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历史浅谈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下册【目次】
1. 现代国家的诞生
2.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革新
3.未能满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会
4. 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发迹
5. 基督福音满足了罗马帝国的精神需要
6. 加尔文在法国 瑞士的改教运动
7.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8. 天主教人士自教会内部的改革
9. 特里腾大公会议
10. 天主教的改革 反改革
11. 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局势
12. 十七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圣贤辈出
13.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14. 教会内部的新冲突和新危机
15. 杨森异端
16. 法兰西主义 法国誓反教的命运
17. 寂静主义所引发的神修问题
18. 向欧洲外地传教初期的动机 状况
19. 殖民主义 基督信徒的良知
20. 非洲的开教
21. 南、北美洲的开教
22. 圣方济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传教
23. 中国、中南半岛和朝鲜的传教
24. 欧洲眼中的传教工作及其危机
25. 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变化中的教会
26. 在启蒙运动围剿中挣扎的教会
27.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28. 法国大革命初期动荡中的教会
29. 法国大革命逼教会走上苦路
30. 拿破仑与天主教会
31. 法国革命的遗产
32. 法国的君王复位与教会的复兴
33. 欧洲政局的改变与教会的新发展
34. 一八叁O年革命之风横扫欧洲
35. 拉梅奈与"前途"报
36. 一八四八年:法国昙花一现的兴奋
37. 梵一大公会议的政治与宗教背景
38.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召开
39. 大公会议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教会
40. 法国天主教徒与第叁共和
41. 法国走向政教分离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後的教会
43. 公教进行会的诞生
44. 天主教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45. 天主教与德国纳粹主义
46. 天主教与无神共产主义
47. 十九世纪传教复兴的背景
48. 十九世纪传教工作的筹划
49. 十九世纪的传教工作与殖民主义
50.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潮与传播福音
51.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东方传教
52.欧洲传教士再度前往非洲传教
5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传教工作
54.教会面对的新挑战
55.十九世纪的父劝主义与改革思想
56.天主教社会思想的诞生
57.天主教传统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
58.现代主义者的危机
59.教会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与修和
6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东正教与誓反教
61.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诞生
62.天主教内部大公合一运动的困难
63.大战给基督信徒带来的灾难
64.庇护十二世教宗在战争中的缄默
65.战争使教会反省并趋於成熟
66.大战结束与冷战期间的欧洲教会
67.西方殖民地的独立与新兴的教会
68.牧灵工作与神学研究的活力
69.大公合一运动与神学的进展和危机
70.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
71.若望二十叁世与梵二第一期大公会议
72.保禄六世续开并结束梵二大公会议
73.梵二大公会议的後果
74.梵二大公会议带来的失望与希望
75.走在梵二大公会议所辟的路上
76.普世教会,地方教会,罗马教会
天主教历史浅谈 上册 目次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四十六】
第六章 俗化、教会的自卫以及多元主义(1870年至1939年间政治社会中的教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兴起之後,这两个国家的天主教会人士忧喜参半。忧的是法西斯与纳粹都是极端的国家民族主义,具有浓厚的种族歧视和排外意识,对内又企图控制全国人民的思想与生活行动,这与教会的福音精神格格不入。事实上,这两个主义政党在掌握政权之初,先向天主教会示好,然而很快地便显出它们的真面目,处处为难教会,打击教会,逼得教宗庇护十一世分别颁布通谕,予以谴责。喜的是意大利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後都经济萧条,人民怨声载道,社会动乱不安,在这种局势之下出现以复兴国家民族为号召的政治强人和主义政党,自然很能满足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需要。所以很多天主教徒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并没有采取积极反对的态度,他们不置可否,立场消极。再说,法西斯与纳粹都与无神论的共产主义为敌,再不好也不会像共产主义那麽险恶、其实,当时的天主教会一般人士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并不深,而且共产主义表面上还没有在俄罗斯以外的世界各地显示出什麽狰狞的面目。
一九一七年列宁在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後,社会主义终於找到了落根的祖国。但是共产党徒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俄罗斯只是他们的根据地,他们要把革命从这里推销到全世界。为了达到世界革命的目标,共产党必须成立全球革命网。负责这项秘密任务的是"第叁国际"(KOMINTERN),以及在各国或暗或明成立的本地共产党。对共产党在俄罗斯执政後发生的事和长远的计划,西方国家的基督信徒知道得很少。只有当共产党在本国内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甚至掌握政权之後,西方的基督信徒才发现事态不妙了。
苏联外销共产革命的第一个西方国家是西班牙。列宁曾说:欧洲首先应该解放的国家是西班牙,他相信西班牙虽然信仰最虔诚,但总有一天要被共产党所统治。一九叁一年一月四日,西班牙国王亚尔丰索十叁世(ALPHONE
XIII)被迫逊位亡命,西班牙建立共和政体。对这场不流血的革命,天主教徒曾以乐观的态度接受了新政体,但是不久之後他们便觉悟了,因为共和国政府中有很多人员反对神职,他们煽动反教会的情绪,破坏圣堂和修会会院,以宪法来规定政教分离,国民教育完全世俗化,制定离婚法律,禁止修会会士担任教育工作,解散耶稣会,充公修会的财产。
当时教宗庇护十一世看不过去这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竟变得如此野蛮,伤心地在一九叁二年颁布一道名叫"我们极可爱的"(DILECTISSIMA
NOBIS)通谕,向西班牙政府提出严重的抗议。此後,西班牙内部敌视教会的现象和情绪稍为缓和了下来。一九叁六年二月西班牙举行全国大选,左派各政党联合组成的"人民阵线"获得胜利。他们得意忘形,故态复萌,开始公然烧毁圣堂,殴打神职修会人员,破坏修会会院,关闭天主教学校,禁止教会公开举行宗教敬礼仪式,神父接二连叁遭残杀。那年七月十叁日,一位天主教教友领袖卡尔沃.索特洛(CALVO
SOTELO, 1893-1936)在国会严重抗议政府放任残杀和破坏的行动。第二天他就被杀害了。四天以後,曾被左派"人民阵线"政府疏远的右派将领佛朗哥(FRNCO
BAHAMONDE FRANCISCO, 1892-1975)在北非西属摩洛哥率军起义,向共和国宣战,一场可怕的西班牙内战从此展开。
这场内战持续两年半,左派共和党人和共产党徒残酷无情地打击天主教,有两千座圣堂被烧毁,七千多位神父和十二位主教被屠杀,还有无数的修士修女惨遭凌辱杀害。至於佛朗哥将军,他俨然以反共产党十字军领袖自居,他的行动也受到西班牙几乎全体主教的支持,绝大部分的天主教徒也拥护佛朗哥,只有西班牙北部一直企图独立的巴斯克地区人民站在共和党这一边,当地也有一些神父被佛朗哥的国民党人枪毙。随着战争的加剧,佛朗哥军队对付敌人的手腕也和左派政府军不相上下,而且这场以宗教为由的战争也暗藏着其他目的。
将近叁年的内战,左派政府军虽然获得其他共党国家派遣国际志愿军的支持,终於敌不过受到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和德国纳粹政府支持的佛朗哥国民军。这场战争的代价是一百多万生灵涂炭,无数教堂艺术建 和珍宝毁於炮火,国家从此一蹶不振。
在内战爆发一年多後的一九叁七年九月,梵蒂冈圣座实际上已经承认佛朗哥将军建立的国民政府。
正当西班牙左派"人民阵线"在一九叁六年二月掌握政权,开始打击国内天主教不久,法国的左派"人民阵线"也在那年五月的全国大选中获得胜利。於是法国内部开始呈现左右两个极端的党派,左派是由具有革命倾向的基督信徒组成的,名叫"新世界"(TERRE
NOUVELLE),它的标志是十字架上放着镰刀和锤头,右派名叫"火十字架"(CROIX DE FEU),是一种联盟组织。面对这两个大党派,法国天主教徒似乎必须作抉择。当时法国共产党书记莫里斯.多列士(MAURICE
THOREZ)曾向基督信徒伸出双手,欢迎他们加入,但是天主教徒对左派人士没有好感,所以那项政治宣传并不成功。不过这个左派势力的"人民阵线"已不再表现出反教会神职的立场。
在这种新局势之下,法国天主教徒需要在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党人之间作妥当的区分,他们想要知道基督教义和资本主义是不是站在同一边。当时,与共产党在行动上结盟的人民阵线政府总理、社会党人莱昂.布卢姆(LEON
BLUM, 1872-1950)在接受天主教"九月"(SEPT)周刊访问时表示;法国天主教徒与人民阵线之间有合作的可能。从此,也就是自一九叁六年起,法国天主教徒开始接受国内政治的多元化。
面对共产党在苏联境内迫害基督信徒,又向外推销革命,在西班牙无情地摧残教会,在法国向天主教徒招手的种种现象,当时教宗庇护十一世在颁布"极度关切"(MIT
BRENNENI ER SORGE)通谕,谴责德国纳粹主义後的第五天,即一九叁七年叁月十九日,又颁布了谴责共产主义的"神圣救主"(DIVINIU
REDEMPTORIS)通谕。通谕中这样说:「共产主义的本质是邪恶的,任何愿意拯救基督文明的人都不能在任何方面与它合作。若有谁陷入错误,与之合作,致使共产主义在其本国得胜,他必定首先成为自己迷途的受害者。那些基督文明越是悠久,越是伟大的地区,一旦遭共产主义渗透,则那些无神主义者的仇恨越显出它的破坏力。」
庇护十一世教宗为此邀请天主教友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以教会的社会训导为依据,他禁止教友和共产主义进行任何性质的合作。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教宗谴责共产主义这件事特别重视,因为一般人都知道纳粹主义只是地方性问题,而共产主义却是全球性的灾祸。
庇护十一世教宗於一九叁九年二月十日去世。那年九月一日,叁个本世纪的极权主义,即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便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