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10 -
2004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来自台湾教友生活周刊、天亚社、和香港公教报:
-【亚洲主教团大会】「螺旋式」进程有助弥合主教与教友之间的隔阂
-中国洪水围圣堂困神父,川渝遭受广泛破坏
-中国陕西圣召丰盛的周至教区杨广彦主教安息主怀
-方济青年亚西西周末 营造多元化灵修聚会
-韩国主教团为「老化教会」成立议会照顾长者需要
-老挝教会纪念传教士带来《圣经》及信仰培育
-印度西部部落基督徒向教会求助,对抗夺命疾病
-耀汉小兄弟会简史
二零零四年十月 生活圣言
*********
【亚洲主教团大会】「螺旋式」进程有助弥合主教与教友之间的隔阂
(台湾教友生活周刊讯)亚洲教会从神学观点反省自己的使命时,它所采用的「牧民螺旋」方法论在亚洲主教团协会第八届全体大会上相当明显。会议於八月十七日在汉城以南一百七十公里的大田展开,於八月廿叁日结束。
螺旋方法源於认识到信仰的成长并非直线过程,而是透过现实、祈祷反省和行动等人性经验,紧接多轮的经验和分享得来。
二零零四年大会的主题是「迈向生命文化的亚洲家庭」。除了逾八十位亚洲主教出席外,还有更多的司铎、修会会士和教友一起讨论亚洲家庭所面临的牧民挑战及亚洲教会如何回应。
已退休的吉隆玻总教区安多尼.索特尔.费尔南德斯(Anthony Soter Fernandez)总主教对天亚社说,与会者寻找最好的方法来举行会议时,「选择了『牧民螺旋』方法,因为它是从基层到主教团,然後循环返回基层。」
他解释:「以前,我们的制度不同,习惯选定主题,然後物色最好的人来撰写和提出论文,然後由主教对先前已准备好的文本定案。」
他说,螺旋系统现已取代昔日的方法,即使「它为大多数人来说是新的,但总比过去仅仅依赖专家更好。」
印尼教会雅加达总教区儒利乌.达曼特马德(Julius Darmaatmadja)枢机赞同这点,并向天亚社强调,他发觉大会的进程「很好,因为它传承那多年以来的希望。」他解释,新的方法在基层分享各项事实,然後尝试从信仰角度来看现实,接着是更多的分析,再来才发展牧民方法和计划。
他说,同一方法也应用於大会本身。协会秘书处拟订家庭为主题,然後要求协会内的主教团回应,再将之归纳为大会工作文件的修订本,并於几个月前寄给与会者。在大会期间,更多回应逐渐被纳入文本。
他说,全赖与会者的分享和讨论,一份更新、更好的档经已准备好。他称赞整个过程为各种牧民应用都是更佳的方法论,因为这都是多年以来所希望的。
达曼特马德枢机说:「我们不满以前的方法,由主教在办公桌上努力阐释和分发牧函与劝谕,然後等待别人去实践我们所写的东西。」
他也说,家庭的主题使新方法更为成功。「主教们对家庭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们更愿意采用螺旋方法,由下而上。」
韩国籍教友白乐贤是汉城总教区天主教教友总会家庭牧民职务委员会主席,也是与会者之一。他认为家庭的主题确实推动教友出席是次大会。
他说,由於主教们抱开放态度,教友可贡献经验,也得到发言机会。他说:「不论我们的声音是否真正被聆听,我们总可以在大会上发言,这为教会及家庭牧职都非常重要。」
圣保禄孝女会金爱兰修女说,她很高兴看到主教、修会会士和教友证明「教会的成长」;他们藉着互相交流,慷慨地为教会未来贡献。她说:「过去,这情况几乎不会发生,但现在,主教们的开放态度吸引人们来分享那出自圣神的更美好远景。」
达曼特马德枢机主张在家庭主题以外都采用螺旋方法,「因为人类生命本身是来自基层,我们的信仰也是从生活中成长,而非从相关理论中成长。」
他也说,「牧民螺旋」模式不但为这生命提供分析,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思考,并在一个更完整的教会背景下看亚洲的教会。他声称:「因此,我们不仅从基层分析,也认同普世教会以及整个教会活出信仰的方式。」
柬埔寨和寮国的教会仍努力恢复多年战争和社会动 所造成的损失。来自该两国的两位主教表示,在会议上,他们向其他亚洲地方教会学习。
虽然如此,柬埔寨金边宗座代牧区埃米尔.德东布(Emile Destombes)主教对天亚社说,大会所讨论的某些问题跟其教会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例如在邻近泰国工作的柬国外劳要忍受雇主的不公义,而且在比例上,柬埔寨的爱滋病个案在亚洲是最多。
寮国万象宗座代牧区若望.坎西.维达翁(Jean Khamse Vithavong)主教说,跟亚洲其他地方教会比较,他的教会所面对的冲击规模较小,涉及的 围亦较少,但由於缺乏司铎,所以 能做一些小工作。
然而,他续说:「即使我们没有受到大会所提出的问题影响,但理解这些问题亦有好处,因为我可以肯定,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我们的问题。」
促使人们在基层参与这目标,并非一蹴即达,而是出自亚洲各地许多主教和其他人士的经验。
亚洲主教团协会人类发展办事处执行秘书、马来西亚籍的安多尼.洛日(Anthony Rogers)修士向天亚社指出,「牧民螺旋」一词是该办事处举办第七届「主教团社会行动研讨会」中首次提出,它包含「体验和浸淫、社会分析、神学反省及牧民计划四方面」。该研讨会於八六年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
那些早期见解随着时间渐趋成熟。斯 兰卡的耶稣会士类思.皮 斯(Aloysious Pieris)神父九二年向天亚社解释,研讨会所采用的模式「是以事实和经验为基础。一个题目的反省首先考虑到每处地方的所有实况,以及居住在那里的人的个别经验。」
据已退休的菲律宾因凡塔教区儒利奥.沙勿略.拉瓦延(Julian Xavier Labayan)主教说,该研讨会有助亚洲教会发展一种新方法使「成为教会」,即亚洲主教团协会时常称的穷人的教会。他九二年在香港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向廿九位亚洲神学家和天主教社会思想家演说指,「牧民螺旋实践」的元素,首先是经验、接着是社会分析,然後是神学反省,再来是计划和检讨。
该次会议总结:「我们明白到人的社会实践的最高价值,尤其是明白到那些最能感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处於社会基层的人,例如赤贫的人、社会边缘人、没有权力的人、不义的受害者和妇女。藉着实践,我们所指的是人努力克服这些贬抑人性的环境,力求保存或恢复人性尊严的过程中的持续行动与反省。」
二零零零年四月,菲律宾哥打巴托总教区奥兰多.克韦多(Orlando Quevedo)总主教为天亚社撰写的评论中指出,牧民螺旋「包含辨别情况、从信仰角度反省、作出牧民决定、计划及实践有关决定,以及检讨整个过程。由此,另一个螺旋开始。」
中国洪水围圣堂困神父,川渝遭受广泛破坏
(天亚社香港讯)洪水来临之际,大多数人会设法保护财物;但为中国西南部一位神父而言,圣堂内的耶稣圣体才是他要力保的最宝贵「财产」。
洪水涌进重庆市万州(万县)教区开县天主堂时,李孝贵神父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圣体。年近七旬的李神父脱险後对天亚社说,九月五日清晨时分,他由二楼房间赶往楼下的圣堂,取出盛载圣体的圣体盅,然後爬回上层房间。不久圣堂被淹至水深近两米,他被困於房间十五小时。
等待救援期间,李神父跪在圣体前,祈求受灾者得享平安,灾难早日结束。
圣堂内的家俱及电器等均被洪水浸坏,随後两周的主日弥撒因此被迫暂停。他续说,圣堂经过打扫,并从邻近堂区借来祭衣、祭披和经书後,弥撒於九月十九日重开。
该教区副主教冉启亮神父告诉天亚社,很多长者如李神父般, 能走到房子上层逃避洪水,青年人则往高地避难。万州位於北京西南一千二百六十公里。
冉神父说,他到教区内的开县慰问五百多名受灾教友。两名教友在灾难中身亡,一些教友家庭丧失家园,要在政府提供的临时庇护所或亲友处暂住。他表示,灾区的情况已基本恢复,但仍有堆积的垃圾和淤泥,以及倒塌的房屋。
毗邻的四川省南充教区也是受暴雨袭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渠县李渡天主堂遭洪水冲毁。该教区萧运奎神父对天亚社说,九月叁至六日的暴雨令圣堂的木质屋顶塌陷,支柱断裂。
李渡堂位处渠江河畔,地势低洼,现已被列为「高度危房」。非驻堂的本堂司铎陈思洪神父对天亚社说:「从前下雨天时,屋顶一边漏水,我们一边举行弥撒。」
他表示,那一带的教友家庭很集中,所以每主日他都沿着羊肠小径骑摩托车去送弥撒。目前,资金短缺令他们无力修复破烂的圣堂。
据萧神父说,南充教区内尚有多所圣堂遭洪水毁坏。当地气象部门指出,这场近二百年来最严重的大暴雨,截至九月九日,在四川省造成一百零六人死亡,廿五人失踪;截至九月八日,导致重庆直辖市七十五人死,廿五人失踪。
陈神父说,渠县有八千名教友,约四分之一严重受水灾影响。来自教区的叁千元人民币(约叁百六十美元)紧急捐款,部分用於接济居於渠江河畔失去房屋及财产的八十个教友家庭。
南充教区陈功鳌神父向天亚社说,当地教友为渠县受灾的教友募捐了金钱和衣物。另外,萧神父说,教会九月六日成立了包括神父、教友及爱国会人员的七人小组,负责视察教友受灾的情况,上报给教区和地方政府。
至於目前的情况,萧神父说:「房屋倒塌了的教友暂住於政府的庇护所内」,其他人的生活正慢慢地回复正常,但预计要到年底才全面恢复。
「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赈灾部主管夏晓蕾修女九月中曾视察开县和万州的灾情。她在探访後告诉天亚社:「暴雨来得很突然,又异常的大,灾情惨重。我们看见一大片平原,所有房屋都倒塌了。廿间医院欠缺药品替伤病者医治。」
她正撰写报告,寻求国外基金赈灾。北方进德设於河北省会石家庄,位处北京西南叁百五十公里。
自今年六月以来,全国有十八个省分、自治区及直辖市遭受特大暴雨引发的大规模水灾,逾亿人民受影响,尤以中部及北部地区最为严重。
中国陕西圣召丰盛的周至教区杨广彦主教安息主怀
(天亚社中国周至讯)多位教会消息人士指出,随着周至教区杨广彦主教去世,这个在中国西北陕西省的教区面对不明朗的未来。
据周至教区总堂主任司铎赵银生神父说,杨主教自八月陷入昏迷,九月四日安息主怀,享年七十五岁。周至位於北京西南九百五十公里。
他指出,由於主教没有指定或选举继任人,教区事务现由他暂管,并向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汇报。陕西省会西安市距周至以东七十公里。
赵神父九月廿二日对天亚社说,自杨主教於二零零二年瘫痪住院,不能再管理教区後,教区内部很不安定。他说,对教会的事务,「大家都有很多意见」。
另一些教会消息人士对天亚社说,周至教区现在的情况「很复杂」。
周至教区约有六万教友,五十多位神父,其中十人正在国内外进修。这个教区以圣召丰盛闻名,据非正式统计,约有叁百位当地的神父在全国不同地方服务。
赵神父表示,目前教区的情况也引起邻近教区主教的关注,促请神父及教友团结一致。
杨主教的葬礼於九月十一日由李笃安主教主持,渭南教区同长平主教、叁原教区宗怀德主教及其他神父共祭。渭南及叁原同样位於陕西省。
在八月底,周至教区杨晓亭神父对天亚社说,主教已不能饮食,得靠人工方式输液维持生命。杨神父是中国教会自八十年後以来,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神职人员。
据杨神父表示,周至教区圣召多,与历史有关。周至於一九叁二年建立成为国籍监牧区,至共产党四九年掌权时,已有逾五十位国籍神父。自七十年代末宗教活动恢复,老神父从监狱释放回到教区後,在青年教友之间大力推动圣召。
杨广彦主教於一九二八年九月九日生於一个教友家庭,四四年进入备修院,四年後入读西安大修院,五五年晋铎。四十年後,於九五年成为周至教区主教,并获教宗认可。
杨主教对教育供献良多。他晋铎後,被派任备修院院长,直至叁年後修院於五八年解散。他接着在总堂服务,但於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迫回家。
他於七八年成为高中老师,其後返回教区工作,担任修院院长及总堂的堂区司铎。
在政府认可的「公开」教会中,杨主教是今年第六位去世的主教。
方济青年亚西西周末 营造多元化灵修聚会
(香港公教报讯)方济青年举办综合活动「亚西西周末」,每月为信徒提供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灵修聚会。
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孙燕云修女表示,团体举办「亚西西周末」希让更多人认识方济青年,同时为信徒提供深层的灵修机会。
协助筹办活动的孙修女称,活动自去年七月开始,於每月第二个星期六於窝打老道方济会会院举行,设有主题讲座、朝拜圣体、修和圣事及烛光祈祷等,公开予所有信徒参加。
孙修女早前对本报说,讲座题目本年六月起以生活为主,包括有「政治与正义」、「人际关系」等,让参加者活出信仰,学习成为一位有方济特色的基督徒;早前则介绍圣人的芳表善行,例如有方济会创立者圣方济、在俗方济会主保圣路易及圣依利莎伯等。她又称,讲座会邀请神长或平信徒演讲,更会采用论坛、工作坊、游戏等多种生动形式,着重团体分享。
她表示,参加者有一半为方济大家庭以外的基督徒,每次都有新面孔,而祈祷出席者更达半百。她续称,参加者以青年为大多数,亦有中年人士出席。祈祷环节(名为「爱火祈祷室」)有歌咏祈祷、小组分享及彼此代祷等。
她说:「青年人对灵修有一定需要。社会上太多吸引的东西,但有年青基督徒亦希望有更深层的信仰培育,如有一些合适的讲座,他们都会乐意参加。」孙修女指出,为青年信徒而设的灵修聚会,「为参加者开启大门,进一步寻找信仰,活动(亚西西周末)则加入方济灵修,强调喜爱和平、友爱和彼此修和。」
方济青年灵修活动干事王文杰称,参加者在祈祷环节彼此坦诚分享,团体之间有一份共融。
他表示,亚西西周末作为一个平台,既希望让参加者认方济青年,亦为来自其他善会及信仰团体的人士提供交流机会;大部份方济青年及该活动的参加者都是二十岁或以上。
王氏称,祈祷环节「爱火祈祷室」有别於弥撒及泰泽祈祷,会加入多种元素,包括小组讨论、分享等。他又称,「有参加者表示最喜欢小组分享环节,因为大家能够坦诚地分享个人经验。」他续称,参加者会探讨一些灵修题目,反省信仰生活;亦透过阅读圣方济之事迹及劝勉作灵修。
本身为活动筹办者及参加者的他表示,「(亚西西周末)过去的主题讲座都会邀请司铎来分享,为出席者提供额外机会,进一步认识教会立场,例如教会对校本条例的意见等。」他说,单就论坛发言方面,青年反应一般。他认为,青年人较关心「贴身」的社会现象,希发现社会的不公义,从信仰建立一套面对世俗的价值观。
在俗方济会的方济青年於二○○一年十二月成立,以亚西西圣方济为模 ,藉团体情,并肩追随耶稣基督的足迹,每月成员提供信仰培育等活动。
韩国主教团为「老化教会」成立议会照顾长者需要
(天亚社韩国大田讯)南韩主教团面对天主教徒及全国人口老化问题,成立一个议会为年长者提供有系统支援。
韩国天主教长者福利议会於九月六至七日在汉城东南一百四十公里的大田举行的首次全体大会中正式成立。议会归属於主教团辖下的慈善及社会工作机构「韩国明爱」。
在首届会议上,八十名从事长者使徒工作的教会人员选举主席、副主席以及管理委员会成员。首任主席金汉宗九月十叁日对天亚社说,他会尽力「为长者提供有系统的福利服务。」他批评天主教会在安排资源协助长者方面,至今都做得不好。
金汉宗说,新议会的紧急工作是协助天主教长者机构达到政府的标准。据韩国明爱称,直至二零零二年止,一百一十七间天主教长者中心,半数未达政府标准。
这位自九八年已从事长者服务的新主席表示,另一项挑战是教育在那些机构的员工以天主教精神来服务长者。
他续说,议会不但担当检讨政府老人政策的角色,也提供其他方案。他将继续直接服务长者,出任大田圣若瑟痴呆症中心秘书。
韩国明爱的福利员徐昌原对天亚社说,九十年代以来,主教团没有批准国家层面的使徒工作组织,因为他们希望各项使徒工作都在教区层面运作。因此长者议会是在韩国明爱之下成立。他指出,全国十四个教区, 有汉城总教区设立了教区长者议会。
韩国明爱执行秘书黄龙渊九月十四日对天亚社说,他欢迎成立新议会,因为天主教会现在可透过议会影响政府及学术界。
议会神师李寿汉神父对天亚社说,从事社会福利的教区神父在五月举行的会议上,建议成立一个以长者为对象的全国组织。韩国明爱常务委员会於六月通过该项建议。
他说:「议会的成立已算迟,因为地方教会经已老化,有很多严重的长者问题。」
教会去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六十五岁以上的教友人数近五十万,占全国四百四十叁万教友逾百分之十一。
据国家统计署数字,南韩人口近四千六百万,在二零零零年成为高龄化社会,预期在二零一九年成为老人社会。按联合国分类,若六十五岁以上人士占社会总人口逾百分之七,便列为高龄化社会。若比率达百分之十四,则称为老人社会。
圣家养老院主任李辰宇认为有需要成立全国议会,因为明爱要负责很多服务 畴,而老人又逐渐成为全国最需要福利服务的界别。他的机构位於汉城东南叁百五十公里的大丘。
同时兼任清州市长者福利中心主任的李寿汉神父指出,议会的目的之一,是协助简化获得政府资助的安排。
他也慨叹说:「当我们反问教会训导和精神是否套用在这牧民 畴,答案是『没有。』」他说,成立议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按教会的社会训导来管理天主教的长者机构。
老挝教会纪念传教士带来《圣经》及信仰培育
(天亚社曼谷讯)法国献主会士伯多禄.谢弗鲁莱(Pierre Chevroulet)神父廿九年前离开老挝,但他所翻译的老挝语《圣经》仍通用於这共产国家。
这位传教士九月十八日因癌症於曼谷去世,享年八十岁。
他在罗马晋铎一年後,於一九五五年七月十日被派往老挝服务,当时万象及琅勃拉邦两个代牧区仅成立了四年。二十年後,共产党在七五年当权要所有外籍传教士离境,翌年他离开老挝时,现时的四个代牧区均已建立。
在老挝服务的十九年间,他主要负责培育年青献主会士及翻译《圣经》。其後,他被调回罗马的修会总部。一九七八年被派到泰国工作直至离世。
与他共事的万象宗座代牧若望.坎西.维达翁(Jean Khamse Vithavong)主教忆述神父早年的生活说,谢弗鲁莱神父因学识过人,年青时从事献主会的培育工作。
他原是一位教师,廿四岁进入献主会,他在老挝的首项使命是学习当地语言。
泰国及老挝献主会会长比差.探尼永(Pricha Thamniyon)神父九月廿二日对天亚社说:「谢弗鲁莱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参与翻译老挝语《圣经》。」他说,这位传教士操流利希腊文及拉丁文,与一个基督教团体合力翻译《圣经》,并以天赋的语言天份翻译很多教会文件。
现时仍向老挝侨民传教的前沙湾拿吉代牧伯多禄.巴克(Pierre Bach)主教说,四部《福音》由老挝籍神父翻译,谢弗鲁莱神父监督翻译过程及内容,确保与教会传统一致。
这位巴黎外方传教会士同於七六年离开老挝,他说四部《福音》获老挝教会源用至今。
比差神父表示,谢弗鲁莱神父在老挝的首项任务是到位於万象东北一百五十公里北汕的培育中心工作。每逢周末,他便步行、骑自行车或骑马到邻近天主教村落牧养信众。
坎西主教说,村民觉得他是「一个开朗、谦恭及明白事理的牧者。」主教认为他作为老师及培育者的学识,是对当地教会的最大贡献。
献主会一八一六年在法国成立,一九叁零年代初到老挝服务,六叁年在琅勃拉邦成立代牧区。除坎西主教外,现时有叁名老挝籍修生在修院攻读。
六六年到达泰国时,谢弗鲁莱神父先於曼谷堂区工作,後来转到与老挝接壤的雷府省。他曾数次担任献主会区长、修院院长,以及泰国的会士和修生的神师。他自九七年起在曼谷西部叁帕兰的修院居住。数百名主教、神父、修会及教友出席他的葬礼。
印度西部部落基督徒向教会求助,对抗夺命疾病
(天亚社印度代迪阿帕达讯)印度致命的镰型细胞贫血症肆虐西部的部落,陷入绝望的部族妇女杰尔马本.瓦萨瓦(Germaben Vasava)向教会求助,共同对抗此病。
这位基督徒说,尽管这贫血症在古吉拉突邦每年夺去几百人的性命,但邦政府和医疗组织对她的呼吁却置之不理。这种遗传性疾病在世界一些族群中尤为普遍,包括一些非洲和南亚族群。感染这种疾病的人一般寿命不过卅岁。
卅七岁的瓦萨瓦说,她已多次建议政府设立基金,开展临床研究找出病源,却不得要领。现在她唯一的选择是寻找教会机构帮助根治这种「慢性死亡」的血液疾病。然而,教会工作人员原来一直没有察觉。
距首都新德里西南一千二百公里的代迪阿帕达一间教会诊所的负责人德兰.康得(Teresa Conde)修女便是其一。据修女称,教会医护人员是在瓦萨瓦提出请求後才意识到这种疾病。
先进国家的研究员使用昂贵的精密仪器诊断此病。瓦萨瓦却建议开展简单的血液检查和婚姻辅导,以控制此病的传播速度。她解释,若父母双方都带有遗传病基因,尽管还没有形成疾病,他们所生的孩子,有四分之一机会染上此病。
她慨叹「没有人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政府将部落中许多镰型细胞贫血症死亡个案视为自然死亡,没有报告。
瓦萨瓦在儿子西达尔特(Sidharth)被诊断患上这病後开始呼吁行动。但她强调,这不仅是为她儿子。她抚摸着坐在她身边的儿子说:「我的呼吁并非出於自私,而是为了整个部落。」今年十四岁的西达尔特每叁个月需要输血和蛋白质,以维持生命。
瓦萨瓦已经从村民代表升任为整个地区部落的领袖。她说,尽管 有几个教会健康中心具备治疗此病的设备或 提供预防的资讯,但她相信教会机构会帮助她对抗此病。
从事部落牧灵工作的耶稣会士沙勿略.曼朱兰(Xavier Manjooran)神父说,非政府组织要开展遗传病研究防治计画的确非常困难。他对天亚社说:「这项工作十分庞大,像我们这种非官方医疗机构根本无法承担, 有政府有财力开展这服务。」
不过,五十年前来这偏僻部落服务的康得修女认为,这问题迟早会受到重视,她们经常听到有关此病的抱怨。她说,若修会要求,她的医护人员已准备好对各个村庄进行调查。据她的记录显示,几乎每部落的每一个家庭最少有一人患有此贫血症。
桑查尔本.德维巴伊(Sancharben Devjibhai)五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都患有此病。她村庄附近的医疗中心医生都没有接受过诊断这种疾病的培训。她一边给女儿的疼痛关节擦油,一边对天亚社说:「有时候非常疼痛, 有用止痛药才可以令他们入睡。但第二天醒来,疼痛又恢复。我们每月 有能力购买一次药物。」
这种血液紊乱疾病的名字源於血液组成时,因血色素不足,形成镰形红血球。这种缺陷细胞使脉管变硬或粘化。当血液流通受阻,一些重要器官受到影响,造成剧烈疼痛和并发症。与此同时,身体破坏这些坏细胞的速度比制造新细胞的速度快。
很多人像派特尔(Patel)医生一样谴责医疗机构没有教育医科生有关此病。这位在医学院病理系工作的医生说:「尽管此病已流行了几百年,我们却没有学习任何有关知识。」
争取部落权益的活跃分子加内什.戴伊(Ganesh Devy)说,镰型细胞贫血症在印度好像爱滋病一样令人担忧,但却 有很少研究基金,因为此病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
据他粗略估计,印度八千万部落居民中的近叁成带有镰型细胞遗传基因,其中五十万人患上此症,面临死亡。他说:「不幸的是,国内的医疗机构却忽视这种穷人疾病。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人们对穷人的态度。」他认为此病缺乏研究基金,因为它是「一种穷人的疾病」。
瓦萨瓦不知道这种情形会否或何时才有转机,但希望政府和医疗组织能在儿子死前开始行动。
耀汉小兄弟会简史
(台湾教友生活周刊讯)耀汉小兄弟会简史:
一、创会背景
自从一九二六年十月廿八日,我国六个国籍教区成立後,中国教务展现了崭新而活泼的面貌。其中安国教区(河北省中部)在孙德桢主教领导及雷鸣远神父的推动下,传教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由於公教进行会及青年会之成立,慕道者如雨後春笋,各堂区一时之间都感到,教授教理人员「人手不足」。
一九二八年,在一次全体司铎座谈会上,有人提议成立一座以教授教理为主的团体,来担任各堂区的「教理讲授」工作。孙主教则委托雷鸣远神父主持其事。雷神父主张这个传教团体必须是「矢发叁愿」的正式修会,一个月後,束鹿县赵家庄王万桑神父,首先介绍了两位望会生,跟着束鹿县刘家庄也有两位教友请求加入新修会,临近教区肃宁县也有教友请求入会,…不久望会生已有十数人之多。
雷神父则在安国县买地兴建「修会院」。并蒙当时北平教友邓树庭先生捐助四百银元为建立「修会」会院。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初,新会院落成,雷神父为新会院取名「真福院」。
二、创会日期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初,新建真福院完工後,雷神父、望会生均迁入新房居住。十二月十六日首批兄弟举行「穿会衣礼」(开始「初学」生活),由孙德桢主教亲临会院主持,并降福(祝圣)新会院,举行简单的「会院落成典礼」。在典礼中,雷神父正式宣布:这一天(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为本会「创会纪念日」。
叁、本会名称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举行新会院落成典礼中,雷神父正式重申本会的名称、宗旨、生活、工作。
(一)修会名:本会定名为耀汉小兄弟会,奉洗者圣若翰为主保(S.Joannes-Baprista),取其「苦修」生活方式,并从事「为主 路」的工作(注:一九叁叁年为了表达本会志在「复兴中华民族」,将若翰改译为「耀汉」。)
(二)院名:本会各院概称「真福院」(Domus Beatinum),意思是:勉励实行「真福八端」的会院。(家规:2)
(叁)长上名称:创会初期会长称「公仆神父」,後改称为「家长」(Paterfamilias)院长称「公仆兄弟」;管理初学者称「公役兄弟」。
(四)理家(财产管理人)称「神贫兄弟」。
(五)会友(一般会士、连长上在内)统称「兄弟」或称「小兄弟」;加上「小」字,表示谦虚。
四、本会宗旨
本会创立的目的(宗旨)为:在家苦修、出外传教。
雷神父自幼就崇敬圣本笃,曾一度想入本笃会(其胞弟伯达神父即为本笃会士),只因希望来中国传教,就参加了在华传教的圣文生会(西文称Lazariste)。现在奉孙主教重托,负责创立修会乃决定仿照本笃会精神,建立这新修会,并奉圣本笃为本会的「远祖」(雷神父手写会规14条)。
雷神父除了根据本笃会精神订定了「在家苦修出外传教」为本会宗旨大纲外,并以本笃会会衣作为本会会衣的蓝本。
五、本会生活
(1)苦修生活|苦修生活的原则,就是:衣、食、住、行,力求俭 ;并终身禁用烟、酒、肉(包括冷血动物之肉,如鱼,虾等,以後奉台中教区主教|蔡文兴(Mgr.W.Kupger,M.M)之命及本会全体大会的决议,不再禁用冷血动物了。)
後来雷神父稍微详细规定苦修生活的标准,就是:「小兄弟生活,应以本地农工阶级生活为标准,惟应注意清洁纪律卫生。」(手写会规:13)
菸、酒之禁用,既符合克苦又有益健康是绝对的。在任何场合,不得开戒。(手写会规:23)至於「肉食」,在会外被请可不忌而食。(手写会规:24)
(2)公祷生活(in choro)|创会开始,雷神父就仿照本笃会,在真福院小圣堂公唱圣母小日课,度「公祷生活」。依照「日中七次赞美主」(咏一一八)的古风,分为:夜经(Nocturnum)及赞美经(autes.)、晨经(Ppima)、辰时(Tertis)、.午时(Sexta)、.申初经(Nona.)、申正经(Vesperas.)、晚祷(Conpleforium.)
雷神父把中文圣母小日课经文,照拉丁文大日课Contus Gregorianus ,为适应中文字数,略加修饰?删,另作新谱,以石印制版,印制大型「咏唱圣母小日课」让兄弟们按时(分七次)唱诵。
此外,规定每周四夜晚十一至十二时守「圣时」;每周五晚上作「明告」;每日午饭及晚饭後各有叁十分钟的聚谈(散心)。
(3)日常活动(工作)|创会後前两年,是首批兄弟接受「修会训练」时期,即修会法所称的「初学」(Novitiatus);第一年为法定初学,第二年是修会自由增设的。在初学期间没有对外的传教工作,只有对内的日常活动。
当时本会每日的日常活动,除了祈祷、上课、饮食、休息等外,尚有约八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工作计有:种菜、养花、培植果树、缝纫、织布、作鞋、装订书册、环保(包括 扫、卫生)、烹调。以後增设「真福印字馆」,工作项目就更多了。这些日常工作,除了少数雇用技工外,均由兄弟们分担。有些工作(如:领经、读饭书、餐桌服务、 扫…)是轮流担任,每周更换一次,周末交接。交接时要唱一首歌,歌调由雷神父谱成。可惜,这些「歌谱」渐渐被遗忘,无形中被打入「失传的习惯」中了。
六、神圣的家
雷神父为了表达「家庭精神」,也为了保存并发扬它,称会长为「家长」。手写会规第叁条,清楚的确定:「院(会)中最高首领称家长;副院长称公仆兄弟;小兄弟称会院(真福院)为咱家」。
每天午餐、晚餐後各半个小时的「聚谈」,也是促进家庭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次有一位美籍圣言会士Rev.Fr.King(人们喊他王神父)来到安国真福院,访问叁天,回美国後,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访问真福院一类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如下:「…他们(修士们)都称呼雷神父为父亲,彼此互称兄弟。他们生活简单,举止纯 ,彷佛圣方济和他的兄弟一样,我最欣赏他们散心时的表现,饭後雷神父唱:『看兄弟们同居』,大家其应:『是何等乐哉!』全院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唱,有的笑,有吹箫的,有弹琴的,有的叁五成群,散着步讲故事……最使我惊奇的,他们都不把雷神父看作高不可攀的大上司,他们围起他来,问长问短,有青年小兄弟还扯雷神父衣角,彷佛在同他开玩笑…。晚饭後的散心结束後,他们都到院中央的一座假山上,大家围坐在雷神父四周,轮流发表个人这一天有意义的感触,他们的术语叫做『言感想』,雷神父坐在中央高大十字架旁特备的椅子上,修士们(那时有七十多位)则围坐在假山的砖凳上。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看到不少青年修士并不坐凳,都争着靠近雷神父席地而坐,有的来迟了一步,还设法插足空隙,最好玩的是,一位比雷神父还大的老修士(指若敬兄弟),也和青年修士们凑热闹,其态度自然,表情的纯 ,使我叹为观止!」(春风十年48-49页)。
刚恒毅枢机主教(Card. Celso Costantini)在他的回忆录|《在中国耕耘》(下),写道:「一九叁二年我有机会去安国参观这个(若翰兄弟)修会,在他们那里住了两天,参与他们的团体修会生活,予我的印象非常良好,基於他们的生活俭 、善良,几乎可与圣五伤方济.亚西西的初期生活媲美…。」
二零零四年十月 生活圣言
「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 (路17:5)
这是耶稣的门徒急切而由衷的祈祷,因为他们的信德也不够坚定。在福音中耶稣曾多次由於他们的信德薄弱而训斥他们!
(参阅玛8:26;16:8;17:20) 伯多禄虽号称「磐石」,而教会亦将在他身上建立,但他也被耶稣叱责为:「小信德的人!」 (玛14:31) 耶稣还要为他祈祷,为叫他的信德不至丧失(参阅路22:32)
。
这个增加信德的请求其实是每个基督徒心中的祈求,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亦会有信德动摇的时候。即使在圣女小德兰的一生中,虽然她对天主怀有非常深厚的孝爱,但在她最後一年半的生命中,也受到「信德的试探」。她描述这试探就像一度延伸至天上的墙壁,它甚至遮盖了星星(参阅「灵心小史」)。
「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
很多时,虽然我们知道天主是爱(参阅若望一书4:8),但我们的生活却让人感到好像独个儿留在这个世上,好像那位爱我们、看顾我们的天父并不存在一样。事实上,他却完全认识我们,甚至连我们的头发也一一数过
(参阅玛10:30);他促使我们所行过的善事和所经历过的考验全为我们带来益处。
我们应该和圣史若望一起重复这句话:「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
(若望一书4:16)
事实上,相信天主就是去感受他对我们的看顾和爱护,就是知道他会照料我们的每事每物,包括我们每一个祈祷、每句说话、每个举动、我们或忧伤,或喜乐,或冷漠的际遇、每种疾病、一切一切,从我们认为事关重大到微不足道的行动、想法和情绪,他全都知晓。
既然天主是爱,完全去信赖他就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回应。因着这种信任,我们时常可以跟他说话,向他倾诉我们的顾虑、我们的善志和我们的计划。我们可以安心沉浸於他的爱内,因为我们知道他必会了解、安慰和帮助我们。
「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
对於门徒们的这个祈求,耶稣答覆说:「如果你们有信德像芥子那样大,即使你们给这棵桑树说:你连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会服从你们的。」
(路17:6) 「像芥子那样大」:其实信德的大或小并非最重要,耶稣所要求我们的是真切的,并以他为基础的信德。藉着他,一切都会得到成就,我们不用再单靠自己的能力去行事。
如果我们相信,有一位天主在爱着我们,那麽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相信那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和心中的冷漠和自私,也将被连根拔起;家庭破裂的情况将得到解决;在两代之间、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及分裂了数世纪的基督徒之间,将能缔结合一;普世的手足情谊也将在不同的宗教、种族及民族之间绽放并结出成果……。此外,我们也可以相信人类终有一天能和平共处。是的,如果我们让天主去介入和处理的话,一切都是可能的。为全能者天主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
「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
那麽我们该如何生活这句圣言并在信德方面有所增长呢?
首先我们要祈祷,尤其当我们感到困难和怀疑时,更需要祈祷,因为信德是天主的恩赐。我们可以祈求他说:「上主,请帮助我存留在你的爱内。让我无时无刻都能透过信德或所经历的事去感受、意识及知道你爱我,和我们所有的人。」
其次我们要实践爱的工夫。透过努力去爱,我们的信德将变得坚定和稳固。我们不但会相信天主的爱,我们更将在自己的灵魂内触摸到、感觉到他的爱,并且在我们的周围看见他的爱所产生的种种「奇迹」。
来自英国的一位女青年就有这份体验:「当我的母亲告诉我,她已决定离开父亲并搬到另一处时,这个消息令我感到心碎,使我陷於绝望的边缘,但是我没有对她说任何的话。以往我会寻找逃避的方法,把自己锁在房间中听音乐。但是现在,既然我已经决定生活福音,我感到我要留下来,置身於他们的痛苦中,并且对十字架说『我愿意』。我感到我必须跨越自己,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他的爱。」
「我尝试放下自己的看法,以爱心去聆听母亲向我倾吐关於父亲的一切。同样,我也找寻方法去尽量留在父亲的身边。」
「数月後,当我的父母决定重修旧好时,母亲说了一句话,令我深为感动。她说:『 还记得吗?当我告诉 我要离开的时候, 的反应使我感到我正在作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其实我没有对她说过什麽,我只是默默的对耶稣说『我愿意』,并相信他自会照顾一切。」
卢嘉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