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8-11-2005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主日彌撒重播


東南亞通訊

這次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天亞社、臺北教友生活週刊:

-中國:單國璽樞機對大陸教會前景表示「樂觀」
-台灣:梵蒂岡強調,陶然樞機出訪不是與台灣斷交
-台灣:政府及教會領袖對中梵建交時間表存疑
-中國:香港司鐸首次到國內避靜,更與上海主教神父交流
-台北總教區為慶祝二○○五年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花蓮教區於十一月十九日(週六)三喜臨門
-中國:教友福傳員以生活見證傳揚福音
-印度:主教團呼籲堅守婚姻承諾,預防愛滋病當成為教會服務
-緬甸:東北壘固教區教友福傳員身處險境為民服務
-菲律賓:前葛拉萊傳教會士團結互助,延續修會傳教使命
**********

中國:單國璽樞機對大陸教會前景表示「樂觀」
【天亞社.羅馬訊】台灣高雄教區單國璽樞機對中國大陸教會「十分樂觀」。他預期在未來數年,中國所有宗教信徒將獲得更大的宗教自由,基督信仰也將顯著地發展。

今年十二月三日慶祝八十二歲的耶穌會士樞機,十月底在羅馬就中國教會的未來向天亞社表達了他樂觀的看法。同時,他還談到個人的願望及對教會的服務。

他說,他對中國教會感到樂觀,是「因為我們有信德,知道一切都掌握在天主手裡。」

單樞機祖籍河北省濮陽(今屬河南省),在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廿五歲的單樞機離開中國大陸,在台灣加入耶穌會,接受司鐸培育。

他確信,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將獲享宗教自由,而且天主教會也會「與普世教會共融」。

長期以來關注大陸教會發展的單樞機說,他相信大陸正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他說:「我覺得大陸教會的整體情況比從前改善了許多。沒有太多教會人士被監禁或勞改,也沒有聽說任何人被殺害。」

他又說:「自共產黨執政以來,目前教會的情況已大有改善,新的領導人更趨向自由開放。如果我們把現狀與毛澤東時期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單樞機說:「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進一步給予天主教會更多自由,允許他們與普世教會及教宗溝通,保持完全的團結共融。」他對此充滿信心,又說:「這樣一來,中國大陸主教可以像世界各地的主教一樣覲見教宗,每五年一次前往羅馬『述職』,並自由地與教宗溝通。」

樞機說,這還表示「教宗可以探訪他們,或派代表看望他們。這都是天主教會內正當的交流與共融方式。我們不要求其他任何特權。我們祇要求政府容許中國天主教會成為真正的『至公』教會。」

單國璽是教會歷史上第五位華人樞機。他指出,中國和教廷之間就任命主教問題上取得進展,近來已有一些「務實的解決方案」,例如任命上海教區邢文之輔理主教。邢主教在今年六月廿八日晉牧。樞機說,至少新的主教得到中梵雙方的共同認可,這種務實的做法可理解為雙方「建立互信」的過程。

他指出,中梵建立外交關係取決於許多條件:「今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為了自身的利益,它應該回應梵蒂岡的善意,因為世界上一百七十四個國家與梵蒂岡有外交關係。如果中國與教廷的關係正常化,將贏得世界的尊重。」

然而樞機說,中梵建交仍主要取決於北京政府的優次。目前,大陸著重發展經濟,如果它不重視與梵蒂岡建交,便難以看出如何成事。

在最近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期間,單樞機晉謁教宗本篤十六世。這是本篤自今年四月當選教宗以來,兩人之間舉行的首次私下會晤。作為全球唯一的華人樞機,單國璽說:「我對教宗表達敬意,並轉達中國教友對他的祝賀。」樞機引述教宗回答「中國人常在我心裡」,他十分關心中國教會。

他說,教宗訪問中國「仍有很多條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前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到中國,但最終不能實現,「我們不知道新教宗本篤十六世能否訪問中國,那將取決於很多條件」。

單樞機年輕時離開大陸後,僅回鄉一次。當他一九七九年訪問大陸時,得悉母親三年前已經去世,他卻毫不知情,因為母親死於文化大革命(1966-76)末期,那時大陸和台灣還沒法聯繫。

他說:「當有一天牧靈工作不太忙碌的時候,我希望再返回大陸。」然而目前,這個想法似乎暫時無法實現,因為教區有許多事情要處理。

單樞機於一九七九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為主教,一九九八年被他擢陞為樞機,因此他對教宗若望保祿有許多美好的回憶。過去幾年,單樞機多次在羅馬覲見教宗。單樞機說:「若望保祿二世真是一位偉大的教宗。他為教會鞠躬盡瘁,從沒有離棄自己的羊群。他真是一位聖人。」

數月前,單樞機慶祝了他的晉鐸金慶和晉牧銀慶。他說,回顧自己的一生,從生於大陸天主教家庭的孩子,到後來在台灣成為耶穌會神父、主教和樞機,他充滿了「感恩的心情」。他說:「我很感謝天主,也感謝教會和其他主教、神父和教友。在他們的衷誠合作和努力下,許多牧靈和傳教工作都順利進行,而且往往結出果實。」

樞機說:「我已經選擇了基督作我生活的中心,並為祂做一切事。」他還透露在生命中三個重要時刻他所選擇的座右銘:一九五五年三月十八日晉鐸時,他選擇了「同甘共苦努力工作,應如基督耶穌的精兵」(弟後2:3);八零年二月十四日晉牧時,他再次選用聖保祿的話,「在基督內重建一切」(弗1:10),作為新座右銘;二零零五年慶祝晉鐸金慶和晉牧銀慶時,他以聖詠第八十九篇的一句話「我要永遠歌誦上主的仁慈」,作為第三個座右銘。

 

台灣:梵蒂岡強調,陶然樞機出訪不是與台灣斷交
【天亞社.台北訊】在梵蒂岡圖書館館長陶然(Jean-Louis Tauran)樞機訪問台灣前夕,教廷堅決否認如傳媒報道,此行是要終止教廷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而與中國大陸建交。

近日媒體報道,陶然樞機到台北為了終止台梵外交關係,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廷官員十一月十八日在羅馬向天亞社說,祇是「純粹猜測」。

他解釋,這位法籍樞機到台灣是接受勳章,「完全沒有意圖說再見」。他說,媒體形容這次到訪是為告別是「毫無根據」。

六十二歲的陶然樞機曾於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三年出任教廷國際關係部部長,即「外交部長」。在那之前,他曾任教廷國務院副院長三年。

零三年十一月,在教宗擢陞他為樞機後一個月,他出任梵蒂岡圖書館館長及機密檔案局局長。預料教廷未來有高級官員調動時,教宗本篤十六世將會提名他出任重要部門的主管。

在十一月廿一至廿六日訪台期間,樞機接受台灣總統陳水扁頒贈勳章,以表揚他多年來促進台灣與教廷的友好關係。樞機又會見台灣文化界和學術界的重要人物。

十一月廿二日,他在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發表演說,題為《教廷是政治強權嗎?》。會場擠滿了逾二百多名天主教徒和學生,座上有人提出中梵及台梵關係的問題。

當天早上,樞機會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吳釗燮。

首次訪台的陶然樞機獲台中的靜宜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並先後在該校及南部高雄的文藻外語學院發表相同的演說。

樞機亦會參觀台北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高雄的佛光山等地點,在十一月廿五日接受台灣總統陳水扁頒贈勳章。

教廷是廿五個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亦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盟友。在一九五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把當時的教廷大使黎培里(Antonio Riberi)總主教驅逐出境,終止外交關係,教廷駐華大使館遂轉移到台北。數年前,教廷將駐華大使改由代辦級別官員出任。

教宗本篤和梵蒂岡高層官員公開表示,教廷希望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國務卿蘇達諾(Angelo Sodano)樞機十月廿五日重申,北京一旦同意與教廷建交,教廷準備好「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

然而,直至目前為止,中國不願意與梵蒂岡進行直接談判,漠視梵方公開表明的立場,而一再要求梵方終止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才開始談判。中國並沒有對其他國家列出同樣的條件,讓西方外交官員和教會人員都認為,北京的要求是「託辭」,以獲取準備與梵蒂岡建交的時間。

教廷與廿七個國家沒有外交關係,中國大陸是其中之一。

 

台灣:政府及教會領袖對中梵建交時間表存疑
【天亞社.台北訊】台灣政府官員及教會領袖質疑中國大陸與梵蒂岡建交的「時間表」的存在,因為中梵之間尚未開始直接對話,而中國亦未能落實宗教自由。

英國《泰晤士報》十月廿九日一篇報道,引述暱名的台灣官員說,中梵可望在十八個月內,即二零零七年五月或以前,建立外交關係。台灣政府及教會人士就有關說法作出回應。

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杜筑生十一月一日向天亞社說:「我對這個所謂的時間表毫無頭緒。」

他對梵蒂岡短期內與台灣斷交表示十分懷疑,因為台梵關係的狀況良好。他亦指出,梵蒂岡最近清楚表示,與中國展開談判前不會與台灣斷交。

十月廿五日,教廷國務卿蘇達諾(Angelo Sodano)樞機,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利瑪竇會議中心的啟用禮上表示,假如梵蒂岡一旦「與北京建交……台北的教廷駐華代辦將遷往北京」。然而樞機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教廷的待遇,不能比其他國家差,並要尊重宗教自由。

據杜筑生說,「我們正密切留意中國大陸的舉動」。他重申,在中梵關係正常化之前,仍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台北總教區鄭再發總主教,也對《泰晤士報》的報道表示懷疑。他十一月十六日向天亞社說,即使教廷大使改駐北京,他也希望教廷能保留在台灣的辦事處。

他強調,北京與梵蒂岡在中國主教任命的問題上都不會讓步,令中梵的對話膠著。北京一直堅持中國天主教會必須忠於國家,自行選舉及任命主教。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對天亞社說,他對《泰晤士報》的報道感到「十分驚訝」,並表示不知道是哪位台灣政府官員作出如此評論。他說:「台灣政府會繼續努力保持與梵蒂岡的互動,並瞭解中梵關係正常化的問題。」

呂氏相信中梵關係不容易建立,因為「北京先要處理內部挑戰,如宗教、社會自由及民主的問題。」他以中國打壓法輪功及天主教「地下」教會為例,指出大陸沒有保障宗教自由。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單國璽樞機同意:「目前的關鍵就是中國大陸的宗教自由問題。」

高雄教區單樞機十一月八日對天亞社說,他出席十月二日至廿三日在梵蒂岡舉行的全球主教會議期間,看不見中梵關係有任何改善的跡象。他又指出蘇達諾樞機最近所說的,「祇是重複他一九九九年同樣的話,沒有新的東西」。

十二月初便年滿八十二歲的單樞機認為:「蘇達諾樞機必須透過媒體向北京傳達信息,正說明中梵尚沒有正式的溝通渠道。」

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中心主任陳方中教授,十一月一日向天亞社說:「北京與梵蒂岡尚未正式接觸,因此不可能有時間表。」該中心於二零零二年出版了《中梵外交關係六十年史料彙編》一書。

香港教區陳日君主教亦相信,中梵展開正式談判要視乎北京的態度。然而他十一月二日對天亞社說,他留意到北京最近幾個月已有積極行動,希望雙方關係能早日正常化。

蘇達諾樞機又向媒體表示,教廷近期已開始與北京政府「對話和接觸」,但若把這些工作說成「談判」則言過其實。

在香港的中國教會觀察家管平雄十一月一日對天亞社說:「為中梵建交定下時間表是沒有意思的。」他表示:「梵蒂岡的著力點是真正體現普世教會與中國教會的關係;然而,北京的著力點卻首先在外交層面。」他續說,雙方有很大的距離,故此要建交就必須互相讓步。

大陸的《人民日報》網站刊載了十月廿八日官方《新華社》的報道,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回應蘇達諾樞機十月廿五日的評論,中方希望梵蒂岡能以實際行動體現誠意。

他表示,梵蒂岡應該根據中國認為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則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一是必須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二是梵蒂岡不要干涉中國內政,特別是不要以宗教為名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香港司鐸首次到國內避靜,更與上海主教神父交流
【天亞社.中國上海訊】香港教區的神父首次到中國大陸避靜,其間更與上海神父互相交流,令他們感到驚喜。

香港的李志源神父十一月十四日對天亞社說,雙方都「十分珍惜這次交流」。

避靜於十一月七至十二日在上海青浦區湖畔的金澤光啟培訓中心舉行,參加者包括湯漢輔理主教、二十位神父及四位終身執事,其中大部分都在堂區服務。

避靜以「真福八端」為主題,由聖經學者慈幼會士斐林豐(Lanfranco Fedrigotti)神父帶領。參加者在每天早上及下午透過講道,默想及反省每一端。

十一日,上海教區約五十名神父在八十九歲的金魯賢主教帶領下,前往培訓中心探望避靜中的香港神職人員,並作短暫交流。雙方分享經驗,並一同晚禱及晚膳。

李神父說,他很高興能跟一位年輕的上海神父分享牧靈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如怎樣向教友解釋教會對婚姻、節育、絕育及其他道德問題的立場。

上海的白建清神父十一月十四日對天亞社說,香港的一位終身執事分享他聖召歷程的起伏;一位在港服務於堂區的法籍傳教士,則表示期望有一天中國大陸的神父也可到海外傳教。

白神父說,湯主教讚賞上海教區的迅速發展,以及其在出版、教友培育及福傳事業上的工作。湯主教建議上海神父給予修女及教友更大空間,參與教會的建設,鼓勵教友研讀《聖經》,並為修生提供更多人格及靈性方面的培育。

白神父表示,聚會中,兩地神父在一些議題上互相交換意見,包括牧靈工作、教理講授、教友培育、聖召培育、團體生活和個人靈修生活。雙方也簡介各自教區的現況。

另一名上海神父說,他們的工作量繁重。

金主教發言時,感謝香港教區一直在各方面對上海教區的支持,期望今後能夠更加緊密合作,增進學習和交流。上海的邢文之輔理主教說,希望雙方交流可以「有始無終」。湯主教則感謝金主教的招待和對中國教會的貢獻。

十一月十二日早上,香港的司鐸前往佘山聖母大殿舉行彌撒。他們其後與佘山修院修生會面,再到上海市中心的徐家匯主教座堂作短暫祈禱,下午返回香港。

回港後,部分參加者對天亞社分享與上海神父交流的心得。

副主教陳志明神父十一月十四日說,喜見上海教區有不少年輕神父,他們平均年齡祇有三十九歲,而香港的已是六十三歲,但他也擔心上海神父的工作量過多。

駱鏗祥神父則指出,上海教區缺乏富牧靈經驗的中年神父,祇有年屆八十多歲的老神父和平均三十多歲的年輕神父。

二零零三年以前,香港教區神父周年避靜都在本地舉行,零三和零四年則移師澳門。陳神父解釋,因為在本地舉行時,部分參加神父往往要在黃昏趕回堂區處理事務,難於投入避靜,因而改在外地舉行。湯主教告訴天亞社,來年的避靜可能在台灣舉行,但未能作實。

五位澳門教區神父原先參加是次上海避靜,但最後沒有成行。副主教鍾志堅神父對天亞社說,他和另一神父要陪同黎鴻昇主教訪問北京,其他神父因堂區事務或患病而無法參加。近幾年,香港與澳門教區神父都一起進行周年避靜。

 

台北總教區為慶祝二○○五年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刊訊】台北總教區為慶祝二○○五年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特於十一月廿日(主日)下午二點假民生西路主教座堂舉行感恩聖祭,由鄭再發總主教主祭,教廷駐華代辦安博思蒙席、金毓瑋等卅多位神父共祭。是日雖然下著毛毛細雨,仍有不少熱心信友前來參禮。

基督君王節是訂在教會常年期的最後一個主日。這一個瞻禮是,教宗碧岳十一世有鑑於廿世紀初葉,世俗放任,注重追求物質想受,忽略精神生活的價值觀,加上整個世界為國內和國際戰爭,瀰漫一片不安,使人憂心惆悵,乃於一九二五年聖年即將結束時,頒佈諭令,欽定了「耶穌君王的瞻禮」,旨在使普世的教友,公認耶穌基督是至高之主,公開承認信服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君王,使宇宙大地重新恢復秩序,列國和平共處。
彌撒開始時,鄭總主教在致候詞中說:「今天來舉行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的瞻禮。教會把這禮儀定在常年期最後一個主日,是要把整年禮儀奉獻給基督君王,萬王之王,教會之王,把今年所做的一切及天主聖寵幫我們所做的,都獻給耶穌君王,大家以虔誠的心來舉行這台彌撒。」

陳科執事在講道中從第一篇讀經指出,厄則克耳先知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人,他預言了天主子在六百年後所要施行的救贖人類計劃,在福音裡,大家可以看到耶穌的所作所為都符合厄則克耳先知所作的預言,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救贖被罪惡傷害的人,祂的救贖工程是要改變罪人。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在格林多前書提到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就是指那些像耶穌基督一樣生活的人,也會像天主子一樣,戰勝仇恨和死亡,重新實現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與耶穌同死就是拋棄我們的舊我,與耶穌同活的意思就是說,過一個與耶穌基督在世時相似的生活,服從天父的旨意。在瑪竇福音裡,耶穌預言祂將來要以光榮的身分審判世人,每一個人都會按照他有過的愛心和愛的行動受審判,那些愛人如己的人將被允許進入天國,這是指那些照顧貧窮的人、病人、無依無靠的人,囚犯和外邦人這些「最小的兄弟」的人,在耶穌的心目中都是「義人」,跟天主的愛一樣毫無私心,不尋求任何回報。(講道全文請見第五版)

彌撒結束前,鄭總主教特別致意感謝聖詠團唱出美麗的歌聲,使這台彌撒順利舉行。禮成時,這支台北總教區各堂區所組成的聖詠團率領全體教友高唱「主,請與我們留下」,這是教宗欽定為聖體年之主題,係吳新豪神父專門為聖體年翻譯的義大利文曲目。

彌撒結束時,台北總教區傳協會主席鄭萊頤姊妹特別上台報告,全國各宗教界共同發起為胎兒的祈福大會。這項活動特於十二月十一日(週日)下午一點半至四點在新莊市輔仁大學中美堂舉行。屆時備有巴士專車,分別於當天十一時從劍潭捷運站出口及耕莘文教院出發,請大家踴躍參加。

 

花蓮教區於十一月十九日(週六)三喜臨門
【本刊訊】花蓮教區於十一月十九日(週六)三喜臨門,一喜為慶祝耶穌普世君王節,二喜為聖體年閉幕禮,三喜為林貴明、張德泮二位執事晉鐸大典。當日前來參禮的貴賓有台北總教區賈彥文、狄剛兩為榮休總主教,花蓮教區錢志純榮休主教,台灣總修院前任二位院長蕭文元神父、陳興翼神父和教區神長、修女、修士、教友,聚集在花蓮市美崙主教座堂二、三、四樓,大堂內座無虛席。晉鐸的林貴明執事出身於卓溪鄉的布農族,張德泮執事係來自鳳林鎮的阿美族,二地的教友非常踴躍地參與這晉鐸盛會,其他堂區也不在人後,參禮者約有一千三百人左右。

晉鐸大典中有二位司儀,一位阿美族瑪爾大會的林秀鳳修女,一位是布農族花蓮教區李建民修士。在慶典前司儀分別將二位執事成長、修道和留學義大利羅馬時點滴及生活照,藉著投影機配上原住民的創作曲,展現在全體面前,讓大家對這二位執事有初步認識和了解。

十時許,在聖詠團高唱「多一點喜樂」的歌聲中,輔祭高舉十字聖架,引領修生、修士及四十位聖職司祭團進堂。林貴明、張德泮二位執事走在黃兆明主教、曾建次輔理主教前,伴隨著詩歌徐徐步上祭台。祭台正面寫著「永為司祭」,正是今天的主題。在大堂正中「進教之母」的壁畫兩側紅布聯上,有特別為晉鐸的林執事和張執事名字所寫的貼切對聯;右句是「珍貴生命多為主榮、光明照世默救人靈」,這指出了「林貴明多默」;左句「德園繁茂榮主救人、泮府花開養性修身」,這指名是「張德泮若瑟」。

聖道禮儀致候詞前,黃兆明主教特別向大家介紹前來參禮的貴賓,並介紹晉鐸執事的本堂司鐸︱卓溪堂區的賈士林神父,鳳林堂區的吳維里神父,當這兩位年近八十的神父起立時,全體報以熱烈掌聲,致上萬分的敬意。當黃主教介紹二位執事的父母與家屬時,全體也以熱烈掌聲向他們致敬。

聖道禮儀中,林執事胞弟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六十一章1-3節,「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叫我向貧苦人傳喜訊」。讀經二時,張執事胞弟恭讀伯多祿前書,五章1-4節,「做個稱職的司牧,為光榮天父」。福音由林執事恭讀瑪竇福音九章35-37節,「莊稼多而工人少,須求莊稼的主人,多派工人來收割莊稼」。

晉鐸禮儀開始時,曾俊源副主教與田力強院長二位司儀用國語、阿美族語、布農族語來講述即將進行的禮儀。經由召叫、徵詢、訓言,二位執事當眾宣示意願晉鐸並誓發服從願。接著全體跪地呼求諸聖者為晉鐸代禱,之後聖職全體一一上前為晉鐸者覆手。接著,晉鐸主家長呈上新祭衣並為新鐸穿上新祭服,這感人的一幕引來全體報以熱烈掌聲,持續不斷的掌聲久久縈繞於聖堂內,直到著穿好為止。這時,大修士們獻唱「司鐸的使命」,場面溫馨感人。

奉獻禮時,卓溪和鳳林堂區教友,偕同新鐸的父母、家屬,將本土的各種產品呈上祭台,這時歌詠團與全體合唱「我的生命,吾主、獻給禰」,詞意與曲調扣人心弦,深具意義。

領聖體後,黃主教邀請狄總主教、賈總主教、錢主教及曾輔理主教先後發言。二位新鐸的各本堂司鐸吳神父、賈神父也發表感言,感謝各位的參禮,同時呼籲大家要力多為聖召祈禱。

此後,二位新鐸也說出了晉鐸的感言,道出了修道歷程的不易,是靠著諸多神長、修女、教友們的不斷祈禱,使能克服種種阻礙,修道成功。同時二位也向所有恩人感謝,熱情的教友再度以熱烈掌聲回報。(兩位神父的聖召回顧請見十二版)

禮成後,教區晉鐸服務處早已為所有參禮者備妥可口的午餐,而祝賀晉鐸的各項表演節目已在大堂裡熱鬧登場。各堂區的青年會、婦青會、青少年及幼兒班等,都以熱情活潑的旋律歌曲、快速街舞一一上場;大修院的修士們、準福傳員和林神父也都登場手舞足蹈一番,各團體在三小時內以肢體語言表達了對今天三喜臨門的慶賀。

中國:教友福傳員以生活見證傳揚福音
【天亞社.中國太原訊】教友福傳員王會玲向一名臥病在床的老人傳福音時,首先做的卻是清理他的尿盤。

這名四十九歲的女教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從她居住的六合村,出發往附近的村莊去探訪有需要的人,通常去探訪無依無靠的獨居長者。六合村是教友村,位於華北山西省太原教區內的清徐縣,由省會太原市前往約一小時車程。太原距北京西南約四百公里。

王會玲在十月份對天亞社說:「我頭一次走進他的屋子裡,見他躺在床上,便什麼也不說,上前替他倒尿盤。」 然而,八十六歲的老人卻不為所動。王會玲憶述:「他的脾氣很怪,從不聽人說。縱使身患重病,卻不去看醫生。」

她每星期去探望他一至兩次,其間替他洗衣服、做家務來表達關懷,卻從不對這位無神論者提起半句有關天主教信仰。

過了約一個月,他們才慢慢分享彼此的信仰。直至垂危之際,老人仍不願相信天主。王會玲於是不斷為他祈禱和守齋。就在死前一刻,他才願意領洗。王氏說:「當時神父太忙,不能立時過來,我便替他施洗。」她至今一共歸化了廿五人,其中四人已經過世。

除了王會玲外,還有數十名六合村天主堂教友也願意付出時間傳揚福音,當中以婦女為主。該堂乃中國大陸其中一個最大的堂區,有六千名教友,大部分家庭已是幾代奉教。

主任司鐸張俊海神父對天亞社說,他外出做福傳工作時,十分需要女教友協助。他說:「我一個人去做家訪很不方便,每次都帶同幾個女教友。」現時堂區牧靈工作佔去他所有時間。

教友福傳員接受短期培訓後,就開始主動傳福音。培訓班自二零零二年起舉辦,今年九月五至十八日舉行的課程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共有六十名福傳員學成接受派遣。

張神父說:「一些教友的文化程度不高,先要有系統地學習要理,培養福傳意識。我告訴他們,我們傳福音時應該熱情,但不能單憑熱情。」這名四十二歲的神父指出,福傳並沒有固定的方法,「視乎不同的對象和情況,我們要靈活多變。」

福傳員王忠鳳對天亞社說:「沒有神父的支持,我們根本出不了去。我們就像魚,而神父就像水。」

副本堂段曉剛神父卻將這個比喻倒過來。他對天亞社說:「神父像魚,福傳員才是水。」

另一名福傳員武景仙對天亞社說,她不擅於宣講,所以「我有一部車,便充當天主的跑腿,接載福傳員到其他村莊傳教。」她也是堂區歌詠團成員,家訪時她會一起唱歌和祈禱。

她指出,人們最普遍的回應莫過於這句話:「我相信天主,但我不會念經或進堂。」她說,一般人覺得進堂是「麻煩事」,才會這樣說。但福傳員會告訴他們,想收成便要付出,為了將來在天國與天主一起,現在就要努力事主。

福傳員有時候會遇到不友善的對待。朱愛林對天亞社說:「當我走進屋子福傳時,遇到戶主的兒子。無神論的他一聽到我說天主,便立刻破口大罵。」但她沒有介懷,因為「我祇不過是忍受著耶穌基督的痛苦而已。出乎意料之外,我離開時他竟對我說謝謝」。

堂區教友領袖韓江平對天亞社說,教友「強烈感覺到堂區是自己的家」,這與一九八零年代中國大陸的教會活動剛恢復時不一樣,「當時我們以為教會祇屬於神父和教友領袖」。

在六合村,老一輩的村民主要留在家裡以種菜維生,年輕人則在白天到附近的市鎮工作。村民對天亞社說,年輕的教友寧願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厚職,留在村內與父母同住,維繫信仰。

 

印度:主教團呼籲堅守婚姻承諾,預防愛滋病當成為教會服務
【天亞社.新德里訊】印度天主教主教團健康委員會稱,印度每位教友都應重視預防愛滋病,並協助那些染病的人。

委員會主席、班加羅爾總教區伯爾納鐸.莫拉斯(Bernard Moras)總主教為十二月一日世界愛滋病日發表牧函說,愛滋病個案在印度正在「迅速地」增加。

牧函引述官方數字,印度於一九八六年首次發現導致愛滋病的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病毒),而現時感染病毒人數已超過五百一十萬。印度僅次於南非,成為全球第二最多愛滋病人的地方。志願機構聲稱,印度每分鐘就有一個人染病。

牧函稱:「如果染病率按現時的速度持續,它將對家庭、社區和國家造成悲劇。」主教團向所有教會機構和堂區發表牧函,旨在反省今年世界愛滋病日運動的主題「目下挑戰:堅守承諾」。

委員會要求堂區和教會機構在十二月一或四日愛滋病主日舉辦適當的活動,「以控制愛滋病病毒在我國進一步蔓延」。

牧函說,印度教會總結二十年服務愛滋病患者的經驗,促使教會要發展一套政策,「有效地應付這疾病帶來的挑戰」。這政策「肯定了社區每一分子對抗愛滋病的承諾」,並暗示印度教會亦要作出「承諾」。牧函說:「我們面前的挑戰,就是怎樣堅守承諾。」

委員會勸告,每位天主教徒和機構,所有善會、委員會及牧民機構,每個教區、堂區和修會,所有聖職人員、修會會士和教友,「都應該堅守這承諾,將防止愛滋病蔓延視為使命。」

它指出,教會內的三千三百間醫療機構當中,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回應現時的情況,「其中約七十間機構致力服務那些因感染愛滋病而遭遺棄和無助的人。」

牧函稱,愛滋病「是一種可以和應該預防的流行病,因為病毒祇透過某些明確的途徑傳播。」病毒主要透過性行為或血液及血製品傳染,以及由母親在子宮或在餵奶時傳給嬰兒。

它稱,在印度,百分之八十五點五的感染是透過以異性為主的性接觸,所以牧函強調有需要集中推廣忠貞的婚姻來遏止愛滋病蔓延。

牧函引述教會就愛滋病問題所制訂的政策,稱教會承認它「在塑造個人性格這方面所擔當的角色」,因此,它會利用其網絡給眾人,尤其是年輕人,提供預防教育。它稱,教育機構、堂區和團體將舉辦持續一段時間的運動,例如發起年輕人簽名運動,承諾在婚前禁慾。

此外,教會將透過婚前準備課程、講道和婚姻懇談會,還有透過其他方法,在不同場合上,傳遞「忠於」配偶的重要性。真正有關生命、愛與性的教育,將使人能夠「堅守承諾」,並體驗生命的喜樂和圓滿。

牧函說,「堅守承諾」也意味著要忠於基督的要求,以服務和治療他人。因此,主教團委員會呼籲教友接納「那些在我們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機構內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及其親人」,並且「不要詆毀和歧視他們。」

 

緬甸:東北壘固教區教友福傳員身處險境為民服務
【天亞社.緬甸壘固訊】在緬甸東北部的山區叢林中,清潔食水短缺,像痢疾般致命的瘧疾,四處肆虐。由壘固教區統籌的「澤泰曼」計劃,卻為偏遠山區居民服務。

參加計劃的青年教友有全職及義務的,負責傳揚福音、給予天主教徒靈修支持,以及照料老弱。該計劃自一九八九年開始以來,已有六名女義工染上瘧疾死亡,但青年義工仍然不為所懼,繼續挺身投入服務。該教區位於克耶邦首府壘固市,在首都仰光東北三百五十公里。

廿四歲卡揚族青年額雅艾(Ngaaya)在壘固主教座堂的義工部說,他擔任義工兩年,明白在偏遠山區密林,長途跋涉地傳揚福音的境況。他對天亞社說:「見過義工講授教理、分配藥物、協助治療病人後,我便決意成為其中一員了。」

雅艾表示,在那些村落裡,年輕人比年長者較容易接受福音。他在自己的村莊裡福傳,有些較年輕的村民已「成為耶穌的信徒」。但年長村民卻依然緊守傳統的精靈信仰。

從一條村到另一條村,往往得翻山越嶺,走過崎嶇山徑,十分吃力。夏天時,食水缺少,而義工不一定受到熱情的款待。在那裡,天主教徒不多,佛教徒、基督教徒與其他宗教信徒不大願意接受義工們帶來的福音,甚至拒絕他們造訪。

雅艾表示:「有時路途遙遠,我們便要捱餓;兼且沒有交通工具,全程走路,疲累極了。然而……我知道,儘管遇上任何困難,耶穌都與我同在。」

「澤泰曼」計劃實施以來,有二百三十餘人加入成為教友福傳員,而雅艾是其中一位。壘固教區消息人士稱,開辦這個計劃,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神父與修女,向居住在偏遠廣闊,地勢崎嶇的居民伸出援助之手。按《二零零四年緬甸天主教手冊》指出,在該教區工作的神父祗有七十七位,他們須在廿八個堂區,牧養五萬九千多名天主教徒。

雅艾是少數的男義工之一,大部分澤泰曼都是年輕女子,有些甚至還是十來歲的少女。她們許下五誓:獨身、服從、神貧、謙遜與同心協力。北部的其他教區都有舉辦類似的計劃,東枝總教區、臘戍教區和密支那教區亦有舉辦澤泰曼計劃。

他稱,要成為義工,「必須」有能耐過清貧的生活。至於全職工作人員,除了村民捐贈的白米外,每人每月僅領取由教區支付五千緬元(約五美元)的津貼。

壘固教區職員透露,澤泰曼計劃旨在主動向「未認識天主」的人接觸,工作包括講授天主教道理,為孩童提供教理課程,提昇青年人的道德操守,和照顧與夫婦一方為外教人的牧民需要。澤泰曼亦為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為病人提供康護服務,和為老人提供照料。

要成為澤泰曼,首先須參加在壘固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訓練課程,然後返回所屬堂區作為期三年的實習。其間,每年須回到壘固進修,參與為期一個月,通常在五月舉行的複修課程。

今年較早時舉辦的複修課程,差不多所有那二百三十個自計劃開始便加入的青年義工均有出席,他們來自廿八個堂區,有些是見習生,有些已是經驗豐富的義工。課程內容包括聖經研習與道德訓誡、個人衛生、社交與溝通技巧、社區發展、醫療實習和音樂。

有些學員需長途跋涉走數天山路才抵達壘固,前赴上課地點本身已是一次考驗。

來自壘固南面一百五十公里梅塞鎮的廿一歲卡揚族女義工瑙賽保(Naw Say Phaw)表示:「到壘固上課的路很長,有一半路要自己走。」但她表示這是值得的,因為課程對她的堂區工作幫助很大。在她的堂區內,天主教徒不多,但「基督教徒和佛教徒卻很多」,有些堂區教友因而轉信其他宗教。儘管困難重重,她覺得自己正在「跟隨著耶穌的足跡往前走」。

來自壘固西南廿五公里杜勞庫堂區的馬盧妙(Ma Lu Myar)對天亞社說:「每次想起自己投身於義工行列,都很愉快。」她覺得自己為身邊的人帶來改變,「因為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畢竟不多。」


菲律賓:前葛拉萊傳教會士團結互助,延續修會傳教使命
【天亞社.菲律賓曼達盧永市訊】曾經是菲律賓天主教葛拉萊傳教會(柯樂仁會)的神父、修士和望會生,在該修會神父的鼓勵下團結一致,互相扶持,延續修會的傳教工作。

五十七名前修會成員於七月成立「葛拉萊兄弟會」,其中十五人委員會最近草擬了一份《會章》,章程可令該會向證券及交易委員會註冊為非牟利的非控股組織。

兄弟會推選了保祿.波林坦(Paul Polintan)擔任主席。這名前神父向天亞社說,會員除了互相提供財務支援,以及情緒、心理、道德及精神輔導外,亦會為該修會貢獻一己力量。

首項遵循這個大方針的計劃,是研究葛拉萊會勒爾.加利亞多(Rhoel Gallardo)神父遭綁架殺害事件。神父於二零零零年五月三日在南部巴西蘭省的軍方營救行動中遇害。當時,阿布沙耶夫恐怖分子擄走神父及一些學生、教職員。至少三名教師在事件中被殺。

在最近一次加利亞多神父逝世周年紀念中,作為兄弟會前身的專責小組委派記者若瑟.托雷斯(Jose Torres)領導搜集神父被綁架的文件證據,以協助葛拉萊會決定是否就此案為加利亞多神父展開列品真福程序。這名前修士早前撰著一本關於加利亞多神父的書。

波林坦指出,他們會詳細研究設立籌募經費的事宜,以支持是次調查。

菲國葛拉萊傳教會共管轄三間學校和六個堂區,部分堂區更位於南部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區域。全國現時共有七十二名葛拉萊會士,當中三十三人為神父,三人為修士,廿四人為修生,另有十二名初學生。

西班牙傳教士聖安道柯樂仁(Antonio Maria Claret)一八四九年創立該修會,為神父的傳教工作提供培育。該會正式名稱為聖母聖心愛子會,目前在五十四個國家服務,包括亞洲九個國家。

該修會神學院院長羅恩.盧扎(Rowan Luza)神父說,修會晉鐸的比率近年「偏低」。他於十一月十六日向天亞社稱,他記起學院有一期,班裡共有四十名修生,但最後祇得一人成功晉鐸。他向天亞社說,過去十年來,新司鐸聖召平均每年約有十五人。

  他解釋,該修會的十一年培育計劃中,計有四年的學院課程(包括哲學),兩年初學期及望會期,以及五年的神學課程(包括一年靈牧工作)。

過去二十年來,約一百五十名修生、神父及弟兄離開菲國的葛拉萊會。專責會籍事務的兄弟會副主席奧吉.卡杜阿(Auggie Cadua)向天亞社稱,會議的會員名單列出另有一百四十名他們知道的前葛拉萊會成員,當中約有六十人出席了會議,大部分住在馬尼拉附近。

前修生桑蒂.加克拉馬(Santi Gacrama)向天亞社表示,會員多以「私人理由」離會。他指出,當中一些人認為自己失去成為修士的聖召,儘管他們仍然覺得「有需要為他人服務」。

雅各伯.卡斯特羅(James Castro)神父受修會省會長委派接觸前會員,而會士及前會員早已在嬰兒領洗及其他場合中聚首一堂。四十二名前會員自一月起籌組,成立專責委員會,又定期聚會,直至五十七名會員於七月十六日正式成立兄弟會,並且推選該會的要員。

波林坦指出,會員建議舉行環保及社會文化活動,以支持葛拉萊會傳教使命,以及舉辦「家庭日」及其他康樂活動、籌募經費活動及就業安排計劃。

這名已婚的財務顧問指出,對於離開修院的人來說,「可能要面對許多困難」,部分人更要別人協助瞭解離開修院後仍有生活可言。他憶述:「數月前,一名前會士面對財政困難及婚姻的雙重打擊,以致兩度企圖自殺。」他稱:「我期望團體能盡力幫助避免這些事情發生。」

波林坦憶述自己晉鐸七年後還俗,得到一名神父好友及一名當時已成為律師的前會士協助他展開新生活。他希望其他前會士可得到同樣的支援。他指出,前會士找工作「一般不會十分困難」,但部分成員長期適應「與世隔絕」的生活,要重新適應外面世界,會面對重重困難,又因缺乏與別人接觸,得不到情緒支援、實際協助和其他建議,以致彷徨無算。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