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2-11-2005 新闻报导 资料库
主日弥撒读经
主日弥撒重播 教会与社会 世界24小时 教宗与圣座 教宗叁钟经讲话阐述耶稣普世君王的意义 教宗说:“今天,教会礼仪年最後一个主日,教会庆祝耶稣普世君王节。自从宣报耶稣,天主的独生子,将由童贞玛利亚诞生之际,耶稣就被视为默西亚观念中的君王,也就是先知所预言的达味王权的继承人,他的王国将毫无止境”。 教宗解释说:“基督的王权一直隐藏不露,直到他叁十岁为止。在此之前,耶稣都在纳匝肋度平常的生活。後来,在公开生活中,耶稣才开始建立他那不属於这个世界的新王国,最後他以自己的死亡和复活完美地实践了他的国度。他复活後显现给他的门徒们,告诉他们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玛28,18)。这个权柄来自爱,这个爱天主在他的圣子的祭献中完全显示出来”。 教宗强调:“基督的王国是献给每个时代的人的恩典,为使任何信仰降生为人的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为此,他在圣经最後一本书《默示录》自我宣称:‘我是元始和终结’”。 谈到元始和终结,教宗便把话题转入四十年前颁布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重要文献《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他说:“这道宪章第一部分最後一节的标题就叫做‘基督是元始和终结’。在那美丽的书页 引述了天主的忠仆保禄六世的一些话说:‘基督是人类历史的终向,历史及文明所有的愿望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是人类的中心,人心的喜乐及其愿望的满全…我们因基督之神而重生并集合在一起,朝向人类历史的圆满而迈进。这与基督圣爱的计画完全吻合:使天上和地下的一切总归於基督’”。 教宗於是结论说:“根据基督为宇宙人类中心的角度看,《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道出了当代人的处境,使命,尊严,以及生活的环境,诸如家庭、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团体。而教会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的使命就是:宣讲并为基督作证,使每个人都能够完美地实现他的使命圣召”。 教宗於是祈祷说:“天主以特殊的方式使童贞玛利亚与她的圣子同享王权,求她帮助我们接纳她的圣子作为我们生命之主,好能忠诚地与他合作,使爱、正义与和平的王国早日来到”。 在结束讲话之前,教宗说明天,也就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教会礼仪纪念献圣母於主堂,也就是通称的圣母奉献日。这一天是教会特别为度默观生活的修会会士修女祈祷的日子。教宗以普世教会的名义,向所有献身度默观祈祷生活的人致敬,感谢他们为天主和天国的首要地位有力地作证。教宗呼吁大家以精神和物质来支持他们。 教宗宗座科学院发表讲话,勉励在对人的概念上,使社会思想与基督信仰的伦理观结合一致 教宗向宗座自然科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这两个顶尖学术机构的院士说:“人是整个社会的中心,也因此,人是你们研究 围的核心。圣多玛斯.阿奎纳说人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人既然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又是拥有道德和精神价值观的自由主体,所以人又超越自然界”。 教宗又指出:“这种人类学的事实乃是整个基督信仰思想的一部分,这个思想正面回答了有意废除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线的人的企图,这个企图在当代社会中经常出现”。 教宗强调:“根据造物主天主的计画,人不能从他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被分离出来。即使文化会随着时代改变,但压制和忽视自然本性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後果。人只有在接纳那些使他成为人的纯真要素时,他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 教宗还指出,社会和法律机构在处理人的行为空间上,人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即使国际宣言和法律规章承认人的概念,但是某些文化,尤其是没有受到基督福音薰陶的文化,仍然深深受到一些被个人主义和俗化现象影响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看法所左右。教会的思想反对这样的意识形态,因为教会认为人是社会的中心和根源。 教宗也推崇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基督信仰的人类学思想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一九九四年创立了宗座社会科学院,而且自己也发表了许多教会的训导,对人之所以做了深刻的反省。这些成就与贡献都是值得接纳、认识与学习的遗产。 教会与社会 星期天在瓜达拉哈拉城册封了13位墨西哥致命真福圣人, 圣座宣圣部部长马丁斯枢机,在弥撒讲道中指出了墨西哥信友们之所以然要在基督君王节纪念新真福的理由。新真福们口喊着“基督君王万岁”的口号,甘愿牺牲性命,以效忠教会。他们深深体会到,应该建立基督的王国,即便是需要以鲜血换取,也在所不惜。新真福中间大多数是平信徒,有的结婚组织了教友家庭,但是他们特别恭敬圣体。其中叁位是属於夜间朝拜圣体协会的成员。正是他们这种热心恭敬圣体的举动,激发我们去增强忠於圣体圣事心火。这些墨西哥真福圣人曾经为了维护人权、为了维护宗教自由斗争过,其中也有一位年仅十四岁名叫何塞.桑切斯的里约男孩。他的父母是眼看着他被杀的,临死前曾给他们说出了他的最後几句话:“我们在天堂上再见吧!基督君王万岁,瓜达鲁佩童贞圣母万岁!” 宏都拉斯即将举行普选,马拉蒂亚卡枢机邀请各政党向人民解释他们想用什麽方式来解决国家的难题 世界24小时 昨天11月21日,本台新闻处提供的“世界24小时”报导的消息是: -以色列总理沙龙退出他所创建的利库德党,要求卡茨亚夫总统解散国会 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梵蒂冈电台讯)以色列发生政治大地震:沙龙总理正式宣布退出他於1973年同贝京一起创建的利库德党,并要求卡茨亚夫总统解散国会。以色列国家元首同沙龙会晤之後说:“需要尽早选举。”本台记者作了以下的报导: (梵蒂冈电台讯)沙龙将组什麽样的政党呢?义大利波洛涅大学中东政治发展学的教授玛切拉.埃米利亚妮接受本台访问说: 答:这个党将是一个横向发展的政党,把不满利库德党内不愿同巴勒斯坦人谈判的强硬路线的人和批评者集合在它的领导周围。它也会吸收部分工 人士,那些不信任佩雷兹领导班子的人。沙龙说到底是个推动事情发展的人,我所指的是从加沙撤离。以色列人信任他,因为他过去是位将领,无论如何,他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拖住”了因提法塔运动。因此,他大有希望组一个全属於他的政党。 问:沙龙退出利库德,组新的政党,以色列的政治平衡将有什麽改变呢? 问:您对工 新任领导人佩雷兹的政治份量可以作个预估吗? 问:以色列的新政局对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人的关系将有什麽後果? (梵蒂冈电台讯)美国总统布什在蒙古的闪电般的访问结束了在亚洲的8天行程,在这几天中他也去了日本、南韩和中国。在北京的访问最为重要。白宫的主人同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呼吁中国在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迈出脚步。那麽,布什的中国行对华盛顿和北京间的关系有何新颖处呢?本台记者拉维拉请“亚洲新闻社”的社长切维雷拉神父同我们谈谈: 答:我认为第一个新颖处是两位领导人以坦率的态度对问题作了谈论,例如人权、宗教自由和经济问题。因此,有较为坦率和较为开放的对话。 问:对布什发出的同宗教领袖建立较为密切关系的劝勉,中国将如何回应呢? 问:布什这趟旅行有面对处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的经济主题这一背景。这趟旅行是否意味着布什正在寻求同中国的经济联盟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