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03-09-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天主教亞洲通訊社、臺北教友生活週刊:

-澳門:主教讚揚教宗致中國教友牧函,信眾討論中梵前景
-輔大師生萬里傳愛到蒙古∼外蒙古服務學習體驗之旅

澳門:主教讚揚教宗致中國教友牧函,信眾討論中梵前景

  【天亞社.澳門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六月卅日發表致大陸天主教徒的牧函後,中國中央政府反應溫和,對此澳門教區黎鴻昇主教表示歡迎。

  黎主教八月廿日對天亞社說:「中國政府不反對已是好事,因為牧函談的純屬教會事務。」黎主教與另外四位華人樞機和主教,出席梵蒂岡一月就中國教會問題召開的高層會議。

  他認為,教宗牧函的內容平衡,沒有偏袒中國教會某一方面。

  黎主教在七月廿九日的教區周報《晨曦》撰寫教宗牧函讀後感,他指出:「教宗論天主教會本質作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神學反思之後,在信件的第二部分,他以天主教會元首身分勉勵中國天主教會人士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在教會生活上,按照教會的訓導和傳統去演繹那些神學思維,為基督、為福音作證。」

  澳門教區已印製五千本小冊子,內含牧函的梵蒂岡官方繁體中文版,以及澳門教區翻譯的葡文版。據教區社會傳播中心說,小冊子分發到各堂區供教友免費索取。

  黎主教對天亞社說,香港教區修訂的中文譯本也在澳門流通,他相信有助本地教友更容易明白教宗牧函。他解釋:「梵蒂岡官方中文翻譯不太順暢,部分意思有些牽強,不符合意大利原文的意思。」

  澳門教區各堂區亦就牧函舉辦討論及座談會,其中澳門天主教教友協進會出版的中文周報《澳門觀察報》七月七日於教區青年牧民中心禮堂舉辦「中梵關係的前景」座談會。

  四位專家學者圍繞教宗牧函,探討中梵關係的路向。

  香港教區聖神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林瑞琪在會上說,教宗在信中確認一個合法的政權是應該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教會的合作。

  然而他說,它也提到教會作為一個完整團體,不容許外來勢力干預,包括一些由政府委託的機構。

  他表示:「這封信在外交上也有正面的影響,就是剔除了中國很多錯誤的期望。」他說,教宗關心在中共政權背景下,教會內部在信理上產生的分歧。

  耶穌寶血女修會梁潔芬修女指出,教宗牧函是一份牧靈的文獻,中國的領導人似乎對如何分析它感到惆悵。這位修女學者說,中國政府圍堵一些大陸天主教網站,阻止教友得到牧函,多少可見政府對它不太喜歡。

  她指出,自馬尼拉總教區辛海綿樞機於一九八七年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討論中梵恢復外交關係,廿年來中梵談判都沒有結果。趙紫陽當時在鄧小平領導下出任總書記。

  據梁修女說,「其實放在桌面上祇是一些技術性問題」,包括「公開」和「地下」教會團體的融和;即使教廷駐華大使館將來從台北搬到北京後,地方主教能否自由地見教宗的代表,以及如何在這過程中不會對台灣造成傷害;以至梵蒂岡和北京對任命大陸主教達成共識。她說:「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也談不攏,所以彼此關係僵凍下來。」

  澳門耶穌會院長呂晶器神父對出席者說,有些地下天主教徒仍難以接受政府認可的主教,以及與過去基於歷史原因曾逼害他們的人和好。他說,希望牧函出來以後,大陸教友效法耶穌基督為世人受難而死,接受曾逼害他們的人。

  民主派立法議員吳國昌認為,這封牧函應與教宗的通諭《天主是愛》一起來看,才見到整個中梵關係的原貌。這位天主教徒說,牧函實際上也貫徹著希望用表彰愛德的方式,去疏理中梵關係。

 

輔大師生萬里傳愛到蒙古∼外蒙古服務學習體驗之旅

臺北教友生活週刊最新一期刊登了一篇題名“輔大師生萬里傳愛到蒙古∼外蒙古服務學習體驗之旅”的文章,作者為作者為輔大耶穌會使命室主任。以下是文章的內容:

********

今年暑假,輔大師生「外蒙古服務學習體驗之旅」,緣自亞洲基督宗教、大學院校聯盟的教學策略及黎建球校長的指示,由輔大目前推動服務學習的權責單位耶穌會使命室,於一年前開始與韓國天主教大學聯繫,籌備兩校為亞洲弱勢民眾的「跨文化服務計畫」。其間歷經韓國天主教大學的人事變動、服務計畫的地點及人數多次更改調整、頻繁的電子郵件往來等過程,兩校代表在外蒙古實地勘查後,對服務對象、地點、內容才有了較完整的掌握。過程中較為困難的是,暑期外蒙古機票難求,幾乎每班次都被韓國人坐滿,原訂從韓國仁川轉機到烏蘭巴托之路線,被迫改買由香港、北京轉機到烏蘭巴托之機票,到出發前五天才確定有機票,七月廿七日終於能順利出發,展開為期十三天、萬里傳愛到蒙古的豐盈之旅。
此行的輔大團隊共十七人,韓國天主教大學有六十四人,工作性質分為醫療服務、社會服務。我們有七人加入七個醫療科別、項目,如接待病人,量身高、體重、溫度、視力,驗血、心電圖、超音波、看診、藥局幫忙配藥等。在六天、三個醫療工作場地做行政支援的工作。韓國學校每晚檢討,醫師教授就白天的病例、醫療行為,對醫學系學生進行臨床的教學。韓國天主教大學師生非常認真負責、有愛心、有彈性,他們隨時補位、機動應變的能力,給一起工作的七位台灣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第三小組也有四位男生、一位女生,在結構簡陋的四層樓中,照顧百位街頭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孩童,男生與韓國的三位男生受修女之託,為被遺棄的母女在山上蓋以空心磚為牆壁的小屋,也幫忙釘木片圍成的籬笆,挖最原始的廁所。韓國同學主動負責、幾乎無休息的操勞精神,感動了台灣來的學生。當一週以後,房子蓋好、籬笆圍好、廁所挖好,同學都非常興奮,直說「我會蓋房子了!」當修女告訴同學,他們做的不僅是水泥苦工,是在幫忙人改變生命,使被遺棄的母女有避風雨禦寒之屋,可以放心外出受教育、找工作,同學更體會出服務的深層意義。
烏蘭巴托是蒙古共和國(外蒙古)的首都,蒙古自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一年間,三次宣佈獨立,並於一九二四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蒙古)。從我們台灣的歷史、地理基本知識瞭解,稱「蒙古」時是有內、外蒙古之別的,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未改之前,所謂的外蒙古仍是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現在,台灣與蒙古國之間有互設經濟貿易代表處,有某種關係的互相承認、來往。蒙古國的獨立受到前蘇聯的支持、援助影響很大,蒙古人對蘇俄人仍存有感恩之心。蘇聯解體後,蘇俄勢力衰退,80%的經濟、物資仰賴中國大陸。韓國、美國(烏蘭巴托有美國國際學校)其他歐洲國家,也都以本身政治、經濟利益的考量,在積極擴展、霸佔主要產業與勢力。在當地有句流行話說,蒙古人像「坐在金磚上的乞丐」,形容蒙古雖擁有廣大的礦產、畜牧、觀光等資源,但蒙古人民一般仍無足夠的屋子居住,他們住在城市邊的親人家中,或暫住在蒙古包中,每天必須提水喝;城市無排水系統,道路狀況差,貧富差距大。整個國家要從游牧民族部分轉型為城市定居,從共產集權轉為民主體制,人際關係、社會價值觀等遭到很大的衝擊,均待重新建立。若國家生產毛額、國民所得未提昇,資源又被他國在無形的侵佔,在蒙古國轉型、渴求發展之際,天主教會能做什麼?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能做什麼?
輔仁大學的服務團隊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在不同的場所服務,有個五人小組在蒙古包式的主教座堂服務,服務的對象是國立蒙古大學十四到二十五位不同系別的大學生,工作內容是:(一)每天教做一種中國菜,如點心、麵食、肉類等。(二)建立網路部落格,軟硬體維護教學,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平台,以便持續聯絡。(三)用英文教導中國文化、歌曲及民俗、節慶。這五人小組本以為要做園丁、整地或做其他勞力的事,後來基本上是做了文化交流及教育的工作。在被服務者的眼中,我們是第一批來「服務」的華人團隊。社會上老百姓所接觸到,甚至仇恨的,是許多建築工地上搶了當地蒙古人工作機會的大陸技術工人。我們的社會工作小組,曾被警告在街上不要說中國話(在台灣普遍說的國語),以免被襲擊;街上的中國餐廳也沒有中國字,因三年前餐廳曾被攻擊過。
我們輔仁大學的師生五人是來服務的,在主教座堂的團隊,因有兩位教授、一位資深職員、一位研究所生、一位大學生,在被服務的學生及教會人士的眼中,是個有水準的知識份子小團體。本堂神父曾指著鮑思高會正在蓋的技職學校建築物,半開玩笑地跟我們說:「你們來辦大學吧!這裡好需要有卓越智能、倫理道德的教育。」另一位神父也向我們提及設計、製作衣服、電腦、資訊教育方面的需求。他們對我們的期許很高,常以我們師生為榜樣,向蒙古的教友、特別是對蒙古大學生說:「台灣在四、五十年前並不是富有的,普遍的教育水準也不見得高,台灣是在經濟、教育、政治方面非常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本堂神父勉勵蒙古大學生,要以與我們之互動、交流為學生未來生命的動力,有理想、懷抱改善人民生活的抱負繼續學業。蒙古國是一個新的傳教區,一九九二年才有天主教傳教士進入,先後有聖母聖心男女修會、沙爾德保祿修女會派遣會士,從教育工作、社區營造開始,傳佈基督愛的福音。主教曾在台灣服務廿五年,全教區約五十多位神職及修女。主教座堂的本堂神父是非洲喀麥隆籍,蒙古話流利。當地教會人士非常歡迎我們的師生去服務,希望明年輔大能針對他們的需求做持續性的服務,為蒙古國在轉型過程中,在教學、專業、追求卓越、倫理道德、全人發展方面提供一份心力。
兩國的師生,透過英語的交談,在主動、積極、正面思考的態度及圓滿的合作情況下,完成對蒙古病患一千八百人次的服務。服務及學習,所謂的對話、交談(Communication)、關懷(Concern)、承諾(Commitment),經驗(Experience)、曝光、探索(Exposure)、激勵人心的熱忱(Excitement)(取自香港嶺南大學主辦「第一屆亞太服務|學習研討會」開幕演講詞)等,在全人、博雅教育上的策略功能,再次因兩校、跨系所、為人服務的具體行動中得以實現。藉此,教育部在大力推動服務學習之際,更願努力的實踐服務學習、美好的融滲式教學策略。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