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祈禱思潮

4 月28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宗徒大事錄 6:1-7
      聖詠 33[32]:1-2,4-5,18-19
      伯多祿前書 2:4-9
      若望福音14:1-12

  我們會否像斐理伯一樣,以肉眼所見或個人感受作為信主的依歸?斐理伯與耶穌共處,經歷的奇蹟不勝其數,但當耶穌預告祂要離開時,斐理伯仍希望可以見到天父的真貌,以更肯定自己的信仰。這似乎都是人之常情。但「看得見」並非建立深湛關係的必要條件。

  在環境順意時,我們不難舉心向上讚美造物主的偉大和祂的憐憫,及祂所賞賜的許多恩寵。然而,在面對種種厄運時,我們能否以堅定的信德,向造物主俯首讚頌?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不幸接踵而來,動搖了不少兄弟姊妹的信仰。他們甚至質疑耶穌的許諾:「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甚麼,我必要踐行,為叫父在子身上獲得光榮。」如果我們的信仰與生活是整合的,我們的祈禱必有所求,只是有時我們看得見我們所求的,有時又見不到。祈禱是我們對耶穌的信仰回應,基本意義是祈求耶穌的父的國來臨。如果我們的祈禱是真實的信仰回應,天國必然會彰顯,並建立在人的心中。只是這個彰顯有時是超越我們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一求再求而未見成效,是可以很痛苦的,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讓我們體驗何謂忠心的祈禱;讓我們愈發信賴天主。

  主,求賜我們信德堅定,無論環境順逆,都完全信靠你。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