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避靜─
(35)
耶穌使命的轉折點
張春申神父主講
 |
張春申 神父 |
三部對照福音都記載,耶穌在加里肋亞福傳之末,與他的門徒一次有關自己身份的談話。之後,他決意帶領他們前往耶路撒冷,那是當時的政治與宗教中心。我們根據此次談話的脈絡,揣測一下耶穌的心意。
耶穌的使命是傳報天國的喜訊,所謂天國實是生命的救恩,因而改變人心與世界。根據「週末避靜」已有的解釋,接受喜訊即是按照山中聖訓而生活。具體地說,這生活將以真福八端作為評估的標準;因而成為天主的子女,無懼人間的困難。而且,耶穌也提出成全人生的新要求,它即是兄弟姊妹的和好,對於異性的尊重,彼此交往誠實,甚至摒棄暴力,不再報復與仇恨。誰若根據耶穌指示的
方向生活,定能經驗天國臨在、救恩實現。
至於耶穌福傳應用的奇蹟與比喻,都自各個方面說明天國的來臨與天主的德能。如此在加里肋亞宣告天國臨近,耶穌自己不免到了一定的時候有些反省。究竟四周的群眾,尤其與自己關係密切的門徒,是否有所改變?所謂「你們悔改吧!」意即接受福音之後的生命改變是否實現?的確他福傳之初吸引大批群眾,接近他、聆聽他、接觸他。也許在耶穌看來,大體上都是一時興奮,並未了解福音的真諦而了悟自己宣講的生命意義。如同熱誠派那樣人物,幻想他會領導猶太人起來革命,趕出外族羅馬帝國的侵占祖業。其實耶穌的路線更為徹底,福音不只限於猶太人,而是為人類的。猶太人首先悔改,成為締造和平的人,由此而推及遠近的人,始有希望達到和平於世的理想。山中聖訓的聽眾雖然限於門徒與群眾,然而更是一棵樹,天上所有的飛鳥都會停留其上。它也如同酵母一樣,在人類中發酵。但事實上,猶太人滿腦是政治意味,心心念念祖先達味時代的榮耀,期待天主賜給他們恢復那個夢想。於是他們把耶穌的訊息政治化,幻想他會帶領他們一舉而成。耶穌在這情況下,不能不重新計畫他的未來,但他尚得與自己的門徒集會。同時鼓勵他們繼續他一起完成使命。於是,在那次途中談話時,首先他問門徒有關他自己的身份。
「週末避靜」已經講過那次途中對話,伯多祿的發言非常直接了當,認他是默西亞。耶穌並未否認,但他知道這是一個含意兩可的名號,其政治意味在民間相當流行,所以他立刻禁止門徒以此談及他。同時他的福傳方向有了改變。既然在加里肋亞宣講,群眾並未發現與認識他要求悔改的真諦;自己的門徒又模稜兩可地答覆他的問題。於是他決意去耶路撒冷,在那裡宣告明白他的訊息。然而他也知道,此舉冒險極大。耶路撒冷的宗教與政治人物,尤其前者,對他在加里肋亞所作所為早有所聞。如果也像加里肋亞人一樣把他政治化,其後果可想而知。但他做了一個抉擇。
我們根據這樣的揣測,可以繼續解釋為甚麼禁止以默西亞名稱談及他之後,立刻告訴他們他要上耶路撒冷去,事實上,不久之後也將是巴斯卦節了。至於我們現有福音的記載,把這轉折點寫得非常戲劇化,不過基本思想該是非常確實的。
「週末避靜」現在早已進入第二階段的明路中間,我們瞻想了耶穌加里肋亞的任務,應當按照依納爵神操的指示,對於個人自己的生活有所檢討。耶穌為甚麼在山中聖訓中,宣示了福音生活的理想,神操要求我們每次瞻想在前導中得到認識、愛慕、跟隨基督的恩典。事實上,不論耶穌的奇蹟或者比喻都是天國臨近的標記和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