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6-02-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教會與社會 世界24小時 教宗與聖座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每日頌禱中有關聖詠和讚主詩歌的要理講解 昨天,二月十五日,教宗先後分別在聖伯多祿大殿和保祿六世大廳兩個場地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人士。在聖伯多祿大殿有七千八百人聆聽教宗簡短的講話,他說他們大概已經知道他最近所頒佈的第一道通諭,《天主是愛》通諭。教宗說他在通諭裡面提醒每個人,天主的愛乃是我們真正喜樂的泉源和理由。教宗因此邀請每個人日益瞭解並接納天主的愛,因為這個愛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成為福音的可信見證,成為耶穌的真實朋友和忠信的門徒。 教宗並勉勵聖伯多祿大殿中的每個人幫助貧弱者感受到天主的仁愛慈祥,不要忘記傳播天主的愛是有助於締造一個更公正、更彼此關懷的世界。 會晤了聖伯多祿大殿內的朝聖人士後,教宗便到保祿六世大廳會見九千位其他的各國信友。在這裡,他向他們講解了童貞瑪利亞在領受加俾額爾天使傳報耶穌誕生的喜訊之後,在她的表姐依撒伯爾面前對天主所發出的讚頌感謝詞,並以這篇要理結束為期五年之久的聖詠和讚主詩歌的要理講解。 教宗說:“如今我們已經抵達了數年前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開始的長途行旅的終點。他曾願意把每日頌禱中的聖詠和讚主詩歌作個完整的要理介紹。如今我們已經抵達了這個旅途的終點,它像是在一座盛開著讚美、祈禱和默觀的奇花異卉的花園中的旅遊一樣。現在我們就以童貞瑪利亞的《謝主曲》(Magnificat)來結束這一系列的要理講解”。 教宗指出這首謝主曲精細地顯示卑微的人的靈修。這裡所謂的卑微的人,是指那些視財富與權勢如蹩腳之物、而內心謙虛、不受驕傲引誘、隨時敞開心懷接受天主救贖恩寵湧到的人。卑微謙虛的心境態度在整篇《謝主曲》裡面都有跡可循。 教宗把聖母的謝主曲分兩段來解釋。他說:“第一段從路加福音第一章四十六節到五十節,幾乎是一種獨唱的形式,聖母把她的聲音舉高到天庭,她用第一人稱提到‘我的靈魂…我的心神…我的救主…萬世萬代將稱我為有福的…在我身上行了大事’。因此,這篇祈禱的心境是慶祝感謝天主所賜的恩寵,這個恩寵使聖母瑪利亞心中油然產生感謝讚頌之情”。教宗又指出:這一段詩歌看起來似乎是聖母瑪利亞單獨詠唱的,事實上因為她的使命與整個人類的歷史有關,天主的仁慈世世代代賜給敬畏他的人,所以是整個人類都與聖母瑪利亞一起在稱謝讚頌天主。 關於這首謝主曲的第二段,教宗說:“第二段比較具有眾人合唱的味道,幾乎是整個信徒團體與聖母瑪利亞異口同聲讚美天主奇妙的選擇。其中特別讚美天主在人類歷史中不斷完成的作為,那就是天主驅散心高氣傲的人,從高座上退下權勢者,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使饑餓者飽饗美物,使富有者空手而回,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教宗指出天主在人類歷史中所行的這些作為就是他的作風,天主的計畫往往隱藏在人類歷史更迭的下面,表面看起來都是驕傲、有權勢、富有的人得逞。然而,到頭來天主的秘密將顯示出來,讓世人發現哪些人才是天主真正所選拔的。 古巴教會紀念舉行全國天主教大會二十週年,教宗致函首都總主教奧爾特加•阿拉米諾樞機,再次呼籲古巴向世界開放,而世界也向古巴開放 教宗指出:“天主與所有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一起行走,不論他們是信徒或非信徒,是接近教會的或遠離教會的,不論是播種的或是收割的,因為每個人都受邀參與天主賜給我們的生命的節慶”。教宗強調:“人類的生活充滿種種事件,而我們都應邀把這些事件當作救恩的事件來生活,因為時間和歷史都充滿天主的臨在,他支持並鞏固人類的生活。這個生活是個許諾和救援的路程,人必須本著熱切的心情來行走,以便在生活經驗中發現生活的天主與人類同行的徵兆和標記”。 教宗重申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九八年訪問古巴時所發出的呼籲說:“願古巴向世界開放,也希望世界向古巴開放”。教宗解釋這兩句話說:“這裡所說的開放首先要求反省自己如何向天主敞開自己的心智;如何在人際間彼此開放心胸,互相信任,即使每個人的想法和信仰不一樣;再就是如何向充滿困難和可能性的世界敞開自己”。 教宗在信函中指出:“只有從天主愛的眼光出發,才能認識每個人、每個組群、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的真理,而祈禱能夠幫助我們作到這點”。 教宗任命聖座現任宗教協談委員會主席菲茨傑拉德總主教為聖座駐埃及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組織大使 教會與社會 義大利“主教團運動和休閒辦公室” 主任馬扎蒙席談冬季奧運會比賽第一階段的氣氛 問:馬扎蒙席,請您對比賽第一階段的氣氛作個評價,好嗎? 問:馬扎蒙席,您談到您尤其注意到人性方面,例如在同其他隊的運動員的接觸中,這方面也很突出,是嗎? 問:馬扎蒙席,您可以同我們談談奧林匹克村內獲勝的運動員,比賽中失敗的運動員,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和尚待比賽的運動員中的人性層面? 非洲布隆迪和坦桑尼亞的災荒拉起嚴重警報 答:人員移動本身使兒童們冒更大的風險。首先,他們失去了傳統的供應來源。因此,離開學校的現象在增長,孩子們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地點,即學校。在索馬里的幾個地區,104個學校中,只有14個開放。其他的學校關閉,因為那裡不再有兒童。我要提到的是,透過學校我們也給與補充食物。孩子們除了失去這個可能性之外,在從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即尋找尚未遭乾旱打擊的地區的過程中,兒童與家人失散,這樣的事在過去經常發生。 問:可以想像,在協助兒童的工作中,情況變得更加困難了? 世界24小時 昨天2月15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報導的消息是: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一連串暴力攻擊 請聽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一連串暴力攻擊,其中最嚴重的是在首都的中心地區:3名男童死於炸彈爆炸中。就在這到處暴力橫行的背景下,又出現一個遊擊隊俎擊手殺美國兵的錄影帶。以下是本台記者的有關報導: ******** (梵蒂岡電臺訊)巴基斯坦境內抗議諷刺穆罕默德漫畫的群眾示威行動帶來死亡的悲劇。西北部的白沙瓦的群眾示威中,3人死亡,1人是只有7歲的兒童,另1名男子則跌倒在電纜上而死。白沙瓦的挪威電信公司和一家銀行也遭摧毀。在丹格市的示威中發生軍火衝突;在費薩拉巴特則有數千名學生示威抗議。拉合爾的群眾示威也造成2人死亡。示威者並縱火焚燒政府機關和美國的速食店。 (梵蒂岡電臺訊)海地在前總統阿里斯蒂德於2004年下臺後的首次普選只有8天後的此刻,一切需要重新開始。臨時政府下令重點2月7日大選的票,同時設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可能的作弊。請聽本台記者的報導: ******** (梵蒂岡電臺訊)黎巴嫩至少有1百萬人於14日匯集首都貝魯特街頭,紀念前總理哈里里遇害1周年。一般懷疑敘利亞涉入了殺害哈里里事件。在哈里里遇刺後,黎巴嫩的局勢變得動盪不安。今天,這個國家名義上已經不再受敘利亞的牽制,為什麼仍然不能恢復穩定?我們就這個問題請教了義大利米蘭晚郵報的特派員費拉里,他也是中東問題專家: 答:的確,行刺前總理哈里里事件令整個中東震盪,聯合國甚至派遣了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連敘利亞的高層人士也被懷疑涉入行刺事件。即使說這個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令黎巴嫩內部的組成部分能夠有較和平的關係,今天,這些成分:馬龍尼禮天主教徒社團、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社團、遜尼派教徒社團,又回到分散的狀況。其他的因素,我是指諷刺漫畫事件,又點起黎巴嫩各社團在哈里里遇刺事件後所激起的怒火。 問:最近的選舉中,反敘利亞的勢力得勝,他們如何能改變這個情勢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