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18-09-2006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周末避静

梵蒂冈电台
发射台报讯天使铜像

“不是听众来信 ”

福音与见证


在上星期的《不是听众来信》节目里,我回忆了我在额我略大学教授“传教地区的教理讲授”的事情。节目结束时,我曾谈到我在1993年编写的一份讲义,由校方印行,专为学生采用。我没有说,那份讲义有一个很长的绪言,次第介绍欧洲的教理讲授运动,梵蒂冈二次大公会议,全球主教会议,以及它们对传教地区教会的影响。我也没有说,那份讲义的本文有叁部分,分别讨论,在传教地区的“教会与社会”,“福音与传统宗教”以及“教会的神学与当地社会的现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这次节目里,我要谈的是我在那份讲义的绪言和本文之间插入的一段话。那段话介绍当宗座圣经学院的教授德、拉、保特利(de la Potrie)神父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圣若望的见证概念”。现在请大家先听听我插入的一段话。


  在一篇标题为“圣若望的见证概念”的文章 ,依纳爵、德、拉、保特利神父发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谈到两个相关的概念,它们的两种表达形象,和两种处理启示的传递问题的方式。这两个概念是“福音”与“见证”。据作者说来,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公开而庄严的宣告。事实上两者都直接与启示有关,都有激发信仰的作用。

福音,意思是好消息:它使我们想象到一个传递好消息的人,向一个焦急等待这消息的人们传递、解释这个消息。新约中的这个用法继承旧约,来自依撒意亚书,那时犹太社会期待一个救世主来将他们从奴隶状态下解放出来。

见证,是一个法律辞汇,指,“将天主的启示向一个不相信的、反对的及敌视的世界传递”。

若望在他的福音序言中,介绍施洗者若翰如同一个见证人给光做见证,介绍天主圣言是真光来到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并不认识他;他来到自己的家,可是这个家却不接受他。
当我们谈论这些时,应该想到圣若望的思想回到了那个圣周五。他看到耶稣在比拉多面前,那时耶稣说:“是,我是君王。正是为此我出生,我也为此而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给真理做证:凡属於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若18,37)。

“福音”和“见证”两个概念,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表达形象,指出两种不同的处理传递启示问题的方式。

圣保禄,在对观福音的基础上,谈及这个问题时用的是“聆听”。我们选几个例子:“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呢?……所以信仰是出於报道,报道是出於基督的命令”(罗10,14-17)。

圣若望坚持的是“看到”。我们选来他对尼苛德莫夜访耶稣的谈话,在那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我们知道的,我们才讲论;我们见过的,我们才作证;而你们却不接受我们的见证”(若3,11)。

“福音”和“见证”两个概念引出的两个不同形象,和它们指出的处理“传递启示”的两种不同方式,最终是出於对基督宗教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不同估计。事实上,圣保禄采用“福音”的概念,表示基督宗教与文明之间的连续,而若望采用“见证”的概念.则强调那两者之间的断裂。

不论是主张连续,或是主张断裂,两种说法都有现实的意义。在上世纪初,传教士们考虑的是皈依,今日我们要推行本地化。本地化并不反对皈依,但是两者如何配合和调和?这是我们在“传教地区讲授教理”课程中要研究的课题。

我们将以教会在中国的经验为基础,就教会与本地社会,福音与本地宗教,以及教会的神学与在本地社会中占优势的意识形态叁重关系,研究上述的课题。



以上是插入在我编写的一份讲义上的一段话。我曾用它来作讨论基督宗教与传教区本地社会,本地宗教和本地流行的意识形态叁重关系的开场白,因为在这样的讨论中一般出现来自两种不同的立场的纷纭意见。那两种立场是:一种主张基督福音与本地文化之间的“连续”,一种主张它们之间的“断裂”。德、拉、保特利教授指出那两种立场在宗徒时代的教会里已经同时存在,而且都被记录在新约圣经中,它们并没有损害教会内部的共融合一,却更显示了其与世俗社会之间的超越关系。

今日,对在我们中国的教会的情况,及其与本地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内国外都有不同意见者。这与上述的两种立场也不无关系。我们在《不是听众来信》节目里,经常谈论到类问题。德、拉、保特利教授的指示,对我们极有用处,所以,我把曾插入在我编写的一份讲义上的一段话,现在也插入在这一系列节目里,供听众朋友和主内兄弟姐妹们参考。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天亚社、香港公教报、亚洲新闻通讯社、台北教友生活周刊:

--香港青年赴东亚会议提倡消费需顾及公义
--澳门青年暑期到境外服务病人及儿童,充实心灵
--中国秘密祝圣的年青主教被强行带走
--台湾修院推行促进司铎圣召计画,强调家庭的角色
--韩国传教修会表示,需要堂区更大力支援其海外工作
--孟加拉天主教徒为「天主忠仆」甘古利总主教的圣德作证
--印度锡罗马拉巴尔教会计画设立罗马办事处,推动与教廷的互动
--马来西亚地区牧民议会强调拓展基层教会团体乃教会的核心需要
--菲律宾维达尔枢机告诫政界人士“以玛利亚为榜样时刻胸怀公众利益”
--婚姻辅导是接驳车 ( 作者 梁桂云 )
二零零六年十月份生活圣言
***********

香港青年赴东亚会议提倡消费需顾及公义
(香港公教报讯)香港一批大专信徒八月中到台北出席「东亚会议」。香港与会者指大专信徒消费之前,应考顾及公义和劳工课题。

本届东亚会议题为「重视思考消费文化」,由国际公教学生运动(亚太区)及台湾天主教大专同学会合办,八月十叁至十九日假台北举行,叁十二位来自日本、台湾、南韩、澳门、香港的大专信徒出席。天主教大专联会派出叁位大专信徒与会,该会神师龙家禧神父(Michele Camastra)及牧民工作者亦有随团。

会议上,各参加地区提交「地区报告」,汇报当地大专生的消费模式及地区概况。香港的报告指出,香港大专生比其他与会地区的较容易申请信用卡;香港大专生大多会做兼职,部份把薪金用作娱乐和购买名牌货品。

报告建议,大专生消费前,应考虑商品是否自己所需。报告称,大专生建立个人身份不能够只靠物质,应着重心灵。报告说:「大专信徒应意识到公义的重要。部份企业被指剥削员工及破坏环境,我们不应助长这些行为,消费前宜叁思。」

会议举行期间,大会邀请台湾讲者发表演讲,探讨社会训导及台湾情况等。讨论环节上,与会者就大会主题及会议活动,分享己见及反思信仰。该会议八月十叁的开幕弥撒,邀得台北总教区郑再发总主教主礼。

与会的树仁学院天主教同学会会长郭倩衡引述大会信息说:「大专信徒探讨消费议题时,应关顾生产消费品的劳工,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她九月六日对本报说,大会鼓励与会者订立个人的行动计划,从生活习惯习手,如培养健康的消费模式。

「东亚地区各地(大专信徒)处境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会议对东亚大专信徒是个交流的好机会。」郭倩衡称,与会者将会把会议讯息带到天主教大专联会。

另一香港与会者郑咏珊认为,消费对社会影响深远,大专生宜按实际需要消费。刚大学毕业的郑氏是香港大学专业进修附属学院天主教同学会成员。

郑咏珊称,该会议帮助大专信徒认识到消费或间接影响环境,她说:「台湾部份山区种植了茶树和槟榔树,加深了地震的祸害。」她指出,这类农作物的根不像普遍树木般,抓住泥土根部,对某些地区而言,遇地震便较易山泥倾泻。

另外,东亚会议安排参加者作本地生活体验,参观台湾的造纸工作及垃圾焚化厂,从而思考消费所引申的环保及循环再造课题。下一届东亚会议将於二○○七年假香港举行。

澳门青年暑期到境外服务病人及儿童,充实心灵
   【天亚社澳门讯】澳门教区青年牧民中心于暑假期间,组织青年到中国陕西省和泰国罗勇参与社会服务,从中丰富他们的体验,有助个人成长。

   牧民中心总干事苏小翠於八月下旬表示,举办这两项义工服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鼓励青年人「明白生命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同时也希望让参加者明白「福传工作需要身体力行」,不能 靠言语来传教。

   她认为,活动除了让参加者学会以爱和关心,回应贫困者和病人的需要,也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真谛,并对此多作反思。

   往泰国服务的青年于七月廿八日至八月九日前往「拉米禄社会中心」,与当地五十名感染爱滋病的成年人和儿童一起生活。该中心设于曼谷东南一百五十公里的罗勇,服务被家人遗弃的爱滋病患者。

   团长梁锦球向天亚社表示,这一次义工服务超出他们的预期。十四名团员在出发前,对服务性质不大确定。但梁氏说,她是因为这项使命的「难度较高,挑战性较大」而选择它。

   纵然在出发前已作好心理准备,她承认,团员起初对接触爱滋病人亦感到害怕,不知如何照顾他们。

   他们起初以为 须带病人出外散步和晒太阳,或是跟小朋友玩游戏。然而,由於中心缺乏人手,他们也临时被安排为重病者洗澡和按摩。

   梁氏形容,为服务对象洗澡令他们印象难忘。她指出,这项任务「超出预期」,却带给他们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凭着互相影响,互相支援,终於克服恐惧」。

   在两个服务团回澳门後,牧民中心于八月廿日举办回顾分享会。部分曾陪伴爱滋病人面对死亡的义工说,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也反省到怀抱希望过每一天的重要。

   与此同时,澳门教区副主教锺志坚神父带领廿一位十六到廿五岁的青年,于七月廿九日至八月十六日探访华北 西省安乐镇桃李村。牧民中心的义工七年前亦探访过这条位於叁原教区的村庄。桃李村位於北京西南九百公里。

   牧民中心职员梁海灵九月八日对天亚社说,每天都有二百多名学生聚集在村内的安乐天主堂和相邻的修女院。这些学生大多是住在桃李村和附近天主教村的教友。

   每天早上,澳门义工为学生分组上课,教授英语、地理、科学、公民教育和卫生常识。下午则有集体游戏、话剧和民俗舞蹈等活动。

   在八月廿日的分享会上,到桃李村服务的团员说,他们最难忘是看见农村学生努力争取求学机会的精神。苏小翠指出,学生的人数超出预期,使他们在分发教材时遇上困难。

   牧民中心上一次筹办的境外服务团,是在二零零四年前往东帝汶。十六位青年教友在当地一个堂区进行为期十天的义工服务。

中国秘密祝圣的年青主教被强行带走
   【天亚社香港讯】一位不被政府承认的年青主教,九月十一日遭约廿名便衣公安强行冲入主教座堂带走。

   天亚社从多个消息来源得悉,周至教区卅八岁的吴钦敬主教,于当天晚上十时十五分,在圣母无玷圣心主教座堂被押走,至今下落不明。周至位於华北陕西省,距北京西南九百五十公里。

   事发时,现场有不少途人目击几名男子翻过圣堂围墙。圣堂内的修生听到声音,出来察看,有人命令他交出大闸钥匙,当修生拒绝之际,公安人员随即表露身分。

   其後一众公安人员冲进圣堂,直往吴主教的房间敲门,但没有透露身分。圣堂旁有两栋楼房,作为宿舍和办公之用,主教的卧房及办公室就在其中一栋的地下。

   消息人士说,当吴主教一开门,便被强行带到停泊在堂外的一辆汽车。闻声出来查看的八十岁本堂神父、四位修生、四位修女,以及聚集在堂外的途人,目睹两名公安人员抓住主教的胳膊,另一人打他一记耳光。

   消息人士又表示,自五月起,教廷认可的吴主教多次被政府人员带走问话,以及学习去年生效的《宗教事务条例》,然而这次却使用了暴力。

   据悉,教区神父在事发翌日向当地的宗教事务官员查询,得知是省级宗教事务和公安部门下令带吴主教「去学习」。

   另一教会消息人士说:「教友得知主教粗暴地被带走,连关掉电脑、带上手机和拿几件衣服的时间也没有,都感到十分愤慨。」他们又担心政府会用暴力迫使主教退下来。

   周至教区宋光裕神父九月十四日对天亚社说,教区一些神父已到省会西安市的省宗教事务部门,抗议他们侵犯宗教自由和人权。他们要求会见主教和给他一些日用品,但遭到拒绝。他们强烈要求政府解释今次的侵犯行动,并保证主教的人身安全,否则会在市内发起示威。

   吴主教获秘密祝圣为周至教区第六任主教,其主教身分是在兼管周至教区的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因癌病去世前叁天,即五月廿二日,才向所有神父公开。

   周至教区前任主教杨广彦於零四年九月四日去世前,没有指定接班人。现时教区有五十多位神父,六万名教友。

   吴主教生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八九年高中毕业後,进入周至教区修院,同年入读上海佘山修院。他於九六年由同获教廷和政府认可的杨主教祝圣为神父,之後在农村堂区服务,九八年被派往西安的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教授礼仪和神修,并担任神师。

   二零零零年,他被派到美国进修,叁年後取得礼仪神学硕士学位,零五年再考获灵修辅导硕士学位。他于同年七月返回周至,并在陕西修院重拾教鞭,直至公开主教身分为止。

台湾修院推行促进司铎圣召计画,强调家庭的角色
   【天亚社台湾新竹讯】台湾总修院的新任院长计画提升本地神父的数量及质素,同时强调家庭在圣召培育的重要角色。

   天主教台湾总修院院长黄清富神父对天亚社说,修院於今年夏天展开为期叁年的计画,以针对培育工作上「质的提升及量的不足」。

   黄神父于前任院长新竹教区李克勉主教六月廿四日晋牧後,接任院长一职。

   原为修院副院长的黄神父表示,他叁年前初到修院服务时有廿八名修生,今年九月新学年开始,修生 得十九名,其中四人是本地新生。

   黄神父说,修院的圣召推行中心於今年夏天开始「圣召陪伴评量计画」,协助堂区工作人员发掘及培育圣召。总修院两年前与台湾七个教区及男修会合作,研究这项评估计画。

   该计画鼓励愿意回应圣召的男青年到所属堂区的神父宿舍居住,协助牧灵工作。堂区神父、修女及教友领袖会陪伴他的灵修成长,然後评估该青年是否适合进一步的培育。

   黄神父又表示,修院将邀请其他华人地区的修院培育团队分享经验或资源,因为全球的华人教会同样面对圣召不足的问题。

   在提升修生质素方面,这位新院长指出,面对时下多元化及全球化的社会,神父需要更用心关注对信徒的牧灵工作。

   除了推动堂区人员关注圣召外,黄神父更认为「圣召的摇篮来自父母」。

   他说,培育圣召始於家庭,「虔诚热心的父母才可为圣召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是单靠某些圣召宣传活动便足够」。因此,修院联络台湾各教区的圣召委员会,制作资料教导天主教家长如何回应有意分辨圣召的孩子。

   修院也鼓励天主教家长透过捐献、祈祷会及探访来支持修院。

   现时为主教团圣职委员会主任的李克勉主教回忆其童年时,一位堂区助理司铎来家访,对他的培育带来深远影响。

   他在新竹对天亚社说,当其他家庭都退出了每周的玫瑰经祈祷会,他的家人仍然继续参与。那位神父因此有更多时间与他们讨论主日读经,李主教与父亲喜欢向神父提出很多关於信仰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他的姊姊其後也选择了修道生活。

   李主教自二零零叁年担任院长。他现时领导的委员会负责推广圣召、圣职培育及司铎的持续培训。

   谈及圣召下降的问题时,李主教不认同有些教友埋怨早年从大陆迁往台湾的神职人员,没有积极发展本地圣召的说法。他说:「我们应感谢他们数十年来的白白奉献。」

   李主教说,这些神职人员不求回报,无私地建设了本地教会。本地的天主教徒现在「该醒过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韩国传教修会表示,需要堂区更大力支援其海外工作
   【天亚社首尔讯】教友应主动并定期协助海外传教,例如神父可在堂区成立传教工作支援组。

   吴南周神父八月卅一日向天亚社说:「本地教会一向对海外传教工作漠不关心。」他於八月初在釜山教区安乐天主堂成立海外传教支援组,让堂区神父及教友认识传教工作的重要。他亦於二零零零年服务南山天主堂时,成立另一支援组。

   吴神父表示,安乐堂的支援组有叁百七十名组员,他们捐款给在蒙古工作的韩国修女。

   据支援组主席姜基洙表示,同属釜山教区的南山堂区自二零零零年起,每年都捐助一千叁百万韩圆(一万叁千七百美元)予在廿二个国家工作的韩国传教士。

   捐款收集後,每月都会送给选定国家的韩国传教士。姜氏八月卅一日向天亚社说,目前支援组内二百八十名组员,每人每月捐助逾二千韩圆。

   爱尔兰籍达尼尔.奥基夫(Daniel O’Keeffe)神父,负责推广圣高隆庞传修会的传教工作。他九月一日告诉天亚社,十分欣赏堂区对海外传教的自发支持。

   奥基夫神父说:「在南韩,传教修会通常要先得到堂区神父的批准,才能探访堂区,在主日弥撒中募捐。」他形容这种安排为传教士和堂区神父而言均有点累赘。但他表示即使如此,到堂区募捐的访客仍络绎不绝。

   他建议,为避免对双方造成不便,「韩国教会应考虑有系统地支援海外传教工作」。

   奥基夫神父目前领导由十一个男女修会组成的「韩国天主教海外传教教育联会」。他引用英国、爱尔兰及美国的例子,建议韩国主教及修会会长制订修会到堂区寻求支援的周年计画。

   据联会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十月,韩国教会有二百一十二名传教士在亚洲工作,一百卅人在美洲,一百零九人在欧洲,五十九人在非洲及十六人在大洋洲工作。

   韩国主教团辖下的韩国外方传教会的梁金柱神父九月一日向天亚社说,联系本地神父作堂区探访并不容易。梁神父是其传教会赞助者组织的主任。

   他期望吴神父的支援工作,能带领其他堂区神父认识海外传教的重要,因为他「个人认为,堂区神父对海外传教的了解不足。」

   韩国外方传教会每年需十六亿韩圆来支援在六个地区工作的五十名神父。逾九成捐款是传教士每叁年回国一次时,到堂区宣传募集得来。他们服务的地区为中国大陆、台湾、柬埔寨、巴布亚新畿内亚、俄罗斯及非洲莫叁比克。

   主教团助理秘书崔元悟神父九月五日向天亚社说,海外传教工作没有得到主教团层面的支援。然而,主教们对海外传教的关注日益增加。他又表示,一旦传教修会提出要为海外传教设立有系统支援的建议,主教们就会从长计议。

   圣母圣心爱子会区会长李会振神父九月四日对天亚社说,奥基夫神父的建议及吴神父的支援组,有助传教士更专注于传教工作。该修会的五名会士服务於叁个国家。

   耶稣圣心传教女修会省会长赵淑 修女九月一日向天亚社表示,女修会比男修会更难寻求堂区的支援。她欢迎吴神父的建议,并表示其修会有十一名修女于六个国家工作,十分需要本地的捐助,但从来没有从堂区获得分文。

孟加拉天主教徒为「天主忠仆」甘古利总主教的圣德作证
   【天亚社达卡讯】孟加拉首位国籍总主教刚被宣布为「天主忠仆」,本地天主教徒实际上早已把他视为圣人。

   教友龙琼.戈梅斯(Ronjon Gomes)九月二日在达卡圣母主教座堂表示:「我一直把他当作圣人,又请他为我的疾病代祷。」特托尼奥斯.阿迈勒.甘古利(Thetonious Amal Ganguly)总主教获教廷宣为「天主忠仆」的消息在当天的仪式上公布。九月二日亦是该位圣十字架会士逝世廿九周年,他既是当地首位主教,也是第一位国籍达卡总教区首牧。

   达卡总教区保禄.科斯塔(Paulinus Costa)总主教在叁千名信众前,公布教廷的决定。「天主忠仆」的称衔,是教会册封圣人叁个步骤的先奏,接着是宣为「可敬」,然後是「真福」,最後是封为「圣人」。

   甘古利总主教于一九六零年成为达卡总教区辅理主教,六七年十一月廿叁日就职为总教区首牧,直至七七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已退休的银行家戈梅斯告诉信众,他在九一年到邻国印度求医时,医生诊断其心脏有叁个主要堵塞处,其中一处非常严重。後来他再到印度覆诊,医生告诉他病情好转了,且说「我是他首个不但没恶化反而改善的病例,更何况我患有糖尿病。」

   戈梅斯说:「我相信,这是托甘古利总主教转求而成为可能。」

   他又说,他母亲双目失明,医生说做手术只能带来有限的改善。他说:「母亲把总主教视作圣人,为获得治疗而请他转求。结果手术後她完全康复,现在能看见。」

   其他为这位天主忠仆的圣德作证者,包括全国基督徒契团秘书长达尼斯.迪利普.达塔(Danis Dilip Datta)、孟国圣十字架会会长斯德望.戈梅斯(Stephen Gomes)神父,以及已退休的库尔纳教区弥额尔.德罗萨里奥(Michael D'Rozario)主教。

   达塔说,甘古利总主教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成果」。这位六十四岁的基督教领袖曾多次与已故总主教合作。他指出生命中两宗历史性事件:一是印度半岛的分裂,另一是认识了甘古利总主教。达塔续说:「我被天主教的主教们感动,在基督宗教内获得重生,而甘古利总主教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达塔形容总主教生活简 、谦逊有礼。他忆述两人一起祈祷的情境说:「他是一位热爱祈祷的人,此精神正是今天大部分教会领袖所欠缺的。」

   戈梅斯神父肯定总主教「是一位圣人」,亦说他接触过不少有相同看法的人。这位七十一岁的神父说:「凡是认识这位元『天主忠仆』的人,都形容他神圣和伟大。」

   戈梅斯神父也形容总主教谦逊、有礼及服从,「从不认为自己比穷人更有权力。」

   德罗萨里奥主教在仪式开始前向天亚社说:「甘古利总主教神贫、谦逊又温文,是蒙受祝福的;因为神贫而看见天主的人是有福的。」

   他与甘古利总主教同样来自达卡总教区的哈什纳巴德堂区,是修院的同学。这位已退休的主教说:「他毫无瑕疵的性格、谦逊厚道的行为、非凡的才智,以及在学业及其他才能上的卓越表现,使他受到教授、修生及其他人的爱戴。」

   德罗萨里奥主教忆述,在甘古利总主教逝世前一天从达卡返回库尔纳,是由总主教送他到机场。翌日,他却又回到达卡,「震惊地」主持总主教的殡葬弥撒。

   六十岁的教友斯德望.戈梅斯(Stephen Gomes)自一九五八年起在达卡的圣母院书院工作。他向天亚社说,甘古利总主教在书院内任教逻辑学,并成为书院首位孟加拉裔校长,获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不足一年後,总主教获任命为首位孟加拉裔主教。

   现时仍担任物理实验室助理的戈梅斯指:「他成为了活圣人。」

   五十一岁的巴布卢.萨卡尔(Bablu Sarker)神父告诉天亚社:「甘古利总主教是理想的灵修导师,他的生活方式启发了我立志做神父。」这位库尔纳教区神父说,他及其他被总主教感动过的神父都希望总主教获册封为圣人。

印度锡罗马拉巴尔教会计画设立罗马办事处,推动与教廷的互动
   【天亚社印度特鲁瓦兰塔拉姆讯】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决定在罗马开设办事处,以改善天主教东方礼教会与梵蒂冈各办事处之间的沟通。

   上述决定是在锡罗马拉巴尔教会主教会议期间获得通过。主教会议在喀拉拉邦主要城市科奇召开,於九月叁日闭幕。科奇位於新德里以南约二千六百公里。

   会议由锡罗马拉巴尔教会总主教、埃尔讷古勒姆暨安加马里总教区瓦基.维塔瓦蒂尔(Varkey Vithayathil)枢机主持,全体卅五位主教出席。

   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和规模较小的锡罗马伦卡拉教会是印度两个东方礼教会。两者遵循叙利亚传统,其起源可追溯至圣多默宗徒。它们与後期由欧洲传教士传入的拉丁礼教会组成印度天主教会。

   会议提出在罗马设立办事处,并委派代表在当地协调活动。此决定是回应最近召开的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全球会议的建议。在喀拉拉邦以外的锡罗马拉巴尔教会的代表,于八月十八至廿日在科奇举行会议,要求教廷撤销对教会行政的限制,也要求在印度成立更多教区。

   现时锡罗马拉巴尔教会有廿六个教区,除了一个在北美洲,其馀在印度。梵蒂冈的一项决定限制总主教的管理权 限於教会「固有地区」,把邦外的十一个教区排除在外。锡罗马拉巴尔教会的领袖表示,数以千计生活在拉丁礼教区的信友,未能充分获得牧灵照顾。

   全球会议指出,由於曾多次要求在印度成立更多教区却未得到回应,他们建议在罗马成立办事处,负责「游说」工作。

   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发言人保禄.特拉卡特(Paul Thelakat)神父对天亚社说,维塔瓦蒂尔枢机认为,办事处「是有效的协调方法,并加快教会与梵蒂冈之间的沟通。」神父说,新办事处「定能改善我们教会与罗马之间的连系」。

   与特拉卡特神父一样,埃尔讷古勒姆暨安加马里总教区牧民议会秘书嘉禄.保禄(Charlie Paul)同意,罗马办事处有助改善与梵蒂冈官员之间的沟通。

   保禄把这行动称为「策略性决定」,因为很多锡罗马拉巴尔教会人士深信,教会得不到教廷「应该给予的承认」。他解释:「梵蒂冈官员大多数属拉丁礼,他们忽视或误解我们的要求,或以东西方礼冲突为背景,排挤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有人在梵蒂冈表达意见。」

   他也声称,他们给教廷官员的一些信件「从不寄达」,因为它们被一些「既得利益团体成功拦阻」。他说,锡罗马拉巴尔教会早就该开设办事处,「如此不少问题便可得解决。」

   筹办全球会议的拉杰果德教区圣母无玷圣衣会额我略.卡罗特佩尔(Gregory Karotemprel)主教在会议上也证实,教廷没有回答他们的一些信件,包括维塔瓦蒂尔枢机发出的许多信件。

   然而,特拉卡特神父澄清,设立办事处非为对抗拉丁礼在梵蒂冈的影响力,「我们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沟通之便。」

   据他说,主教会议也寻求不同的方法,向居住在教会固有地区以外的信友,提供更多牧灵照顾。

   主教会议也决定,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邦政府试图控制少数宗教社群的教育机构。主教们表示,不会「放弃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

   印度宪法容许少数宗教社群开设他们认为合适的教育机构。最近,邦政府通过一项法例,规管私立职业学院,企图重新定义少数社群及由他们管理学校的权利。主教们把新法例称为「反少数社群」法例。

马来西亚地区牧民议会强调拓展基层教会团体乃教会的核心需要
   【天亚社吉隆玻讯】马来半岛的天主教会已确定优先透过「基层教会团体」,重整教友培育工作。

   八月卅日至九月二日在吉隆玻举行的「第叁届马来半岛牧灵会议」上,五百四十九名神职人员、修会会士及教友订出此结论。

   马来半岛乃吉隆玻总教区、槟椰屿教区及麻六甲暨柔佛教区的服务 围。

   与会代表同意,教会於卅年前确立基层教会团体为本地教会的核心需要,至今亦然。基层教会团体是堂区的邻舍互助信仰团体。

   与会者重申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共融的教会,并承诺今後的牧灵优先目标为:团结、培育、全人发展、宗教交谈、青年、家庭及社会传播。

   他们将未来十年订为检讨、统一、重整、强化和更新教会策略与计画的时期,同时强调基层教会团体兼具马来半岛教会基层意见表达及牧灵动力的两项功能。

   为达致此目标,与会者计画一项综合而全面的研究,评估现有基层教会团体的运作效率。研究将从基层教会团体、堂区、教区及地区层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与会者表示,教会承诺对现有架构、策略和方法的效能作出评估,并在有需要时进行革新、改善及重整架构。

   会议又提议成立神学委员会,为本地的基层教会团体,发展及制定神学与灵修基础。他们建议设立另一个委员会,为议决的牧灵优次订下清晰的目标、有既定时间表的策略、有系统的监察和评估机制。

   然而,与会代表亦肯定向各层面对话、谘询和收集回馈意见的需要。

   此外,有与会者关注到不同牧职均缺乏训练及培育,遂提议为神职人员、教友领袖、传道员、牧灵工作者及辅导员设计有系统的训练及培育,又建议成立流动小组,为基层教友提供培育。

   会议又呼吁,关注向少数族裔、原住民、大专生、沙巴及沙捞越东部邦份的马来西亚同胞、残障人士、新移民及难民,提供牧灵、培育及外展服务计画。

   与会者建议,跨堂区及跨教区的活动与庆典,应注重多元文化及运用多种语言,以配合马来西亚天主教徒来自不同种族及使用不同语言的特质。

   出席是次会议者乃马来半岛廿万天主教徒的代表,他们在第叁届大会召开前,曾参与多个预备会议。第一及二届马来半岛牧灵会议分别於一九八六年及九六年举行。


菲律宾维达尔枢机告诫政界人士“以玛利亚为榜样时刻胸怀公众利益”
(亚洲新闻利帕讯)“玛利亚的榜样展示在”每一个人“眼前,每个人都肩负着在世界履行职责的使命”。同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积极致力於公众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九月十二日,菲律宾宿务总主教区总主教维达尔枢机在利帕城举行的全国第叁届加尔默罗圣母朝圣地朝圣活动闭幕式上发表了上述讲话,强调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国家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关键”。

同时,维达尔枢机还告诫菲律宾教友:“你们是履行社会义务的第一责任者。这是你们的责任,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同样,司铎、修会会士应该同时发挥精神领袖和羊栈牧人的作用”。

最後,宿务总主教表示:“应始终把目光凝聚在所有恩宠的仲介玛利亚的身上,因为,她才是坚定不移地忠实履行职责的最杰出榜样”。

维达尔枢机在利帕城加尔默罗会会院,也是着名的玫瑰雨所在地主持了全国第叁届加尔默罗圣母朝圣地朝圣活动闭幕式的隆重弥撒圣祭。

本次朝圣活动,是由菲律宾天主教会主教团发起的。主教团主席拉格达梅奥总主教专程为此发表牧函,邀请全国教友“朝拜万福的童贞圣母玛利亚。每当菲律宾国家和人民陷入困境、在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时,圣母始终展示出了对我们的关怀”。

在题目为《在希望中奋斗》的牧函中,主教激励全体菲律宾人民“阅读和学习《教会社会训导纲要》”;宣布今年为“解决社会问题年”。

婚姻辅导是接驳车 ( 作者 梁桂云 )
(台北教友生活周刊讯) 虽然许多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并不表示结了婚的夫妇从此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每一对夫妇,对於婚後的生活有多少抱负?有多少憧憬?是俩人共同的愿望吗?是俩人共同的计画吗?若是俩人都在上班工作,家务事又怎麽分担与合作呢?俩人的收入支出怎麽运用?房租由谁负担?对彼此的父母以何种方式表达孝心?什麽时候计画怀孕?有了孩子之後,身为父母自然高兴,全家人的生活怎麽安排与调适?经济能力是否负担得了?对成熟的人来说,负担就是一种责任,不只出於父母的爱心,还有无比的甜蜜呢!如果前面这些问题对新婚夫妇来说都不是问题,并且也都早就商量与沟通好了,那真是幸福美满啊!

怕只怕夫妻俩各有各的想法?做丈夫的认为结婚後家用,当然是共同负担,否则他一人不可能负担得了的。家务事当然是太太的专长,照顾孩子基本上以太太为主……;而做妻子的则认为准备结婚、有一个住家环境、买房子或房屋租金、生活费用当然是做丈夫的事,妻子在外工作的收入当然是自己保管,将来孩子的育婴费、生活费、教育费、当然做丈夫的要负责……。夫妇彼此有很不同的想法是很自然的,而接着不断的争执也在所难免了!但是争执很难理出好办法来,不但於事无济,还会带来许多无意义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学习沟通」。

沟通是有些原则和技巧的,首先需要先有诚意和理念,然後一步一步为促进彼此了解而谈下去。

在我们所推动婚姻辅导中,非常重视「婚前辅导」。每一位适婚年龄的朋友,无论有谈论婚嫁的对象与否,都适合参加婚前辅导的课程,为了更了解自己、为了认识男女的大不相同、为了认识家庭背景与价值观、更深的情爱、婚姻的神圣性、学习沟通技巧、对家庭收支的概念、生命的传承|计画生儿育女等,都是课程的重点,越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婚姻观越有益处。

我们可以设计以周末营的方式举办,亦可以设计成每周一个晚上,一个主题的方式举办,不急不徐的经过课程,建立正确观念和培养生活习惯。总之,不一样的人生观与婚姻观,影响我们有很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为永泉教义礼仪研究中心「生命教育家庭关怀园」负责人)

二零零六年十月份生活圣言

「谁若因你们属於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谷9:41)

在整部福音中,耶稣都在邀请我们去施予:「施舍给穷人。」(谷10:21)「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玛5:42)「你们自己给他们吃的罢!」(谷6:37)「拿你的内衣的,你连外衣也让给他。」(玛5:40)「你们……也要白白分施。」(玛10:8)

耶稣总是率先去施予的:他治愈病者,宽恕罪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谷10:45)
他呼吁我们慷慨解囊,去消减我们积聚财富的自私本性。他把我们的视线,由倾向忧虑自己的生活所需,转移到关注近人的需要。他推动施予的文化,去取代拥有的文化。

他并不在乎我们施予多少,只在乎我们「怎样」去施予,怎样在关怀近人的微小行动中,付出更多的爱。有时,给人一杯水喝就足够了,正如玛窦福音记载的「只给……一杯凉水喝」(玛10:42),但在巴勒斯坦这样一个炎热和乾燥的国家里,这份施予是特别令人感激和必须的。

「谁若因你们属於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

给人一杯水喝只是一个简单而微小的行动,但如果我们是因天主的名去做,即为爱而做的话,那麽,在天主的眼中这个行动却是伟大的。

爱的表达方式是千变万化和细致入微的,它总能找到最适当的方法让人感到爱所带来的效果。

爱是专心一致的,因为它是忘我的。

爱是体贴入微的,因为它关心别人的需要,全力以赴,去满足对方的需求。

爱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懂得接近他人,随时乐意去聆听、服务,为他人效劳。

很多时我们与别人相处,尤其当他们经历痛苦时,我们以为我们的建议,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却原来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一些不合时宜和冗长乏味的说话而已。

其实,最重要是让我们「成为」别人一份爱的临在!如果我们成为爱,我们将会发现一条直接进入他人内心世界的捷径,藉此去提升对方的心神。

「谁若因你们属於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

本月的生活圣言有助於我们重新发现我们所做的一切行动的价值:从打理家务,到耕种、修理汽车、处理文件、温习功课,甚至履行公民、政治及宗教的义务等,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被转化为一份体贴而又周全的服务。

爱会帮助我们去体察他人的需要,也会引领我们如何运用创意和慷慨的方式去回应他人的需要。

结果将会怎样?恩赐将会循环不息,因为爱能催生更多的爱。喜乐将会倍增,因为「施予比领受更为有福」(宗20:35)。

「谁若因你们属於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

我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我们居住的城 特伦托的某些地区有一些非常贫穷的家庭。我们把自己仅有的财物跟他们分享。我们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人得享较平等的生活条件。

这样的想法虽然简单,却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我们开始收到不同种类的粮食、衣服和药物,数量之多,出人意表,使我们更加坚信在福音内可以找到一切个人困境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并不是一个凭空想像出来的乌托邦。今天,数以千计的企业参与了名为「自由的共融经济」计划。他们致力把「施予的文化」的理念落实到企业运作上,并把所得的部分利润用作解决社会的问题,例如:为弱势社群创造就业机会和为他们提供基本需要等。

可是僧多粥少,企业的利润实在无法满足众多穷人的需要。因此,从一九九四年开始,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承诺每月节省一笔小量的金钱,来援助有需要的人。

现时约有七千位居住在五十五个国家的贫困人士正接受我们的援助。

我们收到很多关於施予和接受这「一杯水」的生活见证。这些实例好像竞赛一样,一个比另一个更慷慨。以下是来自菲律宾的一个经验:

「我们的小肉食店因牲口爆发传染病而濒临破产,开始负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营运下去。透过你们及时和定期的帮助,我们每天才能有一顿安乐的茶饭。不久,我发觉我也要去帮助那些比我更需要援助的人。我的一位邻居身患恶疾,痛苦不堪,连生活的基本需要也很缺乏。於是我便去照料她,直到她离开尘世。由於她的丈夫比我们更穷困,无法照顾第五个儿子,我便帮忙照顾他。」

卢嘉勒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