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01-09-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會與社會 世界24小時 教宗與聖座 教宗與阿爾巴諾教區全體神職人員談心,強調教會面對任何迫害,始終生活存在 這些神父們由他們的主教馬爾切洛•塞梅拉羅率領,覲見了教宗,並向他提出幾個有關司鐸生活、牧靈工作、教會禮儀、公教家庭以及青年的問題,請教宗指示。而教宗並沒有準備稿件地隨即答復他們的問題。 關於司鐸生活,教宗說:“為我們身為司鐸的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是謙虛地承認我們的有限,承認我們必須把大量的工作留給上主來做,因為到了最後畢竟還是要由他來領導他的教會。我們只是以自己所獲得的小小恩典來參與上主的事業,我們只能盡我們自己所能,做那些必要的事,諸如聖事,宣講天主聖言,行愛德”。 關於祈禱和牧靈工作,教宗說:“內在的祈禱生活並不是佔去我們牧靈工作的時間,因為祈禱事實上也是牧靈工作的一部分,我們也為別人祈禱,為那些不知道如何祈禱的人祈禱,為那些願意祈禱,卻找不出時間祈禱的人祈禱。我們經常留意這種與天主的對話,保持這種內心與天主的交往,這也是牧靈工作”。 接著,教宗談到教會是曲折、艱困旅途的成果,但是教會永遠存在生活著,教宗說:“自然地,我們都懷有希望:教會是生活的。我們的教會有兩千年的歷史,它受過許多苦難,也有過許多失敗的經驗,而且不斷有很多危機,可是從另一方面看,我們都生活著。教會到底是復活起來,它充滿青春活力。在中世紀宗教改革時代,天主教看來真的是差不多壽終正寢了;再看看後來的啟蒙時代出現了什麼?當時的教會更新自己,結果教會的信德比外界任何熙熙攘攘的思想主義潮流更為堅強有力。再看看上個世紀,希特勒還以為他能夠以各種方法和工具徹底消滅天主教。同樣的,馬克思主義的洪流曾經確信自己是科學的世界,擁有科學的世界觀,為人類開啟未來的大門。豈料教會比它更為堅強”。 關於教會禮儀生活,教宗建議神父們說:“舉行各項禮儀時,要使堂區的教友感覺到他們與主持禮儀的神父實實在在共融在一起,而且要非常留意舉行禮儀的藝術。我以為在禮儀中,教友們會感覺到我們是否真正在與天主以及和他們交談。教友們會發現我們到底是否和他們一起在共融中祈禱,是否與天主的子女們共融著,或者我們只在做表面的工作而已。因此,舉行禮儀的真正藝術基本要點就是:我們嘴裡所說所念的,應該和心裡所想的和諧一致”。 關於家庭和婚姻,教宗說:“必須幫助家庭本著耐心善度他們的危機和痛苦的時刻,因為正是婚姻生活中的困難給人敞開新的希望。這是在西班牙巴倫西亞舉行的世界家庭大會的見證。今天的家庭,一發現夫妻個性原來不同,難以終生彼此忍受,便陷入危機,而且說:我們分離吧!可是我們正是從巴倫西亞世界家庭大會的見證中瞭解到,當家庭陷入危機的時候,當夫妻感到彼此再也無法忍受的時候,新希望的門就敞開了,他們進入新的愛情的美妙境界中。我覺得單是和諧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它似乎缺少了什麼,是有缺陷的。真正的美也需要有對立,有不一致,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光亮和陰暗相輔相成,葡萄要成熟,不只需要陽光,也需要陰雨,不只需要白天,也需要夜晚。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應該學習需要痛苦,需要危機,學習忍受這一切。只有這樣,生命才會變得豐富。耶穌的五傷為我是很好的啟發和標誌,他的五傷是痛苦和死亡的殘酷的表現,但現在卻是耶穌凱旋勝利之美和他對我們的愛的印記”。 關於青年,教宗說:“神父們要能夠與青年們相會,必須推動超越出本堂區範圍的牧靈工作。不能讓青年們泡在迪斯可舞廳,但要使他們加入祈禱團體,聆聽天主聖言,從事志工活動,好使青年們保存在心中的那股熱火,在受到基督的愛的啟發後,能在幫助他人的行為中燃燒起來”。 教會與社會 越南5萬朝聖者參加性靈地區聖母朝聖地興建工程奠基大典 豎立在山丘上已經有47年的法蒂瑪聖母態像,高3公尺, 已去世的前芽莊的主教皮蓋主教于1959年12月8日,始胎無原罪聖母占禮祝聖了這座態像。據天亞社的消息說,這座聖母態像在1964年到1975年越戰期間一直被忽略,當1980年10月被3名學生發現時,態像已經破損,後於1991年進行了整修。直到1999年這座法蒂瑪聖母態像才因3名學生聲稱看見聖母顯現而廣為人知,從此,前來朝聖的人絡繹不絕。 墨西哥天主教主教強調真正的民主文化可以促進人的尊嚴和權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東南歐各國加強控制販賣兒童罪行 答:報告發出強列的警告,指出有關方面對販賣兒童問題的關注不夠,尤其是缺乏預防這個弊端的政策。我們估計,每年全世界至少有1百50萬名兒童陷入人口販子手中。至於東南歐地區,我們知道,這裡是向義大利、德國、奧地利和其他國家輸出兒童的主要來源。然而,這些國家大部分不能提供這方面的確切資料。 問:兒童被賣到西歐國家後如何受到剝削? 問:販賣兒童的經常是他們的親人………… 世界24小時 昨天8月31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以色列駐守在黎巴嫩的軍隊該當在10天內開始撤走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以色列軍隊將撤離巴勒斯坦地區並且準備離開黎巴嫩。昨天31日上午,以色列士兵開始撤離加沙走廊,他們被派到那裡為尋找巴勒斯坦武裝的隧道和埋藏的爆炸物。不過,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行動還繼續著:在約旦河西岸納布盧斯的行動中阿卡薩殉道旅的一名軍事負責人被擊斃。在黎巴嫩,人們迫切等待著聯合國調停部隊的增援部隊的來到,這支部隊負責監督以色列和真主党遊擊隊之間的停火。10天之內,以色列駐守在黎巴嫩的軍隊該當開始撤走。本台記者作了以下的報導: 歐洲聯盟外交和安全工作的高級代表索拉納接受共和報訪問時強調歐洲國家在黎巴嫩使命上的責任。他說:“沒有聯合國部隊就不會有和平,沒有歐洲就不會有聯合國部隊。”他又說:“歐洲人組成這支部隊的骨幹。”“我們為所能得到的一切而自豪。”除了提供軍事保障來支持和保障和平外,國際社會也動員起來提供援助和推動在黎巴嫩的重建。 (梵蒂岡電臺訊)為黎巴嫩提供援助的國家昨天31日上午在斯德哥爾摩本著上述意向召開會議,這項會議由瑞典發起,在籌畫方面得到聯合國的合作。50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的目標是要籌集5億美元,這筆數目是黎巴嫩政府為國家重建提出的。歐洲委員會已經宣佈提供4千2百萬,再加上單獨國家提供的款項。關於斯德哥爾摩會議,瑞典外交部副部長薩奇接受本台訪問說: 答:黎巴嫩政府和聯合國估算了該當在今後4個月修補的損失所需要的開銷。我們希望許多國家願意為幫助黎巴嫩政府重建他們的國家。 問:哪些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哪些部門最需要重建? 問:您認為大國最終能為捐給黎巴嫩所需要的基金達成協定嗎? (梵蒂岡電臺訊)伊朗的核問題進入熱烈階段:聯合國為伊朗提出的最後通牒於昨天31日到期,但伊斯蘭共和國繼續強調不停止提煉濃縮鈾的進程。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說他的國家不後退一公分,即使面臨“入侵”的可能性。歐洲聯盟決定不中斷同伊朗的對話,即使在最後通牒到期後也只運用官方管道。伊朗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出口國,堅稱發展核技術是出於平民目標,非軍事用途。國際社會則認為,伊朗的核計畫能夠用於造核武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