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4-09-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東南亞通訊

這次的東南亞通訊報導的消息取自亞洲新聞通訊社、梵蒂岡電臺、香港公教報、天亞社:

--北京舉行李山主教祝聖儀式
--北京總主教李山接受祝聖,中國天主教徒歡慶
--兩成人活於貧窮當中 信徒促請設最低工資
--臺灣教友在「臺灣青年日」深化信仰,願意回應主的召叫
--韓國仁川教區開設首間天主教會辦的北韓難民中心
--柬埔寨耶穌會服務部透過講故事,培養兒童學習興趣  

北京舉行李山主教祝聖儀式
(亞洲新聞北京訊) 亞洲新聞據悉,今日,北京時間上午9時舉行了李山主教祝聖儀式。新任主教的祝聖通過了教廷批准。或許是這一原因,此次祝聖儀式的保安措施由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控制得尤為嚴格。此前,該組織一再試圖聲稱,新任主教(接替於今年4月辭世的傅鐵山主教)的人選是未通過教廷而單方面決定的。許多教友因無法獲准進入聖母無染原罪堂(南堂),而不得不放棄參加祝聖儀式。

得以出席的人員均為神職人員,少數教區教友和政府官員,絕大多數教友都無法入內。儘管如此,到場人員還是為新任主教抱以熱烈的掌聲。
此次儀式,外國媒體都被拒絕入內。出席人員描述整個儀式更像一個政府活動,而非宗教儀式,主要原因是避免突出李山主教和羅馬教廷關係的可能。許多來自北京和國內其他地區的教友也談到,該祝聖儀式開始之前缺少了宣佈梵蒂岡批准任命消息的環節,沒有將整個祝聖情況表述清晰。

新任主教在他的講話中,表達了對教會和祖國的感謝。這讓人們聯想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在他的講話中多次強調,天主教徒都願意成為一名好公民。

北京總主教李山接受祝聖,中國天主教徒歡慶
(梵蒂岡電臺訊)中國北京新任總主教李山于九月二十一日上午在北京南堂,即聖母無原罪座堂接受祝聖。聖座《羅馬觀察報》當天下午發行的九月二十二日版這樣報導評述說:
“本(九)月八日,榮福童貞馬利亞聖誕節日當天,保祿肖澤江神父被祝聖為貴州省貴陽的助理總主教。接著,(九月)二十一日,聖史瑪竇宗徒慶日,若瑟李山神父又受祝聖為北京的總主教。這兩位司鐸都被各自地方的天主教會團體推薦給聖座,作為適合堪當的主教人選”。
《羅馬觀察報》繼續說:“肖澤江主教的祝聖禮由貴陽的總主教王充義主禮,萬縣的輔理主教何澤清及漢中的主教余潤深襄理。北京李山主教的祝聖禮由臨沂教區主教房興耀主禮,唐山教區助理主教方建平、瀋陽教區助理主教裴軍民襄理。上述每位行祝聖禮的主教都與教宗共融,也受到政府的承認。這兩次祝聖主教的宗教禮儀有數百位教友參與”。
聖座這份官方報紙又說:“貴陽和北京的天主教團體,由於接獲教宗賜予肖主教和李主教共融的消息,都紛紛環繞在新主教四週歡慶,但沒有與聖座共融的主教也參與祝聖禮,這件事卻令人們感到遺憾” 。
《羅馬觀察報》表示:“在把這兩位年輕主教的艱困使命以及他們的教區團體託付給童貞瑪利亞保佑之際,我們自然也期望所有的教區都能有適合堪當的牧人,有能力與天主教會及伯多祿的繼承人生活在圓滿的共融之中,也能向中國人民宣報耶穌基督的福音”。
聖座官方的《羅馬觀察報》最後指出:“不論在中國或在全球各地的天主教徒,都同心祈禱,‘期望聖座與中國主教在同政府當局展開互相尊重和坦誠的對話中,能夠克服困難,由此達成有利的共識,裨益天主教團體及社會的和睦相處’這件事能成為事實(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國教會牧函12號)”。
以上是聖座《羅馬觀察報》九月二十一日下午發行的二十二日版所刊載的、有關中國貴陽和北京兩地祝聖新主教的報導評述。

兩成人活於貧窮當中 信徒促請設最低工資
(香港公教報訊)對於兩成本地人生活於貧窮當中,教會人士和明愛學者重申政府應推行最低工資制度。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早前分析政府統計處二○○六年中期人口調查,發現全港逾兩成人生活於貧窮之中,社聯建議政府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及成立扶貧委員會。

社聯稱,目前全港逾一百三十三萬人屬低收入人士(兩人家庭每月收入少於七千元,四人以上家庭月入少於一萬二千元),數目較二十年前的六十三萬人上升一倍多;區域方面,以深水╴、觀塘及黃大仙的低收入住戶比率最高。

年齡組別中,社聯以二○○一年及○六年作比較,發現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低收入人士升幅最顯著,由二十五萬增至三十四萬多人,增幅三成四;十五至二十四歲的貧窮人士,由一成五增至去年近兩成。

明愛徐誠斌學院社會科學課程主任賴建國九月十七日稱,香港的「堅尼系數」高,反映貧富差距嚴重,加上近期物價上漲,令低收入人士生活愈見艱難。他認為社會需要繼續爭取最低工資及最高工時,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總幹事安中玉同日說,社會需要多討論最低工資、以及教會提倡的家庭工資。他說,有見目前貧富趨向兩極,政府應成立獨立的勞工局,制定全面的勞工政策。

對於社會上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低收入人士升幅顯著,社聯業務總監(政策倡議及國際事務)蔡海偉九月十七日指,該組別人士多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在現今知識型經濟下,這組別中的勞動人口出現供過於求。

社聯建議,勞工及福利局重新設立扶貧委員會,促使官、商、民合作扶貧,政府亦應研究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並及早為高齡社會作好準備。

聖若望宗徒堂座落葵青區,區內低收入住戶人口共逾十二萬五千人,佔區內人口兩成五。該堂主任司鐸康卓文神父(S. Abdreotti)九月十八日稱,區內有新移民及南亞裔家庭,他們生活清淡,間或有教徒求助,教堂有需要時會尋求信徒善會「聖雲先會」協助,支援區內有需要家庭。

康神父稱,區內有些家庭生活簡樸,但他們不一定為此而不開心。他說,堂區早前便於每月首主日開展義賣服務,呼籲教徒捐贈衣物、電器用品、玩具等物資,再供有需要教徒以相宜價錢購入,剩餘物資和所得善款則用以支援香港和內地志願機構。

他說,這計劃既環保,又可協助生活簡樸的居民自助又助人。此外,堂區亦於彌撒後提供早餐,由教徒自由捐獻。

另一方面,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勞工事務委員會及堂區關社組等團體近期組成「天主教爭取家庭工資聯盟」,它們八月廿六日至九月廿三日期間,在十三個堂區舉行「支持家庭工資——十元聯署暨捐贈膠手套行動」。

正委會幹事蔡文傑十七日說,有關堂區會邀請教徒捐出十元,用以購買膠手套贈予清潔工人,亦借此讓教徒瞭解工人現況。(

臺灣教友在「臺灣青年日」深化信仰,願意回應主的召叫
   【天亞社臺北訊】來自臺灣七個教區的青少年教友,參加本地教會辦的青年日後,當中有些發現信仰得到深化,並願意回應天主的召叫。

   來自臺北總教區的參加者黃筱雯,最深感受是其中一夜的徹夜祈禱。她九月三日對天亞社說,當晚她祈禱至天亮,「與耶穌交談、訴苦,我好久不曾這樣痛哭了。」

   黃氏指出,在祈禱中似乎隱約聽見一把聲音說:「孩子,來跟隨我」,使她思考到聖召問題,「也許不一定是要修道,但我相信天主會給我指示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她與約四百青年參加八月廿二至廿六日的「二零零七臺灣青年日」。活動由臺灣地區主教團牧靈委員會青年組,及台南教區青年使徒工作委員會合辦,在台南曾文水庫活動中心舉行。

   主教團青年組主任、臺北總教區鍾安住輔助主教對天亞社說,活動旨在加強年青人的信仰,並鼓勵和準備他們參加明年七月十五至廿日在澳洲悉尼的普世青年節(世青)。

   青年日的主題與教宗本篤十六世發表的世青文告主題一樣:「就如我愛了你們,你們應當彼此相愛」(若13:34)。

   五十五歲的鍾主教指出,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參加者從曾文水庫活動中心步行約十三公里到玉井吾樂之緣聖母朝聖地,途中凡遇到途人,就會對他們說「天主保佑、天主愛你」。

   他說:「這是讓青年、學生有機會勇敢的宣認信仰,和敢於表達自己。」他續說,有些途人很高興地回應:「呀,這就是天主教。」

   主教團青年組秘書蘇育瑩九月四日對天亞社說,各教區的青年到台南不同堂區參觀時,台南的堂區都派出教友一起接待,讓他們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

   蘇氏表示,這是首次青年日有接待家庭環節,目的是讓青年與自己教區以外的教友家庭接觸。

   五天的活動,包括十一個信仰工作坊,討論家庭、理倫、兩性和聖召等題目。大會更邀請曾參加世青的青年分享經驗。

   其中一位分享者黃佳音向在場的參加者指出,在世青節,語言不同的問題很輕易解決,因為「天主是我們共通的語言」。她鼓勵臺灣青年參加世青,與其他國家的青年教友接觸,「去體會生活在天主之中,我們並不孤單」。

   黃佳音負責帶領主題為「希望在轉角: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工作坊,分享她今年三月參加世界青年論壇的經驗。她對天亞社說,人們常把種種生活事務,置於尋找天主之上。她認為:「唯有先選擇天主,認識他對我們的計畫,才能有滿全生活。」

   台南教區聖母無染原罪天主堂青年會長陳忠育九月三日對天亞社說,他抱著期待為主工作的心參加今年的青年日,從活動中學習怎樣愛近人、家人和朋友。

   陳氏在「真人苦路」環節中飾演耶穌,演出時感覺到聖神的力量在推動他,並體驗到耶穌的痛,令他感受到「不要怕來追隨我」這句話。

   鍾安住主教說,主教團邀請了臺灣的七個教區和修會一起籌畫是次活動,並希望它能成為每年一度的活動。

   世界青年節每兩至三年舉行一次。教宗本篤跟隨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傳統,於二零零五年於德國科隆參加這個教會青年活動,並擬出席明年悉尼舉行的世青。

韓國仁川教區開設首間天主教會辦的北韓難民中心
   【天亞社韓國仁川訊】南韓仁川教區為北韓難民設立庇護中心,並給他們的孩子提供教育。

   難民中心的開幕彌撒在九月十四日舉行,由仁川教區崔基山主教主持,另有五位神父共祭,共一百廿人參加,包括十五名北韓難民。中心設於仁川教區辦事處,位於首都首爾以西卅公里。

   崔主教在講道中指出,這是南韓國內首間由天主教區設立的中心,希望其他教區也開展這服務。他說,北韓難民經歷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上的困苦,南韓教會應給予特別照顧,幫助他們安頓下來,然而,教會「不該期望難民以入教作回報」。

   崔主教同日對天亞社說,設立中心是為了增加對難民的牧民關懷,特別是他們的孩子。他解釋說:「這些孩子的福祉取決於教育,所以良好教育對他們很迫切。」

   一名北韓難民在彌撒信友禱文中祈求上主,祝福所有難民生活安穩。

   彌撒後,崔主教與神父們一起祝聖面積卅平方米的中心。

   當天,難民中心主任林順衍修女對天亞社說,仁川教區每三周從政府設立的北韓難民收容所「重新安置中心」接收六名難民。她與義工探訪這些難民,講解在南韓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尤其是如何使用公共服務、銀行及其他設施。

   林修女說,幸虧得到仁川教區「韓國和解委員會」成員及義工幫忙,中心自八月一日起開始運作。但中心地方太小,不能舉行大規模活動。她計劃明年在仁川一處較多北韓難民居住的住宅區,租用較大地方。

   這位錫頓山仁愛會修女說,她們首要為一些需要外出工作的難民家庭提供日間托兒服務,以及為學生提供自修室及輔導課程。

   彌撒當天,仁川教區的北韓難民代表全永一向天亞社說,失業及財政問題最為迫切嚴重。

   這位四十三歲的教友九七年抵達南韓,翌年領洗。他估計約有八百名北韓難民住在仁川。他指出:「逾八成難民是女性。她們曾捱餓,又因怕被員警拘捕而焦慮不安。」

   南韓政府給予北韓難民家庭每戶二千萬韓圓(約二萬一千三百美元)安居費,以及為期半年、每月卅五萬韓圓援助金。然而,全永一說:「這筆金錢大半用來付房租及保證金,很多難民沒多久就身無分文。」

   他希望中心能幫助難民找工作,並為女難民提供特別照顧,輔導和穩定她們的心理狀況。

   他說,約四十名難民,包括一些教友,自零六年五月起每月在仁川兩間堂區聚會一次。他們彼此交換消息,親如手足。

   南韓政府統一事務部官員向天亞社表示,自韓戰(1950-1953)至今年六月為止,共有一萬零九百卅七名北韓人投奔南韓。今年上半年,每月平均有二百名難民入境。

柬埔寨耶穌會服務部透過講故事,培養兒童學習興趣
   【天亞社柬埔寨磅士卑訊】每逢星期五晚上九時正,在柬埔寨南部磅士卑省有一百名六至十六歲兒童雀躍地在學校門外等待。當地位於金邊以西五十公里。

   從奔向學校大樓前的兒童中,一把嘹亮的聲音響道:「趕快進課室,老師來了!」他們並非為上課而興奮,而是熱切期盼「柬埔寨耶穌會服務部」人員即將來到講故事。

   課室內一些兒童席地而坐,其餘則坐在椅子上。當中一些懂閱讀的兒童手持故事書,其他則專心聆聽故事員「老師」甯蒂達(Neang Thida)的講解。她通常會問兒童從故事中領悟到甚麼道理,以及這些道理如何幫助他們待人接物。

   甯蒂達在活動後向天亞社表示,所有兒童都是來自鄰近的蓬拉村,大部分屬一至三年級學生。這位廿四歲的故事員說:「我們得到這所公立學校的批准,才能使用課室。」

   許多兒童向天亞社表示,他們很重視這一小時的講故事時間。

   十三歲的索安(Sok Ann)稱:「我非常喜歡前來參加,因為可以聽到許多好故事。」她就讀的公立學校,老師不太注意學生的需要。

   十五歲的森巴(Sambath)也說:「從不錯過任何一個故事。」

   卅五歲的母親詹尼(Channy)在學校外坐在摩托車上等候孩子。她向天亞社說,她的孩子很喜歡來聽故事,從未缺席。

   耶穌會服務部舉辦講故事,主要為幹丹、磅清揚及磅士卑三個省內廿一條鄉村的兒童而設,由二零零五年開始,最初由一九九六年開展的耶穌會鄉村圖書館專案發展出來。該專案包括為廿一條鄉村設立學童圖書館,以及服務部人員為這些圖書館編寫故事書。

   職員指出,耶穌會開展講故事活動,是因為發現部分兒童雖然已就讀三至四年級,但仍然不能閱讀。講故事活動,一般在學校課室內或路旁的樹蔭下進行。

   該服務部的部分圖書館人員兼任故事員。其中一人梭昆(Sorn Korn)向天亞社表示,工作並不困難,「我感到很興奮,因為那麼多兒童對活動興致勃勃,父母又鼓勵他們參加。」

   另一位職員戈巴(Kol Seab)為項目撰寫了多個兒童故事。她向天亞社表示:「我們希望鄉村兒童能通曉自己的高棉語。當我們講完故事後,便會向兒童提問,希望藉此啟發他們的思考。」她的其中一則故事是關於吸食毒品的害處。

   不過,她說,儘管反應普遍熱烈,「但有時兒童要專注正規課程或忙於家務,不能前來。」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