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25- 05- 2000   新闻报导   资料库

圣座活动
-教宗接见五万朝圣人士,讲解耶稣升天的要理
-科学家大禧年朝圣活动进入高潮

各地教闻
-基督学校修士会会祖若翰喇沙册封为圣人一百周年
-厄立特里亚情况危急,教会神长呼吁为当地和平祈祷
-尼泊尔基督信徒增加引起该国印度教徒忧虑

国际新闻一瞥
-教宗为黎巴嫩南部的难民发出呼吁
-贝鲁特不同意联合国增派和平部队到黎巴嫩南部
-非洲统一组织正式要求交战的埃厄两国政府撤回自己的军队
-英联邦和联合国人员会见了斐济被绑架的乔德里总理和其他几位官员

∞∞∞∞∞∞
圣座活动

教宗接见五万朝圣人士,讲解耶稣升天的要理
【梵蒂冈电台讯】 来自叁十几个国家的五万多名朝圣人士,昨天五月二十四日上午聚集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觐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聆听他讲解天主圣叁在耶稣升天中所显示的光荣。众多朝圣人士中,有一万名来自意大利南部萨勒诺总主教区,可谓浩浩荡荡,他们来罗马参加大禧年朝圣活动的。
教宗强调:我们必须从巴斯卦的角度来了解耶稣升天这件事,因为耶稣的升天是被钉十字架的他所受的赞颂和光荣。十字架顶天立地,是基督的王座,基督以人类救主和历史的主宰身份坐在这个宝座上。
教宗根据天主教要理说:耶稣的升天是他在现世最後一次的出现,他借着自己的人性一去不复返地进入天主神性的光荣中,来结束自己在人间的活动。耶稣升天时的云彩和天空正是天主神性光荣的象徵。天空象徵天主超然的特性,是超越地平线的穹苍。
教宗指出:基督走完人类历史旅途、甚至还进入生命大限和罪过代价的死亡阴间之後,重新回到他自永恒之初便与天主圣父及圣神共享的光荣中,并带领着他所救赎的人类同行。在基督升天之前向宗徒们所说的告别词中,呈现了天父拯救世人的计画。天父在圣经中早已预言圣子的死亡与复活,这个死亡与复活正是人类获得宽恕与解放的根源。不过在基督的告别词中也出现圣神的轮廓,圣神的临在将是宗徒们为基督作证的力量的泉源。
教宗最後强调:即使我们的身体将变为灰土,但是我们的整个'自我'必要追随基督为向导,朝天主高处那里飞去。

科学家大禧年朝圣活动进入高潮
【梵蒂冈电台讯】 来自全球各大洲的叁百五十位科学界人士已经结束他们为期两天在梵蒂冈世界主教会议大厅的研讨工作,今天五月二十五日开始进行宗教性质的朝圣活动:进入圣伯多禄大殿的圣门,参与圣座文化委员会主席普帕尔枢机主教主持的弥撒,并觐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昨天下午,科学家们曾在圣伯多禄广场附近的圣神堂办告解,为自己在从事科学工作中违反良心的行为求天主宽恕。
昨天,科学家们在梵蒂冈继续讨论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话问题。时到今日,科学理性和宗教信仰应该都已经走到成熟的地步,两者应可以消除昔日的对立,进而彼此互助合作。关于这点,普帕尔枢机主教向科学家们强调:「科学理性和宗教信仰各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不要彼此混 ,各方都要以严谨和忠诚、以最大的尊重和谦虚,来走自己的道路。不过,科学与信仰交相有益的来往仍然必须遵照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该由良心来领导科学。换句话说,科学计画的可行性不以所拥有的必要技术能力为根据,而是以是否合乎伦理道德为取决的标准」。
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教授阿德里亚诺.邦比亚尼向本台说:「人类行为能力的进步并不能改变伦理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当然,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多,但这些能力总应该受到智慧的引导。这便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成果」。

各地教闻

基督学校修士会会祖若翰喇沙册封为圣人一百周年
【梵蒂冈电台讯】今年是基督学校修士会的会祖若翰喇沙获册封为圣人一百周年。这位生於十七世纪的圣人是首创将开导青年、传授知识和传播福音的工作合而为一的人,他并实际实现了这个构想。由於喇沙在传教和教育上的卓越贡献,教宗庇护七世於1900年册封他为圣人,教宗庇护12世於1950年又宣布以这位圣人为教育主保。最近,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向来罗马参加修会大会的基督学校修士会成员们谈话时,则称这位教育家是青少年教育的杰出先锋,教宗并强调如果不能引导人们尊重生命和自由、为真理作出贡献和奉献自己,教育便不完全。
今天,基督学校修士会的会士共6千8百人,他们在世界许多地方开设了千馀个机构从事教育和传播福音工作。喇沙会士拉潘特修士在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他们修会的宗旨是追随会祖若翰喇沙的精神,与青年在一起,向他们为信德的超性力量作证,告诉他们,信德能够将人改变和提升。拉潘特修士说,由於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价值观消失,青年因而精神痛苦,因此,今天更需要基督学校修士会的会士们走近他们。拉潘特修士又说:"许多青年寻找信仰、寻找生命的意义。青年们常到一些牧灵中心以获得交流的经验,我们也发现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他们来牧灵中心和其他青年相遇,在这方面有良好的成绩。我认为这是未来的一条可行的路。全球化令青年在完成学业後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有价值的计画。这一切都是造成社会上害怕失业的气氛。而我们便是要向他们作相反的肯定,我们借助一个热心的青年团体向他们展示仍然有希望,仍然有许多事有待进行。我认为,给予寻找信仰和生命意义的青年机会非常重要,以後,这些青年可成为通向精神生活和与基督一起生活的跳板。这便是我们基督学校修士会的会士们的任务,也就是公开地与青年在一起,向他们肯定这个概念。"

厄立特里亚情况危急,教会神长呼吁为当地和平祈祷
【梵蒂冈电台讯】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天主教友将於5月26日在罗马举行禧年庆祝活动。近来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间的战争,造成了严重的悲剧,埃塞俄比亚阿瓦萨的副主教切雷索里主教祝望这个重要的庆祝活动,成为发出希望讯息的良好机会,使植根在两国文化和信仰中的友爱情谊再度占上风。
据一位在厄立特里亚传教48年的公波尼会士奎拉神父说,成千上万的人民因战争而逃难他乡,他们极需要粮食、被褥、医药和其他生活品的援助。儿童基金会意大利的主席米卡里也指出,大约有一百叁十万厄立特里亚人,也就是该国一半的人需要粮食和医药的紧急援助,其中25万是不到五岁的儿童。
最近数月以来,厄立特里亚受到严重旱灾蹂躏,现在又加上战乱,人民痛苦不堪,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万人逃难到苏丹。

尼泊尔基督信徒增加引起该国印度教徒忧虑
【梵蒂冈电台讯】尼泊尔的基督信徒在近十年来增加到50至70万人,这个现象令该国的印度教徒担忧。一名新闻记者认为,如果这个情况继续,很快会产生一些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组织,而形成像邻国印度同样的宗教冲突情势。
在这同时,从尼泊尔传来基督信仰团体遭攻击的消息。据传教通讯社的报导说,尼泊尔农村地区有些基督信徒团体成为不断攻击的目标。一位基督信徒领袖罗卡雅根据4月30日公布的消息说,在首都加德满都西北150公里处的戈卡村若干基督信徒家庭受到侵袭,这些基督信徒被迫逃到其他地方躲避。

国际新闻一瞥

昨天,05 月24 日,本台新闻处提供的"国际新闻一瞥"报导的消息是:
-教宗为黎巴嫩南部的难民发出呼吁
-贝鲁特不同意联合国增派和平部队到黎巴嫩南部
-非洲统一组织正式要求交战的埃厄两国政府撤回自己的军队
-英联邦和联合国人员会见了斐济被绑架的乔德里总理和其他几位官员

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梵蒂冈电台讯)真主党游击队进入以色列军队刚撤离不久的村庄,挥舞着旗子,并朝天放枪,以示他们的欢乐庆祝。另一方面,难民的车队也从黎巴嫩南部驶向以色列,他们中多数是马龙尼礼的基督信徒。这些人扶老协幼,挤在一辆辆汽车和轿车上面。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昨天24日上午致函给马龙尼礼安提约基亚的宗主教斯菲尔,邀请当地所有政治负责人士"尊重每个人和每个民族的权力",保障"每个国家的主权",避免黎巴嫩南部兵力的重新调整为团体间的共存造成危险。关於黎巴嫩南部的局势,本台特约记者从以色列报导说,驻守在黎巴嫩南部的最後一批以色列军队在23号夜间已经撤回边界线。他们在此之前引爆了安全地带的两处掩体。坦克和军用卡车的长长队伍越过了边境,朝上加利肋亚的新基地开去。以色列士兵高喊着:"再见了,黎巴嫩"。边境上的犹太人夜间在隐蔽所度过。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的信中,指控叙利亚鼓励伊斯兰真主党游击队和巴勒斯坦人袭击从黎巴嫩撤离的以色列人。

沿着以色列-黎巴嫩边界上,紧张局势显而易见。小小的争端会带来不可收拾的後果。

(梵蒂冈电台讯)贝鲁特政府在二十年後恢复对以色列军队撤出的土地行使主权。联合国安理会打算增加4500到8000名和平部队的军人驻守在黎巴嫩南部,监督以色列撤兵後的布局。不过,这一方案遭到黎巴嫩政府的反对。

(梵蒂冈电台讯)非洲角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继续在边界进行着残酷的战争。亚的斯亚贝巴的军队几天前发动了进攻,阿斯玛拉的军队似乎有效地击退了这一进攻,保持对战略要地扎拉姆贝沙城的控制。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发出呼吁,分担无辜人民的痛苦悲剧并关怀他们。教宗在写给亚的斯亚贝巴的总主教的信中表示:"我要求拥有权力的人免除人民所受的进一步的痛苦,恢复对你们每个国家的领土完整的尊重",经由遵守国际法原则来促成会谈。昨天24日,非洲统一组织正式要求交战的两国政府撤回自己的军队。

(梵蒂冈电台讯)大洋洲斐济岛国发生政变的六天後,昨天24日上午,危机暂时让位给谈判。英联邦秘书长麦克金农和联合国的特使德梅洛得以在该国国会见到上周五被绑架的乔德里总理和其他几位官员。这些人质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身体状况良好。现在所要解开的结是由斐济上层确定好内容的谈判。政变领导人斯佩特已经拒绝过所要求的谈判。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