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
祈禱思潮 12月16日 將臨期第二週 星期六
德訓篇 48:1-4, 9-11 聖詠 80[79]:2-3, 15-16, 18-19 瑪竇福音 17:10-13
厄里亞,一個嫉惡如仇的先知,一生持守天主的誡命,以言以行向世人展示了天主的威能與權柄。猶太人期待這位乘火馬車升天的先知,在默西亞來臨前會再度乘火馬車回航,以協助復興以色列。
洗者若翰在約旦河給人施洗,叫人悔改,迎接默西亞的來臨。耶穌指出洗者若翰是默西亞的前驅,重整人心,預備上主的道路;代表厄里亞已經來了。但人沒有看出,多番迫害他,還斬下他的頭顱。 默西亞終於來了!為整頓罪惡滿盈的人類,使人在祂身上與天主重修舊好。「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瑪1:23)。但人同樣看不出隱藏祂身上的天主,也迫害了祂,釘死了祂。 受洗歸於基督的人,也同歸於祂的苦難、歸於祂的先知職務:給人宣講和指示回歸天主的道路。但忠言逆耳,始終不易被人接受。我們同樣也會受到嘲諷、排斥,甚或迫害。在身處困境的時候,但願我們都能夠在一切事情上,看見「與我們同在」的天主。將臨期邀請我們重新看見臨在於我們中間的救恩。 主,求你復甦我的信仰、復明我的眼目,讓我清楚而穩健地邁步走上歸依你的路途。
將臨期大對經(O ANTIPHONS) 將臨期最後八天(17-24日),教會積極準備慶祝耶穌聖誕,彌撒中選讀的福音,也直接指向主的誕生。除聖誕前夕那天外,七天晚禱的聖母讚主曲有特殊的對經,採用基督的不同稱號為主題,組成一系列以「啊」開始的經文,統稱為「啊對經」(O
Antiphons)或「大對經」(Great Antiphons)。 這些對經均以拉丁文編寫及譜曲,它們順序為:「啊!智慧」(O Sapientia),「啊!上主」(O
Adonai),「啊!葉瑟的苗裔」(O Radix Jesse),「啊!達味的鑰匙」(O Clavis David),「啊!東方的旭日」(O Oriens),「啊!萬民的君王」(O
Rex Gentium),「啊!厄瑪奴耳」(O Emmanuel)。這些稱號代表人類對救主的期待,充滿深邃的聖經典故。更巧妙的是,若我們把每個稱號的拉丁文首字母倒連起來,便成了基督一句簡潔的回應:ERO
CRAS,意即「我明天就要來到」,彷彿回響著聖經的結語:「的確,我快要來」(默22:20)。 這七句對經約寫於七至八世紀,有共同的結構:先是一個來自舊約的默西亞稱號,繼續是這稱號的闡釋,最後以一句「求你快來」(Veni)作引子的祈求作結束。這些舊約稱號早於四世紀時,已被詩人兼教宗聖達瑪穌(St
Damasus 304-384)和教父兼聖師聖安博(St Ambrose 339-397)率先用來喻指基督。有些教會傳統按不同次序來排列,甚或加入新的對經,使其總數達到八至十二個不等。這組大對經是教會的古老傳統,是神聖禮儀中的瑰寶,實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這些對經被納入彌撒禮儀中,用作十二月廿四日前七天的福音前短句,與晚禱聖母讚主曲的對經互相呼應。 以下17-23日的文章,就採用了「啊對經」的主題書寫。冀望幫助大家更堅忍地期待,更殷切地迎納救主耶穌降生在我們中間,且獲享一切期待的應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