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5-03-2005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教宗與聖座
-教宗在電視中參與聖週四上午聖伯多祿大殿祝聖聖油的彌撒並向參禮者頒發簡短文告

教會與社會
-聖週四紀念耶穌賜予教會的重要恩典
-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在復活節文告中勉勵信友勇敢地展望聖地的前途


世界24小時
-黎巴嫩局勢仍舊緊張
-吉爾吉斯坦反對黨佔領權力中心部門
-朝鮮核危機的解決無進展
-印度國會通過禁止廉價生產有專利權藥物的法律

********

教宗與聖座

教宗在電視中參與聖週四上午聖伯多祿大殿祝聖聖油的彌撒並向參禮者頒發簡短文告
(梵蒂岡電臺訊)三月二十四日,聖週四上午,聖座主教部部長若翰•雷樞機主教代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祝聖聖油彌撒。教宗則在他的寓所經由電視轉播全程的參與禮儀,同時向參禮的人士頒發一封簡短的文告。羅馬教區全體神職人員都參與了這項象徵他們與他們的主教密切共融的彌撒聖祭。

主祭的若翰•雷樞機主教在彌撒開始之前,先誦讀教宗的文告說:“極親愛的司鐸和各位兄弟姐妹們,我的精神和聚集在梵蒂岡大殿的你們一起參與祝聖聖油的隆重彌撒。我向主祭的若翰•雷樞機主教及其他各位樞機和主教致意。我也向羅馬教區親愛的神職人員和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司鐸,以及各位執事、男女修會會士修女和全體天主子民致意”。

教宗問候在場的神職教友之後,便把話題轉入禮儀的核心,他說:“我們以現今舉行的禮儀來紀念基督把他的司祭職通傳給宗徒們的日子。我們身為司鐸的人重溫耶穌在苦難、聖死與復活前夕,在晚餐廳中與他的‘朋友們’共度的精神密切契合的時刻。我們是耶穌的‘朋友’,我們滿懷感激之心,重申昔日我們晉鐸時以慷慨興奮之情所宣的司鐸誓願”。

教宗在文告中繼續說:“從我的寓所,透過電視,在心靈上我和你們親愛的各位在一起。我和你們一同感謝天主賜給我們司祭職的恩典和奧跡。我也和各位及整個信友大家庭同心祈禱,求天主不使教會缺乏眾多有聖德的司鐸。我把我的心願和祈禱託付給最高和永恆的司祭基督的母親瑪利亞”。

聖週四上午這台彌撒所祝聖的聖油是為慕道者受洗和病人臨終時所使用的聖油。祝聖聖油是教區主教的職權,而聖油又是每位司鐸從事牧靈工作所必須使用的聖物,因此,任何司鐸在這天上午都一定參與他的主教主持的這項聖典。

然而,為司鐸來說,聖週四更重要、更神聖的時刻是這天傍晚舉行的紀念主的晚餐的彌撒聖祭,因為這個禮儀與司鐸的身份完全密切相聯。事實上,耶穌基督就是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司鐸的神品聖事和聖體聖事。有了司鐸神品,才能舉行祝聖聖體的彌撒聖祭。而救主耶穌就是藉著祝聖聖體的彌撒聖祭而留下來,與世人永遠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

總之,聖週四是司鐸特有的節日。今天,全球有四十萬零五千多位司鐸,其中二十六萬八千位是教區神父,十三萬七千位是修會神父。這一年來,全球司鐸的人數開始略有增加,增加的現象在美洲和亞洲比較顯明。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每年聖週四都寫給全球司鐸一封信,他在今年聖週四這第二十四封書信中說:在任何基督信仰團體中,在這失落根源的世代中,司鐸必須作個令人信服的基督的見證,作個聖體聖事奧跡忠實的證人。

教宗這封信是在羅馬傑梅利醫院養病時寫的,他在彌撒聖祭中把自己的病痛與耶穌的苦難結合在一起。教宗在信中從六個角度來描寫司鐸之所以:第一個,司鐸是感激天主的人;第二個,司鐸把自己奉獻給他所服務的人;第三個,司鐸以傳教士的熱忱宣報基督的救恩;第四個,司鐸生活在他所舉行的奧跡的記憶中;第五個,司鐸知道他的聖召的神聖性;第六個,司鐸不斷的走向基督,走向聖體聖事的婦女瑪利亞。

教宗在信中尤其重複教會一個傳統的觀念,那就是司鐸是另一個基督,或者說,司鐸是第二個基督,他必須使自己的生活言行相似基督,而每個人也有權利要求在司鐸身上看到基督。

教會與社會

聖週四紀念耶穌賜予教會的重要恩典
(梵蒂岡電臺訊)昨天3月24日是聖週四,昨天舉行的主之晚餐禮儀,展開了逾越節三日慶典。在這個一年中極其重要的時刻,我們應當對聖周中每一天的意義都有更深入的認識。以下是為聖座人員講道的坎塔拉梅薩神父和我們談聖週四的意義:

答:聖週四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對教會非常的重要,因為,這一天紀念了耶穌賞賜給祂的教會的幾個重大的恩典。首先是祂賜予教會的祂的體和血,因著祂的聖體和聖血,祂得以留在世界上直到世界窮盡;還有就是司鐸職務和祂的臨別贈言,這是祂的愛的遺囑。因此,聖週四的確是一個充滿極其深奧的宗教和神秘意義的一天。

問:若望福音是四部福音中唯一沒有提到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但也是唯一記述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您能解釋一下嗎?
答:原因也許是:並非若望不認識聖體聖事,正如大家知道的,在他所建立的各個教會中,都定時舉行彌撒。其實,他曾以整個一章的篇幅來談生命的食糧,而在記述最後晚餐時,他有意特別強調聖體聖事的深刻意義。他所強調的,主要還不是禮儀,更是服務。若望認為,聖體聖事是一個令人們互相服務的聖事,正如他在若望一書中說的:“祂為我們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要為弟兄們捨棄生命。”

問:過去曾經特別重視彌撒為祭獻的概念,今天也許有強調“晚餐”的概念。應該以怎樣的心情參與彌撒呢?
答:彌撒的意義應該是完整的,不可把它的不同面分開。教宗在“因聖體聖事而生活的教會”通諭中也提到這一點。的確,在歷史上,曾特別著重彌撒的這一面或那一面。過去曾以祭獻為中心,今天則重視聖體聖事,“晚餐”。這些都是彌撒的不同面,都重要而且不可分開。如果在彌撒中除去獻祭這一面,那麼,會令彌撒沒有了祭獻這個層面,而祭獻解釋了包括人性的生命,並給予生命特別的光照。而聖體聖事則是喜樂的聖事,是希望的聖事,為我們得以參與永恆的餐宴做準備。

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在復活節文告中勉勵信友勇敢地展望聖地的前途
(梵蒂岡電臺訊)“我們不可繼續生活在對過去的記憶中,必須在現實中生活並勇敢地為將來做準備。”這是耶路撒冷天主教拉丁禮的宗主教薩巴赫在今年復活節文告中說的。他以“基督真的復活了,我們喜樂吧!”為文告的開卷語,他指出,復活的喜訊不應該只在堂區中流傳,因為這個喜訊是屬於整社會的。隨後,他談到最近的緊張局勢,例如:在加利肋亞的馬加爾村發生的德魯西村民攻擊基督信徒村民事件便是其中的一個。薩巴赫宗主教強調,不同社團和宗教間的關係都需要本著“開放”和“互相尊重”的態度來更新。宗主教這樣說:“基督信徒應該知道,十字架是走向復活的道路。”宗主教指出,這些日子,聖地處在一個頗為寧靜當地時期中,而人們也迫切希望和平早日來到,即使似乎仍有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其中尤其以來自以色列方面的為多;此外,囤民問題、巴勒斯坦人城市繼續被包圍、政治犯繼續被關在以色列監獄中,而在巴勒斯坦人方面,“不一致”的聲音,威脅了“以非暴力方式要求權利的決定”。宗主教認為,以色列人的安全應該是優先的,但巴勒斯坦人的安全和成立獨立國家也是優先的。這兩個優先權應該同時存在,缺少其中一個,另一個便無法實現。事實上,不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問題的核心而企圖尋求和平,則會徒勞無功。必須先解決聖地的衝突,鄰近國家才能有和平,因為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有賴於耶路撒冷的和平。

世界24小時

昨天03月24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黎巴嫩局勢仍舊緊張
-吉爾吉斯坦反對黨佔領權力中心部門
-朝鮮核危機的解決無進展
-印度國會通過禁止廉價生產有專利權藥物的法律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黎巴嫩貝魯特一個基督徒社區於前天23日發生凶案後,局勢仍舊緊張。在這場凶案中至少3人死亡。敘利亞秘密警察涉嫌捲入這起新的凶案。此外,美國外交消息來源透露,聯合國在一份報告中強調,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敘利亞涉入謀殺前黎巴嫩總理哈利利的事件。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巴黎從事的官方訪問中聲明,敘利亞總統貝希爾•阿薩德將在幾天內宣佈從黎巴嫩撤回大馬士革駐守當地人員的時間表。

(梵蒂岡電臺訊)中亞地區的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局勢急轉直下,那裡的局勢同在烏克蘭發生的有相似之處。比起使反對黨領袖尤申科在基輔掌權的橙色革命,在吉爾吉斯坦許多走上街頭抗議阿卡耶夫總統在選舉中舞弊的示威者卻有可能給國家帶來不穩定的局勢。大約1萬名示威者與阿卡耶夫的支持者發生了衝突,據新聞界消息說,阿卡耶夫逃到一個俄羅斯的基地。隨後,國家電視臺也被佔領。反對黨承諾將舉行新的選舉,他們的領導人從監獄裡被放出來。在吉爾吉斯坦局勢的最新發展揭示了反對黨使用的戰略有飛躍的改變,他們從控制國家南部到佔領權力的中心部門。

(梵蒂岡電臺訊)朝鮮的核危機不見解凍的跡象,這場危機從去年6月就開始。朝鮮總理在北京的訪問於昨天24日結束,但沒有在恢復六方談判方面走出一步。平壤只表示了對談判的最大願望。

(梵蒂岡電臺訊)印度國會前天23日通過了禁止廉價生產有專利權藥物的法律,現在只等卡拉姆總統予以頒佈。印度的決定引起一些非政府組織的批評,他們稱新德里的決定為在貧窮國家對抗愛滋病和其他疾病方面向後倒退了一步。不過,印度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有義務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定,從2005年起禁止制藥工業繼續生產和出口廉價拯救生命的藥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發展中國家至少有6百萬男女急需要抗愛滋病藥物的治療。過去,印度醫藥工業在廉價生產對抗這個疾病的藥物方面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僅有70萬人接受這種治療,其中一半人用的是印度生產的藥物。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