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5- 05- 2000   新聞報導   資料庫

聖座活動
-教宗接見五萬朝聖人士,講解耶穌升天的要理
-科學家大禧年朝聖活動進入高潮

各地教聞
-基督學校修士會會祖若翰喇沙冊封為聖人一百周年
-厄立特里亞情況危急,教會神長呼籲為當地和平祈禱
-尼泊爾基督信徒增加引起該國印度教徒憂慮

國際新聞一瞥
-教宗為黎巴嫩南部的難民發出呼籲
-貝魯特不同意聯合國增派和平部隊到黎巴嫩南部
-非洲統一組織正式要求交戰的埃厄兩國政府撤回自己的軍隊
-英聯邦和聯合國人員會見了斐濟被綁架的喬德里總理和其他幾位官員

∞∞∞∞∞∞
聖座活動

教宗接見五萬朝聖人士,講解耶穌升天的要理
【梵蒂岡電台訊】 來自三十幾個國家的五萬多名朝聖人士,昨天五月二十四日上午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覲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聆聽他講解天主聖三在耶穌升天中所顯示的光榮。眾多朝聖人士中,有一萬名來自意大利南部薩勒諾總主教區,可謂浩浩蕩蕩,他們來羅馬參加大禧年朝聖活動的。
教宗強調:我們必須從巴斯卦的角度來了解耶穌升天這件事,因為耶穌的升天是被釘十字架的祂所受的讚頌和光榮。十字架頂天立地,是基督的王座,基督以人類救主和歷史的主宰身份坐在這個寶座上。
教宗根據天主教要理說:耶穌的升天是祂在現世最後一次的出現,祂借著自己的人性一去不復返地進入天主神性的光榮中,來結束自己在人間的活動。耶穌升天時的雲彩和天空正是天主神性光榮的象徵。天空象徵天主超然的特性,是超越地平線的穹蒼。
教宗指出:基督走完人類歷史旅途、甚至還進入生命大限和罪過代價的死亡陰間之後,重新回到祂自永恆之初便與天主聖父及聖神共享的光榮中,並帶領著祂所救贖的人類同行。在基督升天之前向宗徒們所說的告別詞中,呈現了天父拯救世人的計畫。天父在聖經中早已預言聖子的死亡與復活,這個死亡與復活正是人類獲得寬恕與解放的根源。不過在基督的告別詞中也出現聖神的輪廓,聖神的臨在將是宗徒們為基督作證的力量的泉源。
教宗最後強調:即使我們的身體將變為灰土,但是我們的整個'自我'必要追隨基督為嚮導,朝天主高處那裡飛去。

科學家大禧年朝聖活動進入高潮
【梵蒂岡電台訊】 來自全球各大洲的三百五十位科學界人士已經結束他們為期兩天在梵蒂岡世界主教會議大廳的研討工作,今天五月二十五日開始進行宗教性質的朝聖活動:進入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參與聖座文化委員會主席普帕爾樞機主教主持的彌撒,並覲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昨天下午,科學家們曾在聖伯多祿廣場附近的聖神堂辦告解,為自己在從事科學工作中違反良心的行為求天主寬恕。
昨天,科學家們在梵蒂岡繼續討論信仰與理性、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對話問題。時到今日,科學理性和宗教信仰應該都已經走到成熟的地步,兩者應可以消除昔日的對立,進而彼此互助合作。關于這點,普帕爾樞機主教向科學家們強調:「科學理性和宗教信仰各應該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不要彼此混郩,各方都要以嚴謹和忠誠、以最大的尊重和謙虛,來走自己的道路。不過,科學與信仰交相有益的來往仍然必須遵照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該由良心來領導科學。換句話說,科學計畫的可行性不以所擁有的必要技術能力為根據,而是以是否合乎倫理道德為取決的標準」。
意大利天主教聖心大學教授阿德里亞諾•邦比亞尼向本台說:「人類行為能力的進步並不能改變倫理和哲學的基本問題。當然,我們的能力越來越多,但這些能力總應該受到智慧的引導。這便是我們這次研討會的成果」。

各地教聞

基督學校修士會會祖若翰喇沙冊封為聖人一百周年
【梵蒂岡電台訊】今年是基督學校修士會的會祖若翰喇沙獲冊封為聖人一百周年。這位生於十七世紀的聖人是首創將開導青年、傳授知識和傳播福音的工作合而為一的人,他並實際實現了這個構想。由於喇沙在傳教和教育上的卓越貢獻,教宗庇護七世於1900年冊封他為聖人,教宗庇護12世於1950年又宣佈以這位聖人為教育主保。最近,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向來羅馬參加修會大會的基督學校修士會成員們談話時,則稱這位教育家是青少年教育的傑出先鋒,教宗並強調如果不能引導人們尊重生命和自由、為真理作出貢獻和奉獻自己,教育便不完全。
今天,基督學校修士會的會士共6千8百人,他們在世界許多地方開設了千餘個機構從事教育和傳播福音工作。喇沙會士拉潘特修士在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他們修會的宗旨是追隨會祖若翰喇沙的精神,與青年在一起,向他們為信德的超性力量作證,告訴他們,信德能夠將人改變和提升。拉潘特修士說,由於今天的社會物慾橫流價值觀消失,青年因而精神痛苦,因此,今天更需要基督學校修士會的會士們走近他們。拉潘特修士又說:"許多青年尋找信仰、尋找生命的意義。青年們常到一些牧靈中心以獲得交流的經驗,我們也發現一種常見的現象,就是:他們來牧靈中心和其他青年相遇,在這方面有良好的成績。我認為這是未來的一條可行的路。全球化令青年在完成學業後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有價值的計畫。這一切都是造成社會上害怕失業的氣氛。而我們便是要向他們作相反的肯定,我們借助一個熱心的青年團體向他們展示仍然有希望,仍然有許多事有待進行。我認為,給予尋找信仰和生命意義的青年機會非常重要,以後,這些青年可成為通向精神生活和與基督一起生活的跳板。這便是我們基督學校修士會的會士們的任務,也就是公開地與青年在一起,向他們肯定這個概念。"

厄立特里亞情況危急,教會神長呼籲為當地和平祈禱
【梵蒂岡電台訊】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天主教友將於5月26日在羅馬舉行禧年慶祝活動。近來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間的戰爭,造成了嚴重的悲劇,埃塞俄比亞阿瓦薩的副主教切雷索里主教祝望這個重要的慶祝活動,成為發出希望訊息的良好機會,使植根在兩國文化和信仰中的友愛情誼再度佔上風。
據一位在厄立特里亞傳教48年的公波尼會士奎拉神父說,成千上萬的人民因戰爭而逃難他鄉,他們極需要糧食、被褥、醫藥和其他生活品的援助。兒童基金會意大利的主席米卡里也指出,大約有一百三十萬厄立特里亞人,也就是該國一半的人需要糧食和醫藥的緊急援助,其中25萬是不到五歲的兒童。
最近數月以來,厄立特里亞受到嚴重旱災蹂躪,現在又加上戰亂,人民痛苦不堪,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萬人逃難到蘇丹。

尼泊爾基督信徒增加引起該國印度教徒憂慮
【梵蒂岡電台訊】尼泊爾的基督信徒在近十年來增加到50至70萬人,這個現象令該國的印度教徒擔憂。一名新聞記者認為,如果這個情況繼續,很快會產生一些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組織,而形成像鄰國印度同樣的宗教衝突情勢。
在這同時,從尼泊爾傳來基督信仰團體遭攻擊的消息。據傳教通訊社的報導說,尼泊爾農村地區有些基督信徒團體成為不斷攻擊的目標。一位基督信徒領袖羅卡雅根據4月30日公佈的消息說,在首都加德滿都西北150公里處的戈卡村若干基督信徒家庭受到侵襲,這些基督信徒被迫逃到其他地方躲避。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05 月24 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一瞥"報導的消息是:
-教宗為黎巴嫩南部的難民發出呼籲
-貝魯特不同意聯合國增派和平部隊到黎巴嫩南部
-非洲統一組織正式要求交戰的埃厄兩國政府撤回自己的軍隊
-英聯邦和聯合國人員會見了斐濟被綁架的喬德里總理和其他幾位官員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真主黨游擊隊進入以色列軍隊剛撤離不久的村莊,揮舞著旗子,並朝天放槍,以示他們的歡樂慶祝。另一方面,難民的車隊也從黎巴嫩南部駛向以色列,他們中多數是馬龍尼禮的基督信徒。這些人扶老協幼,擠在一輛輛汽車和轎車上面。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昨天24日上午致函給馬龍尼禮安提約基亞的宗主教斯菲爾,邀請當地所有政治負責人士"尊重每個人和每個民族的權力",保障"每個國家的主權",避免黎巴嫩南部兵力的重新調整為團體間的共存造成危險。關於黎巴嫩南部的局勢,本台特約記者從以色列報導說,駐守在黎巴嫩南部的最後一批以色列軍隊在23號夜間已經撤回邊界線。他們在此之前引爆了安全地帶的兩處掩體。坦克和軍用卡車的長長隊伍越過了邊境,朝上加利肋亞的新基地開去。以色列士兵高喊著:"再見了,黎巴嫩"。邊境上的猶太人夜間在隱蔽所度過。

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在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信中,指控敘利亞鼓勵伊斯蘭真主黨游擊隊和巴勒斯坦人襲擊從黎巴嫩撤離的以色列人。

沿著以色列-黎巴嫩邊界上,緊張局勢顯而易見。小小的爭端會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

(梵蒂岡電台訊)貝魯特政府在二十年後恢復對以色列軍隊撤出的土地行使主權。聯合國安理會打算增加4500到8000名和平部隊的軍人駐守在黎巴嫩南部,監督以色列撤兵後的布局。不過,這一方案遭到黎巴嫩政府的反對。

(梵蒂岡電台訊)非洲角的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繼續在邊界進行著殘酷的戰爭。亞的斯亞貝巴的軍隊幾天前發動了進攻,阿斯瑪拉的軍隊似乎有效地擊退了這一進攻,保持對戰略要地扎拉姆貝沙城的控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出呼籲,分擔無辜人民的痛苦悲劇並關懷他們。教宗在寫給亞的斯亞貝巴的總主教的信中表示:"我要求擁有權力的人免除人民所受的進一步的痛苦,恢復對你們每個國家的領土完整的尊重",經由遵守國際法原則來促成會談。昨天24日,非洲統一組織正式要求交戰的兩國政府撤回自己的軍隊。

(梵蒂岡電台訊)大洋洲斐濟島國發生政變的六天後,昨天24日上午,危機暫時讓位給談判。英聯邦秘書長麥克金農和聯合國的特使德梅洛得以在該國國會見到上週五被綁架的喬德里總理和其他幾位官員。這些人質出現在他們面前時,身體狀況良好。現在所要解開的結是由斐濟上層確定好內容的談判。政變領導人斯佩特已經拒絕過所要求的談判。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