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4-07-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不是聽眾來信 ”

前途光明


今天是7月24日。過幾天,就有一位出生在非洲留尼汪的華裔神父來到我們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部服務。他是屬於法國省的耶穌會會士,目前在法國擔任有名的《靈修》雜誌的主筆。在我們的節目部裡我是唯一的神職人員。我們每週播送一次華語主日彌撒,在平日播送的節目中有不少教理和牧靈的成份。多了一位神父,我的負擔可以輕鬆一些。

老實說,我現在已經相當清閒,已經很少來電台辦公。以後便更沒有多來的必要了。在最近一段時期裡,我忙著整理尚在播送的《主日彌撒讀經》系列節目,準備及早印刷出版。這件工程完結後,我打算去國內:為休息,為探親,為與曾經相識的主內兄弟姐妹們再見一次面。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最後一次撰寫《不是聽眾來信》。要待那位神父來到,商量後,才可決定。

雖然如此,我還是願意乘此機會,對我歷次撰寫了的《不是聽眾來信》節目,作出一個交待。順便,也談談我對我們國內教會的未來的看法和期望。

我記不清楚曾寫了幾篇《不是聽眾來信》的節目,我只渾統地記得,到此為止,我在那一系列節目裡說了的,(更好說,要說的),只有兩點話。

第一點話是由香港陳日君主教被擢升為樞機的件事引起的。在那事件發表之前,陳日君主教曾屢次提及中國將與梵蒂岡恢復外交關係。事件實現後,他更聲明自己將在中梵建交的對話上提出積極的貢獻。陳日君主教是香港新聞界的風雲人物。他在當地受著許多人的擁護和有些人的借重。

我們梵蒂岡華語節目部的聽眾向來極其著重有關中梵建交的風聲。這次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聽眾來信》系列節目停止了許久之後,我又開始撰寫《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我和我們的聽眾一樣,希望中梵早日恢復外交關係。也和他們一樣,為陳日君主教被擢升為樞機而感覺光榮。我相信陳日君樞機能在中梵建交的對話中起積極的作用。

但是,我在我撰寫的《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中說了的,(更好說,要說的),不是那點話。我說了的,(或者說,我要說的),不過是這點話。那就是:如果梵蒂岡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其目的必定是為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和信徒的好處。而依我個人的意見,今日我們國內的天主教會和天主教徒所冀望的好處,無非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國家裡,按照天主教教義的規定,度正常的信仰生活。用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說來,那就是能夠做忠實的基督信徒和良好的中國國民。這是我在《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裡說了的,或要說的,第一點話。

我在同一系列節目裡還說了另外一點話。我說這第二點話的緣由是4月30日和和5月3日在中國雲南昆明和安徽蕪湖的祝聖主教。那兩次祝聖都是在沒有聖座的任命和認可下進行的。依照天主教法典的規定,那是非法的。所以,5月4日聖座新聞處主任納瓦羅博士發表聲明,說:教宗得知消息,“深感遺憾”,又說:這事件“對教會的合一是嚴重的傷害”,“教會法對此有嚴厲的處分”。由於聖座的聲明在我們國內的教會裡引起強烈的反應,後來有幾位天主教法律專家出面,對那項聲明作出一番澄清。我在《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裡接受並且支持他們的解釋。

我和國內極大多數的天主教徒一樣,相信真正的天主教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正如我們在《信經》中所宣認的。在這個教會中,各地的主教都是宗徒的繼任人,他們不但彼此共融,並且更與羅馬教宗有愛德的聯系。在現行的《天主教法典》中,教宗的任命就是這聯系的具體體現。我無須在《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裡強調這點,因為這是普世天主教徒所共認的信德道理。誰不接受,便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我在《不是聽眾來信》系列節目裡說了的,(更好說,我要說的),特別是一個補充的解釋。那就是,依照現行《天主教法典》的規定,各地教會的主教應該由教宗任命,但是在今日社會主義的中國,不與在本地的教會和政府對話,教宗難以實行他的任務。為此我勸勉主內的兄弟姐妹們不要在這樣的事情上,苛責聖座,說它軟弱。應該信任聖座,等待它與在我們國內的教會和教會耐心商討,共同尋找適宜的解決辦法。

說到這裡,我願意順便談談我個人對我們國內教會的前途的看法和期望。我近來在梵蒂岡電台工作的時間不多,有空閱讀一些報章和雜志。前幾天翻閱香港聖神研究中心發行的《鼎》,讀到一篇柯毅霖神父的文章,題目是《中國教會的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 在那篇文章裡,作者指出,中國自從開放改革以來,在經濟上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但是在宗教政策上卻在開倒車,對國內的天主教會來說,前途不很樂觀。

柯毅霖神父熟悉中國教會,他敘述的教會情況大致確實,但是他的觀點反映西方人的思想。他只知道,經濟發展應該帶來更多的宗教自由;卻忽略了,在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引起了社會的不平衡和不穩定。他沒有想到,近來中國政府對各宗教,特別對天主教會的更嚴格管制,乃是出於對這方面的顧慮,並非刻意難為教會。

我懂得中國政府的苦心。為此,談到我們國內教會的未來,我主張講求實際。我們生長在中國。 我們希望我們的國家富強,社會穩定。我們要彼此團結,要促進合一,要只憑我們的信德和天主的照顧,在今日的中國,按照我們天主教教義的規定,盡力度我們的宗教生活。

聖詠上有一句話,神父們在日課經中經常念到它,但是我一時記不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依靠戰車,我們只依靠天主。這句話也應當是我們今日中國天主教徒的座右銘。

總之,只要我們有信德,在天主的照顧下,我們的教會在我們國內是前途光明的。

東南亞通訊

-第十四屆「亞洲大洋洲修女聯合會」
-帶青年逛夜市 準備地道食物
-明愛香港仔服務中心新廈開幕樓高廿五層
-英文公教報創辦人師人傑神父意國安息
-印尼:天主教徒設立救援中心幫助海嘯地區災民
******

第十四屆「亞洲大洋洲修女聯合會」
【教友生活週刊訊】由女修會會長聯合會舉辦的第十四屆「亞洲大洋洲修女聯合會」會後的傳達與分享於七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彰化靜山舉行,參與人數共有五十六位修女。按第十四屆「亞洲大洋洲修女聯合會」已於四月廿四日至五月四日在韓國舉辦,大會主題是「瑪利亞與亞洲大洋洲的修女是靜觀的先知」。

這次主題定為「修女是誰?先知VS.靜觀者」,開幕禮由聯合會主席杜金換會長點燃蠟燭開始,感謝各修會的關注及各位修女在百忙中抽空參與這次的研習會。這是一種使命感也是一種先知性的任務,此次研習會的目的是要把第十四屆AMOR(Asia-Oceania Meeting of Women Religions)修女會議的內容以及大會宣言和行動方案傳遞給台灣的修女們,讓我們亞洲大洋洲的修女為同一目標努力,為天國作證。

台灣女修會執委試著將此重要訊息傳達給台灣教會,經由籌備會的討論及分工,參與的修女懷著在主內的聖愛關懷及福傳使命,珍惜短暫共融的機會,全心全力的參與,使整個研習會充滿聖神的祝福與喜樂。

此次AMOR十四會議傳達,盡量重述在韓國會議的情況。首先由聖功修女會蔡素琴會長介紹此次AMOR會議,三天在外生活的體驗、成果報告。這一屆AMOR會議總共有九十八位修女參加,分成十個不同主題的小組,分別到相關的地點實地體驗。接著就是LOGO密碼解析,由周佩玉修女主持;然後是靜觀祈禱,朝拜聖體禮,共融晚會則由蔡素琴會長主持。

第二天的感恩禮由劉超然會長安排靜山院長萬神父主禮,接下來的演講內容,包含主題一,由楊曉娟修女負責介紹蔡愛美修女主講的瑪麗亞靈修:我們與瑪麗亞關係的靜觀神學與牧靈反省及Kathleen Coyle, ssc 有關瑪麗亞的神學反省介紹,並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及報告,使大家對整個主題更加深入與瞭解;主題二則由周佩玉修女分享另一演講內容:有信仰的女性是有福的:亞洲大洋修女蒙召成為靜觀的先知。

最後則是大會宣言及行動方案,由主席杜金換會長將第十四屆AMOR大會宣言所做的宣言及承諾,以及在各小組討論當中所提出的行動方案,內容相當豐富且具體。我們希望聯合會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果,使這些方案能具體實現。

研習會結束了,大家都充滿感恩的心,感謝天主給我們豐富的生命,對聖母靈修有更深的領悟及感動;更高興修女彼此之間有一個輕鬆共融的機會,希望來日有更長時間聚在一起共融與學習。


帶青年逛夜市 準備地道食物
(公教報訊)第四屆亞洲青年節的籌備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參與接待的堂區亦正作出準備,原來有的正找尋翻譯員,有的尋找香港的地道食品,招呼這批來賓。

接待堂區將於七月二十八至三十日為海外參加者,舉辦歡迎會、青年聚會、主日彌撒等活動,餘下時間則由堂區內的接待家庭,與參加者一起度過,參加者亦會在家庭內留宿。亞青節專責委員會接待部負責人冼啟聰說:「所有海外參加者都會在堂區的接待家庭留宿,日間會參與堂區安排的活動。」

冼啟聰稱,大會安排了約五百位海外參加者,入住分屬三十二個堂區的接待家庭。冼氏七月十四日對本報說:「香港居住空間不太大,是本地之特色,海外參加者已理解此事。大會希望海外青年能夠感受香港家庭的氣氛——雖然居住環境較擠逼,但無損家庭和諧。」

樂富聖博多堂是接待堂區,約有十個家庭負責接待工作。該堂區主任司鐸倪德文神父七月十四日稱,堂區會接待韓國參加者。

「堂區計劃為韓國參加者舉辦本地聖堂朝聖、逛夜市等活動,並介紹我們這個堂區。」倪神父說:「我們會為參加者預備泡菜,期望能夠邀請本地韓籍傳教士當翻譯,幫助青年融入感恩祭。」

倪神父期望藉亞青節讓信徒分享信仰,並把這精神延續到活動後。倪神父說:「堂區因著這接待工作,氣氛也變得熱烈起來。」

另一個接待堂區天水圍聖葉理諾堂,將接待泰國參加者。該堂區的堂區議會會長林永樑說:「好些接待家庭擔心自己跟參加者言語不通,我們希望能夠預先製作寫有生活常用語的卡片,又盡量去找翻譯員幫忙。」

「我們會預備富香港特色的食物予泰國青年,如咖哩魚蛋、煎釀三寶等。」林永樑七月十七日說:「堂區的青年會已積極籌備活動,排練舞蹈,堂區內差不多各善會都參與接待的籌備工作。我們期望,堂區青年在預備過程中亦有所得著,於未來成為堂區、家庭的希望。」預先製作寫有生活常用 語的卡片,又盡量去找翻譯員幫忙。」

「我們會預備富香港特色的食物予泰國青年,如咖哩魚蛋、煎釀三寶等。」林永樑七月十七日說:「堂區的青年會已積極籌備活動,排練舞蹈,堂區內差不多各善會都參與接待的籌備工作。我們期望,堂區青年在預備過程中亦有所得著,於未來成為堂區、家庭的希望。」


明愛香港仔服務中心新廈開幕樓高廿五層
(公教報訊)明愛賽馬會香港仔服務中心七月八日上午在新廈公眾會堂舉行「新廈開幕典禮」,邀請陳日君樞機、香港賽馬會董事許晉奎太平紳士、明愛理事會主席曾慶文神父及明愛總裁楊鳴章神父主禮。

「明愛賽馬會香港仔服務中心」前身為「明愛香港仔服務中心」,成立於一九六二年。中心初期的服務特別著重物資的援助,例如是供應午膳給學童;派發?條和牛奶給貧苦大眾;提供醫療服務。教育方面,中心著重訓練技術人才,以配合南區早期的發展。

中心在港島南區服務四十多年,獲得街坊支援,因需求增加,各項設施和空間漸漸不敷應用,中心在一九九九年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答允撥款資助重建。中心其中一座大廈於二千年年初拆卸重建,新廈樓高二十五層,於二○○五年落成,改名為「明愛賽馬會香港仔服務中心」,新廈除安置原有之社區中心、綜合家庭服務、外展社會工作、診所外,在二、三樓更增設一個標準的公眾會堂。新廈啟用後可為南區居民提供更佳的設施及服務空間。

當日的禮儀簡單而隆重,除了有主禮嘉賓致辭外,還有陳樞機主持中心祝聖禮儀,主禮嘉賓主持揭幕儀式;此外還有明愛家庭服務大使心聲分享,以及社區中心會員舞蹈表演;禮成後嘉賓分批參觀新廈的服務單位,他們對中心的服務一致表示讚賞。


英文公教報創辦人師人傑神父意國安息
(公教報訊)為香港教區創辦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的義大利傳教士師人傑神父(Nicholas Maestrini)七月十五日離世,享年九十八歲。

師神父一九○八年一月生於義大利的Pesaro,在羅馬修院畢業後,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他加入了當時的米蘭外方傳教會(現稱宗座外方傳教會),後於一九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發永願。

一九三○年九月二十日晉鐸後,師神父獲委派到香港,並於三一年八月啟程。在香港二十年間,師神父在九龍聖德肋撒堂工作,並創辦了公教進行社和英文《公教報》,又服務過公教真理學會,出任主教的秘書。

一九五○年,師神父在日本開展傳教會的工作後,他獲派往美國底特律服務,往後更出任該會在美國地區的區會長。在美國,師神父廣結朋友,為傳教會在各地的傳教工作籌款;他又創辦了傳教雜誌《公教生活》(Catholic Life,現改稱 PIME World)。神父先後在俄亥俄州、新澤西州創辦小修院,在密歇根州開辦大修院。師神父後來把他在香港和美國的傳教經驗著作成書。

及至二○○五年,師神父離開美國返回義大利的Rancio di Lecco生活,七月十五日在當地安息主懷。神父的追思彌撒已於七月十七日舉行,遺體遵照其意願安葬於傳教會座落Villa Grugana的墳場。

在香港,中環的公教進行社小堂將於七月二十八日(週五)黃昏六時半為師人傑神父舉行追思彌撒。


印尼:天主教徒設立救援中心幫助海嘯地區災民
   【天亞社.雅加達訊】印尼西爪哇一個堂區的天主教徒設立了救援中心,幫助受七月十七日爪哇島南岸地震及海嘯影響的災民。這次災害造成數百人喪生,建築物受廣泛破壞。

   在雅加達東南一百八十公里西爪哇打橫地區,耶穌聖心堂主任司鐸安德肋.蘇達曼(Andreas Sudarman)神父七月十八日向天亞社說,他已派遣助理司鐸及四名教友,包括三名青年,前往龐岸達蘭設立救援中心。

   萬隆教區打橫堂區於龐岸達蘭設有傳教站。當地是西爪哇一個渡假小鎮,也是這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海嘯摧毀酒店、餐廳及民房等五百座建築物,包括獻主會辦的旅館「海星之家」。

   連串地震於七月十七日下午三時廿四分開始發生,最強一次達黎克特製六點八級,並引發海嘯,激起五米高巨浪湧向岸邊。

   蘇達曼神父向天亞社說:「沒有教友在海嘯中喪生,但海星之家一位女工腳部折斷,她的兩個孩子也受了傷。」

   他表示,首批前往龐岸達蘭的救援隊伍,將評估災民的需要,並開設救援中心,派發打橫堂區教友所捐贈的藥物、食品及被鋪等物資。

   他續說:「目前,我們正從萬隆教區及雅加達總教區,收集其他物資,待第一批救援隊伍匯報災情後,便派遣另一批更龐大的隊伍,帶同物資前往救災。」神父屆時將隨同從雅加達前來的印尼主教團危機中心的人員,以及萬隆教區正義人道秘書處的代表一同前往龐岸達蘭。

   據衛生部危機保障中心七月十八日的資料顯示,地震及海嘯共造成二百零一人喪生,其中西爪哇有一百廿五人,中爪哇七十六人。然而,傳媒估計死亡人數已超過三百。

   主教團危機中心秘書薇拉.文尼.蘇馬里(Vera Venny Soemarwi)七月十八日向天亞社說,主教團在地震海嘯過後已派遣危機中心協調員依納爵.伊斯馬爾托諾(Ignatius Ismartono)神父前往災區。

   蘇馬里說:「除了探訪災區,他亦會設立通訊網絡,並要求取得萬隆及中爪哇普禾加多教區的批准,分別於它們轄下的打橫及芝拉紮堂區開設救援中心。」

   她續說,危機中心已預備資金,購買被鋪、食物、藥品及其他物資,並與打橫及芝拉紮堂區的教友合作,於十九日開始派發物資。海嘯發生後的一天,很多在龐岸達蘭鄉村會堂的災民,都沒有吃過東西。

   普禾加多教區儒利安.蘇納爾科(Julianus Sunarka)主教對天亞社說,教會將協調教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委員會、受影響的克羅亞堂區及芝拉紮堂區瞭解狀況,成立支援中心及匯報當地人民的需要。

   在克羅亞堂區,五十五歲的教友盎博羅削.達爾索(Ambrossius Darso),報稱有四個家庭在他家中暫住。他說:「當時我在離岸一公里的農地耕作,看到比清真寺圓頂還要高的海浪從後面湧來,我便以最快的速度,跑回離岸兩公里的家中。」

   基督寶血會哈德良.滕林.蘇亞特美(Adriana Tentrem Sujatmi)修女向天亞社說,很多災民仍充滿恐懼,並在她位於克羅亞的修院暫住。「在地震及海嘯發生後,我讓約卅人在我們堂區的幼稚園暫住,並向他們派發地蓆、飲品及即食麵。」

   芝拉紮聖斯德望堂主任司鐸嘉祿.伯羅斯(Carolus Burrows)神父向天亞社說,他的聖堂離岸邊僅二百米,卻在巨浪中安然無恙。

   這位獻主會士說:「我對本堂教友的情況仍一無所知,然而有四名聖堂附近的居民,要求我讓他們在聖堂庭院暫住。」他表示,在地震和海嘯發生後,便開放聖堂庭院,直至翌日早上。

【完】(譯自天亞社英文新聞IJ00730.1402期2006年7月18日)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