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
祈禱思潮
12月19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7:10-14
聖詠 24[23]:1-2,4,5-6
羅馬書 1:1-7
瑪竇福音 1:18-24
當猶大備受外族強國入侵時,天主藉依撒意亞先知規勸以民,並保證自己與他們同在。可惜當時的猶大君王阿哈次並沒有信從天主的話。雖然如此,天主沒有因此而離棄人,只要人懷著信德,先知的預言都要實現,成為萬民的救恩。
在初期教會,這喜訊為保祿是喜悅萬分之事。他慶幸自己蒙召及選派將福音傳揚開去。他視此為恩寵,是促使萬民能服從信德,以光榮天主聖名的救恩喜訊。
教會慶祝將臨期,在今天已到了第四週。整個教會懷著喜悅,充滿希望,不斷歸依的心情,熱切期待救主的降生。反觀今天的社會,人追求滿足私慾,不容易為他人的福祉著想。很多人對前景不抱甚麼希望,只尋求目前的滿足;沒太多人為來世生命而探索。耶穌的誕生也只是商人們賺錢的機會。
今日福音帶出一個相當重要的訊息。耶穌誕生是為把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聖母沒有為自己而拒作未婚媽媽,若瑟沒有因「此子何來」而不接納瑪利亞,關鍵就在於信德。信德的證明是以行動作配合。阿哈次拒絕相信,於是南國滅亡;若瑟領報,救主降生,普世歡騰;保祿歸依將福音廣傳。
主啊!讓我們也祈求這份聽從及實行的恩寵,好光榮你的聖名。
十二月十九日
民長紀 13:2-7,24-25
聖詠 71[70]:3-4,5-6,16-17
路加福音 1:5-25
生命中充滿等待,等待卻成就生命。瑪諾亞及匝加利亞夫婦一直期望孩子的到來,但到老年,願望仍沒有實現,還承載著猶太文化中對不育者輕視的苦惱,以為是上天的懲罰。我們都有等待的經驗,一般來說都不好受,因為它相反了我們傾向控制事情的天性。在等待中,人無能為力,只寄望那期待的人或事順心地出現。在這期間,緊張及焦慮逐漸升高,時間愈長,內心的煎熬愈尖銳。直至他或她或它真的出現時,才如釋重負,立時轉憂為喜。等待得愈殷切,實現時心情愈是澎湃及激動。反過來說,若等待的一直不出現,便開始坐立不安,思想亦漸趨活躍及紊亂,衍生很多圖象及猜測:對方有意外嗎?他爽約嗎?她看不起我嗎?我做錯了甚麼事嗎?這些可以只是個人的臆測,但也可以演變成?體對自己或自己對自己的偏見。當約伯的朋友看到他受苦了很久還未痊愈,便要找理由去解釋,甚至堅信他一定做了錯事才受到這樣的懲罰。看,這些胡亂的解釋只是自欺欺人,意欲掩飾及減輕一己的不安罷了。
天主要我們等待,是要成就我們的生命。因為真正的生命除了是分享天主的創造力外,有時是要回復至受造物與創造者的關係中:意即感到完全無能為力,只有全心依賴上主罷了。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這不是軟弱,而是人真正的召叫及偉大之處。
耶穌,幫我在等待時,思想及心情不會紊亂及不安,反而學到全心信賴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