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07- 11- 2000   新聞報導   資料庫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江綺雯博士接受本台訪問

聖座活動
-全球政界人士圓滿結束羅馬大禧年活動

各地教聞
-隱修人士網上提供精神協助

國際新聞一瞥
-克林頓繼續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和平努力
-美國今天7日舉行總統大選
-南斯拉夫國會向新政府投信任票

******
聖座活動

全球政界人士圓滿結束羅馬大禧年活動
【梵蒂岡電台訊】 為期兩天、節目緊湊的全球性政界人士大禧年羅馬集會活動,已在十一月五日傍晚圓滿結束。來自九十多個國家的三千多位政要和國會議員,從本月四日上午便聚集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討論世界重大問題,並責成三大項全體共同遵守和全力以赴的動議。這三大項動議是:消除最貧窮國家的外債;維護人的自由和人性尊嚴;以倫理道德力量來調節經濟全球化的效果。
這第一天的聚會在傍晚八點鐘結束,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六點鐘蒞臨會場,聽取幾位代表的致詞,其中包括意大利前總統科西嘉、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意大利參議院主席曼奇諾、阿根廷國會和波蘭國會主席等政要。意大利國會大禧年委員會主席福馬佳麗女參議員擔任聚會討論的主持人,她並把全體與會者通過的動議呈送給教宗。而教宗也向他們發表有關政治倫理的重要講話。
五日星期天上午十點,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為這些代表世界政界的人士舉行彌撒聖祭,參與祭禮的有四萬多人,其中政要和他們的家屬及隨員約有一萬五千。聖伯多祿大殿正門上方懸掛著一幅巨大的聖托馬斯•默爾畫像,因為教宗在十月三十一日宣佈這位十六世紀致命的英國大政治家為政界人士的主保。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強調:人和天主的關係不應該建立在恐懼、奴役和壓迫的心態上。相反地,應該基於放心的依賴,這種依賴出自我們基於愛天主的自由選擇。這就是為甚麼以色列選民不把天主頒佈的十誡當作單純的法律條文,或當作天主強加給他們的負擔,而是天主的恩賜。為此,每個人要以積極的態度來聆聽和實踐天主的話。
說到這裡,教宗把話題轉向全球政界人士,指出為政之道說:「政治服務是經由明確和每日不斷的努力來推行的,這項工作要求從政者極大的專業才幹才能履行他的義務,也要求從政者具有不怕考驗的倫理道德修養,以便大公無私和光明正大地執政」。
除了上面那幾個大原則之外,教宗為信仰基督的政界人士又加上一些特別的條件,那就是基督信徒政界人士必須以教會的社會訓導為施政依據,使自己成為教會社會訓導基本路線的代言人。教宗就當前世界各地普遍的政治現象提醒眼前各國的政界人士說:「不可以使政治淪為尋求個人利益、或作為煽動群眾、或作為競選考量的工具,這絕非實用主義,而是思想意識形態沒落,以及從而形成許多政黨現象後的危機。所以,為政者必須重新發現國民大眾參政的意義,讓越來越多的人民共同尋找實踐公益的適當途徑」。
教宗進一步強調:「蒙天主召叫去從政的基督信徒有義務使野蠻的市場法則馴服于正義和關懷的法理。這是唯一可以保證我們的世界享有和平、去除衝突與戰爭根源的道路。和平乃是正義的成果」。
國會議員是為國家立法的人民代表,教宗點出他們的責任說:「法律必須尊重人,也提攜人。一個不尊重人的生命的法律是不合乎天主的計畫的法律。因此,身為基督信徒的立法人士,不能在國會場所推動和通過不合乎天主計畫的法律」。
教宗指著聖托馬斯•默爾勉勵全球政要們說:「他決不使自己的良心同流合污,即使要付出最高的犧牲,也不會忽略良心的呼聲。請你們呼求他,追隨他,效法他!」。
參加這次全球政界人士羅馬大禧年活動的各國國會議員中,包括三位來自中華民國的立法委員,他們都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是女性,江綺雯博士,她特地接受本台訪問。
江女士就這次以和平為主題,以人權為保障,以宗教自由為標竿的禧年大聚會暢談了感想,她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了今日從政人士該如何做好人民的公僕。江女士並談到身為教友能為教會和社會應提出的貢獻,以其親身經歷分享了多年在政治生涯中為福音作證和為造福民眾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

各地教聞

隱修人士網上提供精神協助
【梵蒂岡電台訊】在全球各行各業紛紛上網的今天,天主教的隱修人士也不甘落後,先後設立了自己的網絡,為人們提供精神協助。羅馬省的加爾默羅聖亞納隱修會的修女們便是眾多上網的隱修會人士之一。遊覽各隱修會的網絡,除了隱修生活部分能進入外,可以參觀隱修院,對隱修的會士、修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所認識,並在徬徨迷失的時刻得到支持和指引。
事實上,隱修人士設立網絡,是一個走向現代化的革命性舉動,網絡也成了他們和信友間的橋樑,是他們接近信友們的一個新方法。每天,許多男女在網上向隱修士和修女們談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婚姻的危機和消沉的情緒。這些在隱修院中度祈禱生活的人士如何能對一個他們所陌生的生活提供意見呢?我們請教了聖亞納隱修院負責網絡的諾愛米修女:

答:我們對一般人的生活並不陌生,因為在我們加入隱修會之前,人們提出的這些接納自己和自卑等等的問題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再說,我們所提供的建議是宗教方面的。我們主要是從信仰上來談他們的問題,請他們多與教會接觸,勤領聖事,告訴他們需要有一位神師指導他們的靈修生活,請他們參加一個團體。我們的網絡便是以這些為主。

問:人們通過網絡也能找到一個反思和重新尋獲自己的安靜角落……
答:對,許多人在看了我們的網絡後問我們是否能夠招待他們幾天,以便有一段安靜的時間,並能夠反思一下。我們有一個小客棧,來的人越來越多。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有信仰的需要,但是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卻不容易,因此,當他們從網上找到被世界遺忘的隱修院,便都前來了。因此,我們的客棧經常是客滿的。

國際新聞一瞥

昨天11月6日,本台新聞處提供的"國際新聞一瞥"報導的內容是:

-克林頓繼續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和平努力
-美國今天7日舉行總統大選
-南斯拉夫國會向新政府投信任票

以下是新聞的詳細內容:

【梵蒂岡電台訊】謀求中東和平的步伐越來越艱難。以色列佔領區中幾乎到處都有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軍人的衝突,尤其是在希伯倫和加薩走廊一帶,衝突特別劇烈。美國克林頓總統正繼續為當地的和平努力,希望不久可以恢復和平談判。星期四,他將會見巴勒斯坦人領袖阿拉法特,星期日,他將會晤以色列總理巴拉克,然而,巴勒斯坦人提出的要求,令人擔心謀求和平將更加困難。請聽本台特約記者莫塔的報導:

【阿拉法特明知美國和以色列都反對在佔領區中佈署維和部隊,但他仍然作此要求,這對克林頓總統邀請他和巴拉克前往會晤以恢復和平對話的舉動,無疑是當頭潑下的冷水。巴勒斯坦新聞部的部長解釋說,派來的維和部隊不是為了來調停,而應該取代佔領區中的以色列軍隊。他又補充說,武裝鬥爭將繼續,直到宣佈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並定都耶路撒冷鬥爭才會結束。巴勒斯坦方面提出的另兩個恢復談判的條件是,國際間擔保以色列遵守所簽署的協定並停止猶太囤民在佔領區中定居。】

【梵蒂岡電台訊】美國於今天11月7日進行總統大選投票,兩位候選人,民主黨的戈爾和共和黨的布什,在前一天6日結束了馬拉松式的競選活動。民主黨的現任總統克林頓再度呼籲該黨的成員支持戈爾,他說,這也許是最近40年來競爭得最激烈的選舉。以下是本台特約記者馬斯特洛利利的有關報導:

【根據民意調查,在7日,舉行大選的前夕,共和黨的布什仍然比民主黨的戈爾稍微領先,但由於差別太有限,無法作出可靠的預估。現在要看仍未決定的一些州將把票投給誰,因為誰將獲選,不是由全國人民的選票來決定,而是要看由各州選出的選舉團的人數。6日當天,戈爾一整天在賓夕法尼亞州指責他的對手布什贊成大量削減較富有的人的稅,令國家的前景受危險。布什當天則是在佛羅里達州拉票。雖然他的兄弟任這個州的州長,戈爾卻在這個州得到較多的支持。克林頓也在阿肯薩斯為戈爾拉票,他請佔少數的非洲裔美國人投戈爾的票。不過,戈爾將克林頓擺在一邊,以免受到克林頓過去醜聞的影響。】

【梵蒂岡電台訊】南斯拉夫聯邦新政府5日下午獲得聯邦國會投以信任票。黑山當局表示將不承認這個新執政機構的決定,因為它是一個"臨時"國家的機構。新政府也將面對米洛舍維奇留下來的勢力,因為忠於這位前總統米洛舍維奇的人仍然在政府中佔有許多重要的職位。本台特約記者利佐里作了以下的報導:

【南斯拉夫聯邦新政府獲得國會兩院的信任而就職。領導新政府的日日奇,過去是米洛舍維奇的盟友。這是南斯拉夫50年的歷史中第一個不是由共產黨或親共產黨人控制的政府。新政府在6日舉行的首次會議中指出,民主正常化和國家重新回到國際機構中是首要之務。不過,有關清除前總統米洛舍維奇忠貞分子的爭論也立刻出現。改革派人士要求將特務機關的頭頭馬爾克維奇免職,他被指控是近年來政治罪行的同謀。在這方面,總統科什圖尼察說,清除政策在目前不應是首要工作。塞爾維亞的臨時政府也得到該國國會的信任。目前這個由改革派和米洛舍維奇的溫和社會黨人組成的臨時政府將帶領塞爾維亞於12月23日舉行立法選舉。科什圖尼察的改革派人士準備在那時將親近米洛舍維奇而且目前仍有權的政治團體全部清除。】

【梵蒂岡電台訊】菲律賓下議院6日開始對彈劾總統埃斯特拉達進行辯論。一個多月來,這位總統因為被指從非法賭博中收賄賂而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已經有40餘位支持的的議員離他而去。現在,反對派的人說,他們肯定能夠達到足夠的票數以進行罷免總統的程序。但菲律賓人民似乎並不這樣想,根據獨立的民意調查6日公佈的資料顯示,44%的菲律賓人反對罷免埃斯特拉達,29%贊成。前天5日,又有超過10萬的菲律賓人在馬尼拉街頭示威,要求埃斯特拉達總統辭職。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