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生活在新約 周末避靜 張春申神父

10. 忠信的大司祭之二(希3,1-4,14)

生活在新約內」封面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樞機主教
耶穌會會士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本書第二章的結尾第一次提起基督大司祭。當時他應用了兩個形容詞:“仁慈”和“可以信賴”(希2,17)。這兩個形容詞不指諸如“勇敢”、“忍耐”、“明智”之類的個人美德,而是關於人際的關係。因此,它們表達的是司祭的兩個特性。那就是為締結盟約所必須的兩個特性。它們符合盟約的兩個謀介作用。“可以信賴”有引人接近天主的作用;“仁慈”的作用是體諒人,知道怎樣為弟兄服務。

這兩個特性必須同時兼有,缺一不可。誰知道體諒弟兄,而不為天主所信任,沒有資格做中人和締結盟約。同樣,誰雖然為天主所信任,而卻不接近弟兄,做他們的同伴,也沒有資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個人優勢為別人並不發生益處。新約的關鍵便在於這兩種作用的結合。這結合在基督身上是肯定的。基督經過苦難而達到天主子的光榮。他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同伴。

我們分七點默想 “忠信的大司祭”: 一、復活後的基督,二、像梅瑟一樣可以信賴,三、 警戒切勿背信,四 卡德士事件,五、 信仰與悲觀之間的矛盾, 六、天主的反應,七、我們的情境。在上次同樣節目里,我們已播送了其中四點,今天我們播送其餘三點。

信仰與悲觀之間的矛盾

從兩個相反的報導產生了兩個對立的態度。一個是信賴天主的態度。天主說了:“你們應去佔領我許給你們的地方”。這是梅瑟的態度。他鼓勵人民說:
不要畏懼,不要害怕。因為上主你們的天主,走在你們前面,他必為你們作戰,正如他在埃及在你們眼前,為你們所做的一樣;並且在曠野,你也看出上主你的天主在你所走的長途中,攜帶你們,如同人攜帶自己的兒子一樣,直到你們來到這地方(申1,29-31)。

誰有信德,信賴天主的話和天主的許諾的力量,他便會有勇氣迎擊任何危機,應付任何困難,因為他知道天主會協助他。為信仰天主的人,什麼都可能,因為天主保佑他。

另一種態度是只看事情的困難一面,比如,敵人的人數眾多,城鎮堅固,兵力強壯等等。 我們知道,人的常情是:如果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難處上的話,那麼那難處往往會被幻想誇大起來。那時的有些以色列人民就是犯了這種毛病。他們反駁梅瑟說:

“我們不能前去攻打那民族,因為他們比我們強盛”於是他們在以色列子民中,對所偵探的地方散佈謠言說:“我們偵探所經過的地方,是個吞噬當地居民的地方;我們在那所見到的民族,都是高大的人。在那 還見到了巨人,即巨人的後裔,阿納克的子孫;我們看自己好像是蚱蜢;在他們看來,我們也實在如此”(戶13,31-33)。

在《申命紀》裡,梅瑟也提起百姓的這種態度:
我們上那裡去呢?我們的兄弟又說了些使我們心灰意冷的話。他們說:我們在那里看見了一個比我們又大又高的民族,他們的城邑廣大,城牆高聳摩天;我們在那里還看見了阿納克人的子孫(申1,28)。

由於悲觀,以色列百姓竟然懷疑天主的善意及愛:
上主因為恨我們,才將我們由埃及地領出來,將我們交在阿摩黎人手中,消滅我們(申1,27)。

這樣,他們便開始抱怨。
全會眾都大聲喧嚷,人民哭了一夜。以色列子民都抱怨梅瑟和亞郎;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都死在埃及地,都死在曠野 !為什麼上主引我們到那地方死在刀下,叫我們的妻子兒女當作戰利品?(戶14,1-3)。

他們甚至以為回埃及,為他們更好(戶14,3)。埃及原是他們做奴隸受壓迫的地方,現在竟成為“更好”的地方了。於是,他們彼此商議,要“另立頭目”(申14,4)。對天主的話的不信,竟然會導致如此地步的結果!

天主的反應

以色列百姓得罪天主,因為他們辜負天主的愛。天主對梅瑟說:
這人民輕慢我要到幾時呢?我雖在他們中行了那些神蹟,他們仍不相信我,要到幾時呢?(戶14,11)

天主告訴梅瑟自己有意消滅所有以色列人,但不包括他在內。
我要用瘟疫打擊他們,剷除他們,使你成為一個比他們更強大,更昌盛的民族。(戶14,12)。

梅瑟不贊成天主的主意,他同情他的同胞,在天主面前再三為他們說情。於是,天主寬恕他們,但同時發誓不讓他們進入所許的福地,連梅瑟也不例外。他這樣回答梅瑟,說:
上主回答說:“我就照你祈求的寬赦他們;但是我以我的生命,以充滿全地的上主的榮耀起誓:這些見了我的榮耀,見了我在埃及和曠野所行的神蹟的人,已十次試探了我,不聽我的話,他們決不能見我對他們祖先誓許的地方;凡輕慢我的人,決不會見到那地方”(戶14,20-23)。

《聖詠》第95首提及天主的這個誓言。《希伯來書》照樣援引。
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決不得進入我的安息(希3,11)。

天主就這樣決定,要讓以色列人民在曠野飄泊四士年之久,直到那一代完全死去為止。未曾參與叛亂的下一代才可進入福地。
你們偵探那地方的日子,共計四十天,一天算一年,你們應受四十年的罪罰,叫你們知道我放棄你們是什麼一回事。我上主既說了,也必對這聚集反抗我的邪惡會眾這樣做:在這曠野他們都要滅絕,在這裡都要死盡(戶14,34-35)。」

以色列百姓最後懇求天主收回成命。
次日清晨他們起來,要上山頂去,說:“我們犯了罪,現在我們已準備好,要往上主所說的地方去”。(戶14,40)。

他們的請求未蒙天主接納。他們終於被敵人擊敗,慘遭重傷。《希伯來書》提及起這事件,說:
經上所說:“今天你們如果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像在叛亂之時,”是誰聽了而起了叛亂呢?豈不是梅瑟從埃及領出來的眾人嗎?四十年之久,天主厭惡了誰呢?不是那些犯了罪,而他們的屍首倒在曠野中的人嗎?向誰起了誓,不准進入他的安息呢?不是向那些背信的人嗎?於是我們看出:他們不得進入安息,是因了背信的緣故(希3,16-19)

我們的情境

最後,《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了我們基督信徒的處境。這處境與以色列百姓在曠野裡四十年的飄泊生活不同,卻更相似他們到達福地邊境後的情形。在曠野的四十年飄泊是無信仰者們的生活;而我們基督信徒卻已到達福地的邊境。耶穌曾向告訴我們說:“天主的國臨近了”(谷1,15)。 天主的國就在我們身邊,《希伯來書》教導我們好,“所以我們要努力進入那安息”(希4,11)。

我主耶穌邀請我們進入他的神國,收穫聖神的果實:和平、喜樂、愛。他邀請我們度他所宣佈的真福生活。當然,我們仍遇到難處、危險、阻礙,甚至會害怕得後退,放棄一切。是的,難處從來不會沒有;但是我們不應當因此失落信德。保祿說得好:“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羅5,3);“我們既是子女,便是承繼者,是天主的承繼者,是基督的同承繼者;只要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必要與他一同受光榮”(羅8,17)。一切在於我們自己的的態度:我們或者相信我主耶穌的話 ── 他叫我們即刻進入的的國家裡;或者不相信他的話,而聽任我們所遇到的難處 ──甚至誇大的難處 ── 征服我們、壓倒我們。

缺乏信德是根本的罪過,是所有別的罪過的根源。《希伯來書》的作者要我們提防這類的誘惑。

弟兄們!你們要小心,免得你們中有人起背信的噁心,背離生活的天主(希3,12)。

我們祈求天主清除我們心裡對信德的任何缺失。我們也反躬自問:我們的信德是否真的符合天主對待我們的恩寵和恩許。從我們剛才參考的《戶籍紀》的記載裡,我們知道引誘別人失落信德的人,犯罪最大,受罰也最重。《戶籍紀》上說:
梅瑟派遣去偵探那地方的人,回來以後,對那地方散佈謠言,致使全會眾抱怨梅瑟。這些對那地方講說壞話的人,都遭了災罰,死在上主面前(戶14,36、37)。

叛亂的人後來都先後死去,但是那次叛亂的唆使者當場遭受懲罰。這表示他們的罪過比別人的更大。

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可頁曾在我們四週散佈批評、怨恨、悲觀;我們想一想在我們是否常常只向別人介紹事情的困難和消極的一面,使人因而失去信心….
在他的《救主使命》通諭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著重有信德的積極態度。他在通諭的第7章裡說:

假使我們留意今日的世界,我們會被許多能導致悲觀的否定因素擊倒。

今日世界我們的確有許多事情阻礙我們愛天主和信仰天主;有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另我們失望。
但這種感覺是不正確的:對天主,我們的大父和上主,對祂的美善和仁慈,我們有信德。當救贖的第三個千年期將臨近,天主為基督宗教準備一個偉大的春天,我們已經能看到它的初兆。

教宗鼓勵樂觀。他說:今日
人們逐漸接近福音的理想和價值,道是教會極力鼓勵的一種發展。今日在人民之間事實上關於這些價值有一新的共識:拋棄暴力和戰爭;尊重人格和人權;渴望自由、正義和手足之情…

教宗強調這些積極的因素,把它們看作天主聖神在今日世界上所發揮的作用。

避靜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我們應當藉此機會復興我們的信德,振作我們的精神,樂觀地對待我們所處的世界。如果我們堅持我們的信德,在這世界上沒有一件事能動搖我們的聖召。基督已經克勝了罪惡及死亡。因此,對我們來說,利用的適當,苦難可以是得勝的機會。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