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第五章 維護和平及推動國際團體
    引言

    和平的性質
   第一段 避免戰爭
    應遏止戰爭的殘酷

    全面戰爭
    軍備兢賽
    禁絕戰爭與國際避戰行動
   第二段、建立國際組織
    紛爭的原因及其補救的方法

    由各國組織成的團體及國際機構
    國際經濟合作
    幾項適用的規則
    對解決人口問題應有的國際合作
    信友救助他人的任務
    教會置身於國際團體
    信友在國際機構中的責任

第五章 維護和平及推動國際團體
   引言

 77 近年來,由業經爆發或行將爆發的戰爭而產生的災禍與焦慮,仍然持續在人間;整個人類大家庭在其朝向成熟邁進的過程上,抵達了極端險惡的時刻。雖然全球人類逐漸趨於團結,並對這點擁有較為清楚的意識,但除非以新的精神朝向真的和平邁進,則為全球人類建設一個真正適合人性尊嚴的世界之偉大工程,決不可能完成。因此,「致和者乃真福,因為他們將稱為天主之子」(瑪:五,9),宣稱此一福音,同人類的高尚願望,至為吻合,在現代,尤應放射出新的光芒。 所以,大公會議除譴責戰爭殘酷外,切願闡明和平的真正而高貴的含義,並竭誠呼籲信友,仰賴締和平者基督的助佑,同普世萬民攜手合作,以奠定和平於正義及仁愛中,並提供和平方略。

 和平的性質

 78 和平並不只是不作戰,亦不只是敵對雙方之間建立武力的平衡,更不在於獨裁鎮至,而是名符其實的正義的偉業。造物主為人類社會安置了秩序,和平便是秩序的成果,應由渴求更完美正義的人們,見諸實行。人類公共福利固然基本上由永恆法律所統轄,但其具體的要求則按歷史的進展有不斷的演變。故此,和平決非一勞永逸之事,而應經常由人類去建樹。此外,由於人類意志薄弱,而又為罪惡所重創,故欲獲致和平,需要人人恆心控制其私慾,並需要合法權力的督導。

 但這還不夠,除非人權的利益獲得保障,除非人們互相信任,自動與他人交換其心靈與天才的財富,則世界不可能獲得和平。決心尊重他人及各民族的尊嚴,實行並致力於博愛,是建樹和平的必要因素。故和平亦是愛德的成果,愛德遠超過正義所能貢獻的。

 源於愛人的現世和平,乃基督和平的表記和結果,而基督則出自聖父。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是和平之王,祂曾以其苦架使人類與天主言歸於好,並使全人類融合為一個民族,一個身體。曾在自身內殺死了仇恨,復活後被舉揚,又將愛德之神注於人心。

 故此,我們熱切呼籲所有信友,要在愛德內實行真理,並聯合所有真正愛好和平的人心士,一同祈禱和平、建設和平。

 我們既為上述精神所激發,故不得不表揚那些不以暴力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願採用弱者的方法來自衛的人士,他們這種自衛要盡量不損害他人及團體的權利與義務。 因為人都是罪人,直到基督再度來臨,常有戰爭的危險;但是人類可以彼此親愛團結,將戰勝罪惡,並戰勝暴力,直到實現下列預言:「他們將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矛戟煉作鐮刀;各民族將不再兵刃相見,亦不再練習作戰」(依:二,4)。

 79 最近的戰爭雖然替我們這世界,造成了物質與精神的極大創傷,但在某些地區,天天仍在繼續其毀滅性的惡作劇。又因所使用的各式科學武器,其殘酷情勢必使作戰雙方遠較已往更為野蠻。同時,因著現代情形的複雜及國際關係的錯綜,人們可以新的方式,即以陰謀顛覆的手段,做著長期明槍暗箭的戰爭。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將恐怖政策視作戰爭的新方法。

  大公會議鑒於人類的墮落,立意首先提示人們萬民公法及其普遍原則,繼續有效,人類良知日益堅決主張並大聲宣揚這原則。蓄意違反這原則的行為和強制人們執行這行為的號令,構成滔天的罪孽;其屬下亦不能以盲目的服從而辭其咎。在這類罪行中,首應提出者是有計劃地消滅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及少數民族。這點應為人人所深惡痛絕,並嚴加譴責。同時,另一種人則應予嘉勉,他們以大無畏的精神,不惜公然反抗頒發這類罪惡命令的長官。

  為減輕軍事行動的不人道及其惡果,已有好些國家所簽署的國際協定存在,比如有關傷兵及俘虜的待遇等類似協定。這些協定應加遵守,所有的人,尤其各國當局及技術人員,應竭盡全力,使這些協定實現,以便更有效地遏止戰爭的殘無人道。至於按照良心的指示,有些人不願使用武器,而情願接受其它有益人類社會的服務,似乎應為他們制定適合人道的法律,亦不失公平之道。

  誠然,戰爭並未曾根絕。幾時有職爭危機存在,而又沒有合法的國際組織擁有適當的權力。則使用一切屬於和平調解的方法之後,不得否認國家有合法的自衛權利。國家首長及分擔國家責任的人,既負有照應某民眾福利的任務,則對如此大問題,應慎重其事。但正義的自衛戰爭和以征服他國為目標的戰爭,截然不同。武力雄厚並不能使其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運用都成為合法的。如不幸而爆發戰爭,作戰的雙方並不因此而可以為所欲為。

  為祖國服兵役者,應知自身乃為民族安全及自由而服務;他們如能善盡厥職,必能有益於和平。

 80 因著科學武器的日新月異,戰爭的可怖和兇惡亦無窮地增加了。使用這類武器的戰爭,會造成巨大而毫無辨別的普遍毀滅,這已遠遠越出了合法自衛的界限。此外,假如不幸有人使用現代強國軍火庫內所擁有的這類武器,則對方亦勢必使用之,除了由此而招致世界上的許多毀滅和致命的後果,勢必造成雙方全面的殲滅。

  上述種種迫使我們以新的觀點功研討戰爭問題(一)、現代人必須知道,他們對所有戰爭行為,應該擔負嚴重的責任。未來人類的命運絕大部分於他們今天所做的決議。

 大公會議考慮了上述一切,特將近代教宗們對全面戰爭所做譴責(二),視同出自己,並聲明:

  凡志在毫不加辨別地,消滅整個都市或廣闊地區及其居民的戰爭行為,是反對天主及人類的孳行,應堅決而不猶豫地加以譴責。

  現代戰爭特殊危機在於替擁有新式科學武器者,提供造成這類罪孽的機會,並為了一種無可避免的連帶關係,可能驅使人們的意志,做出極其殘酷的決定來。為使這類戰爭永不發生於將來,會集於此間的全球主教們,籲請所有的人,尤某各國當局及握有兵權者,常要在天主及整個人類面前,熟思其重大責任。

 軍備兢賽

 81 各國製造科學武器,並非單為了戰時使用。因為各國自衛武力是否雄厚,全看其反擊敵人的閃電能力,故逐年增進的武器製造,就變成嚇阻敵人的特殊政策。許多人認為這是穩固某種國際和平至為有效的手段。

  這政策的嚇阻力,無論其是否有效,人們應當深信,許多國家所實行的軍備競賽政策,並非鞏固和平的穩妥途徑;同時,所謂武力的平衡,亦非安全而真正的和平。軍備競賽不唯不能取消戰爭的根源,而且逐漸增加之。各國既以巨額的資金製造新式武器,則無力提供足用的資金以救助全球現有的廣大貧困。國際間的歧見不獨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反而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為消除此一怪現象,為解除窒息世界人心的焦慮,而恢復真正的和平,人們應洗心革面,採取新的策略。

  因此,必須再次聲明: 軍備兢賽是人類的最大創傷,並給予貧困者以忍無可忍的打擊。應該耽心,如各國繼續這政策,則將不免有大禍臨頭之日,因為凶禍的惡因已經齊備。

  我們人類可能為造成的災禍所警告,利用上主恩賜我們現有的一刻,意識到我們的責任,設法尋找出一條更適合人性尊嚴的方式和解決人類糾紛的途徑。天主的聖意要我們設法自拔於戰爭的古老奴役。如果我們不幸拒絕這種努力,我們不能預料我們所走的歧途,將帶領我們到何處去。

 82 所以,我們要全力設法,務使有一天,在各國同意下。得以禁絕一切戰爭。這需要建立一個為各國所承認的普遍權力,使之擁有有效的力量,以妥善、保證人們的安全,遵守正義並尊重權利。在這種權力尚未建立之前,現有的國際團體,應熱誠致力於研究這類保證人人安全比較適宜的方法。又因和平是各族互相信任的結果,而並非可能以武力強加於各國者,故各國應設法終止軍備競賽。但為使裁軍真的開始實現,則不應是片面的,必須按照協議,各國以同一步伐進行,並有真正有效的保證才成(三)。
  同時,不應忽視現在已有的防止戰爭危機的措施。並應對好些人士的善意,加以贊助。他們雖然肩負著崇高職位和艱鉅責任,雖則他們無法否認事情的複雜性,但鑒於其使命之重大,仍然致力於防止某所憎恨的戰爭。應誠懇祈求天主,恩賜他們神力,俾能恆心前進,毅然完成這偉大愛人的偉大工作,而樹立和平。今天,這工作向他們要求者是:其心神應跨出本國彊界、放棄自私的國家主義和征服他國的野心,對整個人類,即正在朝向更親密的團結而艱苦進行的人類。培養深刻的尊敬心理。

  關於和平及裁軍問題,人們至今所做勤奮而長期的研討、國際協會所做的嘗試與努力,應當視作解決這些重大問題的第一步,並應加緊推動之,俾能為將來真有實際的貢獻。但必須注意者是不要將事情委託某些人辦理後,而忽略改進自己的心靈。因為各國首長不獨負責本國國民的公共福利,而且亦應推動全球人類的利益,他們為民眾的輿論及意見所左右。當敵對、輕視、不信任、種族仇恨和固執成見在人們中間製造分裂及衝突時,則他們建樹和平的努力,便是徒然的。故當務之急是革新思想的教育,使輿情指向新方向。凡獻身教育,尤其那些獻身青年教育及左右輿論者,其最重責任是以新的和平思想培養人心。我們每人都應改造自己的心,並應著眼於全世界,著眼於同他人攜手合作,以改善人類生活。

  人們不應為虛妄的希望所愚弄。除非放棄仇恨,並為保證和平於將來,而締結堅強正直的協約,則業已處於嚴重危機中的人類,即使擁有傑出的科學成就,或將不免走向一個兇險的時刻,那時,除死亡的和平外,將沒有其它和平可言。置身於現代焦慮中的基督教會,在說這些話時,仍不放棄堅定的希望,教會向我們這時代的人類,不拘時機的好壞,一再陳述保祿宗徒的宣告:為使人回心轉意,「看!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正是得救的時候」(四)。

 83 為建樹和平,首先要徹底根除民族間所有促成戰爭的爭執原因,尤其是違反正義的行為。爭執往往造端於經濟上過度的不平均和補救方法的過度遲緩。有時則導源於征服他人及篾視人權尊嚴的邪惡精神;更深刻地說,則是由於人們的妒嫉、不信任、自大及自私等物慾的猖獗。因人們無法容忍這樣多的違反秩序的事情,故即使不致爆發戰爭,世界仍不免為不斷產生的糾紛和暴亂所擾攘。又因同樣不幸亦發生在國際關係上,故絕對需要有組織良好而堅強的國際團體,使各國互相合作,以克服或事先預防這些不幸,並制止這些無羈的暴力,並須致力於創建專門促進和平的團體。

 由各國組織成的團體及國際機構

84 現代全球人類及民族間的聯繫日趨密切,在這局勢下,為了適宜地求取,並有效地獲致整個人類的公益,實在需要在各民族間設立一個適合現代任務的組織,尤其要救濟無數尚在遭受極端貧困的地區。

  為達成此目標,應當設立各式國際團體,以應付人類各種急需。這些急需有的屬於社會範圍,如:衣食、衛生、教育和就業機會等;有的則屬於某些特殊情形,如:解救正在開發中的國家所有普遍的急需、賑濟散佈於全球的逃亡者、並支援移居他國者及某家庭等。

  誠然,現在業經成立的國際組織,無論其為全球性的或區域性的,確已有功於人類。這些組織好似為全人類奠定國際基礎的初步努力,以解決我們這時代的重大問題,尤其為在各地促成進步,並為避免各式戰爭。在這方面,教會樂於看到在信友與非信友之間盛行著真正的友愛精神,加強人們的努力,以救助人類的巨大災難。

85 由於現代人類所有的密切關係,在經濟方面,亦需要範圍較廣的國際合作。雖則所有民族幾乎都已獲得了獨立,但距離擺脫過份的不平等和依屬他人的不幸局面,尚很遙遠,又不能避免遭受內部困擾的危險。

  一國的進步繫乎人力及資金的援助。各國國民應透過教育及職業訓練,使能有資格擔負各式經濟及社會任務。為此,需要外國專家的援助,但這些專家不應以征服者的身份,而應以幫忙及合作者的身份自居。要想替正在發展中的國家提供物質援助,非對世界現行的通商習慣,加以深刻的改造不可。此外,進步的各國又應以別種方式,如:以餽贈、貸款或投資來幫忙他們。不過,幫忙他人者不應存心貪婪,而應慷慨豪爽,而接受援助者,則應正直誠實。

  為建樹真的世界經濟秩序,必須剷除過度好利、國家主義的野心、政治上的統治慾、貪圖軍事利益,及試圖宣傳並強人接受自己的思想等陰謀。人們提出的社會經濟體系,已有多種;但人類期待於專家者,是發掘適用於各地的世界經濟的基本原則。假使人人捐棄成見,準備和人坦誠交談,則發掘上述原則一事,自然水到渠成。

86 為實行上述合作,下列數項似乎是適用的規則:

  (甲)正在開發中的各國應深刻於心。並清楚宣佈而堅決主張:充份培育國民的人格,才是進步的目的。他們應牢記於心,進步的產生與增長,特別是靠著各民族自身的辛勤勞作和智慧,不應專靠他人的資助,而尤其在乎充份發揮自身財富,並培植本身的資質及傳統。凡對他人擁有影響力者,在上述幾點上,應當起領導作用。

  (乙)業已進步的國家負有重大責任,幫忙正在開發中的國家,完成上述任務。故此,要實現這種世界性的經濟合作,進步的各國必須對自身從事思想及物質的適應。
  他們同比較貧弱的各國交易時,應殷切注意這些國家的利益;因為他們鎖售本國出品所賺取的利潤,正是貧弱國家所需以贍養自身者。

  (丙)國際組織的職責是調度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俾使這類援助得以有效而公允分配。此外,在恪守輔導原則條件下,國際組織應調整全球的經濟關係,務使按照正義原則發展。
  應建立調整並促進國際的機構,尤其對於不甚進步的國家,以糾正由於各國間經濟力量的過份懸殊而造成的缺陷。這調整工作應同技術、文化、貨幣等援助,緊相聯繫,並提供有意發展的各國以必要的援助,以適當地增進其經濟力量。

  (丁)在許多場合中,急需修正各國經濟及社會結構。但應力戒運用尚未成熟的解決辦法,尤其只能增進物質舒適而危害精神利益的意見。因為「人不單靠麵包生活,而且亦需要出自天主口中的聖言」(瑪:四,4)。人類大家庭的每一份子都擁有由天主委託人類的某些精神寶藏。這寶藏存在於各國自身的良好傳統內,即使許多人不知道這寶藏的由來。

 對解決人口問題應有的國際合作

87 現在有好些民族,除遭受許多其他困擾外,往往又受著人口激增的壓力。對這點,國際合作尤其必要。各國,尤其生活富裕的各國,迫切需要充分而精誠的合作。尋求方法,替整個人類提供相稱人性尊嚴的生活和教育。若干民族如能接受相當的訓練,而在農業生產上,以新的技術,取代古老的土法,定能多多改善其生活條件。不過,應先致力於改善其社會秩序,並公平分配士地。然後,以必要的明智,使新的技術適用在其環境內。

  政府在某職權範圈內,對處理本國人口問題,擁有某權利及義務,如:從事有關社會及家庭問題的立法、由農村向都市移民的問題、對本國情形及需要應有所報告。由於近年來這問題非常困擾人心,故希望公教專家,尤其大學內的專家,對這問題繼續深加研究並廣事發掘。

  由於許多人肯定,世界或至少某些國家的人口,甚為膨脹,應讓政府運用各種政策,來減輕人口的威脅,故大公會議特此勸告人類,戒絕使用一切違反道德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無論這些方法是公然或暗中由人們所推動,抑或是強制執行者。因為按照人對婚姻及生育子女有不可轉讓的權利,決定生育多少子女一點,應由父母根據正確判斷來執行,決不應由政府來主張。又因父母的判斷是否正確,全看其良心是否正確,故關係至重者,是人人應有可能,來培養正確而符合人性的責任感,而這責任感應在不忽略時代和事實的條件下,尊重天主的法律。關於這點,需要改善各地的教育及社會條件,尤其需要提供人們的宗教訓練,或至少使人們受到完整的道德教育。至於科學所發掘的可以幫助夫妻安排子女數目的方法,只要能證明其為保險而吻合倫理秩序者,應以明智方式,授之於人。

 信友救助他人的任務

 88 信友應尊重人們的合法自由。並對人人實行友愛,全心並樂意地同人們合作。以建立一個國際秩序。尤其現在世界上大部份人尚處於貧困中,而基督則似乎藉著貧困者,在大聲疾呼,籲請其弟子實踐愛德。切勿使人垢病,在某些國家,其大多數居民為信友,豐衣足食,而其他國家反倒缺乏生活必需品,並為飢餓、病苦及各種不幸所困擾。因為基督教會的光榮與標誌便是信友們的貧窮及愛德精神。

  信友,尤其青年信友,自願獻身於救助他人及其他民族者,堪受頌揚及支援。整個天主子民,在主教以言以行的督導下,有義務盡共所能,解救現代疾苦;並且應如古時的習慣,不唯以剩餘財物,而且以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來賑濟他人。

  收集和分發救濟物資的方式,不必十分嚴格和一致,但在各教區,各國及全世界,應有一個良好秩序,而且合適的話,公教信友應與某他信仰基督的弟兄們,攜手合作。有秩序、有組織的社會與愛德活動,不獨不為愛德所禁止,而且為愛德所要求。故凡有意援助正在開發中的國家者,應組織相宜的機構。

 教會置身於國際團體

  89 教會遵循其來自天主的使命,向天下萬民宣講福音,並分施聖寵的寶藏,頗有助於鞏固世界和平,並替人與人及國與國問的友好團結,奠定堅實基礎,就是使人們認識天主的法律及自然律。因此,教會絕對應置身於國際團體內,以透過其所有公共機構,和只以服務他人為目標的信友們的真誠合作,而培育並促進整個人類的合作精神。

  假使信友意識到白己做人及做信友的責任,並在日常生活中設法感召人們與國際機構爽快合作,則上述目的便可有效達成。在以青年為對象的宗教及公民教育中,更應加意顧及到這一點。

 信友在國際機構中的責任

90 信友參加國際活動的卓越形式,以私人身份,或以團體名義,無疑地。是在專為培養各國合作精神而成立或行將成立的組織內服務。尤其若干公教國際組織,很能有助於建立一個和平而友愛的國際團體。這類公教組織應予加強,使擁有更多訓練有素的成員,提供其所需的更多資助,並對其人力物力善加配合。因為在我們這時代,活動的效率及交換意見的必要,在在都要我們採取統一步驟,這類組織頗有利於發揚人們天下一家的思想。毫無疑問,這是信友本有的思想,同時又頗有助於培養信友對整個世界具有休戚相關和責任感的真正意識。

  最後,為使信友善盡其在國際機構內的責任,應設法與奉行同一福音及同一愛德的分離的弟兄們,或與所有渴慕真正和平的人士們,主動而積極地合作。

  大公會議鑒於大部份人類,尚為無窮的災難所困擾,並為在各地促進正義及基督對貧困者的慈愛,認為成立一個專為激發普世信友、促進貧困國家的發展,並推行社會正義的世界性公教機構,是頗為適時的舉措。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