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7-08-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天主教亞洲通訊社、高雄善導報、香港公教報:

-中國華北教友在聖母升天節,反省教宗牧函的合一呼籲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香港信徒接受培訓 成為聖地華人導遊
韓國:兒子當上神父,母親仍舊憂心
-警隊提早退休 往泰國教授英語
印度廿多位主教齊學電腦,掌握資訊科技與時並進

中國華北教友在聖母升天節,反省教宗牧函的合一呼籲
   【天亞社中國宣化訊】在今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瞻禮,華北一個教區的教友反省教會合一,並重溫教宗致中國天主教徒的牧函對合一的呼籲。

   聖母升天節是教宗牧函於六月卅日發表後,中國教會慶祝的首個大瞻禮。

   在河北省宣化教區,約千名教友清晨五時便聚集在蔚縣西合營天主堂,參與兩小時的大禮彌撒。蔚縣位於北京以西一百六十公里。

   主任司鐸夏紹武神父在講道中說:「今天是慶祝我們天上母親的節日,她是照顧我們靈魂的母親。我們也應特別感謝所有母親,她們給予了我們衣食住行及心靈上的照顧。」

   他又說,教宗在牧函中強調教會祇有一個,所有天主子民都應該團結在一起,「在此奉獻給聖母之日,我們無論曾經懷著怎樣的觀點,都應該回到我們這位偉大母親的身邊」。

   在另一台彌撒中,一群宣化教區的青年把牧函作奉獻祭品。他們也拿著自己寫好對中國教會合一的願望,放到聖母台前的火盆裡焚燒,求聖母轉禱。

   這些青年正參加教區為大學生舉辦的培育聚會。為期一周的聚會於八月十六日結束,他們通過學習牧函分享對教會合一的認識,並討論青年在教會中的角色,以及在學習和工作中怎樣實踐信仰。

   參加者陳晨對天亞社說:「今後我要在生活工作中活出基督徒表率,勇敢地承認我是基督徒。」她又說:「以前誰對我不好,我總想著以牙還牙。教宗的信卻告訴我們合一的最好方法是愛與寬恕。」

   為了幫助教友瞭解教宗牧函的內容和意義,夏神父對天亞社說,他的堂區印製了一千份牧函免費分發給教友,並組織教友每日學習分享。

  教區月刊《信仰生活》最近印製了敬禮聖母的紀念特刊,內容結合教宗牧函的精神,把中國教會奉獻給聖母瑪利亞。

   夏神父指出,自牧函公布後,促使一些以前不進聖堂的教友也進了堂,與堂區其他教友共融。他說:「教宗牧函促進了合一,顯示慈母教會的愛和寬恕。」他又指出,和諧社會需要一個團結共融的團體來組成,包括共融合一的教會。

   據瞭解,有些教友認為所有聖堂都屬於政府認可的「公開」教會。

   一位以往從不踏足聖堂的教友高福花告訴天亞社,以前許多神父都說「公開」教會的聖堂不能進,領這裡的聖事是無效的。但她說:「現在教宗在信中說得這麼清楚,如果我們再不聽教宗,那不成了裂教嗎?」

   另一教友趙富說:「以前老主教告訴我們可以進堂,但由於多年來我們都堅持反對進聖堂,礙於面子我們沒有聽從主教。今天教宗叫我們合一,我不能不聽教宗的話。」

   聖母升天瞻禮當天,一些教友在彌撒後仍駐足在聖堂在聖母岩前,特別祈禱敬禮聖母。在一些堂區,更有教友和參加暑期要理班的兒童表演文藝節目。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高雄善導報訊)2007 年全國明愛年會及四旬期愛德運動評議會,於 七月 25 日 至 27 日假新竹教區香山牧靈中心在祈禱聲中揭開序幕,做為期三天的討論。

新竹教區大家長李克勉主教親自歡迎,彌撒中以當日福音「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得見;…」(瑪十三 16 ),祝福在場的明愛同仁。

各教區均有明愛代表出席,以務實的態度來分享一年來的關懷工作,內容豐富深具創意值得鼓勵學習。每人都能擁有一顆基督的慈心,盡力為小弟兄姊妹們服務。

為實踐耶穌生命 【 關懷在台灣之新移民 】 ,大會特別安排到中壢希望職工中心由社工員們分享教會如何為在台灣之外勞及新移民所提供的生活照顧及牧靈服務,我們透過翻譯與中心所臨時接待的三十位外籍勞工們的交談,他們個個都面帶笑容看似喜樂,但都有哀傷的、有心靈飽受創傷的、還有令人鼻酸的…,這給予我們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對這些從遠方來的弟兄姊妹們,我們給予無限的同情與祝福,希望在台灣土地上能給予他們美麗的回憶。

全國明愛會主任黃兆明主教在致詞時表示,明愛會年會不同於其他 NGO 會議,基本上它是一個「愛」的聚會,分享的團體,友愛的精神,慈悲大愛的結合,有規則更有彈性。不變的是「人」的處境及需要,是明愛會的使命,是教會在現世中關愛「貧窮人的發展」!在會議中我們會深深的體驗到彼此間的互助合作,自由大方的經驗分享,謙遜的接受評議,盡心盡力的求改進。主教提醒教會的工作人員應有靈修的生活,隨時試著瞭解天主的工作,因祂的工作脫離不了天地人的關係,時常昇華自己的靈修,使信仰更成長,更能表達我們對天主的愛,在工作中展現出我們是「基督徒」及「使命感」。

年會中特別播放大愛電視台經典專訪國際明愛會、亞洲明愛會、台灣明愛會的專輯(四旬期 VCD ),使我們再次回味教會的社會關懷使命精神和具體實踐!晚禱投影片亦是以明愛會的特質先知性的召叫共勉。

今年四旬期大家的慷慨捐獻經評議完畢補助社福單位計有 32 件。感謝天主!感謝教內的弟兄姐妹們,因為有大家的克苦犧牲奉獻,教會方能實踐 「基督的愛催促著我們」 。

三天的會議後,期許大家靈修生活上更進步,以 「我是基督的人,我是福音的人」 ,做為圓滿結束。明年會更好!感謝新竹教區明愛會及臺北總教區明愛會的協助,感謝中壢希望職工中心全體工作人員。

2008年年會台南召開。

香港信徒接受培訓 成為聖地華人導遊
(香港公教報訊)八名香港信徒經過訓練,成為以色列及梵蒂岡承認的聖地導遊,為前往以色列朝聖的華人信徒服務。

方濟會吳岳清神父七月十三日表示,近年以色列開放中國的旅遊配額,平均每月有一千多名華人前往以色列旅遊,但當地缺乏華人導遊,他說:「在以色列,只有三名導遊能以普通話表達,但沒有人會說廣東話。」

吳岳清神父去年得到以色列政府及梵蒂岡許可,在香港邀請信徒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聖地導遊培訓課程,最後共有八名香港信徒於二○○六年五月,取得以色列方濟會會省所簽發、以色列政府及梵蒂岡承認的聖地導遊牌照,亦是方濟會首次發出聖地導遊的牌照給在俗信徒。此外,梵蒂岡和以色列政府要求信徒成為聖地導遊後,每年最少要帶團一次,以便瞭解當地社區的變化。聖座委託了方濟會管理聖地。

吳神父曾在以色列居住五年,對聖地歷史和文化甚為熟悉,一直在當地擔任領隊和導遊,為華人朝聖者服務。吳表示,八名信徒在以色列逗留一個月,跟隨他學習朝聖和靈修,瞭解以色列聖地的經文;另一方面,為方便與當地的神父及修女溝通,部份學員亦學習義大利文。

吳神父說:「作為聖地導遊,不只學習當地的文化及觀光知識,最重要是認識聖經,解釋記載在聖經上的地方,和靈修的意思。」

「很高興信徒可協助帶領信徒在以色列朝聖,帶團需要不少精力,朝聖團每次最少八日,最多十六日。」吳神父稱,他平均一年五次帶領香港的以色列朝聖團,每團人數四十至五十人,暑假是朝聖團成行的高峰期,增加聖地導遊,可減輕其工作量。吳嶽清表示,這批信徒導遊除服務本地朝聖團外,亦可服務海外的華人信徒。

其中一位聖地導遊是信徒周秀明,他有三次領團前往以色列的經驗。他七月十六日表示,聖地導遊除了要認識聖經外,亦要擔當領隊,安排整個行程,連同團員的食宿及安全也要兼顧,「以色列的入境保安嚴格,領隊須熟悉當地的過關程式,並協助團友辦理入境手續。」周氏解釋,他們需要向香港旅遊業議會申請,獲取海外旅遊領隊牌照,才能夠服務朝聖者。

周秀明曾於二千年以朝聖者身份到訪以色列,直至二○○六年接受吳岳清神父的邀請,到以色列接受培訓,成為聖地導遊。他認為,擔任聖地導遊是一項挑戰:「我由一名旅遊人,變成聖地同行者,以我認識的聖地經驗帶給他人。」

周氏擁有神學及哲學學士資格,對於聖經教理有一定認識,他說:「以前所讀的是聖經概念,在聖地可親身經驗聖經上的記載,不是空泛地體會,是真實的體驗,這對於信仰的幫助很大。

韓國:兒子當上神父,母親仍舊憂心
【天亞社.韓國江華訊】多位韓國神父的母親說,兒子成為神職人員後,依然有許多理由讓她們擔心。

   鄭承益神父的母親朴春子說:「從前我以為兒子當了神父後,就不用再掛心。然而,現在我更加擔心他,常為他祈禱。」

   這位六十七歲的母親告訴天亞社:「堂區教友似乎都很喜歡談論他們的神父,這令我很煩惱。」她續說,況且神父經常接觸到年青貌美的聰明女性。

   鄭神父一九九八年晉鐸,現任仁川教區松峴洞堂主任司鐸。

   七十四歲的趙英熙也說,她兒子方鎬日神父,一如其他神父,為許多抽煙酗酒的教友提供靈修輔導。

   由另外兩子一女供養的趙氏對天亞社說:「為了與那些有惡習的人相處,很多神父也吸煙喝酒。我擔心兒子的健康,經常為此祈禱。」她承認兒子當神父「又再讓我憂心」,但她卻毫無怨言,還說:「我常常感謝天主賞賜我做神父的兒子。」

   方神父九四年晉鐸,現居美國服務當地韓裔教友。

   這兩位母親都是瑪利亞協會成員,該組織四十三名成員都是仁川教區神父的母親。她們近日在江華仁川天主教大學參加避靜。江華位於首爾西北約四十公里。

   避靜於八月十三至十四日舉行,母親們在大學旁邊的甲串殉道者朝聖地參與彌撒。彌撒由瑪利亞協會專職司鐸池成龍(Ji Sung-yong)神父主禮。

   她們聆聽講座,分享感受,參與文娛活動,以及觀看電影《耶穌受難記》(又名《受難曲》)。

   教區聖召主任池神父八月十三日告訴天亞社,協會是母親分享共同感受的途徑。他說,每當神父的母親聽到教友說自己兒子的閒話,例如兒子經常回家,她們就會感到傷心。

   池神父表示,協會也為教區司鐸祈禱,並為他們提供支援。另一好處是能緩解「許多神父對不能照顧家人的內疚感」。除了避靜,協會還每月舉行聚會。

   避靜首天,韓國真福殉道者女修會李永淑修女以「母愛:近似上主之愛」為題演講。

   協會發起人之一的李修女鼓勵成員說,母愛與土壤的性質相似,滋養萬物,孕育新生命。她又讚揚母愛「寬大仁慈,具治療作用」,並認為母愛最接近上主的愛。

   李修女告訴天亞社,瑪利亞協會一九八七年成立,當時有四位神父的母親,而現在約有六十位活躍成員。她表示,此團體與首爾和釜山的同類團體不同,該些團體的成員除了神父的母親,還有其他教友。

   六十六歲的張廣熙對天亞社說:「我祈求天主賜予兒子健康,這是我唯一盼望。我很想念他,但其他人更需要他,所以我為他祈禱,希望他順利完成工作後才回家。」

   她的長子鄭允燮神父零四年獲調派到澳洲服務韓裔教友。

   協會會長朴春子表示,成員大多五十歲左右,有些已屆八十高齡。她們每月舉行聚會,一起唸《玫瑰經》,參與彌撒,分享感受並為教會捐獻。

警隊提早退休 往泰國教授英語
(香港公教報訊) 為回應天主的召叫,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成員劉幗碧放棄警隊職位,開展傳教生涯,前赴泰國傳教。

「我把憂慮交給天主,相信祂會照顧我。」首次擔任傳教士的劉幗碧,八月十六日前往泰國,進行為期三年半的傳教工作。

劉幗碧是聖本篤堂善別小組組員,抵達泰國後,會參與當地宗座外方傳教會的服務;希望在首半年學曉泰文,方便與當地人溝通。

好動的她,不時背上背囊獨自外遊,朋友稱之「神奇女俠」。劉氏父母已先後離世,姊姊亦長居美國,故此,她可專心一意成為傳教士。

劉幗碧七月三十一日對本報說,是母親令她成為天主教徒。劉氏四歲時,與母親及姊姊一同領洗,她說,「父母是知識分子,他們來到香港,生活衝擊很大,母親便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認識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最後皈依了天主。」

劉氏小學及中學就讀由嘉諾撒辦的學校,很欣賞由外地來港的修女那份謙遜、寬恕和平安,「修女對任何人也一視同仁,並時常教導我們,在天主眼中,任何人也是一樣,若自己條件較好,應幫助有需要的人。」由於這樣,她很嚮往傳教士的生活,但卻以為只有修道人才能擔任傳教士。

直到十五年前,在一次信仰活動中,劉幗碧透過傳教士的分享,指出平信徒也可成為傳教士,引發她往外地傳教的念頭。

劉氏認為信仰與公義不能分開,「香港在五、六十年代,未有廉政公署前,社會的貪汙問題嚴重,令社會失去公義。」為此,她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便投身警隊,「宗教信仰使我持守原則,亦影響與我一起的同袍。」她續說:「我做事的原則是公平、公義,和幫助別人,我用生活實踐信仰,遇有不公義的事情一定會出聲。」

劉幗碧一直本著社會公義行事,她選擇到亞洲地區傳教,是因為她看到那些落後的地區,貪汙情況仍然嚴重,希望可以和當地人分享香港的經歷。

劉幗碧服務警隊二十七年,退休前任職高級督察,四年前她申請提前退休,隨即到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修讀神哲學,為傳教鋪路。劉氏認為,傳教士到外地傳教,就像耶穌將福音帶給全世界,「傳信會一向在海外傳教,我希望把信仰得著和喜悅與人分享。」

談及在香港福傳,劉幗碧稱,信徒需要身體力行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來感染別人。她說,平信徒要成為傳教士並不困難,首要條件是用心而行。「傳教士是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的同行者,在生活中分享信仰。」


印度廿多位主教齊學電腦,掌握資訊科技與時並進

   【天亞社印度門格洛爾訊】當上課鐘聲響起時,他們提著書包及手提電腦,魚貫進入課室,當中不乏頭髮斑白及禿頭的長者。這些學生全都是印度的主教,一同來到南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學院,學習電腦知識。

   學校的男女生,都好奇地看著這些「新同學」努力熟習電腦鍵盤;教師則以極之尊敬的態度授課。

   主教團主席、蘭契總教區泰萊斯福爾.托波(Telesphore Toppo)樞機向天亞社說:「我對電腦及互聯網一竅不通。」參加這個電腦科學及互聯網基本課程者,共有廿二位總主教和主教,他是其中之一。

   主教團轄下的社會傳播委員會,八月二十至廿三日在門格洛爾市聖類思學院,舉辦這個「傳媒時代的牧者」課程。工作坊結束後,天主教傳播人員隨即在當地舉行全國會議。該市距新德里以南二千二百九十公里。

   托波樞機在工作坊開幕禮上說,「萬維網」已把世界變為地球村。他說:「身為傳媒時代的牧者,我們在這裡是為了熟悉電腦及互聯網的技巧,為能更有效為教會及印度人民服務。」

   他說,既然連高級法官及國會議員都已學會電腦,「主教又豈可作沈默的旁觀者?」

   他形容資訊科技為人類而言,是「上主的恩賜」。他認為,教會應該充分「利用它」傳播資訊,並教導及啟發民眾。

   樞機希望教會善用「在教育機構、醫護中心及社會發展組織的廣泛網絡,為電子學習、電子管治及電子網絡聯繫,闢出蹊徑,帶領先河並展示方向」。

   門格洛爾教區類思.保祿.德索薩(Aloysius Paul D'Souza)主教歡迎這批「學員」,也強調有必要以熟悉的語言及媒體來傳播資訊。他又說:「電腦知識在帶領教會進入傳媒時代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社會傳播委員會秘書亨利.德索薩(Henry D'Souza)神父向天亞社說,工作坊以「實踐為主」,如果效果良好,委員會會繼續舉辦類似課程。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