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1-09-2006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牧靈訪問德國巴伐利亞 教宗牧靈訪問巴伐利亞:慕尼黑舉行首台彌撒,25萬人參禮,發表精闢入裡講道 這天慕尼黑天氣晴朗,清爽得很,偶爾有幾朵白雲飄過這塊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空。彌撒祭台建得非常寬敞雄偉,顏色以白色和灰色為主調,就像一般為教宗使用的傢俱所用的顏色一樣,但是整個祭壇線條非常簡單樸實,非常具有日爾曼民族的特徵。祭台後面懸掛著一支第九世紀、據說是世界至今保存得最完善的最古老大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是教宗的座椅,座椅兩邊各有三棵高約四公尺的柏樹。整座祭壇四方只擺著幾藍黃白相間的花籃,那是梵蒂岡國旗的顏色。 德國教會在禮儀上的講究是不在話下的,他們的聖樂更是世界各國難有出其右者。的確,在祭壇旁邊另設有一個寬敞的臺面,那組一百多人的聖歌團和樂團就在那裡帶領全場、包括德國總統科勒伉儷和巴伐利亞邦主席施托伊貝爾伉儷在內、將近三十萬信友高唱許多首既莊嚴隆重又優美的聖歌,其中好幾首是國人信友都很熟悉的。歌詠團的音質排列從兒童、少年、青年和成年依次而上,各種音色配合得天衣無縫,真是動聽! 和教宗共祭的有慕尼黑的總主教維特爾樞機、德國主教團主席萊曼樞機、聖座即將卸任的國務卿索達諾樞機等數十位樞機主教、總主教和主教,包括幾位天主教東方禮的主教。台下也有許多位東正教的主教和誓反教各宗派的領導人。 彌撒中,教宗講了一篇令人讚歎的講道。我們都知道本篤十六世教宗是一位大神學家,大思想家,但是從他的講道,我們更發現他是一位非同小可的牧靈專家,每次聽他講道都有如獲至寶的感受,而且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今年8月五日教宗接受本梵蒂岡電臺和德國幾家重要廣播電視臺專訪時,談到他訪問德國時將帶給德國人民什麼訊息,他說他沒有準備特別要講什麼論題,只不過根據當天教會禮儀的內容說些有關信仰生活的話而已。這話聽來平淡無奇,似乎不會有什麼出人意表的驚奇。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牧人靈魂的工作,以當天的天主聖言來教導信友如何生活。做好這點這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相當的思維反省和生活體驗才能勝任。教宗叫人驚訝的就是他在這方面深入淺出的功夫。 教宗在慕尼黑這台彌撒的講道正是如此地叫人五體投地。他的講道是根據當天9月10日星期天常年期第23主日彌撒的三篇讀經發揮的。他開始便說:“今天彌撒三篇讀經發揮了雙重的主題,而實際上它們的主題只有一個。三篇讀經都談到天主是一切事實的中心,也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中心。依撒意亞先知說‘看,你們的天主’;雅各伯書信和福音也各以自己的方式談同樣的事情。這幾篇讀經都在引領我們走向天主,帶領我們走上正途。然而,讀經關於天主的主題卻與社會事物有密切的關係”。 這裡我們立刻看到教宗把聖經的教訓引用到牧靈的實際生活中去。他說:“我們彼此負有責任,我們的責任是要使正義和愛在世界上佔優勢。今天第二篇讀經雅各伯書信對此有非常的講述。他向一個已經開始有點兒驕傲的地方教會團體講話,因為那個團體裡面有些人生活富裕,身份不凡,於是有減少關心貧苦人士的危險。…愛別人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關心正義的事,這是信德和愛德的試金石。雅各伯稱關心正義是屬於君王的法律,君王的法律是耶穌喜歡用的子句,那是強調天主的王權。這裡並不是在指世界上要出現的任何王國,而是指天主必須成為我們生活和行為的決定性力量。這就是我們頌念天主經時所呼求的願天主的國來臨的意思”。 教宗表示:“我們在祈禱中所祈求的,並不是連我們都不想體驗的遙不可及的事,相反地,我們所祈求的是讓天主的聖意來決定我們的意願,好讓天主藉此來統治世界。所以,讓我們祈禱,使正義和愛成為決定世界秩序的力量。這種祈禱的首要對象當然是天主,卻會震撼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天主的聖意來思考和生活,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平等的,都將是自由的,於是友愛自然而然便產生”。 教宗談到彌撒馬爾谷福音所記載的耶穌醫治一個既聾又啞的人的奇跡,他說:“在這篇福音中,我們又看到同一個主體的兩面:耶穌為那些受苦的、被排拒在社會邊緣的人服務。他醫治他們的疾病,使他們得以回到社會正常的生活中,與他人平等,享受有愛情。這樣的事當然和我們每個人有關,他給我們指出行為的方向。可是整個事件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所謂的聾子,不僅存在著使人脫離社會生活的肉體生理上的耳聾,也存在著心靈上面對天主的聽覺的衰弱,今天這種疾病的患者更多。由於有太多不同的聲音頻道佔據了我們的耳朵,因此我們再也聽不到天主的聲音。凡是有關於天主的話,我們總覺得那是科學時代以前的話,不再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就因為我們對天主的聽覺衰弱,甚至耳聾,所以我們失落了與天主交談的能力。就這樣,我們便缺乏了重要的領悟能力,我們內在的感應能力已經陷入熄滅的危險,它和外界事物的關係幅度被大大地限制了。於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視野便陷入危險之中”。 教宗告訴他的德國同胞們,他接見世界各國主教們的時候,特別是非洲和亞洲的主教們都請他代為向德國天主教會致謝,因為德國教會對貧弱國家的幫助實在太多了,人人都稱讚德國天主教的慷慨大方,只要哪里有需要,德國教會便立刻伸出援助的手。最近波羅的海國家的主教們還特別感謝德國教會幫助他們重建了共產黨數十年統治時代瀕臨倒塌的許多聖堂。說到這裡,教宗特別提到一個深深令他反省的問題,他說:“偶爾會有非洲主教告訴我,當他們向德國提出社會福利計畫時,德國方面立刻敞開大門,可是當他們提出傳教計畫時,問題便受到保留。從這裡可以看到存在著某種觀念,這些觀念認為凡是屬於社會工作計畫的,都是最緊急的,至於和天主或是和天主教有關的事,則都是次要的事。然而,非洲主教們認為最迫切的事還是傳播福音,耶穌基督的天主必須受到認識,得到相信,受到愛戴,必須使人皈依。只有這樣,社會才會進步,國家內部才會走上修和的道路,愛滋病才會受到根本正面的醫治”。 教宗強調:“事實上,社會事務和福音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只給某些地方的人民帶來知識、技術和工具,我們帶去的實在太少了,因為暴力會很快地突然出現,而毀滅和殺人的能力將成為奪取權力的能力,權力本來是要為人服務,給人帶來益處的,卻永遠無法如此實現。就這樣,國家社會修和的理想、追求正義和友愛的努力、都將漸漸遠離”。 教宗指出:“非洲和亞洲人民欽佩我們的科技,卻對我們完全排除天主的理性感到驚愕。…他們不認為基督信仰對他們是威脅,而是對天主的輕視和認為嘲笑神聖的事物乃是人的自由這種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才是對他們的威脅。…我們所迫切需要的寬容是敬畏天主,尊敬別人視為神聖的事物。為能尊敬他人認為聖神的事,我們必須重新學習敬畏天主。在西方,只有當人們重新信仰天主,讓天主重新臨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才能重新獲得這種尊敬聖神事物的意識”。 教宗說:聖克爾比尼亞諾的熊鼓勵他不斷懷著喜樂與信心來履行他的職務 教宗向他的同鄉們發表的講話與原來的講稿略有不同,這樣的修改,令他的談話猶如與相識很久的老朋友聊天一樣更加熟絡、親切。他的話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特別是當他把自己比作聖克爾比尼亞諾的熊時,掌聲更是響徹雲霄。據當地的傳統說法,聖克爾比尼亞諾曾用一隻熊來背他的包袱到羅馬。教宗說,當聖人到達羅馬後,把熊放走了。而“主人”對他則有不同的決定。教宗說,熊鼓勵他不斷懷著喜悅與信心來履行他的職務。1982年他來到聖母瑪利亞廣場向教區告別時,曾將巴伐利亞託付給聖母護佑,現在,他又來到這裡祈禱,再次把這個地區託付給聖母。教宗說,他的一生都有聖母的護佑。由於聖母,他得以擔任慕尼黑•弗賴辛的總主教、得以被召到羅馬擔任聖座教義部部長,現在又以伯多祿繼承人的身份重新來到這裡。在聖母瑪利亞廣場的聚會活動結束時,歌詠團唱出一首民間的搖籃曲,陪伴教宗離開廣場。歌詞說:“你知道天上星星有多少?只有天主數得出;你知道天上星星有多少?只有天主才知曉。” 教宗和德國領導人士談德國和國際大事 事後,總統科勒說,他和教宗主要談了與伊斯蘭的對話。總統說,應該從德國向世界上的伊斯蘭教做出表示,告訴他們,德國渴望與大家和睦共處。總統和教宗也談了人們對宗教和對尋找生命意義的渴望。總統說,教宗問說,德國教會在這方面是否做了足夠的努力。 總理默克爾在教宗接見後則說,她和教宗談的課題中以德國的現況和大公合一為主,談得特別多的是與東正教的關係。總理與教宗也談了歐洲的狀況。默克爾總理許下將來德國擔任歐盟的輪值主席國時,要特別重視在德國和整個歐洲的基督信仰價值。她隨後指出,教宗對德國的情況很清楚,他也知道福音和他的話所面對的是一個已經俗化了的國家。 教宗在王宮內進行私人拜會和接見活動時,王宮外站滿了大量的人群久久不散,似乎沒有人捨得離開。 教宗出外訪問的第一天中,也有另一件值得報導的事,就是,教宗在飛機上與記者們的談話。教宗向記者們說:“我認為德國的天主教信仰並沒有疲憊的感覺。”當記者問教宗是否還會回德國訪問時,教宗回答說:“我已經是個老人,不知道天主還會給我多少時間。”“如果我再回來,一定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會將之看作是天主賞賜的禮物。” 梵蒂岡電臺台長隆巴迪神父談教宗在慕尼黑發表的訊息 答:今天發表的訊息,我認為很清楚,不僅向巴伐利亞發出,也向德國全國發出,顯然也向我們大家發出。當然,這是個從當天的福音中取得靈感的訊息,今天的福音說到一個被耶穌治好的又聾又啞的人,這篇訊息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慢慢地也成了聾子,聽不到他在今天的世界發出的聲音。這個我們應邀在似乎走向世俗化的社會中重新聆聽和重新認識的天主,不是隨隨便便的天主,而是愛的天主。在這篇訊息中我們有教宗訓導的兩個大因素:信德和天主是愛的優先地位,因為天主的面貌是愛本身。所有一切,即使是基督徒的義務自然也來自我們的同一信德和愛的行為,因此也表現在以關注不幸運的人來面對我們的社會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相信天主,相信,天主直到死亡,在十字架上說的話先給我們立了愛的榜樣。 問:巴伐利亞人民對教宗的歡迎真是很熱情。 問:教宗這第一階段的旅行哪些事令您感觸最深? 舊厄廷的本堂神父談教宗在這個朝聖地的訪問 答:從靈性意義說,童貞瑪利亞是巴伐利亞的母皇。在巴伐利亞的歷史中她一向是我們的參照點。戰爭的年代,老百姓,也有大人物和巴伐利亞的國王都來到舊厄廷尋找安慰。在舊厄廷這裡尋找瑪利亞和找到她的人的經驗非常強烈,他們在這裡也找到聖子,吾主耶穌基督,通過他,找到生命的意義。 問:年輕的若瑟•拉青格,自幼年起常來舊厄廷的聖母朝聖地? 問:現在他又回到了舊厄廷… 問:在朝聖地廣場舉行的彌撒聖祭將有3萬多人參加,包括歐洲各聖母朝聖地的代表團… 問:5000名殘疾人士也參加彌撒,有些也到你們的聖菲利普和聖雅各伯教堂來… 問:下午,教宗要同修會人士和修生在聖亞納大殿會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