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19- 04- 2004  新聞報導 資料庫  聖週彌撒讀經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如下:

─中國廣西天主教村民對敬祖燒香引起爭論
─路途遙遠及安全問題阻礙中國神父參與聖油彌撒
─河北省賈治國主教聖周後獲釋,惟獨自舉行聖周禮儀感難過
─台灣單樞機主教與聖嚴法師為大選後社會和平發表聯合聲明
─婦女天主教徒 以敏銳觸覺服務神學
─香港《公教報》網上廣播版構思源於「沙士」期間,現為視障教友服務
─韓國教友婚禮賀禮以白米替代鮮花,環保兼助窮人
─越南南部一神父將歷史文化精萃活現,獲「黃金典藏」獎
─越南南部青年教友以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傳揚福音
******

中國廣西天主教村民對敬祖燒香引起爭論
(天亞社中國南寧訊)中國西南部有天主教村民與非教友對敬祖燒香的習俗意見分歧,每當有新教友在四月五日清明節等時候敬祖燒香,便會引起教友之間的紛爭。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教區關善蘭修女說,這些紛爭為村裡的傳教工作造成重大障礙。

關修女向天亞社表示,廣西的壯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非常盛行敬天祭祖和參拜土地。

中國各地一直有表示尊敬的燒香習俗,但許多傳統的老教友都認為此舉違反天主教教理。關修女說,新領洗的教友對這傳統較開放,不過,他們都盡量不在清明節燒香以避免與老教友發生爭執,而天主教徒與教外村民卻會因此引起爭執,影響福傳。

她指出,有些極端例子是當教友堅持不燒香,教外村民會拒絕協助教友安排殯葬事宜,甚至拒絕幫忙搬運靈柩,更指教友信奉洋教。

關修女指出,由於從前的神父和修女告訴教友不要燒香來敬祖,因此今天很難向老教友解釋教會現今准許並鼓勵本地化。他們不願公開談論這個話題,以免被視為異端。

南寧主教座堂主任司鐸常紹雷神父向天亞社說,村民對教會教導的誤解、教會本地化,以及教友之間的和諧等等問題,都是教會必須關注的事。

他指出,其他華人社會都會出現這些問題,他建議教會該為此爭議發出指引。

在二十世紀初以前,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敬悼亡者的敬祖燒香禮節曾引起清朝政府和教廷爭議,甚至禁止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

一九三九年,教宗比約十二世透過教廷傳信部推翻敬祖的禁令,准許教友參加敬孔祭祖禮儀,「但要確定這些並非宗教敬禮,乃是向這位偉人表示尊崇,並尊重中國文化的傳統。」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主任羅國輝神父四月一日向天亞社表示,教宗比約十二世的文件沒有直接觸及燒香的問題,教會對此沒有規定,但建議教友應該怎樣舉行殯葬及敬祖禮儀。

他說:「燒香本身不應是一個問題,但要小心處理背後的意義。」他並指出在天主教禮儀中,燃點乳香表示祈禱及尊敬。


路途遙遠及安全問題阻礙中國神父參與聖油彌撒

(天亞社香港訊)中國許多神父由於服務於偏遠地區,未能參與在他們教區的主教於聖周四舉行的聖油彌撒。

天亞社四月初訪問的大陸神職人員表示,一些在山區服務的神父往往沒辦法參與聖周四在主教座堂舉行的聖油彌撒,因為他們未必可以趕及在傍晚返回堂區舉行主的晚餐彌撒。

聖油彌撒每年聖周四在世界各地的主教座堂舉行,是天主教會一個重要的禮儀。彌撒中,主教會祝聖聖油作為洗禮、堅振、聖秩及病人傅油等聖事的救贖工具;也是代表司鐸們與主教聯合在一起,並與各地的地方教會與教宗團結一致,各盡其職為教會服務。

聖油感恩禮包含兩個重點:其一是祝聖聖油,提供整個教區在一年中使用;其二是慶祝司鐸日,全體神長要重發司鐸聖願。

東北遼寧教區金沛獻主教向天亞社表示,他教區的六十三名神父中,約有四十人未能參與今年的聖油彌撒,因為他們在山區村落工作,要大約兩天車程才能到達沈陽市的主教座堂。

同在東北的吉林教區張翰民主教指出,他教區四十六名神父中有三十多位在距離長春市主教座堂五百公里外的堂區服務,未能參加該台彌撒。

西北陝西省西安教區李篤安主教說,他教區有三十多名神父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他們要幾小時車程才能到達西安市。

三位公開教會主教均表示,他們教區有些神父會在聖周後回來領取新祝聖的聖油,或者主教們在聖周後親自到偏遠村落為教友施行堅振及其他聖事。

西北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烏魯木齊教區謝廷哲主教祇被政府承認為神父。他四月八日向天亞社說,他於聖油彌撒祝聖的聖油,會在聖周後分配到橫跨幾百公里沙漠以外的神父。

西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教區譚燕全助理主教四月七日向天亞社說,祇被政府承認為貴港市天主堂本堂神父的一百零一歲蒙子文主教主持了聖油彌撒,並祝聖了聖油。

對一些主教出缺的教區來說,情況更困難,因為祇有主教才可祝聖聖油。

華中湖南省長沙教區胡祖新神父向天亞社說,教區自屈天錫主教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去世後,每年祇好委派一位神父到毗鄰的湖北省參與聖油彌撒及領取聖油,省內的神父才能在聖周六為教友舉行聖事。

同樣,西南四川省南充教區陳功鰲神父說,由於九十八歲黃渥澤主教剛於聖周前兩星期去世,教區委派一位神父到省內宜賓教區領取聖油。陳神父向天亞社表示,有些在偏遠地區工作的神父也要在聖周後才能到南充領取聖油,暫時祇好沿用舊聖油。

東北黑龍江省沒有主教的哈爾濱教區的劉廷國神父說,當地的神父也要到鄰省領取聖油,而鄰省的主教會在大型教會活動時來為教友主持聖事。

對地下教會來說,主教和神父們聚集會引起安全問題,因此舉行聖油彌撒更具挑戰。消息人士向天亞社透露,有些地下教會團體會於午夜舉行聖油彌撒。

在一些主教被監視或拘留的教區,當地的神父要從鄰近的教區領取聖油;有些地下主教則會在聖周四前幾天祝聖聖油,靜靜地分送給神父,避免聚集。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主任羅國輝神父向天亞社說,聖油彌撒幫助神父預備聖周禮儀,故此他們最好能夠出席彌撒領取新的聖油。但他也表示,若情況特殊,例如在中國偏遠地區,神父可以繼續使用已有舊的聖油,直至領取到新的聖油。


河北省賈治國主教聖周後獲釋,惟獨自舉行聖周禮儀感難過
(天亞社香港訊)華北河北省正定教區賈治國主教於聖周前被公安帶走,已於四月十四日獲釋。據消息人士稱,他對於未能在聖周與司鐸及信眾一起舉行禮儀感到難過。

公安人員於四月五日把賈主教帶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一間部隊營辦的招待所,他多天來獨自在房間內。

由於他獲准帶備經書和彌撒用品,可以每天在房內舉行禮儀,包括在聖周四祝聖聖油。有消息人士引述他說:「未能和信友和神父一起舉行聖周禮儀,我感到很難過。」

賈主教被拘留期間,食住待遇良好,甚至可以到花園散步,但他不能與神父和家人聯絡。他說:「我祇能祈禱,耐心地等待,希望能在復活節前回家。」

消息人士稱,在賈主教被帶走時,教友曾要求公安於聖周四前釋放他,到了四月八日下午五時半主教仍未獲釋,神父們祇好決定自行舉行主的晚餐彌撒。

消息人士又說,今次跟以往被拘留時不同,多天來沒有人來找他,也沒有人盤問他或游說他加入政府認可的天主教愛國會。

唯一特別的是在四月十三日他獲釋前夕,一名公安人員問到他關於紀念河北省保定教區已故范學淹主教的事,范主教曾是地下教會的重要領袖,於九二年四月十三日去世。

消息人士說,由於每年范主教死忌前後公安嚴加控制,當地教會多年來也沒有再舉行紀念活動。他們又說,賈主教在聖周期間被帶走,祇會引起教友對政府的不滿。

有教友猜測賈主教被捕可能與范主教的死忌及聖周有關,也有人說是跟美國副總統切尼(Cheney)在四月十三至十五日訪問北京有關。不過相信事件與三月五至十四日齊齊哈爾教區魏景儀主教被捕無關。

對於以上兩位主教被帶走事件,教廷新聞部罕有地兩度發表聲明,指拘留兩位主教是「不可接受」,並要求中國尊重宗教自由和人權。

賈主教在獲釋後才知道教廷在四月七日就他的事發出過聲明。消息人士引述他說:「很難說這聲明有沒有好處,因為以前像范主教等事件,政府也不理會國際輿論,繼續壓迫教會。」

有地下教會人士認為教廷的聲明能讓外界知道中國的情況,雖然難免引起中國政府不悅,但相信不會對地下教會有甚麼影響。

兩位地下教會神父也歡迎教廷的做法,認為外國應指出中國政府違反人權,特別是北京會在二零零八年舉辦奧運會,政府會重視國際形象,這有助促進中國宗教自由,他也認為這不會對地下教會不利。

不過,部分地下教會的教友擔心教廷此舉會激起政府更大鎮壓。

六十九歲的賈主教以往曾入獄十五年(以往曾有報道誤指他曾入獄二十年),多年來受到監視。目前他在居住的地方照顧近百名殘障兒童。

在去年中以前,賈主教差不多每月定期被帶走問話,又游說入天主教愛國會,但一直遭他拒絕。

他去年被拘留兩個月於八月獲釋後,便沒有再被帶走,但公安人員仍多次到過他家。


台灣單樞機主教與聖嚴法師為大選後社會和平發表聯合聲明
(台灣主教團訊)單樞機主教聖嚴法師於三月廿六日發表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全文),相關報導刊載於2004/03/27 聯合報,全文轉載如下:

總統大選後,社會動盪,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與法鼓山聖嚴法師昨天發表聯合聲明,呼籲藍、綠雙方,必須以冷靜、坦誠來化解糾紛,求得國家、社會的安定與安全。

單國璽樞機主教和聖嚴法師在聯合聲明指出,這一次總統選舉,受到世界矚目,宗教界人士所期盼的是雙方均宜以高度的智慧來處理,以冷靜的、坦誠的、敞開心胸的、合情合理而又明快正確的方式來化解紛爭。執政者務必尋求正義公道,盡量讓各方疑慮能撥雲見日,早日消解疑團。在野人士應以和平為念,以求國家社會的安定與安全共存共榮。

聲明表示,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社會,這不僅不是一個負數,還是豐富的資源,只要我們學習互相欣賞,採各族之長,形成一個多采多姿的生命共同體。大家該努力的是,把這些族群的豐富資源加起來,乘起來,互相補助,互相扶持,而不是互相虧損,互相抵銷。

聲明還說,台灣的族群有不同的信仰,或信不同的宗教,但都可以懷有一種宗教情操,就是彼此視同一家人,以手足之情站在別的族群立場上看事、想事、決定重大的事。有什麼比我們大家共同的前途更重大?有什麼決定比在建設與破壞間,在同理同心與寡情寡誼間,在慈悲與硬心間作一適當的選擇,更有關鍵性?要互相贏得對方,大家都須以同是一家人的胸懷彼此寬恕接納,追求共同的正義,達致內外的和平。


婦女天主教徒 以敏銳觸覺服務神學

(香港公教報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近月任命了數名女性平信徒及修女,分別擔任宗座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國際神學委員會委員。在香港教區,女性接受神學培育以至任教神學近年愈趨普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兩位女性神學教授同聲表示,女性善用天主賞賜的特質,能與男性在不同角色上服務神學。

「教會學」教授劉賽眉修女三月十九日說,男女各有不同氣質,「彼此互補,共同探討和表述天主的奧秘」。她指出,男性對真理的追求和理性探索方面較強,而女性的觸覺較敏銳,在想像、感悟、直覺等佔優,有助將神學與信仰和經驗整合。

她舉例說,某些神學或當中某些主題,如聖母學、靈修學、女性聖師如大德蘭的神學、關於天主的美等,「女性由於有相同經驗而感同身受,更能表達自如」。

劉賽眉:男女互補探討奧秘

任教「教友牧職」的楊玉蓮也認為女性的「第六感」較敏銳,加上「比較溫和及持平,容易與人建立關係,協調不同意見和處理衝突的能力亦較高」。她指出,現代的牧民神學裡,強調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協助對方自我認識,女性憑天賦特質容易達到成果。

開創香港教區女性做神學先河的劉修女說,神學培育傳統上是男性天地,「到梵二之後,女性參與神學工作愈趨普遍;胡振中樞機很開明,香港教區在七○年代開設修女神學班和平信徒神學班,女性攻讀神學也從此普及化」,近年學院裡也愈來愈多女性教授。

至於修女與女性平信徒,劉賽眉認為,兩者的分別乃生活模式不同,因此在不同層面和角色上表達對神學的反省。「平信徒從婚姻和家庭經驗出發,接觸社會及大眾的機會多,故從事『民間神學』較強;修女專注於祈禱生活和宗教訓練,從事專業神學研究會較方便。」她說。

楊玉蓮:了解平信徒的掙扎

楊玉蓮十八日說:「身為平信徒,了解到信徒對信仰的追求與掙扎。」九六年執教鞭前,她曾從事信友培育工作,發覺很多委身服務教會的女性平信徒,有進修神學及牧職培訓的需求,於是赴美深造牧民神學,「希望將自己的經驗與人分享,這正是最佳的福傳內容。」楊氏期望,教會內男性與女性、神職與平信徒緊密合作,善用獨特的天賦,共同履行福傳使命。

與學院男性同事(大部份是神父)的合作方面,任教神學已廿九年的劉賽眉修女說,早年她是學院裡唯一的女性神學教授,到九二至九八年出任神學部主任,神父教授和修生一直很接納,彼此合作愉快。楊玉蓮則表示,學院的全職教授較少,故彼此合作的機會不多,遇有合作時也很融洽;反而是教授團的社交場合,她坦言身處「清一色」神父之間感到不習慣。

蔡惠民:平信徒補充神學反省

然而,男性教授卻有不同觀點。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蔡惠民神父認為,性別在神學上不佔優勢,因為「做神學是整個人的事」;每位女性教授「各有她們的特質、觸覺、成長背景和文化」,故不能以性別一概而論。

蔡惠民廿三日指出,香港教區裡男女性別的意識不強,但神職與平信徒的身份高低之分卻很明顯。因此,平信徒加入學院教授團,「對整個神學反省有很重要的補充」。他說:「女性教授沒有強調兩性的意識,反而平信徒的臨在,分別較明顯,家庭因素影響她們對信仰的表達和反省。」

他認為,既然很多女性平信徒參與教會生活,神學不能脫離現實,因此須有女性平信徒的觀點和代表性,「這是一個健康的現象」。

近五年來,修讀「夜神」的女學員有按年上升趨勢,由九九至○○年度五十四人增加近一倍至本年的九十九人。

楊玉蓮表示,對有志進修以服務教會的女性來說,「神長、教會的肯定和鼓勵是很重要的。」她展望,女性在教會的位置和角色愈來愈重要,她們「發揮天賦,推動教會向前發展。」


香港《公教報》網上廣播版構思源於「沙士」期間,現為視障教友服務
(天亞社香港訊)香港教區中文周報《公教報》為視障人士提供網上廣播版本。

該報副總編輯梁成玨近日對天亞社說,廣播版去年十月推出後雖然未收到聽眾回應,但硬件製作方面,編輯部的成員覺得效果不錯。

推出廣播版的構思源於去年三至六月「沙士」(嚴重急性呼吸性綜合症)襲港期間。當時疫症導致二百九十九人死亡。

當時許多人都避免到公共場所,使互聯網成為一般人的閒暇活動,而所有醫院停止病人探訪,包括教會的牧民探訪,一些醫院為此提供免費電腦服務供院內病者與家人溝通。

倪戌英三月廿三日對天亞社說,當時她與一些聖母軍團員接觸《公教報》總編輯夏其龍神父,提出有關構想。

她解釋說:「由於探訪工作停頓,我們覺得不能無了期等待危機過去。」雖然倪與另外三名團員組成的義工隊有向盲人讀報的經驗,但這種新的網上服務分別很大。

她說:「面對面為盲人讀報,聽者可指示我們的速度和聲浪。現在我們要自己揣摩,加上我們又不是專業廣播員。」

她指出,錄音的設施很簡單。每名錄音員在編輯部各自找一個清靜角落就開始工作,有時候她們經過一天工作已經累透,一篇文稿要錄六、七次才感到滿意,實不容易。

不過,倪戌英說,這經驗收穫很大,不單加深了自己的信仰,閱讀有些以往會忽略的文章也能增加對教會的認識。

梁成玨指出,編輯人員會建議義工組如何選擇題材,包括本地教會新聞、教會活動、專欄及信仰反省的文章。他說,有關服務並沒有加重營運費,因為義工錄音後便上載到《公教報》網站。這錄音及上載工作通常在周五黃昏前完成。

他認為這是對視障教友的珍貴服務,視障教友單靠傷健牧民中心的牧民服務並不足夠。

倪亦知道這種服務目前祇惠及懂電腦的人,但仍希望將來能普及。

教區傷健人士牧民中心幹事梁婉蕙對天亞社說,視障教友都知道此廣播服務,但他們家裡大多沒有電腦;即使有,還要購買額外的點字鍵盤放大或聲音指示的特殊軟體才能操作。

她說,中心現正計劃從《公教報》選取一些時限性較低的文稿,由學生義工錄製成錄音帶讓教友借聽。

另一方面,香港天主教聖經協會亦為視障教友製作了一百套《福音》電腦光盤。協會的梁嘉頤對天亞社說,光盤是為視障教友提供多一種選擇,讓他們不用使用又厚又重的點字《聖經》。光盤在公教書店寄賣,已售出三分之一。

梁成玨指出,互聯網的流行使廣播版亦可用作海外福傳。但目前他未有計劃擴展至《英文公教報》或普通話版,因為尋找發音標準和咬字清晰的義工殊不容易。


韓國教友婚禮賀禮以白米替代鮮花,環保兼助窮人
(天亞社漢城訊)最近前往韓國水原教區勸善洞教堂參加婚禮的賓客,赫然發現傳統的鮮花佈置,改為七十二袋用緞帶裝飾的白米。

廿六歲的新郎李在浩在三月廿六日對天亞社說,他與太太響應堂區呼籲,邀請賓客以米代鮮花,既不浪費又可幫助窮人。婚禮過後,白米會分發給附近的窮人,但鮮花卻祇能丟棄。水原位於漢城以南卅公里。

趙源奎神父於二零零零年被派到該堂區工作後,即在婚前課程中對準夫婦提出這主意。

他對天亞社說,人人都明白鮮花在婚禮後很快被丟棄,但仍選用鮮花,製造垃圾。垃圾處理乃現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

他說,自從四年前開始這「白米賀禮」計劃後,「教友都很支持,但祇有少數會真正實行。」

一袋廿公斤的米價值四萬五千至五萬圓(約卅九至四十四美元),一個大花籃的價格相等於兩、三袋米。

現時堂區辦事處會要求安排婚禮的準夫婦,在請柬上註明以「白米賀禮」取代鮮花。

堂區職員解釋,到賀賓客可在婚禮前把米或錢先送到聖堂。米商收到錢後會依時把米送到聖堂,堂區職員在米袋上綴上印有送禮人姓名的緞帶。

他對天亞社表示,每個婚禮平均可收到三、四十袋米。

堂區議會主席方鎮起對天亞社說,教堂所在的新住宅區有些青年工人及獨居長者租住廉價房屋。他說:「我們與聖雲先會成員一同探訪貧困的堂區教友,把婚禮籌得的米分發給他們。」

他表示,他們每月探訪這批教友,聖雲先會員會協助估計非教友受惠者的需要。如婚禮未能籌得足夠的米,教區會把差額補足。

新婚的李氏夫婦都是教友,他們都願意以米替代鮮花,但卻要說服岳父有些難度。

他說:「但岳父遵從韓國傳統,以米代替鮮花來賀新人不合傳統。但我們最終也說服了他,讓他明白這樣做讓窮人及環境都能受惠。」

由於岳父開設中型公司交遊廣闊,因此他們婚禮所籌得的米比一般人多。


越南南部一神父將歷史文化精萃活現,獲「黃金典藏」獎
(天亞社越南胡志明市訊) 一位酷愛古董古籍的越南神父,在書展中贏得多個獎項。

阮友哲(Nguyen Huu Triet)神父三月底在胡志明市舉行的「黃金典藏」比賽中奪魁,又在其他十五個獎項中取得五項殊榮。

是次比賽共有六十五名參加者提交二百七十四冊古籍參賽,評選以書齡、保存完好程度及文學價值作為標準,尤其該古籍對越南的藝術、文化及文學貢獻為主要評選準則。

五十九歲的阮神父共以五十五冊中文、法文及越南文古籍參賽,包括部分以越南仿漢字創造的「喃字」編寫的典籍。

首度參賽的阮神父向天亞社說,他榮獲錦標的《金雲翹傳》乃一八七二年出版的越南著名詩人阮攸(1765-1820)所寫的古典文學名著,以「喃字」編寫,並以普及的「六八」詩體文(即每隔六音節及八音節文體)編篡。他三年前以一百萬盾(約六十六美元)購下。

其他參賽古籍包括一冊由一名越南學者於一九六零年購買的一八八零年版《拉丁越南字典》,另一冊是於一八九四年在西貢(即今胡志明市)出版的《交趾支那與交趾支那人》。

「黃金典藏」比賽是胡志明市文化資訊部籌辦的「閱讀文化周」的其中一個環節,文化周於三月廿三至廿八日舉行。「閱讀文化周」於二零零二年首辦。

書展吸引了約十五萬人參觀,展出的書籍來自廿四家越南出版商、廿五家外國出版商及七家分銷商。

擔任新沙州堂區司鐸的阮神父表示,文化傳統會因天災、戰亂和疏忽而不斷削弱,他蒐集古籍的目的是希望為保存國家文化傳統出一分力。

他指出,許多外國人來越南購下罕有珍貴的典籍,以致越南學者需要往外國才能研究本土文化,他希望能喚起國民尊重及保護珍貴典籍的意識。神父稱他收藏的超過五十年歷史古籍約有一千冊。

這些古籍,包括一冊於一七一九年由越南出版社印行的漢語喃字教科書、一冊於一七八三年以拉丁文印行的教理書及一冊於一八零五年印行的佛經。

阮神父在頒獎禮中發言時讚揚比賽可推廣閱讀文化,他說:「閱讀文化已被視聽文化壓倒。」他並要求該市的文化資訊部成立閱讀愛好者會。

神父除收藏古籍外,也收藏古董文物,包括一件有五千年歷史的挖掘石具和一件可追溯至四世紀的高棉花瓶。他並擁有一些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蠟燭架、十字架及天主教畫像。

阮神父認為每件古董文物都能活現歷史文化精萃,應受尊重和保存。他在教會的展覽中展出其收藏品。


越南南部青年教友以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傳揚福音
(天亞社越南胡志明市訊)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總教區,一些年輕天主教徒決心透過改變個人的生活方式,向其他人傳揚福音。

他們參加今次四旬期退修後,決定以實際行動回應主題「我會在『福音年』做甚麼?」

廿六歲文員阮氏蓉(Nguyen Thi Dung)向天亞社說,從前她以為祇有神父修女才要傳福音,又以為傳福音是以說話來說服別人領洗,「但我發現我也可以在辦公室透過見證福傳。」

主教團宣布二零零四年為「福音年」,是次一天退修在三月十八日於裴門教堂舉行,有四百名年青教友參加,全部來自總教區霍門縣鐸區,他們一起禱告、討論、告解和拜苦路。

廿二歲學生阮山江(Nguyen Son Giang)向天亞社表示會在四旬期間改變生活方式,他說以往當父母不讓他晚上外出時,就會很容易生氣,惡言相向,但「現在很喜歡留在家裡,跟父母談天、看電視和祈禱。」他會多花時間讀書,向身邊的朋友「證明」他是天主教徒。

裴廣延(Bui Quang Dien)神父在彌撒講道中提出一些傳福音的實際行動,例如戒掉揮霍的習慣,省下金錢去幫助窮人。

五十六歲的裴神父是南雄堂區司鐸,他解釋很多年輕人經常流連咖啡店,有時甚至一天去數次,他說:「這種習慣浪費金錢,但是很多窮人卻需要援助。」

他亦建議年輕人不要深夜在外面喝酒流連,應該留在家裡和父母一起閱讀、看電視、談天和祈禱,而且有節制的生活可以大大減低染上毒癮和感染愛滋病的危險。

他說,年輕男女去過燈光昏暗的咖啡店後,很容易便會到酒店過夜。

裴神父同時指出,善用互聯網增進知識,而不是用來看色情網頁或跟其人閒聊。

他邀請青年瀏覽教會網頁,從而加深對聖經和教義的認識,並且要默想聖經,將學到的跟朋友分享。他自己也決定控制脾氣,承認自己的脾氣令其他人在他身上看不見天主。

十九歲的大學一年級生丁氏香(Dinh Thi Huong)向天亞社說,她在退修之後會少買衣服,利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窮人,她說:「在向其他人傳福音之前,我得先向自己傳福音。」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