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新聞與時事

notizie e aggiornamenti

24-06-2000

聖座活動
-六萬各國信友參與教宗聖體瞻禮的彌撒和遊行
-聖座財務收支報告連續七年盈餘

各地教聞
-哈薩克天主教會舉行2000大禧年慶祝活動
-斯里蘭卡基督信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一同為和平遊行
-菲律賓78個教區的主教們在同一時間舉行彌撒為棉蘭老祈求和平

國際新聞一瞥
-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離開中國,抵達南韓
-以色列政府的危機已經排除,但巴拉克總理的聲望降低
-斐濟群島的政變者和軍方就結束政治危機達致協議

∞∞∞∞∞∞
聖座活動

六萬各國信友參與教宗聖體瞻禮的彌撒和遊行
【梵蒂岡電台】 六萬名來自各國的朝聖人士六月二十二日旁晚雲集在羅馬主教座堂聖若望大殿廣場,參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主持的耶穌聖體瞻禮第四十七屆國際聖體大會的彌撒大典,以及彌撒之後的聖體遊行。籌備單位用了一千五百公斤五顏六色的花瓣在彌撒祭台前面鋪了一條花地毯美觀極了。除了這麼多的各國信友外,還有五十位樞機主教、兩百五十位主教和五百位神父參與祭禮和聖體遊行。
教宗彌撒講道的中心思想是聖体聖事與基督救恩臨在世界之間的關係。他說:「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唯一的主,願意把祂在世間具有救恩效果功能的臨在結合于聖体聖事;祂願意使自己成為分開的餅,讓每個人都能借著分享祂的聖體聖血來滋養自己的生命」。
教宗又說:「耶穌聖體聖血瞻禮為提醒我們記住天主始終鄰近人。在基督的痛苦中,每個人的痛苦都得到救贖;在基督的苦難中,每個人的苦難都得到新的價值;在基督的死亡中,我們的死亡永遠敗北」。
昨天二十三日上午,奧地利維也納的總主教順伯恩樞機在羅馬聖若望大殿講解國際聖體大會的有關要理,他指出:社會結構性的罪惡是我們個人罪惡的反映和後果。個人犯罪也引導別人作惡,因此產生惡性循環,許多國家被社會廣泛的貪污腐敗所破壞,造成國家無法進步,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聖体聖事不是只願意讓我們看清人的這些過錯,更願意給人醫治這些疾病,使人改頭換面。

聖座財務收支報告連續七年盈餘
【梵蒂岡電台訊】 聖座經濟事務局局長塞爾焦•塞巴斯蒂亞尼總主教昨天六月二十三日在梵蒂岡新聞室舉行記者招待會,說明聖座去年一九九九年的財務決算狀況。根據這位負責聖座經濟事務的首長的報告,今年聖座連續第七年財務出現盈餘的現象,而且盈餘的數目超過意幣九十億里拉,以目前兩千里拉兌換一美元的比例算,約盈餘五百萬美元,比前年多出將近五倍。
塞巴斯蒂亞尼總主教向新聞界表示:聖座有三千工作人員,許多設施裝備都需要更新,所以每年的支出也很大,單是梵蒂岡電台的開支就超過一千七百五十萬美元,其他各部門為了準備大禧年的各種活動,開銷也增加很多。雖然如此,去年聖座的收支仍有相當的盈餘,主要原因在于美元的漲價,全球各教區對聖座費用的分攤增加到兩千萬美元,世界各地慈善機構和人士奉獻給教宗從事愛德工作的捐獻也達五千五百萬美元,比前年增加了三百萬美元。

各地教聞

哈薩克天主教會舉行2000大禧年慶祝活動
【梵蒂岡電台訊】哈薩克的天主教會,從6月23日至25日在卡拉甘達舉行盛大的2000年禧年慶祝活動。這是這個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的國家的天主教會首次公開舉行宗教活動。據信仰社的消息說,大約有3千5百名朝聖人士前來參加。他們除了來自哈薩克各地外,也有許多是從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和俄羅斯來的。不少政界要人也應邀出席。聖座則委派了傳信善會的祕書長普林斯蒙席為代表前往參加。
哈薩克天主教會慶祝聖年的活動是以祈禱、懺悔罪過和為重獲宗教自由感恩為主。此外也將舉行廣泛的文化性活動,向人們介紹基督信仰的根源。其中的一項活動是演講會,講述哈薩克天主教會的歷史以及與普世教會的關係。在這次禧年的慶祝活動中也將首次在城市中公開舉行遊行。
信仰社在介紹哈薩克天主教會時指出,早在公元1300年這裡已經有天主教會。這個地方教會是前蘇聯各共和國中最大的地方教會。因為自1936年起許多天主教徒在共產政權的迫害下被放逐到這裡,其中以來自伏爾加的德國人後裔和來自烏克蘭的波蘭人後裔為最多。今天,哈薩克有天主教徒30萬人,不過,在當地傳教已經6年的意大利籍卡內塔神父說,真正度教友生活的不超過5萬人。值得欣慰的是,這個教會的聖召特別蓬勃,每50位神父中便有10位是本地人,每60位修女中有15位為本地人。還有許多神父修女在其他前蘇聯國家中傳教。
卡內塔神父說:教會的重組工作耗費了許多精力,因此禧年的籌備不能達到完美,不過,有3千5百人報名參加慶祝活動,已經是一大成就。

斯里蘭卡基督信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一同為和平遊行
【梵蒂岡電台訊】斯里蘭卡基督信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最近一同舉行了一項遊行活動,抗議政府與泰米爾分裂分子持續了17年的戰爭。遊行隊伍從佛教廟宇出發步行到天主教的無原罪聖母聖堂。有些參加遊行的人士高舉了呼籲和平的旗幟和橫幅標語。遊行前,天主教的戈密斯主教向參加的各個宗教的信徒說:"戰爭不僅帶來了龐大的物質損失,尤其帶來了人們的精神損失。我們的國父們所推動的主要是重要的價值觀。如果這些價值觀因時間而消減,我們便有責任將這些價值觀再度傳給人,並為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佛教的領導人德羅也說,他們不願再見到人民受苦,他請所有的人團結起來一同為和平呼籲。

菲律賓78個教區的主教們在同一時間舉行彌撒為棉蘭老祈求和平
【梵蒂岡電台訊】菲律賓分散在各處的78個教區的主教們約定一同於上主日早上8時舉行彌撒,為南部棉蘭老呼籲和平。次日,所有的聖堂也在同一時間鳴鐘,作為和平與修好的標誌。
發起人棉蘭老的古鐵雷斯主教說,這兩項呼籲和平的行動,除了強調天主教徒的對話意願外,也為表現他們的團結。
棉蘭老因為政府軍和伊斯蘭游擊隊的衝突而受蹂躪。這位天主教主教促進社會行動、正義與和平組織的負責人古鐵雷斯主教稱上主日的彌撒是"全國為和平而同步舉行的彌撒:大家成為一體,一個國家。他請主教們準備一封牧函為棉蘭老呼籲和平,並在禮儀中提醒教友,彌撒中的獻儀將用來協助棉蘭老受苦的人民,不論他們是哪個種族、宗教和有哪種政治信念。至於所有聖堂一同鳴鐘,主教說,那是為喚醒全國人民關注棉蘭老問題,同時也邀請游擊隊和政府當局停火。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06 月23 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一瞥"報導的消息是:
-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離開中國,抵達南韓
-以色列政府的危機已經排除,但巴拉克總理的聲望降低
-斐濟群島的政變者和軍方就結束政治危機達致協議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已經離開中國,於昨天23日抵達南韓。她在漢城會見了南韓外交部長,會談的主題自然是兩個朝鮮在平壤的歷史性高峰會晤後,朝鮮半島的未來。對金大中和金正日達致的協議,華盛頓的反應極為冷淡。從另一方面講,正如義大利新聞日報記者梅澤蒂向本台所解釋的,美國對消除漢城和平壤間的摩擦不感興趣。他說:

答:在朝鮮半島消除緊張情勢會使美軍在南韓的駐守不再有必要。冷戰不再存在,美國在南韓仍部署著核武器,其官方解釋無非是北朝鮮難以預料,美國人必需在當地駐軍,好保護南韓和這個地區。離開朝鮮半島,也該離開日本。另一方面,美國也在日本駐軍,官方的理由也是保護日本免受北朝鮮出其不意的進攻。再說,北韓去年從事導彈試驗,飛彈越過了整個日本島。

問:要是美國人離開日本,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答:東京會失去武力保護,它會立即重整武備,直接訴諸核武器。這樣作會使整個地區的穩定受威脅,因為東京不會在中國面前保持非武裝狀態。要是日本不武裝起來,中國在亞洲將是唯一的強大勢力。

問:那麼,美國人不贊成兩個朝鮮的統一了?

答:美國人一方面關心北韓以一個國家的身份倖存的事實,但不能夠坐視緊張空氣的徹底消除。南韓總統反對地區性導彈防禦計劃絕非出於偶然,因為南韓人越來越願意與北部更多地合作。美國人則擔心,這一合作會越出界線,使緊張情勢真的消除,那麼,美軍在南韓和在日本的駐守就不合時宜了。

(梵蒂岡電台訊)以色列政府的危機已經排除,雖然聯合政府內蒙受了損失。沙斯宗教黨在它的學校財政補助方面得到廣泛幅度的妥協後,收回了該黨部長辭職的成命。不過,聯合政府中在中東和平問題上最堅決支持巴拉克總理的每雷茲激進黨卻退出了內閣。巴拉克屈服的選擇受到工黨領導階層的批評,並且也不受輿論界的欣賞。以色列幾家報章於昨天23日公佈的民意調查,巴拉克的聲望下跌,要是與前政府領導人,保守黨人內塔尼亞胡相比,是個失敗者。

(梵蒂岡電台訊)斐濟群島的政變者和軍方昨天23日就結束政治危機達致協議。這項危機始於一個月前發生的政變,當時由斯佩特領導的武裝組織占領了國會,扣押了印度族的總理喬德里和其他30位國會議員。昨天達致的協議為釋放這些人質重新燃起了希望。本台特約記者帕斯庫奇作了以下的報導:
******
斐濟國家元首的官方發言人在首都蘇瓦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宣佈即將簽署的協議。不過,在一個多月沒有結果的談判後,人質的家屬對這一消息持懷疑態度:喬德里總理的夫人說,達致協議不等於說人質將被釋放。文化部長的兒子與她有同樣的看法。這位部長也被扣作人質。

澳大利亞的外交部長,亞歷山大唐表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正在研究一系列對斐濟實行的聰明的制裁,這些制裁將使無辜百姓免於災難。他說:"我們要尋求措施,針對給斐濟造成損失的人,針對他們的機構。唐表示對人質在不久後獲釋放有信心,但對該國民主並無把握。
******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