂的圣体圣血。”

“耶稣一无所有,这倒不是因为祂过着贫穷的生活,而是因为祂不再有任何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了。的确,若我们仔细想想,便知道耶稣正是在这最後晚餐中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米凯利尼神父谈到最後晚餐中的杯爵。他说,圣史玛窦突出了一个独到的元素,即耶稣的血与罪的宽恕联繋在一起。耶稣的血“将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我们诵读这段福音,便终於发现了耶稣的名字的含义是“上主拯救”,明白这赦免罪过的方式正是耶稣的苦难。

“耶稣的这句话并非一个单纯的公式,也非某种外在事物。我们可大胆地说,这话太容易说了:‘天主爱你’。我们很容易说:‘天主宽恕你’。其实,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说:‘你的罪被赦免了。’”

“然而,唯有此处才谈到藉着倾流的血来赦免罪过的方式:即基督藉着自己的死亡来赦免人的罪过。正如《圣咏》所言,只有天主能偿还罪的代价,人无法自己赎罪。我们在《肋未纪》中也看到这种思想,圣史玛窦熟知这犹太人的象徵,即罪过唯独藉着倾流的血才能得到赦免。”

米凯利尼神父最後邀请在座的人士省思3个问题:首先是关於我们与食物的关系,省思自己是否做到不贪恋食物,而是控制住自己;其次关於增进基督徒的合一,如同门徒们与耶稣共进晚餐那样;最後关於宽恕,省思自己是否真的意识到耶稣不仅以言语,也确实以自己的生命使我们获得了天父的慈悲。

inizio pagina

教宗与圣座第二场默想:济贫和祈祷缺一不可,爱近人同时也爱天主

◊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与圣座各部会神长们於3月6日下午在罗马附近的阿里恰小镇进行四旬期避静的第二场默想,省思了《玛窦福音》记述的「耶稣临别赠言及受难史的开端」。带领默想的方济各会会士米凯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强调,济贫和祈祷缺一不可。

耶稣预言自己要被解送,被钉在十字架上後,遂「缄默不语」。米凯利尼神父以圣史玛窦记述的受难史为基础,谈论耶稣在敌人面前的沉默。神父表示,言语有时毫无用处;比方说,对话者可能互相敌对,或者权力使人噤若寒蝉。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也建议他的会士们与非信友们相处的两种方法:一是尽量宣讲福音;二是以他们活泼而简朴的临在作出见证。

米凯利尼神父指出,言语有时甚至会带来伤害,诚如犹太经师巴尔‧谢姆‧托夫(Baal Shem Tov)所言:「经师或祈祷者倘若仅以唇舌发出声音,心灵却不转向高天,他的言语就无法上达天庭,只填满房屋,从东墙到西墙,从地板到天花板。」

因此,耶稣面对那些认为祂是个渎神者,想要摧毁祂的人,便选择沉默以对。当耶稣高呼一声,结束祂在尘世的生命,被长枪刺穿肋旁时,祂才打破沉默。

米凯利尼神父解释道,沉默具有不同的类型:既有满心怨恨,密谋报复的沉默,也有伊利‧威塞尔(Elie Wiesel)所说的「从不援助受害者」的沉默。耶稣受难时的沉默则是手无寸铁的沉默,无力而从容。除了耶稣的沉默以外,「最炽热的沉默是天主的沉默」,耶稣将自己托付於天父的沉默。

这位方济各会会士勉励在座人士省思,自己的沉默属於哪种类型。他说:「当我想到耶稣的沉默时,我首先自问:我是否只靠言语通传信仰,或者我也以生活见证传扬福音?我接着自问:我的沉默属於哪种类型?我在履行教会职务时,是否在不该沉默的时刻缄默不语,难辞其咎?」

《玛窦福音》耶稣受难史中的要角有盖法、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他们议决要捉拿耶稣,但不可在庆节期内,免得民间发生暴动(廿六3-5)。米凯利尼神父表示,这不是责难犹太人,因为这种宗教阶级观可能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人类体制当中;这是一种自以为在事奉天主,却失去正确展望的态度。

这段经文揭示耶稣和大司祭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耶稣是个准备庆祝逾越节的普通犹太人;而大司祭们却预谋杀害无辜者,只关心庆节表面上的进展。因此,米凯利尼神父鼓励众人自问,是否自己为了维护颜面和制度而妥协,罔顾人的权利,成了「宗教事务的专业人士」。

福音随後提及,一名妇人在伯达尼替耶稣的头部涂抹珍贵的香液。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个事迹,内容大同小异。耶稣为这妇人辩解说,她似乎是唯一预知耶稣苦难的人,因而作出如此富含象徵意义的举动。涂抹香液可以解读为君王的受傅或是葬礼的傅油。耶稣赞许这妇人的举动,阻止门徒们继续议论是否该以那购买昂贵香液的钱用来济贫,因为当下是服事耶稣的时刻。

米凯利尼神父於是提起许多穷人,诸如无法参与礼仪的年长者和病患,以及敲响我们的大门,只求我们予以倾听的人。「此外,还有很多没有勇气敲响我们大门的人,我们必须走向他们。我们如果诚恳地反躬自省,我们便不得不承认我们也身处穷人的行列:追根究底,每个人对他人而言都是穷人。耶稣表明,祂的使命并不止於祂在历史中的生命,却因信友团体对所有穷人的服务而不断延续」。

米凯利尼神父最後总结道,我们必须爱天主也爱近人,常常自问:「我是否只选择我最感兴趣,或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是否仅透过礼仪和祈祷替耶稣的双脚涂抹香液,却忽视穷人;抑或是,我只服务穷人,却遗忘祈祷,没有归光荣於天主?我是否同时爱天主也爱近人?」

inizio pagina

伊拉克尼尼微平原基督徒的希望与悲剧

◊  

(梵蒂冈电台讯)伊拉克军队继续向摩苏尔西部,伊斯兰国掌控下的地区推进。从这个城市逃离的人约有30万,目前至少有7.2万人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伊拉克安全部队收复的地区。在伊拉克的冲突中受到最大打击的是基督徒团体。约有1百万难民逃离尼尼微地区,50万人则选择留在那里。

最近刚从这些地区回到罗马的同事马尔基(Stafano Marchi)3月7日向本台讲述那里的状况。他说:“在伊拉克,三分之二的人口,约1百万人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园。至於基督徒团体,他们也被迫离乡背井,逃到伊拉克境内其它地区避难,大约只有50万人继续留在自己的村庄,在艰困的条件下生活。”

马尔基也提到他访问那些地区的亲身经历,说道:“我探访了摩苏尔省两个加色丁礼信徒村庄。这两个村庄离摩苏尔不远,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区被伊斯兰国占领。我探访了巴特那亚(Batnaya)村庄,这个村庄完全被遗弃,遭到严重摧毁。我探访的另一个村庄是特列斯库(Tellesqof),这个村庄至今仍有人居住,虽然有许多居民因某些原因,尤其是经济因素离开了这里。特列斯库村从未卷入战斗中,但有严重的现实问题,因为它离战争前线很近,所以缺水缺电。这些村庄目前由库尔德族自由斗士占领,但是它们处於尼尼微省。尼尼微是伊拉克的一个省份,不属於库尔德斯坦自治区管辖的三个省。当地基督徒尚未决定是否将继续留在这里,接受伊拉克自治区管辖,还是回到伊拉克国家。”

“伊拉克基督徒经受这些悲惨事件,他们不得不逃离伊斯兰国的控制区。伊斯兰国破坏、抢掠和亵渎了圣堂,但是这里的人仍继续有尊严地过生活:在任何条件下,他们从未停止生活和工作。当然,除了经济问题之外,物质需求也是一个重大问题。萨科宗主教呼吁散居在国外的加色丁礼信徒资助当地的基本服务建设,好使这些基督徒团体能留在自己的家园,或让那些离开的人能重返故里。”

inizio pagina

中非重归安定,加尔默罗修会保护基督徒和穆斯林

◊  

(梵蒂冈电台讯)中非首都班吉国际机场附近的姆波科(M'poko)难民营关闭数周後,在班吉附近的加尔默罗山圣母隐修院避难三年之久的难民也离开了他们的营地。这标示着中非内战的紧张局势已经结束。2012年末至2013年初,塞雷卡武装分子和反巴拉卡组织之间曾爆发了血腥冲突。2015年11月教宗方济各曾牧灵访问中非首都班吉。

近几周,虽然联合国、欧盟、非洲联盟和其它国际组织纷纷谴责当地武装之间的新摩擦,但班吉的局势令人看到了希望。在中非服务8年之久的赤足加尔默罗会士费德里科·特林凯罗(Federico Trinchero)神父3月7日向梵蒂冈电台解释道:“难民是2013年12月来到隐修院的,人数时有变化,最多时超过了1万人,到最後还剩下3千人。”

谈到目前的情况,神父指出:“班吉局势恢复安定已经有一年多了,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虽然偶尔还有些冲突发生,但都是个案。自从教宗方济各来访後,境况得到明显好转。这一新气象为我们的难民提供了勇於离开避难所的条件,而这也得益於一项小额经济补助计划。他们有的重返原先的社区,有的在其它地区找到了居所。”

关於难民们离开隐修院的原因,特林凯罗神父进一步指出:“在中非政府及其它合作者的协助下,每个家庭都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小额重启资金。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人是被强制遣散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离开,因为难民营内虽然拥有安全保障、安排得当、靠近隐修院,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卫生条件有限,塑胶帐篷在下雨时也不是理想的栖身之所。”

特林凯罗神父还叙述了冲突爆发後的情形。他说:“人们离开原先的社区,因为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家家户户都被卷入了冲突。在那几个月,人们被杀,尤其是青年和男性。从那时起基督徒便来到这里避难。我们也在暗中接待了几个穆斯林家庭一段时间,但这是出於他们本身的恐惧,当有移民队伍经过,他们可以结伴前往乍得或中非北部时,他们便迁离了隐修院。”

inizio pagina

圣庇护神父的圣髑将在哥伦比亚巡回展出

◊  

(梵蒂冈电台讯)彼得雷齐纳圣庇护神父的圣髑将於4月3日至25日在哥伦比亚6座城市巡回展出,以供信友们敬礼。巡展的三件圣髑分别是沾有庇护神父血液的织物、遮盖他圣伤的手套,以及他的一根趾骨。

举办这项活动的想法始於2016年4月。当时有两位哥伦比亚神父,埃尔南·奥胡艾拉(Jesus Hernán Orjuela)和罗沙·贝尔加拉(Doriam Rocha Vergara)前来梵蒂冈参加驱魔国际协会的课程。课程结束後,他们与信友团体一同参观了圣若望罗通多大殿,恭奉圣庇护神父遗体的朝圣地,并正式询问是否能让圣人的圣髑在哥伦比亚巡回展出。

罗沙神父是哥伦比亚丰蒂翁教区的驱魔师,他表示圣庇护神父的来到“是一项恩宠和祝福”,“具有三个意义”。“首先,人可以成圣,我们每个人都蒙召成圣,我们在哥伦比亚可以活出圣德。其次,我们要不知疲倦地爱人、服务和行善。第三,只有善能根除邪恶、不义和腐败。” 罗沙神父最後强调,这项活动将促进哥伦比亚的和平进程。

inizio pagina

网址: http://zh.radiovaticana.va/

欢迎您来信与我们联系,来信请用英文书写地址。地址是:

Chinese Programme,
Vatican Radio,
Piazza Pia 3,
00120 VATICAN CITY

电话:+39 06 69883187
传真:+39 06 69883844
电邮:hyjm@vatiradio.va

请转发此电邮新闻,传播福音的讯息,与教宗和教会一起关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