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1- 2000 新聞報導 資料庫
聖座活動
-教宗勉勵第十五屆國際醫療牧靈會議與會人士以倫理道德為醫療工作的準則
各地教聞
-聯合國十一月十六日舉行'國際寬容日'
-天主教國際明愛會祕書長鄧肯•麥克拉倫訪問北朝鮮
-將近三百位主教參予了美國天主教舉行的第六十屆全體大會
國際新聞一瞥
-以巴衝突毫無中止跡象
-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河內受到意想不到的熱烈歡迎
-美國海外僑民郵寄的總統選票陸續寄達佛羅里達州
******
聖座活動
教宗勉勵第十五屆國際醫療牧靈會議與會人士以倫理道德為醫療工作的準則
【梵蒂岡電台訊】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十一月十七日接見參與第十五屆國際醫療牧靈會議的五百位人士,勉勵他們以倫理道德為醫療服務的準則。他自問:「醫療保健的目的是在預防疾病以及克服疾病呢?或只要科技做得到,便不顧一切地接受要求,對人的身體進行干預?」。
國際醫療牧靈會議由聖座醫療牧靈委員會主辦,今年已經是第十五屆,應邀參與的人士來自大約七十個國家,他們除了是醫療保健專業界的代表之外,也包括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學家、哲學家、宗教人士、醫療機構行政管理人員、政府衛生醫療保健部首長、以及十五個國家駐聖座大使。本屆會議討論的主題是醫療保健和社會,以及醫學的人道問題。
教宗指出:「醫學所追求的如果只是它本身科技效率上更多的知識,它就背棄了自己的宗旨,走向危險的發展途徑。健康的含意並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它更意味著朝向生命整体的合諧與健全的平衡發展而言。這樣的合諧與平衡表現在生理、精神和社會層面上。因此,醫學要有它的倫理道德,這個倫理道德的中心便是具有尊嚴的人」。
教宗強調:「與病人接觸意味著與受苦的人相會,所以,這樣的相會不只是單純地對待一個患病的人體。這就是為甚麼醫療保健從業人士應該具備一種具有聖召特質的使命感的理由」。
教宗知道世界各地的醫療保健服務非常不均衡,許多國家缺乏醫療保健政策,患有重病的人無法得到起碼的醫療照顧。因此,他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盡全力解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而作為基督信徒的人也應該努力向醫療保健界傳遞福音的精神。
各地教聞
聯合國十一月十六日舉行'國際寬容日'
【梵蒂岡電台訊】 聯合國十一月十六日舉行'國際寬容日',提醒一九九五年簽署'寬容原則宣言'的各國善盡它們在宣言中所作種種承諾。這項宣言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所發起簽署的。該組織總幹事,日本籍的松浦晃一郎為今年的國際寬容日特別發表文告指出:「今天的世界受到種種艱困的事實所折磨,因此,聯合國各會員國必須具有堅決的良知意識來肯定慈悲和寬容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是驕傲冷待他人的消極態度,而是發自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種願意了解別人的積極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人又強調:「戰爭來自偏見和怨恨,而偏見和怨恨又來自人與人之間長久持續下去的互不諒解。相反地,寬容乃是和平之源,因為寬容使人與人之間在倫理道德上建立互相的約束。基於這個理由,教導寬容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維護人類共同的科學與文化資產,以及聯合國本身為促進世界和平所必須推行的使命」。
天主教國際明愛會祕書長鄧肯•麥克拉倫訪問北朝鮮
【梵蒂岡電台訊】 天主教國際明愛會祕書長鄧肯•麥克拉倫和香港天主教明愛會國際合作處主任卡蒂•策爾韋格近日訪問北朝鮮後表示:北朝鮮人民若要在飢餓中挨過今年,還需要一百五十萬噸糧食。這是飢餓與生存之間的關鍵差別。
根據天主教國際明愛會的資料,北朝鮮人民今年共需要五百萬噸的糧食,但是總收成只有三百多萬噸而已,還缺一百五十萬噸。除了飢餓之外,北朝鮮也缺乏醫藥和醫療設備,對腹瀉的兒童,醫師只能用一瓶啤酒的養分來補充兒童的生理需要;醫院的病床也非常缺乏,更沒有暖氣供應,病人只好受凍。
最近幾年來,北朝鮮經常遭受颱風、洪水和旱災的侵襲,一公畝耕地的農產量不到預計的一半。這些年來,天主教國際明愛會和其他國際機構一直在努力減輕北朝鮮人民的艱困處境,大部分兒童都還有飯吃,有醫師照應。最近,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撥款二十八萬六千美元救助北朝鮮。
將近三百位主教參予了美國天主教舉行的第六十屆全體大會
【梵蒂岡電台訊】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將近三百位主教于十一月十三日到十六日在首都華盛頓舉行第六十屆全體大會,會中討論的主題包括正義、犯罪行為、移民、反對死刑、維護生命等問題。
關于正義和犯罪行為問題,在美國,坐監的人大部分都是窮人,其中大多數又是黑人和操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主教們現在要全國正視這個問題,他們從犯罪的責任、受刑人加入社會度正常生活這些角度來研討問題的癥結,同時希望透過每個本堂區來促請全國天主教徒發起改革獄政的制度體系。
關于移民的問題,在過去大部分美國人都非常反對外來的移民,現在美國的主教們則要考慮如何能夠使外來的移民感到他們受歡迎。五、六十年前美國的移民大都來自歐洲,現在則來自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所以需要設法使他們在美國各地的聖堂團體中不至於感到陌生。
關于美國社會中盛行的死亡文化問題,美國三百位主教們重申教會的堅定立場,譴責墮胎和安死術,因為這兩種行為不尊重人類的生命。
最後,美國主教們也對非洲蘇丹的局勢表示非常的關切,他們說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蘇丹國內人民的艱困處境和需要。主教們願意提醒國際社會輿論多關注、多發揮作用,使蘇丹這個東非國家的人民享受應有的正義。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11月17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一瞥"報導的內容是:
-以巴衝突毫無中止跡象
-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河內受到意想不到的熱烈歡迎
-美國海外僑民郵寄的總統選票陸續寄達佛羅里達州
以下是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 中東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巴勒斯坦人民和以色列軍隊的衝突毫無中止的跡象,儘管政治努力和外交活動頻繁,也沒能夠化解絲毫火藥氣味,本月十七日又有七個巴勒斯坦人死在槍火下。武裝衝突七個星期以來,大約已有三百人死在槍炮和暴力中,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巴勒斯坦人。目前唯一看到的希望是以色列內閣中已有人表示願意接受聯合國的介入,而阿拉法特也再次明令全體巴勒斯坦人停止與以色列人的武裝衝突。
美國、英國、法國和加拿大都同意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駐進以色列佔領區,這也是阿拉法特一向所要求的。以色列一位部長表示:如果不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至少也得派遣國際觀察員到當地維持和平。
【梵蒂岡電台訊】 抵達越南首都河內正式訪問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河內受到意想不到的熱烈歡迎,致使白宮當局認為這的確是個歷史性的訪問。克林頓在河內大學講壇上特別哀悼越戰期間喪生的人,包含一百多萬越南人和五萬美國軍人。他說:「對於過去的事,我們一無所能,我們所能作的是改變將來」。克林頓總統也感謝越南政府的協助,尋找越戰期間失蹤的兩千位美國軍人的下落。這兩千人已經二十五年沒有音訊,他們消失在越南叢林中,從來沒有回到美國,這仍然是懸掛在全美國人心中的一大懸案,一天不弄個水落石出,兩國的關係恐怕不那麼容易進入友好的境界。
越南政府方面則趁著克林頓總統在場的良好機會,請求美國幫助解決一些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後患,例如去除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所埋下的尚未爆炸的地雷。
克林頓總統年青時是個反對美國介入越戰的人,在他兩任總統期間終於和越南恢復邦交,並簽署貿易協定。將來美國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越南國內人權的狀況。
【梵蒂岡電台訊】 美國海外僑民郵寄的總統選票陸續寄達佛羅里達州,截止接受的時間為當地十七日晚間十二時。這些郵寄來的選票將決定誰是下任白宮的主人。根據已往的經驗,海外選票大多支持共和黨。這也是小布什一直相信他必將是下屆美國總統的理由。但是由于小布什與民主黨對手戈爾的得票數相差極為微小,所以戈爾決不輕易把一國之尊的權位奉送給對方。不知郵寄選票開票後,兩位競選人中的敗者會不會接受事實,或將進一步登上法院,尋求法律解決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