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训导文件之二
|
9.教宗比约十二世:《五十周年》通谕(1941)教会在社会事务中的权限
|
教会藉着诠释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和自然律,而获得了她在社会事务中的训导权力
1941年6月1日在纪念《新事》通谕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教宗比约十二世以激昂的言辞再次肯定了教会在社会事务中的权威。这是一个伦理和精神上的权威,而不是纯技术性的权威。
令人深信不疑的是,教会不但有权力,而且也有义务对社会问题发表权威见解,如教宗良十叁世向世界发表的通谕那样。他无意在社会结构纯实务(或技术的)方面制定各项指导原则,因为他明白教会没有这样的使命,正如前任教宗比约十一世十年前在其纪念性的通谕《四十年》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一般劳动结构中,为了促使个人及其自由组织的身心能量得以健全发展,地方机构和职业工会率先展开行动,其俊,国家亦开始广泛的协调与整合。国家具有稳定社会的更高权力,它有责任防止多元化、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经济不平衡等混乱局面。
教会的权力在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和自然津中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人们对各种社会制度的评价就是根据这些标准进行的。社会的道德状况会严重影响人灵的健全与否。教宗比约十二世所巧拟的这些原则,现已成为教会的社会训导的常用语。
另一方面,教会在社会秩序方面的权力是不容否定的,因为,社会秩序触及道德秩序。教会有权决定某一特定制度的基础是否符合天主藉自然律及启示真理而展示给我们的永 秩序,这正是教宗良十叁世在其通谕中反覆强调的秩序。不错,自然律的指令和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好比两条河流,彼此不相侵犯,却都源於同一个天主。教会使大自然与恩宠结合在一起。她是这种超性秩序的维护人。教会确立人们的道德良知,特别是那些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负有解决责任的大人物的良知。从社会的特定形式来看,不管这种形式是否符合神圣的法则,它都决定并导致人灵的健全与否,也就是说,它决定了,那些曾受到基督恩宠感召并获得再生的人,是否决心在烦琐的人生道路中,切切实实生活在真理及伦理道德的环境之中,或呼吸着由错误和腐化而造成的瘟疫般的,甚且是致命的空气。面对这样一种思想和期待,这位为自己儿女的幸福而牵肠挂肚的慈爱母亲----教会,怎么能够在他们处境危险时袖手旁观呢?每当有人有意或无意地为难基督徒,或在实际上杜绝其生路时,教会又如何置神圣法律制定者的诫命於不顾,而对这样的状况视而不见呢?
继教宗比约十一世之後,教宗比约十二世坚信《新事》通谕所带来的益处。为了响应教宗良十叁世的号召,人们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各国还编排制定了庞大的社会计划。在确立《新事》通谕为教会社会训导的首部具有权威注的重要参考文献方面,教宗比约十二世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意见。
《新事》通谕传抵民众中,以崇敬和热爱的心情向大家致意。《新事》通谕深入工人阶级受到工人的重视,在工人心中激发起基督徒的,情感和国民的尊严。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巨大影响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其所提出的准则几乎成了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盛兴。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保护自由,并视此为其特有的活动。这时,教宗良十叁世告诫各国说,国家还有义务关心社会福利,他认为,国家应实行一项慷慨的社会计划,并制定一部劳工法以满足全体国民及其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特别是弱者和无产者的需要。他的号召引起了强烈的回响;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努力改进工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新事》通谕已成为基督徒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宪章」。
尽管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悲剧,但是,如果回想一下《新事》通谕在战时所产生的持久价值,人们就会有一种希望。教会时刻准备重整旗妓,参与建设一个全体人类都能获得正义与尊严的未来世界。教会一向提醒人们注意社会的各项基本价值。的确,教会肩负着「先知使命」。
其时,半个世纪过去了,所留下的是国家和社会中深深的裂痕和严重的不安。前任教宗在其《四十年》通谕中以敏锐的目光论证了社会的、特别是经济变化和动 不安所引起的道德问题。这位教宗用道德标准对待这些发生在《新事》通谕发表之後的问题。在尔後的十年里,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出现的重大事件并不正於在此之前的头几年。黑暗、动 之水汇入了战争之海暗流险滩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在这场使许多人彼此残杀的战争结束之後,我们的社会生活将要向教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特殊任务,目前还很难加以探索和预测。然而,如果未来植根於过去,如果近几年的经验是我们未来的指南,我们认为,我们就可以利用今天的纪念活动,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叁个基本价值进一步提供某些道德上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在教宗良十叁世的这种精神鼓舞下从事这项工作,并且将揭示他所预言的今日社会的演变。这叁个彼此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基本价值就是:物质商品的使用,劳工和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