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07-
04- 2002 新聞報導 資料庫
聖座活動 ─普世教會響應教宗呼籲,今日特為聖地和平祈禱 教會與社會 國際新聞一瞥 ******
聖座活動 普世教會響應教宗呼籲,今日特為聖地和平祈禱 教宗于本月四日訓令國務卿索達諾樞機主教,通令全球教會在四月七日'救主慈悲'敬禮日這一天加強為聖地備受折磨的居民祈禱,教宗說:「還有哪個節日比這個更合乎時宜,好讓請求寬恕與憐憫的禱聲齊升到天庭,呼求天主特別激發那些負有責任、亦有能力採取必要措施的人士,使他們不計代價,引發交戰雙方走向公正、令對立的各方都感到有尊嚴的協議呢?」。教宗強調:「只有天主能改變人的心,即使最頑固的心也不例外」。 '救主慈悲'敬禮是波蘭當代聖女福斯蒂納•科瓦斯卡受耶穌之托而大力推廣的。這位聖女生于一九零五年,死于一九三八年,享年才三十三歲。公元二千年大禧年教宗冊封女真福福斯蒂納•科瓦斯卡為聖女,並制定四月七日為特別敬禮'救主慈悲'的日子。 教宗接見捷克巨人瓦茨拉夫•哈維爾總統 哈維爾總統在歐洲共產黨沒落之前,曾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政權的異議份子,是聞名世界的'布拉格的春天'運動和'七七憲章'的發言人,一向主張以非暴力方式推行民主政治,挽救國家。一九八九年秋天柏林圍牆倒塌,捷克斯洛伐克率先以眾所週知的"絲絨革命"的方式拋棄了共產主義,這種不發一槍一彈的溫和革命方式贏得了全世界的景仰和激賞。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國民竟然有這麼大的智慧與胸襟,能在唾棄共產主義兩年後,尊重國民的意願,分為和睦共存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兄弟國家。這又是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蹟。今天一提到'絲絨革命',就令人想到這位出身詩人、戲劇家、文學家、藝術家的傑出政治家。 今年六十七歲的哈維爾總統執政已經十二年,他把他的國家從極權專政帶向民主政治,又從民主政治積極走向加入歐洲聯盟的目標。今天的捷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第三十五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一九九五年教宗二度訪問捷克時,曾多次提醒這個被共產主義專政了四十多年的國家'不可以忘記'過去的經驗,他勉勵大都信仰基督的捷克人民說:「一千年的基督信仰要比四十年的共產主義更重要!」。 教會與社會
白冷情勢緊急,聖地護守人籲請意大利總統和聖座國務卿介入 昨天6日上午,誕生聖殿的護守人方濟各會士法爾塔斯神父被以色列軍人開槍射擊,險些受傷。本台透過電話訪問了他: 答:上午10點半,我想開開窗子,他們向我開槍。 問:您受傷了嗎? 答:我沒有受傷。 問:現在的情勢如何? 答:我們的會院和大殿被大量的坦克包圍。 問:您擔心會發生軍事行動? 答:我看到的是很多的坦克。但願不會事故。 問:昨天有4個躲在聖殿中的人得以離開。今天的情況怎樣? 答:今天的情況比昨天惡劣得多。但願世界上有良知的人都聽我們的呼籲。
今年舉行的亞細西世界和平祈禱日錄像帶問世並將送呈沙龍和阿拉法特 埃切卡萊樞機向在場人士致詞時說:"人的眼睛需要一和平的影像來滋潤,因為每天都充滿了暴力的圖像,這種現象不可長久下去。"他指出,教宗所選我和平的都城的亞細西告訴我們,最好的和平途徑是祈禱。而7日舉行的為中東和平祈禱日又一次切合實際的需要。7日這天,教會舉行"救主慈悲敬禮",埃切卡萊樞機說,人類的處境越悲慘,天主對人類的慈悲也越大。 據有關方面說,他們要將今年亞細西世界和平祈禱日的錄像帶送一份給以色列總理沙龍和巴勒斯坦人領袖阿拉法特。那麼,介紹這個錄像帶與教宗再次邀請人們為中東祈禱之間有什麼關連?我們請問了方濟各會院修會亞細西的院長科利神父: 答:有很大的關連,因為我們要把這以1月24日為最高峰的亞細西精神,透過不同的活動來促使所有善心人士有所行動,使人們真的有和平的意願並真正為正義、分享和負責而努力。在這同時,我們作為基督信徒,我們要呼籲人們與天主和好。如果我們說和平是正義和負責任的果實,那麼,與弟兄和好的人便能為正義、關懷與分享工作。6日晚上從晚上10點半到第二天早上6點,亞細西的大殿將敞開大門。這是歷史上第三次敞開大門。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04 月06 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24小時時事"報導的消息是: -以巴間的暴力絲毫沒有停止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以巴間的暴力絲毫沒有停止。從納布盧斯、圖巴斯和杰寧難民區傳來了又有新的傷亡的消息。昨天6日,在杰寧難民區發生的衝突中,一名隨身攜帶爆炸物品的巴勒斯坦人被擊斃。在另一個難民區,昨天上午,一個13歲的巴勒斯坦少年被以色列軍火擊中。哈馬斯運動在他們的6名成員前天5日在納布盧斯與以色列人的作戰中喪生後,威脅要給以色列一個"前所未有"的回擊。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民族委員會主席薩利姆要求阿拉伯國家斷絕同以色列的各種關係,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表示,失去了同被困在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的聯絡。與此同時,美國外交界一方面重申以色列撤出自治地區的聯合國議案,並再度批評巴勒斯坦領導人,一方面開始有所行動。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從今天7日開始在歐洲和中東進行巡迴訪問。美國調停人津尼前天5日與阿拉法特進行了首次會晤。據本台特約記者馬斯特洛利利的報導,華盛頓的特使建議組建由三名巴勒斯坦領導人組成的委員會,確保對話的恢復,他並要求拘捕幾名恐怖分子。阿拉法特的發言人稱,這項會晤頗為困難。津尼的工作是為鮑威爾國務卿的使命做準備,至於他何時抵達中東,仍未確定,因為這要取決於美國和以色列在撤軍的時間上達成協議。新聞界的消息堅稱,美國可能派遣一支有兩萬人組成的和平部隊。 昨天6日,巴勒斯坦國際合作部長沙特要求正在開羅舉行會議的阿拉伯聯盟國家的外交部長們拒絕接待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要是他拒絕會見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的話。 (梵蒂岡電台訊)朝鮮南北雙方將從4月28日起恢復被50年代初的戰爭分離的家庭重新團圓的進程。這是漢城代表在平壤訪問3天結束時發表的聯合公告中公佈的決定。在這份公告中,也為南北朝鮮之間開通鐵路和公路達成了協議。此外,在對待美國方面也出現了緩和:北朝鮮準備會見一名美國外交人員。 (梵蒂岡電台訊)印度和巴基斯坦為克什米爾進行的領土爭奪趨向激烈,衝突的聲調也越來越令人憂慮。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接受德國"明鏡"週刊的訪問中所說得話便証實了這個憂慮。他說:"如果加給巴基斯坦的壓力無法再承受,最後的選擇也會考慮使用原子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