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1-06-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介紹聖亞大納削主教並呼籲各國領導人善待難民
-教宗主持安傑洛•費利奇樞機主教葬禮彌撒,推崇他對聖座的貢獻

教會與社會
-柬埔寨天主教會為重建被紅色高棉政權摧毀的教育體系而努力工作

世界24小時
-伊拉克天主教會拒絕把基督信徒聚合到尼尼微平原的方案
-乍得東部的局勢越來越危急,超過15萬難民逃到那裡

********

教宗與聖座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介紹聖亞大納削主教並呼籲各國領導人善待難民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六月二十日星期三上午照例接見來自各國的朝聖人士。由於最近幾天羅馬天氣比較熱,所以教宗改在室內接見他們。他先在聖伯多祿大殿,後在保祿六世大廳與他們相會。教宗在接見他們的時候,向他們介紹了第四世紀偉大的信仰鬥士,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聖亞大納削。接見活動結束前,教宗也響應聯合國世界難民日的呼籲,邀請各國政府保護難民。

今天的世界,在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上雖然正處在相對主義的潮流中,但是名符其實的基督信仰在面對各種打擊或排拒的時候,仍然屹立不搖。這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依據就是兩千年來教會歷史中聖人聖女的生活榜樣。這些聖人聖女中最偉大的之一,毫無疑問就是生活在第四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的聖亞大納削。教宗說這位聖人是古代教會最重要、也是最受敬仰的教父之一,是一位非常正統的典範。教宗說聖亞大納削的一生是初世紀教會處在各種困難中的標記,也是無數護衛基督福音的見證的象徵。

教宗進一步說:“亞大納削尤其是當時威脅基督信仰的亞略異端最強有力的對手。這個異端把耶穌基督的神性消減到最低的限度。這在今天也有多種類似的現象”。公元三二五年在尼西亞召開第一屆大公會議,為討論亞略異端的問題,當時年青的亞大納削主教也參與。會議重申耶穌基督與天主聖父同性同體。站在大公會議的這個立場上,聖亞大納削堅定地打擊異端,樹立了他的講道典範。

教宗又根據聖亞大納削有關天主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的神學思想,指出:“聖亞大納削神學論戰的基本思想是:天主乃是可以接近的。天主不是次等的天主,而是真實的天主。藉著我們和基督的共融,我們的確能夠與天主契合。耶穌基督的確變成了天主與我們同在。是的,我們實在有很多理由應該感謝聖亞大納削。他的一生,就如聖安當和許多無數的聖人一樣,給我們指出:誰走向天主,不但不會遠離人,反而使自己更與人接近”。

教宗談到雖然尼西大公會議裁定亞略思想為異端,並遭到譴責,但是當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和他的兒子君士坦佐二世基於使帝國內部安定的政治因素,事後仍然恢復了亞略的身份地位,反而使聖亞大納削遭致長期的放逐。豈知他的放逐使他有機會接觸隱修生活,甚至因此更享有大名,因為他成了埃及曠野偉大隱修者聖安當院長的摯友,而且還寫了《安當的一生》這本古代基督信仰文學的暢銷書。這本暢銷書對隱修生活在東方和西方的盛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即使隱修士都默默地度他們的生活,願意不聲不響地做事。然而聖亞大納削的著作卻使隱修生活名噪千古。

教宗談到因著聖亞大納削的所寫的《安當的一生》,“天主把隱修士的生活指給眾人有如一盞明燈,好使每個聽到談論隱修生活的人,都知道遵從天主的誡命是可能的,因而勇敢地走修德成聖的道路”。

六月二十日這天也是聯合國世界難民日。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順便談到世界難民的嚴重問題,他對世界千萬以上的各國難民表示同情、關懷和支持。他說:“接納並款待難民,這對每個人都是一種必要的人道德關懷行動,好使難民們不至於因為社會的不容忍和不關心而感到被孤立。對基督信徒而言,接納款待難民更是表現福音愛心的具體方式。我衷心祝望我們這些遭到嚴厲考驗的兄弟姐妹們的庇護受到保障,他們的權利也受到承認。我也邀請各國負責人給所有需要這種幫助的人士提供保護”。

教宗主持安傑洛•費利奇樞機主教葬禮彌撒,推崇他對聖座的貢獻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六月十九日下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四天前去世的安傑洛•費利奇樞機主教主持葬禮彌撒,指出天主的朋友在天主懷中安息。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說:“我們都知道在彌撒聖祭中我們神秘地參與了主的死亡與復活,堅定相信天主為他善良和忠實的僕人預備了永無止息的生命賞報。就是這樣的信仰引導了費利奇樞機主教漫長而且成果豐碩的司鐸生活”。

教宗也敘述了費利奇樞機主教一生的非凡工作:不到二十三歲便晉鐸,後來先後擔任聖座外交人員和大使,聖座封聖部部長及《天主的教會》委員會主席。教宗引用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祝賀費利奇樞機主教晉鐸金慶和晉牧銀慶時,寫給這位樞機主教信中的話說:“您擔任主教完全是為了信友的益處,為了完成羅馬教宗和聖座帶給他人益處的使命。如今我們願意感謝天主,因為您藉著天主聖寵的幫助,終於能夠在珍貴的牧靈工作和外交界有豐碩的收穫”。

教會與社會

柬埔寨天主教會為重建被紅色高棉政權摧毀的教育體系而努力工作
(梵蒂岡電臺訊)重建被紅色高棉政權的暴力和20年內戰徹底破壞的柬埔寨教育體系是該國教會15年來極度努力的一個園地。金邊宗座代牧區的教育委員會主任施密特豪斯勒神父向天亞社作了上述表示。他解釋說:“兒童和青年教育是柬埔寨教會的一項優先工作,教會正在盡力改善各層面的教育策略。”從90年代初起,教會就積極同當局和民政社會合作,經營各級學校,這些學校不只提供基礎教育,也堅實培養高棉文化和價值。在這些優先目標中,包括使低等社會階層也能得到教育。出於這個目標,在不同的城市開設了“學生之家”,主要為來自鄉村的孩子提供方便,使他們得以繼續學習。目前,全國共有16個這樣的“學生之家”。在同一個方向上,著眼在鄉村地區開設初級教育學校,文盲在這些地區仍很普遍。在修會辦的學校中以金邊鮑斯高職業學院最著名,這是教會在1991年戰爭結束後開設的第一所學校,每年有50多個學生畢業。

世界24小時

昨天6月20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伊拉克天主教會拒絕把基督信徒聚合到尼尼微平原的方案
-乍得東部的局勢越來越危急,超過15萬難民逃到那裡

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美軍繼續在伊拉克打擊基地組織的武裝:據美軍消息來源說,至少30名反叛分子在巴格達北部的巴古拜附近被打死。此外,消息說,前天19日在伊拉克首都什葉派清真寺發生的凶案中死亡的人上升到87人。另一方面,把基督信徒聚合到伊拉克亞述自治地區的方案再次遭到拒絕。巴格達的輔理主教瓦爾杜尼向宗教新聞社表示“這個方案不適當”。這項方案規定把基督信徒集中在與庫爾德斯坦半自治地區接壤的尼尼微平原,使那裡成為一塊基督信徒的飛地。瓦爾杜尼主教說:“同我們的穆斯林弟兄一起生活,我們能做出生活的見證。”基爾庫克加色丁禮的主教薩克也有同感,他強調在伊拉克的基督信徒團體的希望全都指向對話和多元主義。薩克主教接受本台訪問說:

:我們一向同其他人一起生活。伊拉克的歷史是混合在一起的:有基督徒、穆斯林、加色丁禮信徒、庫爾的人、阿拉伯人。有溫和的穆斯林,他們無疑是多數。在中東這些原教旨主義也認為,除了建穆斯林國以外別無其他途徑。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使自己在一個以多元為特徵的現代社會中整合。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支持這些溫和的穆斯林,他們是正直的人,願意對話,度和平共處的生活。西方也該要求這些國家使人權得到尊重。這是唯一的途徑。因此,為少數人團體建立地區是件無法接受的事。

:為鼓勵您所說的多元文化,基督信徒團體能夠做什麼?
:我認為,這也是我一向所要求的,需要召開一項天主教主教同東正教主教一起出席的大會,邀請基督信徒和非基督信徒的專家參與,為擬定一份準備充足的公道的文件,把它呈交上去,好充分準備一份政治話題,代表全體人並拯救伊拉克各種宗教同時存在的局面

:您如何看在伊拉克的基督信徒團體的未來?您如何設想不久的未來?
:說實話在我們的歷史上,我們有些問題。我們是個致命的教會。這多少是我們的特恩。不過,我們也找到一起生活的方式。輪到我們敞開雙臂,同其他團體建立對話。這是為尋求挽救我們的生存。

(梵蒂岡電臺訊)乍得東部的局勢越來越危急,超過15萬難民逃到那裡,他們遭受與恩賈梅納政府抗衡的反叛組織不斷的襲擊和其他武裝組織的暴力而離開家園在那裡避難。他們被收容的營地得不到安全保障,住所是臨時搭起的,得不到食物、水和醫療照顧。無國界醫生組織對這種狀況做出指控,指出那裡的局勢危急,並且還有20萬從鄰近的達爾富爾逃到乍得的難民。本台請在乍得服務的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負責人斯塔德里尼為我們介紹一下那裡的狀況:

:從達爾富爾逃出的難民在乍得已經住了將近4年。他們住在專門設置的營地,條件艱苦,用水受到限制。即使能保持受到控制的營養水準,不能說他們的狀況值得羡慕。這個營地尤其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我們看到一種初期的心理創傷引起的病理學在發展著。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年頭,我們協助新出現的疾病,例如我們開始擔心糖尿病和慢性疾病。

:在難民營內部的狀況如何?
:這些人在近一年半來到,是因為沿著邊界發生劫掠而逃到這裡來的,襲擊分子也有乍得境內的,他們同反政府武裝摻和在一起。那些逃難的人分佈在較廣大的地區,我們無法進入那裡,也是出於安全理由。

:最大的一項急需是傳染病…
:乍得是世界上最窮的一個國家,也是貪污最嚴重的一個,地處人們所稱的“腦膜炎地帶”:傳染病每年或每兩年循環一次,著實能殺死人。然後也有霍亂,這是窮人或“不乾淨手”的人的疾病,也是該國死亡的首要原因。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