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12-02-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天亞社、信仰通訊社、香港公教報、亞洲新聞通訊社:

--泰國神職人員往越南朝聖及探訪教會,加深彼此瞭解
--中國廣州教區的主教座堂修復完畢於2月8日舉行了複堂典禮,參禮的教友超過1千人
--牧靈人員配合醫護專業醫院開展紓緩治療服務
--菲律賓主教支持維護生命的候選人
--印度教會領袖籲青年學習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爭取公義精神
二零零七年三月份生活聖言
********


泰國神職人員往越南朝聖及探訪教會,加深彼此瞭解
   【天亞社越南順化訊】泰國多位主教及神父最近到越南朝聖,並探訪越南教會,增進這兩個有歷史淵源的教會彼此瞭解。

   越南順化總教區阮如彩(Nguyen Nhu The)總主教表示,泰國主教及神父一月廿三至廿六日到訪,「給了我們機會,感受泰、越兩教會之間的深切共融」。順化位於首都河內以南六百六十公里。

   泰國他雷暨農勝總教區考寧.山蒂戍尼蘭(Chamniern Santisukniran)總主教、呵叻教區已退休的帕堯.瑪尼薩(Phayao Manisap)主教,以及六十六位泰國神父,與順化總教區的教友會面。同時,他們前往越南的羅雲聖母朝聖地祈禱,及到訪其他宗教地方。

   羅雲位於中部順化以北約六十公里。越南教友相信聖母曾于一七九八年在當地顯現,以安慰受迫害的天主教徒。在一九六一年,越南主教團宣佈它為全國聖母朝聖地。

   阮總主教在總教區牧民中心歡迎來自泰國的神職人員時,提及很多泰國神職人員及修會成員都是越南教友的後裔,他們在十八及十九世紀為躲避阮氏皇朝的迫害而逃到泰國。他續說,這些難民獲得泰國人民的善待及鼓勵。

   阮總主教說,泰國他雷暨農勝總教區副主教三蘭.翁沙嚴(Samran Vongsangiem)神父,是泰越神職人員聯繫的活見證,他是順化總教區阮文福(Nguyen Van Phuc)神父的親戚。

   考甯總主教感謝在越南期間,不但在聖母朝聖地,還在與本地神父及修會會士共祭彌撒的每個地方,都受到神職及教友的款待。

   他表示:「真奇妙!聖母臨在於困苦的人群中。」他又說,泰國教會一直「為你們禱告,祈求你們在忍受許多迫害及戰爭痛苦時,仍時刻忠於天主教信仰」。他指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是基督的肢體。」

   泰國的巴實.科達刁(Prasit Khruatakaew)神父向天亞社說,其母一九四零年在越南出生,共產黨於五四年統治北越後,外祖父母就逃往老撾,繼而來到泰國。他說:「我很高興回到母親的家鄉。」他曾經與堂區教友到訪羅雲聖母朝聖地。

   到訪的泰國神職人員在總教區牧民中心,獲得順化總主教、神職人員、修會會士及約千名教友的歡迎。考甯總主教送贈東道主一個放了七名泰國殉道者遺髑的盒子,以及一本介紹泰國教會與教廷關係的書籍。阮總主教則回贈兩尊羅雲聖母像。

   歡迎儀式也包括本地教友的文藝表演,他們跳舞、唱聖歌及演奏傳統樂器。泰國神父則以泰語唱了兩首歌,並以越南語簡單說了祝福語,在場人士報以熱烈掌聲。

   考甯總主教帶領與會者為本地教會及基督徒合一祈禱。在羅雲聖母像前,全體一起以拉丁文詠唱《母后萬福》。其後,雙方合照,彼此的談話夾雜英語、法語及一些越南語。

   在接待會上,阮文宣(Nguyen Van Tuyen)神父介紹本地教會的歷史。他說,順化總教區是越南教會「信仰傳承」的寶庫,因為很多教友在此地為信仰殉道。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越南封建當局對天主教徒及西方傳教士展開大屠殺,經常懷疑他們跟法國合作,與其他殖民勢力爭奪在該區的勢力。除了受到迫害,天主教徒亦忍受傳染病、饑荒、水災及旱災的打擊。

  

中國廣州教區的主教座堂修復完畢於2月8日舉行了複堂典禮,參禮的教友超過1千人
(天亞社中國廣州訊)中國大陸最大的石結構哥德式天主教堂——廣東省廣州教區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經過兩年全面維修後正式重開。

  主教座堂位於廣州市中心,由於其牆壁及柱子均由花崗岩石建成,所以又稱為「石室教堂」。它由法國傳教士興建,據說其設計是仿照巴黎聖母院,歷時廿五年於一八八八年竣工,其獨特之處是教堂正面建有約六十米高的雙尖塔。

   這座逾百年歷史的教堂進行第三次大規模修葺,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中旬動工,工程包括更換屋頂、安裝鑲嵌彩繪玻璃窗、清洗修理花崗石牆、在雙塔樓重新安裝機械鍾和銅鍾,又改善教堂內的照明及音響設備、添置新椅子,以及整修教堂外的院子和圍牆等。前兩次大型維修是於一九二零年代及八零年代進行。

   廣州教區甘俊邱神父對天亞社說,在正式複堂儀式舉行前,教堂已於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起,恢復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及韓語的主日及平日彌撒。在維修期間,主教座堂旁邊搭建了一所七百平方米的臨時教堂來舉行彌撒。

牧靈人員配合醫護專業醫院開展紓緩治療服務
(香港公教報訊)教宗在本年「世界病人日」文告中,呼籲社會推廣紓緩治療。事實上,本地教會的牧靈工作者和義工,亦有跟醫護人員合作,關顧終臨病人身心靈的需要。

沈茂光醫生是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醫療之友」成員,該團體為末期病人提供身心靈照顧。沈醫生稱,教會團體和醫護人員在紓緩治療上有不少合作空間:「病人面對死亡,會反思生命的意義,往往會觸及宗教層面。」他指出,信仰支援臨終病人,幫助他們有尊嚴地度過餘下日子。

沈茂光現職葛量洪醫院顧問醫生及紓緩醫學部主管,他亦是香港紓緩醫學學會委員。「醫生和護士以外,紓緩治療亦需要天主教牧靈工作者、職業治療師及義工參與。」這位天主教徒醫生對本報說:「不少人會感到患病後變得沒尊嚴,當中更有人寧願選擇死亡。紓緩治療正好協助這些病人面對病苦,讓他們有尊嚴地離世。」

沈醫生稱,紓緩治療病房病人,一般經由腫瘤科醫生、相關醫護人員轉介,也有自行來求診的。「我服務過一位八十多歲的婆婆,求診時她處於肺癌末期,受氣促困擾。她跟女兒關係不好。我們安排社工會晤她,讓她思考自己跟女兒的關係。最後,那婆婆跟女兒的關係改善了,放下了心頭大石;經醫護人員治療後,她氣促的困擾也紓緩了。」他說,社會對紓緩治療需求大,需要更多接受過紓緩醫學專科訓練的醫生。

在黃大仙醫院牧靈部服務的郭雅蓮修女說,信仰有助病人面對治療期間的恐懼。郭雅蓮修女一月十日說:「醫院為保護私隱,不會貿然給牧靈人員知道哪些病人是信徒。這有賴醫護人員在病人同意下作出轉介。」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在多間醫院設有牧靈部,照顧病人心靈需要,該會二月十一日(本主日)安排醫院牧靈工作者,前往全港約三十個堂區,介紹牧靈部工作。


菲律賓主教支持維護生命的候選人
(亞洲新聞通訊社馬尼拉訊)菲律賓天主教會主教一致決定,在五月十四日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將支持關注維護生命與家庭問題、提出抵制“家庭計畫政策”及離婚方案的候選人。

主教們與“菲律賓捍衛生命”團體聯合簽署了《生命協定》。旨在進一步推動政治選舉候選人努力關注尊重人類生命、尊重家庭的問題。並保證,將支持此類候選人。

菲律賓主教團家庭與生命委員會主席安尼切托蒙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協議,不斷鼓勵參議院和地方候選人在各自的選區努力開展促進及維護家庭的計畫”。

主教抱怨說“政府沒有具體的促進家庭自然安置方案”。並強調,“政客們過於關注人工方法,而且不顧天主教會和天主教徒的反對。應該努力推廣捍衛家庭的觀念”。

最後,總主教表示,應該“充分明確對無視此類問題的候選人的反對”。但同時指出,“這樣做,並不是出於政治目的。僅僅因為,再好的候選人,如果無視生命,也就會無視一切”。

主教的觀點代表了菲律賓主教團的立場。在剛剛結束的主教團年度大會上,主教團給予其成員選擇候選人的完全自由。

此外,安尼切托總主教還表示,主教團副主席萊德斯馬蒙席已經表明“反對來自政治世家的候選人”。克魯茲蒙席明確指出,“支持公開抵制賭博行為的候選人。”


印度教會領袖籲青年學習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爭取公義精神
   【天亞社新德里訊】在紀念印度聖雄甘地(Gandhi)非暴力爭取公義的百年活動期間,教會及其他人士重申甘地的哲理和價值觀。

   十九世紀末,本身是律師的甘地到南非,協助當地的印度人爭取人權。一九一五年,甘地返回印度,以非暴力方式對抗英國殖民統治,最終於一九四七年成功爭取印度獨立。今年是紀念他因和平抗爭而被南非政府拘捕的一百周年。

   甘地的非暴力爭取公民權受到國際關注,更為美國六十年代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所追隨。

   一月卅日,印度政府在首都新德里舉辦了兩日會議,以甘地二十世紀的哲理「和平、非暴力與自強」為主題,並紀念他逝世五十九周年。

   與會者除了約千名印度人,還有八十八個國家共三百名代表。曾是反種族隔離政策的活躍分子兼甘地追隨者的德斯蒙德.杜圖(Desmond Tutu)大主教,便是其中一位。

   這位南非聖公會大主教說道:「世人何時會懂得寬恕、協商、妥協和仁愛才是最能解決紛爭的方法?」他說,人們尊崇的不是好戰之士,而是甘地、馬丁路德.金及其他愛好和平者。

   他獲印度總統阿卜杜拉.卡拉姆(Abdul Kalam)頒授甘地和平獎。此獎項於一九九五年由印度政府設立,目的是表揚和平地為人類謀福祉的人士。

   這位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曾在種族隔離政策下,致力調解受壓迫的南非土著和歐洲移民後裔間的仇恨。

   教會人士說,甘地在百年前提倡的哲理仍適用於今日世界。印度天主教主教團會議成員姆.德.多默(M.D. Thomas)神父認為,甘地的和平關懷呼籲早已影響人的生命。

   這位主教團合一暨宗教交談委員會秘書告訴天亞社:「甘地的價值觀,與物質主義、市場主導的世界息息相關。」這位聖多默修院的神父說,現代的青年可能認為甘地親手編織的衣服不夠時尚而不穿,但這不等同他的價值觀已被侵蝕。

   主教團青年委員會秘書阿爾文.德索薩(Alwyn D'Souza)神父告訴天亞社,甘地的教誨與現今社會更為密切,「青年除了要學習和平爭取公義外,亦應仿效其高尚情操」。

二零零七年三月份生活聖言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詠126:5)

本月的生活聖言取自一篇聖詠,它歌頌天主果斷而又強有力的援助,因為祂使被俘虜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重獲自由。在歷史的過程中,每當天主看見祂的子民受到迫害,感到灰心喪志,或受到邪惡的誘惑時,祂總是不間斷地施以援手。

其實,這句聖言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寫照,並可以採用一個鮮明的形像刻劃出來:一方面,我們好像一位農夫,他戰戰兢兢地把種子埋在地裡,感到前景迷茫,心裡卻不免憂慮:這將會是一個好季節嗎?稻穗會生長起來嗎?另一方面,我們也憧憬著豐收的歡樂和期待已久的收成。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盧嘉勒曾這樣寫:「每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生活時,往往會想像一切將會是和諧協調的,就如我們所計劃的日子那樣,一天要比一天更美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把讀書、休息、與家人相處、聚會、約會、運動和消遣的時間,全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順利進行……。人總希望一切都從心所慾,卻不願接受別的安排。

但事實證明,我們的「聖善旅程」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天主願意它與別不同。天主會親手把那些合乎祂旨意,或祂所允許的因素引進我們的計劃中,好使我們的存在能夠獲得真正的意義,並最終達致我們受造(生存?)的目的。這些因素包括肉體和心靈所受的煎熬、疾病,以及數之不盡的痛苦,使人聯想到死亡多於生命。

為甚麼?難道天主喜歡死亡?不,事實正好相反,天主喜愛生命,祂喜愛圓滿的生命,一個非我們所能想像,超乎我們人性認為美好、正面及和平的生活。」1

我們在這裡看到農夫的形像,他播下的那一粒種子,必須經歷死亡,這標誌著我們也必須經歷勞苦與艱辛;另一個是收割者的形象,他把那從死去的種子生長出來的麥粒收割起來:「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盧嘉勒說:「天主願意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某種死亡,有時甚至乎不同形式的死亡,為使我們能結果實,去建立那配得上祂的功業,而不只是普通人平凡的工作成果。為祂來說,這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要活出一份豐饒、圓滿、結實纍纍的生命,把天主的本質反映出來。」(「天鄉旅程」第84頁)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我們該怎樣實踐本月的生活聖言呢?盧嘉勒引導我們去生活天主的聖言時,已建議了我們怎樣做:「我們必須對或大或小的痛苦給予正確的價值,重視它們……尤其重視因愛近人而需要作出的艱辛和犧牲,給予肯定的評價,因為這是我們特有的使命。」(「天鄉旅程」第101頁)生命是由痛苦孕育出來的!

即使未能看見努力的成果,我們也不應放棄,因為我們已清楚了解到:「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若4:37)今天我們悉心教育子女,可知道他們的將來會是怎麼樣?誰會注意到我在社會和政界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呢?「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迦6:9)收成必定會來,或遲或早,也許在別處,但始終會來到。

那置在我們人生旅途面前的是一份希望,一個必然的事實,一個明確的目標。有時候,困難、考驗和逆境會使我們感到筋疲力盡,但它們卻是我們通往天福和喜樂的必經之途。

盧嘉勒說:「讓我們勇往直前,穿越痛苦,繼續前行。我們不要在困境、悲傷、疾病、考驗前停下來。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必將來臨的收成。」(「天鄉旅程」第84頁)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

白詩雅是一位芳齡二十二歲的巴拉圭見習律師,曾有一段日子擔任部門主管的助手。她回憶說:「我從開始便努力善盡己職,跟同事們建立良好的關係,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被重視。」

可是很多時,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原則,需要抗潮而行,並且要付出重大的代價。她和我們分享說:「在我的部門有一位享有特權的重要人物,但我發覺他的行為明顯是不誠實的,我覺得有責任告訴他不對的地方。」

由於詩雅按照自己的信念來處事,因而失掉了工作。她說:「我為這事感到非常難過,但同時內心卻十分平安,因為我知道我做了正確的事。」她沒有沮喪,因為她清楚知道她有一位無所不能和無限地愛著她的天父。

在巴拉圭當時的經濟及就業情況來看,這似乎是沒可能的事,但就在詩雅失去工作的當天晚上,她同時獲得兩份可供她選擇的工作。她的新工作比原來的工作待遇還要好,而且與她選讀的科目有更直接的關係。

查迪神父及霍嘉娜撰寫

最近盧嘉勒女士不斷的強調聖言的主要價值,因為它對個人的生活極之重要,並能照亮世界。從去年十二月起,她委派了其中兩位最親密的合作者:查迪神父(Fabio Ciardi),他是羅馬“Claretianum Institute”及宗座慈幼大學的神學教授,以及霍嘉娜女士(Gabriella Fallacara),她是普世博愛運動促進基督徒合一國際秘書處“Centro Uno”的負責人,來幫助盧嘉勒預備每個月的生活聖言的評語。

1「天鄉旅程」英文版(“Journey to Heaven”)第82-83頁,新城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