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26-10-2007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主日彌撒讀經 周末避靜

教宗與聖座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政府輪值主席科姆希奇拜會教宗,並與國務卿交換基本協議書
-羅馬宗座學府聖伯多祿大殿舉行開學彌撒並聆聽教宗講話

教會與社會
-西班牙主教們祝願下主日冊封498位殉道者能成為更新基督信仰生活的象徵

世界24小時
--10月27日在利比亞召開解決達爾富爾戰爭的談判受反叛勢力抵制
--土耳其與伊拉克的庫爾德斯坦遊擊隊互相向對方發出威脅性的聲明
--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姬與一名軍人政府的官員會晤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美國會宣佈對伊朗實行新制裁
--墨西哥海灣的一個石油開採平臺發生瓦斯爆炸意外,18人死亡

********

教宗與聖座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政府輪值主席科姆希奇拜會教宗,並與國務卿交換基本協議書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巴爾幹半島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國輪值總統熱利科•科姆希奇。隨後,這位總統也會見了聖座國務卿貝爾托內樞機主教,雙方彼此交換聖座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于二零零六年所簽署、並由雙方有關當局審核通過的基本協議書,以及有關如何實行協議書的附加文件。

聖座新聞室就這項訪問交談發表公報說:“在親切交談中,雙方就協議的實踐交換意見,尤其談到天主教在教育、社會慈善工作、天主教徒的牧靈服務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交談中也強調天主教團體為促進這個國家內部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團體之間的和睦共存所作的貢獻。科姆希奇總統則強調基本協定的重要,以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準備加入歐洲聯盟和北約組織的進展情形。這位總統並邀請教宗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與教宗晤談後,科姆希奇總統也拜會了國務卿貝爾托內樞機主教,在一項簡單的儀式中,兩人交換了協定書,並當場簽署了執行協定的附加協議書。當時在場的還有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秘書長曼貝蒂總主教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的總主教溫科•普利奇樞機。在交換協定書之前,貝爾托內樞機主教致詞說這是歷史性的日子,他祝望這是聖座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之間長期與有成果的合作的開始。

十二年前結束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內戰曾造成三十萬人死亡和兩百萬難民的悲劇,以及至今仍然處在不穩定中的科索沃。聖座國務卿表示:彼此交換的這項協定將有助於鞏固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民主體制和民主原則,這樣的體制和原則正是這個國家所要建立的前途。

根據協定,天主教和它所屬的機構在這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社會中享有法人的身份地位。政府對教會所承認的這些身份地位,實際上就是天主教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有傳播福音的自由,承認天主教在文化、教育、牧靈、慈善事業、傳播事業、以及對軍人的精神輔導上,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具有貢獻。

貝爾托內樞機主教又說: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是個多宗族多宗教的國家,這項協定將是對宗教信仰生活的正常運行以及這種生活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關係的最好保障。這將使這個國家在國際上有良好的形象,同時有助於克服過去的經歷給國家所留下來的種種嚴重問題,以便建立更好的前途。在這樣的前途中,國家人民可以實現他們的願望,以充分的權利加入歐洲團體。

羅馬宗座學府聖伯多祿大殿舉行開學彌撒並聆聽教宗講話
(梵蒂岡電臺訊)聖座公教教育部長澤農樞機主教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羅馬宗座大學院校開始典禮彌撒。彌撒後,聆聽教宗講話。

羅馬宗座大學院校共十六所,其中大學七所,獨立專科學院九所。學生總共一萬七千名,教授兩千一百位。學生來自全球各地,有神職人員,有修會男女會士修女,也有在俗教友。去年十月二十三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同一機會中向教授學生們強調:除了在學術上必須增長外,更應該以培養靈性生活為重,在人性生活上要取得平衡,要有深入的神修和宗教培育。
教宗又強調:在深入認識基督信仰真理和神學及其它學科的之前,應該先學習靜默和默觀,這樣才能具備用心靈聆聽天主的能力,因為天主是在靜默中講話。

教會與社會

西班牙主教們祝願下主日冊封498位殉道者能成為更新基督信仰生活的象徵
(梵蒂岡電臺訊)西班牙498名殉道者將於10月28日主日這一天在聖伯多祿廣場被教會宣佈為真福,他們是在1934-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為主殉道的,冊封真福禮將由聖座封聖部部長何塞•薩萊瓦•馬丁斯樞機主教主持。這項冊封禮是在幾家傳播媒體提出批評所引起的強烈對立的聲音中舉行的。有些人不顧及到冊封真福進程往往需要多年的研究和參考這一複雜性,把冊封禮儀視為有意同目前關於歷史記憶法律的討論聯繫起來,這項法律針對的正是西班牙內戰的年代。新冊封的真福幾乎遍佈西班牙各個教區,這些殉道者來自大約60個教區,他們在1934-1937年之間致命。致命者中的修會人士分別屬於16個修會。正如所呈上的報告中所說的,每位天主的僕人的一生都經過了研究。把西班牙內戰時期的殉道者冊封為真福已非第一次。從1987年起,已有479人在11次禮儀中被宣佈為真福,其中的11位已被冊封為聖人。根據一位歷史學家近幾天發表的研究報告,共有6832位教會的男男女女在1934-1937年間的迫害中被殺死。在那段時期宗教聖堂和建築遭摧毀的程度也很大。西班牙主教團在今年4月27日發表的信函中祝願這項冊封禮為更新基督信仰生活構成新的象徵,這在今天的時代世俗思想傳播廣泛,在我們的社會上修和越來越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更需要有這樣的象徵。

世界24小時

昨天10月25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世界24小時報導的消息是:

--10月27日在利比亞召開解決達爾富爾戰爭的談判受反叛勢力抵制
--土耳其與伊拉克的庫爾德斯坦遊擊隊互相向對方發出威脅性的聲明
--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姬與一名軍人政府的官員會晤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美國會宣佈對伊朗實行新制裁
--墨西哥海灣的一個石油開採平臺發生瓦斯爆炸意外,18人死亡

請聽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臺訊)為解決達爾富爾戰爭的談判將於10月27日在利比亞的蘇爾特市召開,蘇丹政府也將派代表參加。然而,這個由聯合國和非洲國家聯盟一同召集的談判卻受到15個反叛勢力中的6個反叛勢力抵制,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25日要求所有涉入衝突的各方停止敵視態度並參加和平談判,以免失去解決達爾富爾多年來悲慘局勢的重要機會。根據官方的統計,達爾富爾內戰到目前已經造成了20萬人死亡2百50萬人無家可歸。這次的利比亞談判成功的機會有多少?本台記者請教了公博尼修會所辦的 “尼格利吉亞” 期刊的莫雷蒂神父:

:我對這個在利比亞召開的談判能否成功很懷疑。反對派陣線分裂成許多小集團,這令去年蘇丹政府與反叛勢力的兩派所簽署的協議失去了意義,因為許多的小集團不同意這個協議。此外,蘇丹政府也不希望這個談判成功,蘇丹政府雖然同意聯合國和非洲國家聯盟聯合組成的2萬6千人維和部隊駐守達爾富爾,然而,這維和部隊卻直到今年年初才開始進入達爾富爾。首批部隊的進駐需時兩三個月,全部軍隊進駐可能需要極長的時間,部署甚至不會全部完成。人們覺得蘇丹政府有意令國際間的注意力集中在達爾富爾,這樣,便不回關注蘇丹南部的嚴重危機。因此蘇丹政府不希望達爾富爾的談判成功。

:利比亞談判對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危機會有影響嗎?
:當然有影響。兩年前有1萬名醫務工作人員在達爾富爾協助當地的居民,今天這些人道工作幾乎全部被迫停止。2005年時,情勢仍在控制之下,今天,已經失控了,完全沒有了安全,又缺乏糧食。但我看不出誰能夠說服喀土穆政府。我願意提醒大家注意最近以來美國和英國如何改變了他們的態度。他們在談到達爾富爾時,開始使用“達爾富爾的反對勢力”這樣的表達,而僅在不久之前,他們還在用“為自由而戰鬥”這類的字眼。這猶如是承認喀土穆政府的合法性,忘記了這個政權是通過政變而上臺的。巴什爾總統不是人民選出來的。為了石油的緣故,西方不能不與喀土穆政權交好。當然,達爾富爾的情況確實需要有外來的干預,因為那裡的情況確實悲慘。國際傳媒繼續說有25萬人喪生,但這是兩年前的數字。今天,其他的消息來源則說死亡人數為45萬,這已經達到盧旺達滅族屠殺的死亡人數的一半。如果國際間有意解決達爾富爾危機,則必須促使喀土穆政府有理性,真正接受談判,這樣才能使達爾富爾的悲劇結束。

(梵蒂岡電臺訊)土耳其與伊拉克的庫爾德斯坦遊擊隊互相向對方做出威脅性的聲明。土耳其總統居爾說,安卡拉決意為終止“伊拉克庫爾德反叛集團的威脅”作出一切必須的行動。居爾並說,土耳其不再有耐性,也不再容忍庫爾德人遊擊隊的攻擊。庫爾德人遊擊隊的政治勢力則聲明說,遊擊隊已經準備好接納任何的政治解決途徑。但庫爾德人也做好了一切軍事措施,隨時可以深入打擊土耳其全境。

(梵蒂岡電臺訊)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姬25日走出了她被軟禁多年的家,去與一名軍人政府的官員會晤。此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反對制裁緬甸。他說,向緬甸施壓,只能令危機更加嚴重。拉夫羅夫贊成中國政府的不干預緬甸立場。聯合國特使甘巴里也讚賞北京對他的工作的支持。

(梵蒂岡電臺訊)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美國會宣佈對伊朗實行新制裁。這個舉動是為了孤立伊朗的革命衛士組織。美國指這個組織令大量殺傷性武器擴散。美國國務卿賴斯宣稱,伊朗是世界上對美國安全造成最大威脅的國家。

(梵蒂岡電臺訊)墨西哥海灣的一個石油開採平臺發生瓦斯爆炸意外,18人死亡,7名工人失蹤。由於天氣惡劣,尋找失蹤者的工作進行困難。意外事件因暴風雨導致,令原油和瓦斯外泄而流入海中。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